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问鼎天下 >

第158章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58章

小说: 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唏律律!”眼看前方道路上忽然闪出几骑,这骑士猛地勒住战马,因冲势太急,那战马人立而起,嘶鸣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对面的几名荆州斥候见状,策马迎面而来,尚未到这名骑士身前,当先一人便大声喝问:“来者何人?”
    那骑士到底还是爱惜战马的,扯着缰绳在原地兜了几圈,这才翻身落马,手抚战马脖颈,对那几名荆州斥候说道:“某乃江东信使!有讨虏将军亲笔书信奉上镇南将军!”
    斥候什长使个眼色,一名部下越众而出,到那骑士前下马打量了一番,伸手道:“刀来!”
    信使毫不犹豫的解下佩刀,递给那名斥候。什长见了颔首道:“随我来。”说罢,兜转马头,在前面带路。那骑士暗自松了口气,上马之后按辔徐行。斥候什长将他引过数里之后交给另一拨斥候,又行了数十里之地,这信使才被送到春谷。
    刘琮揽信阅后,心中冷笑,打发信使先行退下,转头对贾诩说道:“孙权来信请降,先生怎么看?”
    “此缓兵之计尔!看来孙权还是不甘于失败,试图调集人马负隅顽抗啊。”贾诩捋着稀疏胡须道:“如今江左之江东军放弃襄安,退至九江郡历阳,孙权退守牛渚,庐江郡已大部落入我军掌握之下。江右丹阳郡只剩下宛陵、芜湖、石城等地,分兵攻占的话,则可从陆路直取会稽郡,到那时孙权何以当之?所以他现在一方面要稳住将军,另一方面则要稳住江东内部。”
    刘琮凝神思忖片刻,觉得孙权不可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缓兵之计上,若是换了自己,能怎么做呢?眼下这种情况,除了用缓兵之计外,就只能向外部求援了。
    如果说现在谁最有可能成为孙权求援的对象,那一定非曹操莫属了。
    不过曹操会插手江东吗?若是袁绍没有举十万大军南下,那肯定是会的。现在嘛,却是无需顾忌他的。
    然而孙权假意投降,难道就不怕影响军中士气?本来就已经遭受一场大败,孙权再这么做的话,只能让军心更加动摇。即便他将内情告知军中将校,可是那些普通士卒自然是要瞒着的,如此一来,他们会怎么想?要知道既然用假投降来拖延时间,双方必然会往来使者,这消息定然会传的尽人皆知……
    思及此处,刘琮便对贾诩说道:“孙权此举,似有动摇军心之患,难道他就不怕吗?”
    贾诩想了想摇头道:“他现在不如此,就连一点时间都争取不到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对孙权而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惜,我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刘琮起身自案几后走到帐中,贾诩见状也站起身,两人一同望向屏风旁边悬挂的地图。荆州军自进占春谷之后,便开始分兵袭扰宛陵等地,兵分数路向江东腹心长驱直入。
    虎林之战荆州水步两军损失很小,战后又收降了数千江东兵和近万山越兵,现在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所以孙权请降无论真假,对于刘琮来说区别并不大。
    底定江东,就在此时!
    不过为了打击孙权,刘琮还是亲自执笔写了封回信,信中揭穿了孙权假意投降,实则拖延时间的缓兵之计,并正告孙权“当此时,除自缚来降之外,别无他路!”
    此信一挥而就,刘琮待墨迹稍干,唤来那江东信使交给他。信使见刘琮面沉如水,窥不出此行结果如何,自张迅手里接过书信之后便匆匆踏上归途。
    就在此时,江北群山之中,太史慈正率领部下在崎岖坎坷的山中艰难前行。
    原本在孙权的计划之中,太史慈及其所部要在他进攻虎林之时,一举攻克皖口,然后与前来接应的江东水军一起,截断虎林荆州军的后路,以形成全面包围之势。然而虎林一场大火,将孙权的五万人马烧的灰飞烟灭,两万水军也只剩下数千人,战船不过数百,仓皇自虎林撤走之时,哪儿还有余力去接应太史慈?
    太史慈在约定的时间顺利进入皖口,然后左等右等偏生没有江东战船前来,第三天头上,才陆续接到消息,江东军已在虎林大败……
    这下可把太史慈和这一万人闪在此处,好在太史慈当机立断,确认消息无误之后,便马上下令全军沿江东进。因为在此之前,根据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来看,江东的荆州军并不多,只要自己避开县城大道,走山路的话应该能将部下安全带回去。
    于是艰难的行军,便随着太史慈一声令下而开始了。最初两天还好,大伙儿虽然忧心忡忡但体力还保持的不错,可随着深入山中,又遭逢一场秋雨之后,全军上下顿时有不少人因此病倒。紧接着粮食日渐告罄,因为此次出兵江左本就没有携带多少粮食。
    山中虽然有些飞禽走兽,却哪儿能满足近万人每日所需?太史慈眼见全军断粮,不得不从山中杀出,自山外的数十个村庄中强征了一部分粮草,又攻破了两家豪强的坞堡,总算凑足了回程所需的粮食。在荆州军合围之前,太史慈便再度领兵入山,虽然山中道路崎岖难行,但总算没有被刘琮调派而来的各部围困。
    只是如此一来,每天行军的里程便大大减少,伤亡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病而死,令太史慈颇为无奈。
    “将军,再这么在山里转下去,只怕一个月都走不出去啊!”趁着暂时歇息的空当,一名校尉挨近太史慈,低声说道,眉宇间满是忧虑。他所率领的两千余人数次战斗伤亡不大,但一路上坠落山崖、得病而死的,却有近三百余人。眼看部下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这名校尉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来向太史慈建言。
    太史慈如何不清楚眼下的困境?只是山外荆州军布置了数道重围,若是贸然出山,只怕全军就要被围歼于江北。
    “山中道路难行,大军连绵数十里,首尾难顾。”那校尉擦了擦额头的虚汗,对太史慈说道:“不若化整为零,分兵出山……”
    他的话音随着太史慈瞪视过来的眼神,而越来越低,最后虽然强撑着说完,却几乎低不可闻了。
    “所谓化整为零,不过是各寻出路罢了。”太史慈并没有大动肝火,这名校尉说的是实情,但他的建议,却不能让太史慈接受。因为太史慈很清楚,只要各部分开之后,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甚至有的还会主动向荆州军投降。
    这些天那些普通士卒可没少说过投降的话,虽然不敢当着太史慈的面,但太史慈总是会通过近卫有所耳闻。
    军心,就要维系不住了!
    太史慈看着漫山遍野枯黄的山林,心中如这初冬的寒风一般冰凉彻骨。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以升天子阶!奈何天意弄人,如今竟然窘迫如此!
    校尉见状,不敢多言,躬身行了一礼之后就要退下,却被太史慈唤住:“且慢!”
    “将军?”校尉愣怔一下,疑惑问道。
    太史慈拍着他的肩膀,语气虽然低沉,声音却格外坚毅:“回去告诉部下,只要再坚持几天,咱们便可以出山了!”
    那校尉不可置信的看了眼太史慈,见他神色郑重,不似欺骗自己,心中喜悦,可还是下意识地睁大双眼问道:“真的?”这话问出口之后他才反应过来太过无礼,涨红了脸连忙又说道:“属下不敢怀疑将军,只是部下问起来,属下该如何回答?”
    “你且来看。”太史慈弯下腰捡起一截枯枝,在地面上随手画出简易地图,指点着说道:“现在我军的位置应该是在这里,离临湖不过五十余里……”
    校尉听了大惊失色,愕然抬头望着太史慈说道:“将军有意攻打临湖?”
    太史慈肃然说道:“这是咱们唯一的机会。岂能放过?”
    “可,可是临湖之内必然有荆州军驻防,加上围追堵截的荆州步骑,我们这疲惫之师,如何能攻得下临湖?”校尉语气惶然地问道,说实话他被太史慈这个冒险的大胆想法给吓得不轻。
    太史慈并非临时起意,突然想到要去攻打临湖,这个计划是他在被迫转入山中之后不久,便逐渐萌生出来的。
    置之死地而后生,有时候必须出人意料,才能死中求活。
    
   

第223章 山中夜袭知是谁
    “我军虽然深入山中,但行军的方向却很容易被敌军判断。”太史慈干脆将麾下诸将都召集起来,先向他们说出了打算进攻临湖的想法之后,紧接着便对他们说道:“根据斥候探报,咱们身后便有荆州军紧追不舍,至于前方,定然也会有荆州军阻拦去路。咱们在山里不好过,他们又好过了?荆州军不入山则已,入山之后,也一样会疲惫不堪。”
    有人疑惑道:“可临湖守军却是以逸待劳,我军能顺利攻下吗?”
    太史慈昂然说道:“只要出其不意,必能一举而克!”
    “攻下临湖之后呢?敌军蜂拥而至的话,我军也无法据城死守啊!”也有人考虑的稍远一些,但也是同样的忧心忡忡。
    对于这个问题,太史慈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对众将问道:“若是荆州军得知临湖被我军攻占之后,会如何动作?”
    “当然是四面围攻而来啊!”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太史慈略显消瘦的脸庞上,浮现出一抹微笑:“那我军又为何要据城死守?”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啊。我军先攻下临湖,如此一来襄安、舒县都会被震动,待荆州军调集重兵合围而来时,再如同前次一样抢先跳出来,而自临湖到九江郡就是一片坦途,再也不用这样每天在山沟里钻来钻去了。
    想通之后,大伙儿兴致高昂,纷纷议论着该从何处出山,怎么攻打临湖,太史慈此时反倒不再多言,静静的听着麾下诸将校的言语。
    其实临湖并非自己所言,能轻易的一举而克。可以想见,为了攻克临湖将要损失许多人的性命,但若非如此,大伙儿哪儿来的信心?一支没有信心的军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随时都有可能瓦解崩溃。
    本来按照太史慈的想法,是在出山之前再向全军宣布的,这样一来士气高涨,说不定在攻打临湖之时就会少受些损失。要知道这近万人马,可是江东军硕果仅存的精锐了。现在提前说出之后,只怕熬上几天出山,士气又会低落下来。
    当这个消息传遍全军之后,果然士气高昂,行军速度都比平时快了几分。到了夜间宿营之时,许多人都围在篝火旁边兴致勃勃的议论着。
    “江北本来就没有多少荆州军,还要分兵把守各地,如今又抽出人马来对付咱们,可想而知临湖必然空虚!只要咱们大军一到,临湖必然被克!”有人喜滋滋的说道,被篝火映红的脸庞上,满是笑意。看他那自信满满的神情,仿佛临湖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似的。
    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没这么简单吧?且不说咱们这半个多月来熬的体力不支,那临湖好歹是有城墙可以凭借的,只怕攻打临湖还要费一番力气呢。”
    “打仗哪儿有不费力的?”旁边的人不以为然:“若是座空城倒是不用费力,不过这可能吗?”
    他这话引起一阵善意的哄笑,另一个火堆旁的人回头喊道:“就算那临湖城有守军,咱们就怕了不成?”
    不是所有人都大声小闹,有人低声对同伴说道:“听说据守临湖的,是高顺和他麾下的陷阵营?”
    “是啊……”同伴幽幽叹了口气,小声道:“他们,可不好惹。”
    也许是觉得这个话题太过沉重,同伴又接着说道:“不过咱们现在还有得选择吗?真若是说起来,如今咱们可是一支哀兵,岂不闻哀兵必胜?听说太史将军对此事谋划已久,想来也不会让咱们去送死吧。”
    “哼,这可难说的紧。”熊熊燃烧的篝火火光虽然明亮,却总有照不到的角落,那人隐在黑暗之中,语气很是萧瑟:“谁知道那些将校是怎么想的?”
    同伴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是啊,若不是讨虏将军非要去打虎林,咱们何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也许是他这话的声音稍大了些,旁边有人听到后,也附和道:“谁说不是呢?不过还好咱们是跟着太史将军到了江北,不然的话和大军一起攻入虎林,只怕连全尸都留不下一具!”
    “听说虎林那场大火,直烧了三天三夜都未曾熄灭?”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很快便有人问道。
    知道的人,心情沉重的点头,低声说道:“你不想想,五万人马挤在那数十里的山谷之中,那时又最是干燥的时候,山火烧起来,何止三天?只是虎林营寨内,一夜之间便烧成了废墟。”
    这些士卒当初也多是在虎林陆营驻扎过的,想想那里的地势,再想想那些茂密的山林,人人身上都冒出一身冷汗,有的人甚至情不自禁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