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事官和伪县长的住处,另一路直奔日本守备队所住的东厢房。很快,县城里响起密集的枪声。当然,这枪声有多少是从铁桶里发出的鞭炮声,谁也说不清楚。
枪声响起,农民自卫队员和群众武装把日伪军牢牢地困在院子里,一边吆喝,一边放鞭炮,吓得他们不敢走出一步。
伪县府大院旁边住着三百多名伪军,抗联的内线让他们停止抵抗交了枪。东厢房里的四十二名日军还要顽抗,都被击毙。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9)
冯治纲带着冲锋队,打死了新派来的七名日本高级参事官和日本副县长。伪县长吓得冲着冯治纲直喊:“饶命!饶命!我没签字!”
“签什么字?”冯治纲不知道他说什么。
“血洗计划,我没签字。”
冯治纲拿起桌上的文件一看,果然是一份《血洗计划》。他三下两下把它撕碎了,冲着伪县长说:“这回再也不用你签字了。”
天快亮时,冯治纲的部队带着缴来的三门迫击炮、三挺轻机枪、几百支步枪和半麻袋手枪,唱着歌撤离了汤原城。
饶河反日游击队在1935年5月编为第四军的第四团,只有二百五十人,远离其他抗日武装,不免势单力孤。虽是孤军,也要作战。他们主动出击,打击日伪。
这年冬天,日伪对饶河一带进行声势浩大的“讨伐”,第四团灵活机动,与他们周旋,两个月下来,日伪没见到游击队的影子,只得“抱着冻腿回去了”。
第四团渐渐壮大起来,发展成了几个团,队伍扩编为第四军的第二师;兵力五百人。第二师领导头脑冷静,打仗不去硬碰硬。1936年春天,日伪集中三千多兵力向他们进攻,第二师采取的办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副师长李学福带着一小部分队伍留在饶河地区牵着日伪军到处跑,师长郑鲁岩和参谋长崔石泉则带着大部队到虎林和宝清一带,不断从外线打袭扰仗。
崔石泉是个有勇有谋的朝鲜族军人。早在1932年,他就带着金文享等六名好汉,仅凭一把手枪,成立了特务队,打得汉奸心惊胆颤。后来,他又组织了特务营和饶河反日游击队。
崔石泉深谙“攻心为上”的中国古代兵法,特别注意从心理上瓦解敌军。他一到同江,就通过各种渠道向伪军宣传抗日救国。驻二龙山伪警察队的八名士兵,主动找到崔石泉,要求派人去帮助他们哗变。崔石泉派了十二名战士过去,打死了日本教官和伪警察队长,领着二十多名伪警察带着武器过来投诚。
有一天,崔石泉带着一百五十名战士,在同江县头道林子与人数远远超过他们两倍的日伪军遭遇。力量对比悬殊,崔石泉知道,如果光是和敌军动手,肯定要吃大亏。他传下令去,叫大家动手的同时还要动嘴。战士们边打边喊:“我们专打日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简简单单两句话,作用可是不小。伪军听到了,慢慢就动摇,有的冲天打枪,有的干脆溜过来送子弹,有的把日军阵地内的情况和日军指挥官的位置告诉了崔石泉。这场仗从上午9点打到下午6点,抗日战士越打越勇,最后以阵亡十六对五十的比分取胜。
李学福在饶河一带也干得有声有色,把附近的反日山林队组织起来,整编为第七团、第八团和第九团。他从自己的基本队伍里抽出部分骨干,派到这三个团里当团副、连长和指导员。
与此同时,师长郑鲁岩在虎林一带和日伪军进行了十多次战斗,发展了几十名队员。
随着第四军第二师的积极活动,虎饶地区的山林队和红枪会积极要求和他们联合抗日。到1936年秋天,建立第七军的条件已经成熟。10月26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成立,陈荣久任军长。
陈荣久上任不久,果断地处决了几名混入部队的敌特和奸细,巩固了刚刚成立不久的队伍。十分不幸的是,在1937年3月的一次战斗中,陈荣久在掩护大队突围时中弹牺牲。崔石泉继任军长。
李延禄一直想把谢文东的民众救国军编进抗联的队伍,在1936年夏天找谢文东商量,要他扩编抗联第八军。谢文东说:“部队要扩大,我还能不乐意吗?可是没可靠的人,我的保卫连可不能交出去。”
李延禄早就想到了谢文东会提出这个问题。他知道,在民众救国军总司令部里,既有管谢文东叫“姑父”的副官,也有管他叫“老叔”的参谋,好多人都是他的亲戚。李延禄掌握了谢文东的用人之道,便说:“团长还是你自己的人,我们不动。”
谢文东说:“我哪有自己人呀!”
李延禄说:“包副官不行吗?”
谢文东一听包副官可以当团长,很是高兴,便顺水推舟地说:“你说行就行!”
李延禄说:“你的妹夫李初坚也可以当团长。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帮你进行扩编。枪的问题,我们来帮你想办法。”
这次谈判过后,改编工作全面展开。不久,抗联第五军第二师接手帮助谢文东改编。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在这一年9月18日成立。
1937年1月,李华堂支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抗联第十军的来历,和身材高大、智勇双全的汪雅臣密切相关。1932年冬天,他在五常县南山里一带建立了双龙队,每次打仗都带头冲锋陷阵,部队战斗力很强。
第二年7月,汪雅臣投奔宋德林的反日山林队。大胡子头宋德林在五常一带名声很好,专抢有钱的富家大户,从不骚扰贫苦百姓。“九一八”事变后,他打出抗日的旗帜,队伍发展到一千多人。
宋德林把双龙队编为第四支队。8月份,第四支队跟着宋德林一起攻打沙河子,打死打伤伪军四五十人,还活捉并枪毙了两名团长。
这一年,汪雅臣听说赵尚志在珠河成立了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便把附近反日山林队的首领们找到一起,说:“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要想抗日救国,咱们大家伙就得联合起来。人家赵尚志已经在珠河干起来了,咱们也得跟人家学,联合起来打日本鬼子!”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10)
汪雅臣得到了拥护。这些山林队共同组成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一致推举汪雅臣为首领。汪雅臣身负重任,更加留意时局的发展。他发现,各种抗日队伍中,惟有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越打越强,其中的赵尚志是他素来仰慕的,于是他赶紧派人去联系。
1935年春天,宋德林干了一件天大的傻事。他竟按绿林的规矩,和日军订下战表,在拉林仓摆开阵势,要一决雌雄。结果,日军用强大的火力把他的队伍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汪雅臣的第四支队。宋德林自己跑进山里,不敢出来。
汪雅臣收拢宋德林的残部,带队来到珠河,找到冯仲云等人。汪雅臣说:“我坚决接受中共的领导,你快把我的部队收编了吧,我跟你们一起抗日到底。”
冯仲云等人答复他说:“把你的部队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你看怎么样?”
汪雅臣说:“你们说咋办就咋办吧,我相信共产党。”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在1936年初成立,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纪律严明,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援,与日伪军作战捷报频传,部队不断发展。当年9月,已经拥有一千多人。也是在9月18日,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美丽富饶的东北,不但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还出产令人垂涎的金子。在桦川县南部,有一个腰驼子金矿。日本人在这里设立了金矿局,建立起一支八百多人的警备队,大肆掠夺黄金。
金矿局疯狂地开采金矿。1933年3月,不顾金矿坑顶出现裂缝,强迫工人下坑,造成事故,两名矿工被砸死,三名矿工受重伤。
在受伤的三名矿工里,有个叫祁宝堂的山东人。他年岁不大,在矿工中却颇有威信。6月份,祁宝堂的伤好了,和六名工人结为把兄弟,把平时收藏的金沫子凑在一起换回钞票,托人买了一支狗牌撸子和一支“七星子”手枪,又买了七套衣服,偷偷带进矿里。
6月下旬一个中午,矿工们正吃午饭,矿警队的日军班也把枪架起来休息。孙继武凑到日军班长三郎跟前,三郎以为又是给他上烟来了,却不想孙继武从腰里掏出来的是枪。三郎来不及反应,就被一枪打死了。与此同时,祁宝堂开枪打死了日军机枪射手,其他几个人一听枪响,赶紧动手夺枪,杀掉了日本兵。他们打死七名日军,夺得六支步枪、两支手枪和七百多发子弹。
暴动成功,祁宝堂召集矿工们讲话:“我们暴动,是为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和压迫,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干。”二十多名矿工起来响应。祁宝堂带着他们,奔向四十里外的丈梨树沟,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并按流行的办法,自己报号为“明山”。
明山队的人多数没文化,提出的口号简单明了:赶走日寇,推翻大同年,为国为民,宁死不投降。祁宝堂治军甚严,有一次手下两个兄弟抢了老百姓的东西,他当即将这两人枪毙。
明山队与日军战斗,队伍不断扩大。日伪对他们进攻越来越紧,他们的活动越来越困难。祁宝堂决定去找共产党的队伍。和汪雅臣一样,他也想到了珠河的赵尚志。
祁宝堂带队进入方正县,与第三军相遇。祁宝堂立即发现,共产党的队伍,和别的队伍就是不一样,他是衷心感佩。赵尚志和冯仲云接见了他,冯仲云说:“你和你的部队到党领导的武装行列里来了,今后山林队的绰号就不要叫了,你有志抗日,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我奉劝你把名字改为‘致中’吧!”
祁宝堂一听连声说好,马上回到明山队宣布:“我今后不再叫明山了!我叫祁致中了!”
祁致中从第三军学了经验,初步整顿自己的队伍,使之成为抗日义勇军中最好的一支。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时,祁致中的部队改称独立师。不久,他们和几股抗日山林队一起,正式改编为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下辖三个旅。
祁致中创立了著名的七星砬子兵工厂。这家工厂有一个小型水利发电站,有机床,更有一帮从原奉天兵工厂里出来的专家。他们不但研制出了匣撸子、手提式自动冲锋枪、直把机关枪等轻武器,还试制出了一批迫击炮装备部队。第一批匣撸子生产出来以后,祁致中操枪射击,枪枪命中靶心。
独立师到1937年9月已经发展到一千五百多人,各级干部基本配齐,10月份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
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先后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的十一个军,标志着以中共为中心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东北的老百姓为此唱道:
“十大联军”十万人,抗日救国一条心。步炮联合除倭寇,铁骑纵横扫妖气。但愿民族获解放,白山黑水庆升平!
毛泽东要求红军迅速对日作战(1)
毛泽东要求红军争取迅速对日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方面军主力,在1935年10月胜利地完成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在接近抗日前线的大西北建立起来。
红一方面军经历了坚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战斗,只有一万多人到达西北,仍然没有摆脱困境。陕甘苏区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物资缺乏,红军给养困难,扩军不易。国民党军队加紧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破坏,积极准备新的军事围攻。
红军向南、向西或向北发展都比较困难,只有东面的山西省,国民党兵力虽多,但比较分散,而且这里最接近抗日前线,有利于红军实现直接对日军作战的夙愿。
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应该利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积极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巩固苏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红一方面军渡过黄河去东征的任务。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1936年2月18日下达东征作战的命令,规定红一方面军第一步作战任务是东渡黄河,占领吕梁山脉各县,在东岸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东征部队包括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和第四师,第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和第八十一师。
红军要去抗日,必须克服国内的阻力。山西军阀阎锡山动员全部武装力量,拦阻红军的去路。红军在汾河河谷地区击败阎锡山的部队,占领同蒲铁路,准备开向河北和察哈尔抗日前线。
蒋介石不让红军抗日。2月23日,他从洛阳、徐州和浦口等地调来约十个师的重兵,协助阎锡山堵截红军东征,同时命令东北军、西北军和陕西甘肃的其他国民党部队,进扰陕甘革命根据地,企图重演1933年围歼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故技。
大规模内战一触即发,为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