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方圆兵法 >

第37章

方圆兵法-第37章

小说: 方圆兵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呢。

如此一说,倒是人心险恶,步步艰难了似的。当然也并非如此,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是锁就有钥匙能打开它,有锋得的矛也就必然有坚硬的盾。同样,人际关系处理虽非易事,却也可以处理好。只是法无定法,而这“法无定法”本身便是一种绝妙的“法”,为职者正应遵循着“法无定法”的有“法”之路,以不变应万变,巧妙施法,游跃于人群之中。

俗语说:“到哪山砍哪山的柴”,“人乡陋俗”,正是说明顺应社会,适应环境的道理,客观外在的环境是不容易改变的,而我们自身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

为职者要顺应社会,适应环境就必须注意调整自身,真正做到遵言慎行。

为职者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需谨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为职者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代表着某个组织或某个集体,同时又具有榜样示范的性质。举手投足,言谈话语,无不向周围的人群透露着某种不确定的信息,而其他人也往往会注意这些细节,以便察颜观色c所以,为职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时候,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后,到鲁国去作国王,周公告诫他说:“我官居宰相之位,若是有人前来访问,哪怕我正在用饭,也必须赶紧放下碗筷,去迎陪客人,免得失礼,引客人不悦。即便如此,我仍然担心自己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有可能忽略埋没了不少的贤才。如今你要到鲁国去,虽说贵为一国之君主,但也绝不能骄傲横纵而有任何失礼之处,切记要谨言慎行,谦恭下士,恰当处理君臣关系。”

周公的话揭示出,为职者平时应格外注重言行,职位越高,越应注意。古语说:“论言如汗”,为职者说的话,做的事很少有回旋的余地,恰似身体内流出的汗水一样,一旦流出来,就不可能再收回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惟其如是,为职者才更应谨言慎行。

唐太宗是个好皇帝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很善于笼络人心,招揽人才,他谨言慎行,能够很好地协调与众臣的关系。

有一次,唐太宗告诉众臣说:“众卿,都说身为皇帝,万民之上,受命于天,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而朕自登皇位以来,却念见优惧,时怀畏惧之心。惟恐自己言行不慎,没有认真倾听卿等的批评和好的建议,做出不恰切的决定。倘若真的因朕的言行不慎,而致偏差则会令众卿心灰,失望于朕,以为朕自高自傲。一旦朕出现大偏差,恐怕众卿也不愿为朕指出失误之处。

“朕深知,‘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观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众卿皆为肤之宝鉴。古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朕谨言慎行,却仍是惴惴不安。每欲有言,必先思此言是否顺应天意;每欲行事,必先想其是否下顺民心,是否有违众卿之意向。朕高居在上,对下情不能全然知晓,椎仰仗众卿帮助朕,察漏补缺,指正得失。惟有此,朕借众卿之智,安天下,定邦国,方能顺天意,以民心,我大唐江山方可永固啊。”

一席话,说得众臣心中热热乎乎,齐赞太宗英明,旁边魏征道:“古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还要有好的结束。要善始善终,愿陛下能常以平易之心,亲贤臣,远小人,广纳雅言,善听善谏,礼贤下士,上顺天意,下得民心,则万岁江山,社稷永保,江山水困,必无倾覆之虞。”

唐太宗点头,接口说:“魏卿所言极是,与人交谈往来实非易事,纵然是普通百姓,相互往来交谈时稍有言语不周,得罪了对方,也有可能使对方牢记在心日后报复。朕乃万乘之君,一国之主,与众卿谈话更觉不易,稍有失言,便可能惹出大错。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极有可能造成严重恶劣的影响,这比庶民百姓的失言不知要差多少倍,这一点我深记不忘。

“昔日,隋炀帝第一次进入甘泉宫,宫中庭园皆十分中意,他却以为,官中少了萤火虫之趣,看不到萤火虫。便下旨去捉萤火虫。结果,负责的官吏劳师动众,四处捕捉,捉到了五百车萤火虫。劳民伤财,百姓怨声弥天,事情虽小影响却大,终致亡国。为人君王受命于天,又岂能视同儿戏,任意戏言呢?”

唐太宗的话极有道理,为职者确应谨言慎行。

自律自制

为职者谨言慎行,便须学会自律自制。为职者,尤应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把握好自己的心境心态,约束好自己的言语行动。在遇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时,都能够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平和的心态,而不至于因为冲动而丧失理智,做出不该做的事情,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古人云:“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

正是这个道理,做大事者必须有高度的忍耐力、纪律性、组织性,善于节制自己,时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盲目冲动误事。

我们敬爱而伟大的周总理给我们展示了伟人的风范。

有一次在中南海接见外宾,当时,建国之初,我国各方面还不很完善。接见外宾时的服务工作人员都是刚刚急训出来的,还不曾真正碰到过这么严肃的场合,所以服务班的工作人员都很紧张。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因为一次端几个茶盘茶杯的技术不熟练,再加上心情紧张过度,在送茶盘的途中失手,一盘茶杯都摔在地上,在当时无异于一声炸雷,在场数干名记者、访华外宾都听到了。

当时,周总理正与外宾谈话,别人惊愕地回头看时,周总理却眼睛都没眨一下,依旧泰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态度十分镇静,继续谈笑风声地与外宾亲切交谈。

总理的镇定,使当场的气氛平静了许多,那位失手的工作人员赶紧收拾碎片,很快换了一套又端送过来。

后来,那个工作人员哭着向总理作检讨,总理却拍着他的肩头,笑道:“这没什么,人难免有个失手,再者,你们心情紧张也是可理解的。但是在外国人面前,尤其是我们中国刚刚建立,我们不能不注意在小事上也不能让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遇到这种意外事件,千万不能慌张,要冷静,时刻提醒自己要冷静。”

周总理遇事沉着不乱,一般的为职者也应如此,不能稍有刺激便大动感情,情绪激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控制自己。”

然而,有些为职者却容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一旦遇到某种刺激便异常兴奋、异常激动或者大动肝火,处理问题轻率鲁莽,意气用事,不计后果。这是为职者的大忌。

除了控制情绪外,还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便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尤其为职者,地位、权势这些先决条件又往往是使私欲膨胀的催化剂,一个为职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私欲,则极有可能走向极端,逐渐陷入犯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个意思。到时,无论说什么都晚了,非但私欲难以满足,即使是原有的好处也尽散尽失,丢了车也保不住帅。

 其身正,不令而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任何言令,别人也会遵从;而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怎样制定法规政策,别人也不会服从,就像老百姓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一条,对于为职者来说更须细细琢磨。为职者如果让下属认为其身不正,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为职不为职了。因为如果下属眼中的你是一个行为不端正的人,那么,他们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而且敢用你自己不端正的行为来要挟你,与你对抗。那样的话,为职者便成了明存实亡的傀儡,任人摆布,却又无可奈何。

故而,为职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选择适宜的举止行动,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以免给下属留下不正当的印象,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实际地位。

唐太宗曾经说过:“身为国君,当以天下百姓为念,使万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一味压榨人民而满足自己奢侈的贪欲,无疑是自割股肉,虽说一时吃得痛快,却是自残肢体,终落得自己害了自己。倘若希望国泰民安,则须先正自身,鲜有人言,直立的身子会映出弯曲的影子,也很少有人说,端正开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百姓会胡作非为。汉代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与民为善,国富民安,值得借鉴。

“自古凡自取灭亡之为政者,莫不是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铸成大错,贪歌舞,荒美色,兴土木之功,动无用之费,不理政事,沉溺其中,陷万民于困苦。则国君稍有不公之言,民心弗平,谋反逆叛之人便趁势叛乱,于国不利,变载舟之水而成汪洋之势。由鉴于此我极力压制自己的私欲。”

魏征听后,非常赞颂,说:“自古圣君,皆努力做到这一点,才开创出理想政治,一旦背离,则会丧家亡国。从前楚庄王向詹何问询为政要义,詹何便言,君主应首先正其身。楚庄王细问,詹何便说,尚未闻听过国君行得正而国家糟乱不堪的事情。陛下方才所言,正是与古代贤者的思想暗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为职者必须做到胸怀宽广,不要为小名小利斤斤计较。所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互谅互让”。待人要宽厚和善。

否则、为职者一味计较个人小利,因为芝麻而丢了西瓜,岂不愚笨?绝不可因为某人与自己看法不一致,便对其侧目相向,排斥打击,盲目地排挤别人并不能给自己争得空间,正如物理学上所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挤压皮球的同时有可能会被皮球反弹回来,更有可能皮球被压破而崩了自己的眼睛。

为职者对人更要热情,当然不是失掉原则的热情,热情是体现在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应当关心别人,帮助他人,不计个人小小的恩怨,给人一种和善可亲可近的感觉,甚至于反对过自己的人更应注意自己的热情,因为往往再炒一次的肉更容易嚼烂。

历史名将吴起,不仅伐杀骁勇,威猛善战,而且在笼络手下士卒上也颇有高明之处。士兵们对崇敬异常,甘愿随他苦战。

吴起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睡在一起,吃在一处,衣服也穿一样的布料,受到士兵爱戴和拥护。

有一次,一个士兵因伤不愈,伤口溃烂,里面脓汁不断,痛苦不堪。吴起见此,丝毫没有犹豫,俯身用口将伤口的脓血吸出、吸净,当场士兵感动地痛苦流涕,其他人也无不啼嘘。

那位士兵的母亲闻知此事,竟大哭起来,别人不解,问她:“你的儿子本是一个小卒,今蒙吴将军如此关爱,亲口吸出脓血,你不高兴反而大哭,却为何故?”

士兵的母亲哭道:“你们有所不知,先夫也是吴将手下的一个士卒,前番也因感激吴将军吸脓血之思,誓随将军左右,结果惨死于战场之上。今我儿又蒙将军此等大思,想必亦是以死相报,又不令我伤心呢?”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为职者如果能与下属同甘共苦,有时往往一件小事便能收得众人之心。

汉代名将李陵,率兵北击匈奴,非常关心军士饥苦。在出击匈奴时,不幸遭劫,受到包围,所率士卒被杀得丢盔弃甲,浑身是伤,却没有一个肯丢下李陵逃去的。最后,李陵大喝突围,士卒们摇晃着从地上爬起来,举着空荡荡的弓弦,满脸血污,却勇随李陵冲杀。若非李陵平日宽厚待人,又怎会有如此之事发生,更不可能有全军士卒宁愿冒死而跟从李陵的事了。为职者只有宽厚和善,待人不计小节,方可得人心。为职者应当将眼光放远,不重眼前小利。

古语有云:“卑让,德之甚。”意思是说,做人应有意压低自己的地位去谦让于对方,这便是“德”的根本。为职者则应注意以德服人。也就是说,为职者不要因图一时威风而故意摆出官架子,高高在上,让别人仰你鼻息,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这样很容易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为职者在别人心目中高大的地位和形象应是由别人甘心情愿为你树立的,而且一旦树立,就会以你为偶像,尽心尽竭力地为你服务。这当然是每个为职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以德感人,敢于为小善于为小。在这一点上,刘备做得很好,为了兴复汉室,争得霸业,刘备与关羽、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