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14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14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⒆吨亍保纬闪搜现氐钠陡徊罹唷�

在这种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几乎都被士家大族所垄断的背景下,刘备的崛起,本身就是一种对庶民阶层的莫大鼓励:太给力了!

他是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的苦娃子,在没有任何士族投资的情况下,平地一声雷,成为国家的中央将领以及地方首长。相较于其他诸侯不是士族就是边将出身,刘备之于东汉平民,就如同奥巴马之于美国黑人一般,那是一种突破阶级的象征,为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带来一丝向上的希望。

当然,有的读者也许会说,刘备的“贫下中农”身份很可疑,理由是:刘备的祖父当过县令,老爸也当过小吏。

同样的道理,奥巴马也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但仍不妨碍他在黑人族群中的影响力。要知道,在政治宣传中,实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象征意义能被宣传的对象所接受。

除了出身低之外,刘备在奋斗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当醒目的草根性,他招待平民宴饮这一条,便是同时代那些诸侯所难以做到的(不屑于做)。再比如之前介绍陈登时所述,刘备集团中始终没有士族出身的成员,或许也间接反映出他与士族格格不入的管理风格。

我们不妨用现代思维方式想象一下:

刘备属于那种总是穿着一条打补丁的牛仔裤,搭配上洗得泛白的格子衬衫,一头扎进人堆儿里立刻便消失于无形的人。他没有虚伪的笑容,没有行礼如仪的握手,却可以用健壮的臂膀轻易地揽住每一个苦难的人,用最诚恳的表情聆听他们的不幸。他和大家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偶尔还会冒出几句脏话,消遣一下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相较于那些油头粉面、西装革履、装腔作势的政治人物,大多数老百姓很自然地便集中到刘备身边,即便从客观上来看,刘备的前景并不算好。

从救陶谦带数千饥民,到驻小沛短短时间内便能聚众万余,充分显示出刘备对平民的号召力已随着他的官阶提升而越发强大。

曹操本身是沛国人,他透过亲族耳目八成已经听说刘备在小沛“远士族、近平民”的古怪事迹,并在刘备身上发现了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自起事以来,他忙着招揽“天下英雄”,却从没将不是英雄的平民放在眼中。徐州几场大屠杀下来,他肯定已经成为百姓闻之色变的杀人恶魔。这在对抗吕布时或许还不要紧,但当袁绍、刘表等强大势力压境时,任何一点资源的流失,都可能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所以,曹操能够得到刘备这样一剂“聚拢民心”的特效药,对他将来的霸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或许有读者会说,刘备与曹操同样是“寒素阶级”出身,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是不是这样呢?

我只能说,这样的论点,未免太拘泥于形式上的士庶之别了。

史学家会称曹操是寒素阶级,那是他与正牌士族袁绍或司马懿相比而言,但如果要将一个老爸敢花一亿钱买个太尉做着玩的人与一个编草鞋、织草席出身、没举过孝廉的人放在同一个阶级来比较,那未免太无视现实了。

事实上,不光是曹操,袁绍与刘表也都看出了刘备身上所具有的平民气质,这两个拥有正统士族基因的诸侯,更需要刘备为他们填补失落的DNA环节,因此当刘备与曹操决裂后,南北两大军阀都对刘备礼而纳之,使刘备犹如三窟狡兔,左右逢源。

这就是刘备平民背景的“双刃剑”效应。他与士族的疏离,使得他失去政治与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一个流浪军阀,但他与平民的结合,却为他在各诸侯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成为他不死的保命符。

刘备后来也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这一优势,并刻意放大,形成他后期带有争议性的领导风格,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不过那都是后话。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眼下在许都,刘备过的可是人人称羡的生活,住的是将军宅,领的是侯爵俸,又是曹大人跟前第一大红人,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退休规划。

刘备可以安稳地留在曹操帐下,如同后来的张绣一样,在曹操的手下当个崇官,而关羽和张飞也可能像贾诩一样受到曹操重用,在将来的曹魏政权中飞黄腾达。

然而三十九岁的刘备却并不这么想,他不愿意就这样停下脚步。他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帝国的核心,见识到了真正的权势。此刻他野心勃勃,壮志灼燃,内心真正想要的,正是曹操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

至于曹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自然是非死不可。

三流阴谋

当然,刘备杀曹操的动机,可能并非单纯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可能是真心要为民除害,为数十万无辜惨死的徐州子民报仇;抑或他确实收到了汉献帝用血泪写成的衣带诏,凭着忠诚,为国除贼。

但无论抱着何种动机,刘备进入许县的同时,也一脚踩进了这场政治风暴的核心。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不是别人,正是将军位排行天下第三的董承。他同时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东汉王朝倒数第三位外戚,他手握汉献帝亲笔所写的衣带诏,串联朝中零星势力,意图刺曹。

以后事的发展来看,刘备与董承共盟刺曹,实在是他继收容吕布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失误。

并不是说刘备不该背叛,或是曹操不该杀,而是刘备选错了合作对象。如果他仔细读过董承的履历,就应该知道,和董承这种这种蹩脚的阴谋家合作刺杀曹操,这就好比拉着个二百五跑到赌场里玩梭哈,自己本来就不是曹操对手,还要承担一加一小于一的严重后果。

《三国演义》为了反衬出曹操的奸恶,将董承描写成一副公忠体国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董承绝没有这么高尚的情操。

首先是董承的出身便有争议。裴松之认为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换言之,董承即汉献帝表舅,和董太后一样为冀州河间人。

另一说则认为董承和董旻、董璜一样,是董卓的兄弟或者侄儿。也就是说,董承应该是陇西临洮人。笔者以董承为牛辅部曲出身的记载来看,比较倾向于董承和董卓有亲戚关系,应该是那种比较疏远的血亲,但还不至于八竿子打不着。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所直辖的部队应该是西凉军的主力,后来的“西凉四天王”其中的三人——李傕、郭汜与张济,早期都仅是牛辅帐下的校尉。董卓被吕布、王允所杀后,牛辅首先带头反抗,却遭左右亲信刺杀,李傕、郭汜、张济等便跃至第一线,在贾诩的鼓动下攻下长安,杀死王允,驱逐吕布,掌控了朝廷,进入了帝国的权力核心。

当时大概因为董承辈分太低,还进不了决策圈,只被封了一个杂号的安集将军,默默培植自己的势力。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西凉四天王”开始窝里斗,先是李傕与郭汜联手杀了樊稠,接着两人又翻脸,一个挟持着天子,一个挟持着百官,在长安城中杀得不亦乐乎。直到张济从东方的陕县过来调解,郭、李二人这才勉强罢兵。

汉献帝逮住这个短暂的和平间歇,表示希望东还洛阳,这时几个二线的西凉军阀趁势站出来,宣誓愿鞍前马后随侍圣上。于是“天子还乡护卫团”就这么成立了,挑头的是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还有安集将军董承。

然而这些还乡团的成员也只不过是小一号的李傕、郭汜之流。他们首先东行来到华阴,当地的军阀段煨同样是董卓旧部,在董卓当政时期被封中郎将,地位比杨定、董承等还高出一阶。对于天子,段煨展现出了西凉军阀中少有的尊重,妥善提供献帝与随行官员的饮食物资。

但还乡团团长杨定却记挂着与段煨的旧仇,联合董承发兵攻打段煨,结果留在长安的李傕、郭汜知道情况不妙,便合兵来救段煨。

说杨定等人是小一号的李傕和郭汜,那是抬举他。一听到李、郭二人出兵的消息,他吓得连军队都不要了,独自跑到终南山(是落草,不是当道士),剩下杨奉、董承带着天子向东逃亡。在十二月的寒冬,一行人来到黄河南岸的弘农,进入了张济的地盘。

张济是促成献帝东行的大功臣,他当时被封为骠骑将军,也算是位高权重,然而西凉军阀内部遗传的“不搞内斗就会死”的症候一旦发作起来,所谓的“辈分”或“官阶”简直连屁都不如。

杨奉、董承一到弘农,很快便与张济闹翻,张济于是回过头与李傕、郭汜联手,三大天王合兵于黄河岸边的东涧,大破还乡团部队。朝廷士兵百官死伤惨重,皇家仪典也全部丧失,汉献帝狼狈逃到小县曹阳,身旁随行护卫已所剩无几,眼看着就要再次成为郭、李的脔肉。

就在这当口,一股神秘的力量忽然冒出来,挽救了这位窝囊的皇帝。

发起这次“救援行动”的关键人物是杨奉,他并非正统西凉军出身,而是山西民变军白波集团的统帅。当年董卓派牛辅讨伐白波军不能取胜,便改以招安的方式,将杨奉纳入麾下。

此时还乡团所在的弘农郡,与白波残部所在的河东郡仅一河之隔,于是杨奉一面假意与李、郭和谈,另一方面则紧急招来白波帅韩暹、李乐等人的部队。结果西凉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白波军击破,杨奉趁机带着汉献帝渡过黄河,进入河内郡,在河内太守张杨的支持下,总算是安稳地过了个年。谁想到年刚一过完,还乡团成员再次陷入内斗,董承与杨奉、韩暹在别人家里直接开战,双方混战了近半年,后来在汉献帝的调停下才勉强和解,由张杨先导,两军殿后,护送献帝南下洛阳。

兴平元年七月,汉献帝总算是回到残破不堪的洛阳城,结束了他将近一年的屈辱之旅。

董承大斗小斗了一整年,终于推开了卡住他上位的家伙,坐上最接近皇帝的位置。他受封为卫将军,负责宿守洛阳附近关卡。当时曹操曾派曹洪前往洛阳输诚,董承固守关卡拒不放行。

估计也就在这个时候,董承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汉献帝,希望靠着这道裙带,将自己拉到梁冀、何进等外戚前辈一般的高度。

不过天不从人愿,没过多久,董承就发现自己根本压制不住杨奉、韩暹的白波势力,半途杀出的韩暹竟然被任命为大将军,杨奉则当上了车骑将军,位阶都在董承之上。无奈,董承只好祭出看家法宝——“拉一个打一个”策略,主动邀请曹操进兵洛阳。

读到这儿,列位是否觉得眼熟?

没错,当年汉少帝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听信了袁绍的忽悠,竟然招董卓入京,企图迫使自己的妹妹、当时的何太后交出宦官集团,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砧板上的肉,导致后来的董卓乱政,汉帝国最终走向崩溃。

董承邀请曹操进入洛阳这一举动,显然与他的前辈何进邀请董卓入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操绝不是小一号的董卓,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董卓强上N倍。最重要的是,曹操拥有更大的野心及更强的手段。

在董承的配合下,曹操顺利入主中央,并击败韩暹与杨奉,将献帝移到许县。曹操自任司空兼代理车骑将军,董承则多了一个列侯的头衔。

这一来,董承终于排除了异己,到达了权力的巅峰。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虽然踢开了两颗绊脚石,却搬来了一块更大的石头。

曹操和之前董承所面对的西凉或白波军阀是完全不同级别的对手。他不只拥有兵力,更有政治与管理的手腕,借助颍川大族的支持和成功的屯田政策,曹操掌握中央的力道远远超出了董承的想象。

董承这下子傻眼了:刚走了个孙悟空,又来了个六耳猴?为了不让先前的辛苦化为流水,他决定再搞一次政变,这一次,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要找一个能够控制的帮手。

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帮手便是刘备。

董承和刘备究竟是什么时候搭上的,史料无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刘备大概是在进入许都前便已经得到了董承的邀请,至少已向对方表达过“不会倒向曹操一边”的态度。

如前所述,于公元196年年底到公元198年之间,刘备受曹操之命驻于小沛,而董承当时则以卫将军的身份奉命对抗袁术,因此不排除两人在沛国、汝南一带曾有接触,也坦露了彼此的心迹。

除了刘备之外,董承的阴谋名单内还包括了长水校尉种辑、偏将军王子服、将军吴兰、议郎吴朔等人,其中除了种辑曾和荀攸合谋刺杀董卓以外,其他几位老兄都是未见史料之辈,这个阴谋小团体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当初董承在说服王子服加入政变行列时,曾清楚地告诉他:“当年吕不韦投资子楚最终位极人臣,此人便是阁下和我今天的榜样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