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黑医 >

第3章

黑医-第3章

小说: 黑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1)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2),喉痹(3),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4)热肿;虚,则寒栗不复(5)。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1);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2)。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足阳明胃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
    (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语译】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1)而处;甚则欲上(2)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3)腹胀,是为骭厥(4)。
    是主血所后病者(5):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7),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注释】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问·阳明脉解篇》作“登”,《素问·脉解篇》作“乘”。
    (3)贲响——杨上善注:“贲,谓膈也。”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
    (4)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
    (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温淫——指热性病症。
    (7)唇胗——胗与疹通,指唇疡。《甲乙经》、《脉经》、《千金》作“唇紧”。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1)。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2)。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胫枯——足不收,足弛缓松软无力;胫枯,胫部肌肉萎缩,气血亏虚所致。
    【语译】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可取足阳明络穴治疗。
    足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1),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2),还系目系(3),合于阳明也。
    【注释】
    (1)腹里——腹腔之内。
    (2)頞(出页)——頞,鼻根;(出页),眼眶下部。
    (3)目系——眼后内连于脑者。
    【语译】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腑,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1),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2),阳明为目下纲(3)。其之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4),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5),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6),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