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

第9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9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倚愿裼纱丝杉K肽盖孜湓蛱煜嗤墓闲愿窈投匀ㄊ频娜攘铱释沧⒍巳蘸蟊囟ㄒ刖髂芨傻睦盥』⑸ち业某逋弧�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后不知该如何应变,只能流着眼泪走到下首站着,随即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拥兵占据洛阳,自行称帝,并封李重茂为皇太弟。不过,李重福不久便兵败身死,李重茂则不知所终。

睿宗复位后,依旧不忘17年前妃子离奇失踪一事,下令将刘妃和窦德妃二人失踪的嘉豫殿全部挖掘一遍,却始终未发现两位妃子的遗体或任何蛛丝马迹。睿宗只得在洛阳南郊建造了两座空陵,并追赠刘氏为肃明皇后,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

李隆基立下大功,先是被封为平王,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被立为皇太子,风头一时无二。诛灭韦后亲党一举将李隆基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他一踏上政治舞台,便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睿宗得以复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颇念兄妹情谊,对她极为尊重。这对兄妹,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睿宗是个萎靡不振和胸无大志的人,而太平公主却继承了她母亲武则天的坚强性格。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议过,于是,太平公主更为擅权弄法。太子李隆基不愿任人摆布,必然与太平公主发生矛盾。

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把李隆基视为最主要的敌人,阴谋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实听话、便于控制的人为太子。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们暗中监视李隆基的行动,随时向她汇报。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她还在睿宗面前搬弄是非,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没有主见的睿宗不由得有些怀疑李隆基。

这时又有人上言,说5日内有急兵入宫。睿宗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时,张说指出:“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大唐新语·卷一》)姚崇、宋璟、郭元振等重臣也都赞成张说的意见。

宋璟又与姚崇上奏,建议对太平公主干政加以限制。但睿宗不听:“朕更无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见。卿勿言,余并依卿所奏。”(《大唐新语·卷一》)太平公主知道后大怒。李隆基暂时惧怕太平公主的势力,于是上奏说宋璟、姚崇离间骨肉,请加罪黜。于是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李隆基身上具备的帝王权术可见一斑,即使是他的支持者,必要的时候,他会随时牺牲。

一山不容二虎。姑侄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新的宫廷内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睿宗性情散淡且懦弱,对妹妹和儿子都很爱惜,开始还大搞平衡,后来再也无力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现,要“传德避灾”,表示愿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遂与同党极力劝阻。睿宗一向软弱,却在这件事上坚持己见,可见他已经预料到骨肉相残的悲剧将再一次上演,既然他无力阻止,那便眼不见为净吧。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亲自上理外,其它一切庶务悉数由玄宗督办。

玄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增无减,“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因此而导致政局不稳,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阴谋废杀玄宗。玄宗身边的亲信宫人元氏为太平公主亲信崔湜收买,暗中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太宗朝宰相崔仁师之孙。崔湜少年以文才闻名于世,青年时期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左补阙。为官期间,他善于见风使舵,武则天时巴结女官上官婉儿,成为上官婉儿的面首,臭名远扬。中宗朝,他巴结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宰相。韦氏倒台后,他又投靠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玄宗抢先动手,尽杀太平公主同党,派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杀,亲族也连坐被诛,崔湜等都被赐死。唯独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特旨免死,赐姓李,官爵照旧。后世史学家认为太平公主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她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多的女性能够长久地影响中国的政治了。

十二月,玄宗大赦天下,改元开元。直到这个时候,玄宗才成了名实相符的君主。通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而获得皇冠的玄宗,文人小说下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唐朝廷的殿堂上。

自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称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势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时间。这期间,皇帝换了4人,在位多则5年有余,少则不足20天。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以致祸变再三,整个大明宫都笼罩在血腥当中。开元之后,武周以来的多次政变终于结束。从皇室庶子到太子监国,再由太子监国到登基称帝,其间政治阴谋和喋血斗争不断,成为玄宗登上政治舞台的序幕,并对他之后处理国事的方式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睿宗的“难得糊涂”可以说糊涂得非常及时,之后,他便安详地在宫中颐养天年,于开元四年(716年)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弃天下如敝履”,自古以来,皇帝中只有睿宗一人真正做到。

特别要提到的是,玄宗定年号为开元,取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也就意味着唐朝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开元元年这一年,玄宗29岁,雄姿英发,正要大展宏图。谁能料得到呢,42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骤然爆发,泱泱大唐因此由盛而衰。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达到了盛极,又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而衰。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喜剧,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了政治舞台,却以失败者的形象降下了最后的帷幕。

第二章 东方的传奇

开元盛世,是一个充满着梦想,同时也能使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人生的种种理想都能被这个气势恢宏的时代所激荡。一个封建泱泱大国所有迷人的光彩,都在这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闪耀: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君臣和百姓就是在歌舞升平中度过。还有什么比生活在这样的盛世更令人心满意足呢?唐朝,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成为传奇的乐土。然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过:“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平准书》)又提出要“见盛观衰”。遗憾的是,玄宗没有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他看到了繁荣强盛的表面,却没有看到背后更深刻的政治危机。节度使统辖的军队过于强大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而促使伏因爆发的,并非只有一个人。

【一 贞观之治】

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社会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谷价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

太宗能够做到这些,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太宗出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年),当时“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炀帝即位后荒淫奢侈,大兴土木,游幸无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力量,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兴衰取决于帝王行动的好坏,因而励精图治。他曾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有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

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太宗甚至亲祭先农,躬御耒耠,耕于千亩之甸,使观者莫不骇跃。京畿地区曾发生大面积的蝗灾,庄稼大受损伤,太宗亲自视察灾情,还气愤地抓起一把蝗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于是举起蝗虫要吃掉。身边的大臣急忙阻止说:“恶物或成疾。”太宗坦然回答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虫。正因为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在贞观时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太宗继位以前,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继位之后,认识到天下不能再“以马上治之”,于是采纳魏徵的建议,大阐文教,发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太宗便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并为国学增筑学舍1200间,太学、四门博士也增置生员,扩大招生。之后,太宗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由国子监统领。这一举措在全国影响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集京师,甚至高丽及百济,新罗、吐蕃等诸国君长均遣子弟来长安留学,“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还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与整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和文献。但是隋末动乱长达十几年,典籍和文献遭到严重破坏。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任命魏徵为秘书监,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太宗还对科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士民进行重奖,以鼓励发展科技文化。李淳风通晓天文、历法、阴阳学说,曾制造出在周朝末年已经失传的浑天仪,并著《法象书》,受到太宗的重视,授官将士郎,直太史局,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史令。太宗以恢宏的气度,大阐文教,兴办各类文化事业,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地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文化苍白局面。

『注:李淳风,岐州雍县人。父李播曾为隋朝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有文才,通天文,曾著《天文大象赋》。李淳风自幼俊逸豪爽,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于天文历算和阴阳之学,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占星大家,史载其人“于占候吉凶,若节契然,当世术家意有鬼神相之,非学习可致,终不能测也”。太宗曾看过一本《秘记》,上面记载说:“唐朝三世之后,会有女主武王代替唐室拥有天下。”太宗大惊失色,便秘召李淳风闻讯。李淳风回答说:“这件事的征兆已经形成。而且这个人也已经出生,就在陛下的宫内,30年后,将拥有天下,并将唐氏子孙诛杀殆尽。”太宗问:“如果把疑似此人的人都杀掉,会怎么样呢?”李淳风答道:“这是天意,根本没有躲避的方法。况且有王命者不会被杀掉,恐怕只会枉杀无辜。况且根据天上的星象显示,这件事已成定局,此人就在宫内,已经是陛下的眷属。再过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