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唤起平儿对这个生命存在的一个印象,当然,平儿没有答应她,最后还是让柳家的主掌内厨房。我读《红楼梦》,没想到读到这儿以后,忽然觉得秦显家的的形象活跳于眼前。我跟两位“红迷”朋友说,我欣赏这几句:高高颧骨,大大眼睛,干净爽利—— 一个妇人的形象就出来了。所以你看,讨论曹雪芹的肖像描写真是乐趣横生,非常愉快。
鸳鸯、司棋和秦显家的这三个人物都不是《红楼梦》的主要角色,但是曹雪芹着墨不多的肖像描写却顿时让她们鲜活生动、跃然纸上,让读者过目难忘。在曹雪芹的笔下,“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具有堪比西施的病态之美,那么这种美是否只是贾宝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并不被常人所赞赏呢?曹雪芹写人物不是只有肖像描写,比如写林黛玉,他不但多次写到林黛玉的外在形象,还写到林黛玉的肢体语言。他善于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感情,向读者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读《红楼梦》不能总是从一个概念出发,从框框出发。说林黛玉是反封建的,就翻着看哪点反封建,这点反封建,就看,这点没反封建,就一晃而过。林黛玉的思想境界里面确实有反封建的因素,值得我们在欣赏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加以重视,但是读《红楼梦》我个人认为不能那样来读,要欣赏曹雪芹整个文笔的流动——他写林黛玉不仅有肖像描写,写了她的眉眼,还写了她的肢体语言。
第二十六回写贾宝玉信步进入潇湘馆,对潇湘馆的环境描写是最生动、最成功的。他写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到窗前只见一缕幽香从碧纱窗内暗暗地透出,宝玉这个时候就把脸贴到纱窗上往里面看,不但看到了林黛玉,还听到了林黛玉的声音,耳内忽听得细细地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西厢记》里面的一句词,因为他们两个在大观园的桃树底下偷读过《会真记》,《会真记》就是《西厢记》,所以林黛玉就背熟了,情不自禁地睡完午觉后哼出了其中的一句。宝玉听后不觉得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以下就有很多肢体语言。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一个美女在闺房伸懒腰,这个肢体语言非常优美,当然宝玉就进去了。黛玉知道被宝玉在窗户外头偷看了,也偷听了,就难为情,就红了脸,于是又有肢体语言: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作睡着了。曹雪芹就这样刻画了一个贵族小姐当时的状态,很生动。那么黛玉表示自己睡着了,宝玉走了进去,伺候黛玉的那些仆人,那些奶娘、婆子什么的,就跟进来,说您是不是过一会儿再来,林姑娘睡觉了。这个时候黛玉就翻身坐了起来——她不愿意让宝玉走,笑道:“谁睡觉呢?”于是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做什么啊?这都是对肢体语言的描写,再结合在特定情况下对她的肖像描写:宝玉见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得神魂早荡,一歪身就坐在椅子上??多生动啊!所谓星眼微饧,“饧”这个字现在很少用,就是半张开的样子,好像有点让蜜糖给粘住了,是一个让人看了以后确实会神魂早荡的一种状态。
那两位“红迷”朋友也跟我讨论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就说了,说这个林黛玉不管怎么说她有病,用今天的检测手段来检测,可能她就是有肺结核,所以呢,小说里面描写的她的美都是病态美,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贾宝玉爱她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林黛玉客观上美不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们两个就此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了,一方说林黛玉就是病态美,也就是贾宝玉喜欢她,别人看见她就烦——她不光性格尖刻,那病病歪歪的身子,颤颤巍巍的走路姿势,怎么会吸引其他的男性呢?怎么会让他们觉得她是个美人呢?另外一位朋友就读得比较细,而且他往往都是读古本《红楼梦》,有一些在通行本中被删去的描写他能看见,所以他马上就正二儿八百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在第二十五回,赵姨娘通过马道婆把王熙凤和宝玉都给魇了,王熙凤就跟疯了似的,拿着刀冲进院子,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宝玉也变得接近死亡状态了,因此惊动了所有的亲友,像王子腾啊,王子腾的夫人啊,都来探视,薛家的人也来探视,当然也包括薛蟠,于是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他还有孝心,怕他妈给挤倒了;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对他妹妹还算关心,当时闺中的女子不应该让外面进来的男子看见,可是在那种情况下已经很难免了,已经整个乱了;又恐香菱被人燥皮——怕香菱在这个情况下被有的色迷吃了豆腐,占了便宜。对他来说,有这样的想法都很自然,我们读来也不至于眼热,但是,随后就有一句: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
薛蟠虽然是林黛玉的亲戚,但是他没有什么机会见到林黛玉。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嘛。但在那种情况下,因为一片混乱了,整个宅子乱了,亲友们也都乱了,这个时候就男女混杂了,他就一眼瞥见了林黛玉。薛蟠是一个非常俗气的人,他的审美观念是非常俗的,但是他也觉得林黛玉风流婉转,美死了,所以他就已经酥倒在那里。咱们吃过一种点心叫核桃酥,他的身子就变成核桃酥了。这一段描写在通行本里被删掉了,可能制作通行本的人觉得:哎呀,这段描写太过分了,写这干吗啊?其实,古本里面保留的这样的一些曹雪芹的文笔是很珍贵的,这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林黛玉的外在美是雅俗共赏的,是连薛蟠这样的俗人也觉得好的。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审美共识。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的白毛女的故事,地主恶霸为什么要抢喜儿啊,因为喜儿漂亮,喜儿漂亮不漂亮在贫农看来和地主看来,结论是一样的。人们在审美的问题上是可以超越阶级的界限而达成共识的。当然达成共识以后,坏人可能要起坏心做坏事,好人就是另外一个情况,这得另说。因此这一笔我认为曹雪芹是有他的用意的,他是要通过这样一些文字平衡人们阅读《红楼梦》时产生的一些不平衡的心理。比如说那个朋友没读过那个本子,可能就觉得,林黛玉也就是贾宝玉看着美,别人看着就不行。不是这样的。薛蟠看见她后早已酥倒在那里,本来结实的身子,结果一段一段地膨化了,写得很有意思。我认为,曹雪芹的这一笔描写,意在表示林黛玉不仅在知她、爱她的贾宝玉眼中是美的,她的美同样征服了薛蟠这样的凡夫俗子。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真正的爱情,但令人不解的是,曹雪芹在书中却安排贾宝玉与其他女性发生了或朦胧或暧昧的关系,曹雪芹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应该怎么去分析呢?
曹雪芹的写作是非常下工夫的。比如说,他写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境以后就开始有了性觉醒,然后就和袭人发生了那样的关系,对此我在之前的书中有所涉及,于是有些人就不理解了,说你讨论这么一个反封建斗士的形象,可是又说他有这种事情,偏把这件事拿出来讲,这不是流氓教唆吗?不是这样的,不能这样看问题。曹雪芹那样写贾宝玉,是生怕读者误会,因为有的读者确实产生了两个误会。
一个误会是认为贾宝玉在生理上还远没有成熟,因此他对青春女性的那种兴趣是非常混沌的,他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也谈不上是爱情。这个误会延伸下去还产生更严重的误会,就是有人过分强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共鸣,好像他们纯粹是精神恋爱;贾宝玉究竟爱不爱林黛玉的身体,他的爱是不是从灵到肉的全方位的爱就成为一个问题。曹雪芹生怕你误会,所以很多地方他就写得很细,他就是要告诉你,这两个人的相爱是身心发育都达到了成熟阶段的这样一种从精神到肉体的全方位的爱。这对我们理解《红楼梦》里的这两个主要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误会呢,就是因为书里面又写到贾宝玉跟秦钟好,跟柳湘莲很好,跟蒋玉菡也很好,就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同性恋者。宝玉把青春女性都当做玩伴,一块儿做游戏,一块儿做诗,一块儿逗趣,他在性别上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如果说他有性别认知的话,就只能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喜欢男性,喜欢聪明俊美的男性。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就很明确地指出贾宝玉不是这样的。第一,贾宝玉的身心发育已到了成熟阶段。当然那个时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本书一开始就有“半生潦倒”的字样,过去认为三十岁就是半生,六十岁就是全寿,七十岁就“古来稀”了,所以过去一个男的十四五岁结婚娶媳妇不稀奇,男性的身心发育到了十三四岁就已经开辟鸿蒙,有了性觉醒,成为一个在性别认知上有自我定位的成熟男人。你当然可以说贾宝玉有点早熟,但不能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心发育滞后、不懂男女之事的人。曹雪芹很具体地写给你看,同时也告诉你,贾宝玉虽然和一些男性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但在性取向上,他不是同性恋者。有人说他是不是双性恋,双性恋的证据也不足。就算是双性恋,他主要的性的自我认知还是定位在自己是一个男人,要和一个自己爱的女人来结婚,这个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书里面把这一点写得很清楚。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记得吧,也是我以前提过的:贾元春颁赐端午节的节礼,他得到的那份和薛宝钗那份是完全一样的,里面有什么呢?有红麝串。林黛玉虽然也得到了数珠儿,却并不是红麝串。薛宝钗得到以后就立刻戴到腕上了,一次贾宝玉想请薛宝钗把它褪下来近看,这时他就看到了薛宝钗雪白的膀子,立刻就有心理上的反应,书里是怎么写的——这个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意思就是可惜现在是长在宝姐姐的身上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笔,说明贾宝玉不是一个滥情的人,虽然他是有点泛爱,对所有的青春女性他都情不自禁地喜欢,但是他真正想和谁过夫妻生活,想娶谁为正妻?除了林黛玉,没有第二人选。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应该能够领会曹雪芹的苦心。我个人认为,书里面写贾宝玉和秦钟、柳湘莲、蒋玉菡这些人那么好,主要是想表现贾宝玉对社会边缘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社会边缘人在那个时代是为主流社会和主流价值观所坚决排斥的,曹雪芹通过他的一支笔写出这样一些人物和故事,对这些边缘人物予以了赞美和肯定。他所写的贾宝玉这个贵族公子,一方面深爱林黛玉,要娶林黛玉为正妻,一方面对所有的青春女性都尊重,都呵护,都关爱,同时,他特别愿意和男性社会中的非主流的、和权力无关的边缘人交往,特别地喜欢他们。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人们一般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就是反封建,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形象就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新人的形象,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涵。我的两个“红迷”朋友就是认同这一点的,我也认同这一点,《红楼梦》这部书确实有那样的主题,这两个人物形象也确实具备那样的特点。但是,《红楼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的主题不仅限于此,它的思考直达人生与社会的深层。说到这儿呢,两位“红迷”朋友就跟我提出来,他们看的版本虽然不一样,而且经常地发生争执,但是在有一点上他们俩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在书里面很早就和好了,就黛钗合一了,他们就问我对曹雪芹这样的艺术处理怎么看。这个书就拿八十回来说,怎么会只到四十几回就出现了主要矛盾的消弭?我在下一讲里面就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曹雪芹笔下的黛钗合一的问题。
第四章 黛、钗关系之谜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对于贾宝玉来说,一个是“金玉良缘”的宝姐姐,一个是“木石前盟”的林妹妹,她们本是天生的情敌,最后却冰释前嫌、握手言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跟大家一起来捋一捋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看书里面是怎么写的。
三人第一次展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应该是在第八回。曹雪芹写得很聪明,就把他们三个搁在一个空间里来写。那时薛姨妈她们已经住到荣国府的一个叫梨香院的院落里。一个下雪天,贾宝玉到那儿去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