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彭德怀传 >

第87章

彭德怀传-第87章

小说: 彭德怀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家花园两邻的居民没有安电灯,每到夜晚,园内灯光明亮,园外一片昏黑。彭德怀又想帮助邻居办电。时值困难时期,大家都摇头——没钱,没材料。1961年夏天,彭德怀自己花了五六百元,买电杆电线,把电引到了两邻14户居民家里。

这年夏季多雨。一次暴雨连夜,凌晨4时,彭德怀突然翻身下床,披上雨衣,冲出大门,趟着深水,直奔村民卢兴院里。这时,卢兴家的两间老房正在暴雨中颤摇,卢兴一家8口畏缩在上漏下灌的危房内,听天由命。彭德怀站在院里大喊:“快走!都到我那里去!”卢家执意不去。他又冒雨跑回吴家花园,叫哨兵搬来芦席,自己手执电筒,像指挥战斗一样,指挥哨兵给卢家苫房。随后,彭德怀在雨中逐户查看,把住危房的人家都叫到吴家花园来,他的书房兼会客室里坐满了老人和孩子,彭德怀把热姜汤一碗碗送到挨淋的人手中。

十中全会以后,彭德怀不管哨兵的劝阻、跟随,在外出散步后,仍然不时往挂甲屯那些熟悉的人家中走访。由于他的帮助,突患半身瘫痪的民兵队长李文林得到救治,恢复了健康。在李文林住院期间,李的妻子为给丈夫治病筹钱,让大孩子退了学,把刚满8个月的孩子忍痛送人。彭德怀得知此事,连忙给李家送去奶粉、白糖、饼干。自己订的鲜奶也不喝了,叫给婴儿送去。又给李家的大孩子送去书包、袜子等物,劝李妻把婴儿留下,让大孩子复学,由他来负担李文林的医疗费。公社领导得知,为李文林解决了医疗费问题,李妻几次对彭德怀哭道:“是您救了我们一家子啊!”吴家花园内有几户工作人员家属,也是彭德怀经常关心的对象。园内、园外,每遇到谁家有难处,他就帮助。说:“我看到这样的事,不能不管!”

彭德怀自己的生活标准却一再降低,常叹气说:“目前国家这样困难,我在这里吃闲饭,难受呀!”罢官以来,彭德怀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不能白吃人民的东西。”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整整住了6年。6年中,彭德怀像当年在太行山一样,为自己“驻地”的群众做了许多好事:问疾送医,扶难救危,解决水、电,指导生产……他认真当起挂甲屯的一个村民,遇有红白之事,他常常要去为婚者道喜,为生者祝福,为死者致哀。

1965年10月24日,彭德怀即将离开吴家花园,中央专案组派人前去挂甲屯调查,写出一份《彭德怀在挂甲屯的一些活动》的报告,结尾一段这样写道:“由于彭德怀利用群众的封建落后进行拉拢,加上小恩小惠,处处装出关心疾苦的样子,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成年人称他为‘彭老头’、小孩子们都叫他‘彭爷爷’。有的群众说,‘彭老头来了以后,挂甲屯有了福’,‘彭老头是好人,国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彭老头给解决了(指安电灯)’。尤其是吴家花园周围的人,一提起‘彭老头’、‘彭爷爷’,真有点感恩不尽的味道,有的老太太甚至表示永世不忘。”

人们学习解放军战士雷锋助人为乐、为人民做好事;一贯助人为乐、为人民做好事的解放军元帅彭德怀却因此而增添了罪名。

彭德怀常说自己“没有崽”,他把全部父爱给予了在抗日战争中被国民党杀害的两个弟弟留下的8个子女。5个未成年的,在他的抚育下都已长大成人。大侄女彭梅魁和丈夫张纯一常带着3个孩子到吴家花园来,小侄女彭钢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回京工作,也住在吴家花园。彭德怀亲自为他们张罗饭菜,为彭梅魁的孩子洗澡,舐犊之情更深了。

彭梅魁至今保存着一张充满辛酸回忆的照片。那是1962年秋天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摄于吴家花园怀馨堂门前。

这天午饭后,彭梅魁全家都来了。彭德怀把3个孩子揽进怀里,逗了一会儿。彭梅魁提出,要孩子们和阿公一起照张相。彭德怀站在屋外台阶上给3个孩子摆好位置,彭梅魁拿起了相机,一看,伯伯转身藏到纱门后面去了。彭梅魁叫:“快来呀!伯伯。”彭德怀说:“现在我的名誉不好,孩子们还小,要让他们健康成长,不要因为我给他们造成影响。”彭梅魁听了一怔,眼泪跟着涌出来,忙按下快门。留下的这张照片,孩子身后模糊可见一个人的部分身影,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彭大将军。

晚上,彭梅魁给伯伯补衣服,彭德怀又嘱咐她:“我几次告诉你们别来了,你偏偏还来,现在我背着‘里通外国’的罪名,连下农村劳动的资格都没有了。但我实在冤枉极了,这样的冤枉要到何时才了结呢?”

彭梅魁擦擦眼泪,安慰伯伯:“我不怕,无论什么情况,我都要来看伯伯。”

要做到这一点多不容易呀。即令如此,当时的彭梅魁也想不到她今后为实践这句话,要拿出多大的勇气!但她确确实实做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仍给彭德怀以亲人的安慰和照顾。

1963年以后,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的生活显得更加孤寂和冷清。哨兵的记录本上,日常的记载只是“晚饭后彭钢来了”,“早饭后彭钢走了”,“彭梅魁来了”,“……彭梅魁走了”。

园内工作人员和警卫班党组织开会不再通知他。每当党小组开会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静静地散步,远远注视着开会处的灯光。他知道,这意味着已停止了他的党内生活。

彭德怀这个高级党校的特殊学员,现在是更加“特殊”了。不让他去听课讨论,也不再有教员来辅导,只由校领导偶尔来过问一下,而且总是3个人一起来。回去还要追记他的谈话向中央报告。

在1963年的一段时间里,他用了许多时间写《读毛主席军事文选笔记》。这一年,全国的经济形势继续向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了好势头。他再不为经济问题操心,仍然转回到几乎占据了他整个生命的军事上来。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他就希望根据毛泽东的革命战争战略思想,总结自己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建军经验和作战经验。于是,在平静的生活下,他的心又回到烽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这件事情没有做完,只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笔记,刚刚论及他亲历的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作战原则,而且只完成了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段。他没能留下他全部军事生涯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留下的只是他的作战部署、命令和一次次战争胜利的辉煌记录。

1963年底,彭德怀的三弟媳龙国英从彭家围子带着她的小孙孙到北京来看望他,并给他带来了家人和乡亲的问候。

就在这一年,中央专案人员到湘潭去调查彭德怀1961年回乡的“反党言行”,使乡亲们知道彭德怀再次为他们而获罪。1962年彭德怀回乡时曾给乌石大队数百元钱植树,1963年给乌石大队寄去两袋速长早实的新疆核桃种。这一切都成为彭德怀“收买人心”的罪状。龙国英含泪向彭德怀诉说这些事情,也高兴地报告彭德怀两年来家乡生产生活的上升情况。

龙国英打听彭德怀被指责为“里通外国”的问题,仔细倾听彭德怀叙述他出国的经过。彭德怀申明:里通外国“绝无其事”,是对他的“莫大侮辱”。龙国英劝他:“还是归老还田罢!”彭德怀没有作答,脸上浮着一丝苦涩又执拗的笑。

第三节 心曲千万端(2)

 龙国英回家前,彭德怀和她及小侄孙合影留念。自搬到吴家花园后,他一直拒绝照相。这一次,他和心中的彭家围子与故乡人民一起留下了最后的身影——苍老的,却依然挺立的身躯;倔强的、坦荡的,带着一丝苦涩的、沉思的笑容。

彭德怀的处境越来越严峻。也是这一年的秋天,他把《八万言书》的一部分手稿交给侄女彭梅魁,说:“我的问题看来一时解决不了,那包材料在这里不行,还是你替我保存吧。”彭梅魁接过纸包,说:“行。”彭德怀又叮嘱说:“这是我对自己一生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等将来用得着时拿出来,为我争回清白。”又不放心地问:“你打算怎么保存它呢?”

彭梅魁想了想,说:“我把它送回老家,埋起来!”彭德怀点点头。

彭梅魁带着手稿回到湘潭乌石老家,将纸包放在一个瓷坛子里,封好口,埋在灶房的柴堆下。①

“文化大革命”开始,彭家围子遭殃。彭梅魁担心手稿安全,即回乌石,和堂弟彭康志商量,由彭康志把手稿埋在乌石峰下楠木冲水库旁的山坡上。以后,彭康志怕雨水浸湿,又偷偷将它挖回。以后,彭梅魁再次返回乌石,将它带回北京,藏在自己家中。

1978年12月,彭德怀沉冤昭雪,彭梅魁将伯伯生前郑重托付的手稿双手捧交给彭德怀的老战友、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黄克诚。经16年的曲折,这份珍贵的手稿,在彭德怀逝世两年之后,终于得见天日。

彭德怀自搬进吴家花园,就切断了和自己生命相连的军队的关系。“军事俱乐部”、“反党小集团”这些远远超过思想路线问题的罪名,使他不得不和党内的战友也断绝了来往。杨尚昆有时到吴家花园来,是借着安排生活的名义。杨尚昆回忆说:“也是想去看看他。”朱德总司令来看他,和他对弈,他不要朱德再来了。解放军卫生部长傅连暲来看他,他说,我犯错误了,你来做什么?傅连暲说:“我是个医生,你是我的病人,我来看病人的!”解放军上将李志民的儿子曾翻过墙到他屋子里坐了一会儿,他的父亲只要知道彭老总是否还在人间。另一个上将杨得志在颐和园偶然遇到彭德怀,彭德怀装出没有看见他的样子。杨得志跟在身后,向警卫员景希珍详细打听彭老总的情况,走了很长一段路。解放军忘不了彭老总。在吴家花园的门外墙边,还曾发现过一袋大米、两条大鱼,悄悄放在那里。是谁送来的呢?没有留下一句话。

尽管彭德怀自己规定一个军人也不见,以免引起嫌疑,牵累来者,但几年来有一个军人的妻子常来看他,他却不拒绝,这就是1930年牺牲的红三军团纵队司令员陈毅安烈士的妻子李志强。李志强和儿子曾被国民党抓去坐牢,出狱后,母子二人在国民党统治区顽强挣扎到全国解放。多年来,彭德怀一直关心着这母子一家的生活。

十中全会以后,彭德怀劝李志强不要再来看他了,李志强仍不时带着全家人到吴家花园来。一天,李志强又带着儿子、儿媳、孙儿一起来了,彭德怀笑着问李志强:“我一个犯错误的人,你们又来干什么?”李志强也笑答:“我是个老百姓,不干政治的事。”这天,彭德怀心情似乎很好,邀李志强参观了他的菜园、果园,从一棵桃树上撷下几个大桃送给李志强,并口占四句诗相赠。多年以后,当李志强有可能和人谈起这件往事的时候,她已经年迈体衰,只能回忆起后面两句:

平生戎马无暇日,
老来偷闲学种桃。

这两句诗虽为自嘲,也确是彭德怀这一段生活的一个侧面。使人不禁想起南宋曾举兵抗金的词人辛弃疾晚年退闲后的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为了给以后回乡生产自食其力做准备,彭德怀在吴家花园买了不少土壤学、栽培学等农业技术书,又拜附近果园的农艺师刘富先和孟瑞祥为师,学习果树栽培嫁接技术。吴家花园在几年内改了观,除有麦地、菜畦、鱼池,还种了桃、梨、核桃、苹果、葡萄、柿子各种果树。他计划把北方能生长的果树都引进吴家花园做实验,他和13岁就学艺、曾培育出秋香、燕红等著名蜜桃品种的园艺师刘富先结下友谊,常相过从。不想,这一非政治性的友谊,也使刘富先在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关押了一整年。

吴家花园的岁月悠长又匆促地过去了。在漫长的冬夜,彭德怀也常常看小说,读历史,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他不再说自己是张飞,而常说:“我就像明朝的于谦。”

于谦在明朝曾官至兵部尚书,当北方民族瓦剌兵临明都北京城下之际,他受命于危难,举兵抗击,使局势转危为安。于谦为官清廉,性格耿直,生活简朴,不阿附权贵,后为瓦剌反间计所中,被明英宗以“意欲”罪杀害。《明史》载于谦被抄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尔”。

彭德怀十分喜欢于谦那首有名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几次对侄女彭梅魁、彭钢说:“我死后什么也不要留下,一身清白。”

第四节 “也许真理在你那边”

1965年3月,美国出兵越南。中共中央在4月12日发出关于加强战备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同意第三个五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