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女娲政权】
在位起讫:前7707—前7653年。
生卒年:前7759—前7653年。
出生地:凤州。
立都:凤城。
年号:女皇元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
女皇二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神话传说】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
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女皇十年,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次或几十次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这是十分准确的。由于女人经常更换配偶,使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男人在她体内播下了种子。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仍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
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社会。
女娲在位执政共记五十五年,病逝于女皇五十四年。尊号女皇。庙号女娲。
【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中国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三晋大地影响最广泛的神话。
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8226;览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女娲劳苦功高,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和她的哥哥伏羲、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今天看来,女娲补天只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和愿望,并不是实事。有人说,女娲炼石是为了取火。有人说,女娲从矿石中炼出金属,制造器具,弥补了天然物质的不足,所以被后人传为炼石补天。结果,女娲补天又被解释为院士冶金的发明和应用。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楚辞&;#8226;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8226;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8226;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8226;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8226;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太行山与女娲】
黄土高原山西境内,除了在洪洞赵城镇侯村有女娲的长眠之地娲皇陵和数千年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娲皇庙,以及女娲“抟土造人”圣地——万荣县汾阴雎女娲和伏牺成婚、避暑圣地——吉县人祖山、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截断洪水之地——蒲县黑龙关,和吉县柿子滩女娲岩画等重要遗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炼石补天”遗迹,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些遗迹之地的众多娲皇庙、娲皇宫等古老的纪念建筑,使得地处北方黄土高原的山西太行山成为除了山西中部的霍山之外,在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神圣地区。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人们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什么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女娲、伏牺“兄妹成婚”故事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