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上,北方这样大变,只怕我们原本修养几年的计划就落空了。”张攸之是这里除了王弘毅外最高的人,立刻说着。
虞良博看着折子,思索的说着:“张相说的是,现在胡人入侵幽并二州,一旦破了,就可长驱而入,对中原产生巨大威胁,必须加快战争。”
王弘毅听了,脸上毫无表情,走了几步,又问陈清:“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陈清只是八品,官小,本不应开口,但是王上发问,不得不回,嗫嚅了一下说着:“两位大人说的是,臣觉得,或可加强对幽州的援助。”
“哦?”王弘毅本是随口问问,这时听了,却眼睛一亮,说着:“你说说看。”
“是,军国大事,臣不敢妄谈,只是这幽州战火四处,我方有六万水师,无敌于天下,可沿海路去幽州,接取流民充实蜀交。”
蜀中人口只有一百五十万,离五百万差上三倍,大量人口充实才可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至于交州,也就是西交省(广西)和东交省(广东),现在都是人口稀少,虽然现在已经有着大量种植的胶藤,有着胶手套和胶靴,可以大量捕杀钉螺,但是人口增长有着客观规律。
汉族始终无法消化交州,就是瘟疫和血吸虫,现在都可以解决了,那就是大量开发交州的时候了。
王弘毅眼睛一亮,站起来指示说着:“军政方面要大议,但这话却是对着。”
“令十三司,与幽州的势力联系,三大舰队轮流装载货物去幽州,加强幽州的抵抗力量,运输流民回南方。”
“交州要改善却不难,无非是烧地,扑杀钉螺,令发下胶手套和胶靴,由流民来进行扑杀总动员,以工代酬。”
说到这里,王弘毅想起一个问题。
原本历史上,北方崛起二个大势力,就是晋王和梁王。
当然这称号很是让人无语,话说晋和梁在哪里啊?
但有些人就没有这知识,往往张冠李戴。
不过就算张冠李戴,但晋王和梁王,的确是身怀龙气的人,而晋王似乎就是北武节度使卢高,现在在第一线抵抗胡人。
只是现在提前几年,卢高势力还不大,没有称王。
但此人历史上坚决抵抗胡人,前后坚持五年时间,最后殉国而死,可称英雄。
而梁王傅允信,却抵抗二年后投降。
这两人恰是幽州和并州的豪杰。
现在情况就清楚了,胡人二路大军,都在这里,幽州卢高虽没有称王,但预测还会继续抵抗胡人。
傅允信也没有称王,当然他面对的也只有三万军,但是不可靠。
显然这里就面临了一个历史选择的关口,王弘毅心潮翻涌,心跳加速,说着:“陈清,你言之有理,你就专门负责调协这件事——张卿,你挂个名总揽。”
张攸之知道陈清官小,压不住,当下应了。
陈清知道机会来了,连忙磕头说着:“是!”
张攸之沉思一会,说:“王上,现在这情况,中线我们必须夺取洛阳,自东线,我们必须全部夺取中原腹地,战线必须推到黄河,和敌人对抗。”
王弘毅听着,不由产生一种奇妙的想法,按照这个版图,似乎就是北宋啊!
“王上,政治安抚要随上去,安抚流民的关键是粮食,必用粮食来以工代酬,充实交州,有了饭吃,流民就没有大事,就算有人煽动,也搞不出大事来。”虞良博说着。
“这是老成谋国之见!”王弘毅欣然说着:“先把这几个题目,和内阁通个气,合议合议,以作出完备的计划。”
“至于运输流民和支持幽州,宁可先行动,再补缺,你们就按此执行吧!”
“是,臣在秘文阁当值,现在进来奏事,王上没有别的旨意,臣就回去,不敢误了国事。”张攸之说着。
虞良博说着:“按王上旨意,臣回去和内阁商量,议个议,明天内阁再回奏王上。”
说着,众人都退了下去。
大臣退下,王弘毅就有些阴沉,唤着:“让王从门和秘文阁姚同进见。”
姚同是青色人才,现在虽才八品,但是以后不断加担子,增加资历和功绩,以好提拔上去,而陈清也是一样,当然,还有个九品赵远经。
而十三司目前的品级是正五品,王从门是正五品“锦衣直指御史”,下面千户是正七品,百户正九品,官不高,权力很大。
每省一个千户,每个郡设一个百户,每个县看重要性,设一个总旗或者小旗,负责刺探当地情报,包括官员。
片刻后,两人就上前拜见,王弘毅淡淡一笑,说着:“起来吧,有议事。”
姚同穿着一身带红的八品官袍,年纪三十岁左右。
王弘毅就给了一个折子说着:“这里面是的情报,你们看下。”
王从门对这个情报早就知道,但还是看了下,又交给了姚同看着。
姚同看了看,就有些变色,许久才说着:“不想这里有这样多叛逆!”
王弘毅思虑着,目光幽幽,说着:“他们是带路党嘛,要想学上古的梵国下降,他们还不敢,也没有这本事。”
“但是这些梵门,还有些道门,信徒编于民间,不少官员和军人也是信徒,并且不少家属更是迷信,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要当带路党,出卖情报,走私物资,关键时联系人开城反戈,还是可以——带路党嘛!”
说到梵门,两人都默然。
梵门传入一千五百年,不少人都崇梵信梵,据说前朝大燕皇帝都有信梵。
不过,可笑的是,偏这两个信梵的皇帝都“大行”得不明不白。
怔了下,姚同斟酌说着:“王上,依臣见,这些人不可不禁,关键却是法度。”
“哦,你说下去。”
“是,臣以为首先是二条,第一条就是查禁梵门的僧兵,这私蓄兵甲断不可容,一旦发觉就可直接清理。”
“第二点就是召集南方各大寺,要求和尚礼敬王者,这也是正法,群僧正上表后,王上就名正言顺可整顿了。”
“恩,说的有道理,你有什么看法?”王弘毅问着王从门。
王从门说着:“臣只管领旨受命行事。”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王弘毅一声不语,脸上不喜不怒,又说着:“但王上有命,臣不敢不回,臣觉得,历代胡人入侵,都有着这些梵门内应带路,宜直接括地清查户籍和摧毁铜制佛像。”
“括地清查户籍,可增财库,并且勒令僧尼还俗,这都是几朝的旧事了,历史上都是灭佛都是从清查户籍开始。”
姚同皱眉,不赞同:“这些的确是前朝旧事,但现在太急了。”
思考了下,说着:“寺院依附佃户土地众多,实际上只有一个关键,就是免税免役。”
“由于不少寺庙有着免税免役特权,农户就带田投靠,这些田地都有耕作者,而且长期免去赋税,一旦检地,再加上官府压迫,只怕负担就重了不少。”
“这使人不满,王上就算要作,也要等统一天下之后。”
王弘毅默默点头,实际上分田地对投靠寺庙的佃户吸引力不大,他们只是挂靠,交纳比官府轻的赋税给寺庙,又不服劳役,官府开不出这样的条件。
养活几个和尚,和养活政府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政府天然处于劣势,这就是为什么寺产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臣以为,这根子实际上就一个,就是赋税,只要免了寺庙道观有的免税权,就削去了寺庙根本,再无人投靠了。”
“不过这事,还要等稳固些再实行,现在这时,可任命僧正,实行度牒管理,先查清楚和限制出家人为上。”
“现在关键是稳定,当然,私通胡人,私蓄兵甲,却必须杀无赦,不能有丝毫宽让。”
“嗯……说的好!”王弘毅一笑:“你把事说得很明白。”
“我下面会传旨,让你配合十三司,咒禁司,召集南方道门梵门,共举大约,对通胡人者杀无赦!”
说到这句,杀意丝丝而生。
两人一起拜下,说着:“是!”
第246章 船运(上)
幽州临海县城,有着数百年历史,城池规模不小,又临着一处海港,陆路商贸相对繁荣,这座城池的气象自是不错。
这时刚刚到了开城门时,日头也刚刚升起来,清晨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不像正午时的灼热,让人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几个城门士兵,跟着队长过来换岗,他们这群人过来,也到了开城门的时候了。
将厚重的城门向左右拉开,吱呀呀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显得很是刺耳。
一开始城门口还冷冷清清,随着日头渐高,出出入入的百姓慢慢的开始多起来。
城门官没有和普通士兵一样站在城门旁,而是让人搬了把椅子靠着荫凉地坐着,一旁还放着杯盏、水果,一会喝口水,一会吃个水果,看起来倒也滋润的很。
普通士兵就没这么悠闲了,他们这些人要顶着日头站在城门,但有失必有得,往来的商贾都要向他们交纳说钱,一天收的多了,少不得回去的时候多分上十几文钱。
一想到这就干劲十足了,并且遇到商队进城,还能得些好处,就更滋润了,这样的一天,跟往常并无不同。
“别闲扯了,又来商队了。”
这时,士兵里的一人眼尖,一眼看到了远处渐渐腾起的灰尘,隐隐飘荡着商队旗帜。来的可不是小商队,看这意思,至少有上百人。
按照规矩,光是过路好处,就够几个人三天美食了。
想到这里,守城的士兵都眉开眼笑起来。
连坐在荫凉处的城门官也站了起来,走到城门口。
果然,这商队一到城门前,骑马带队的一位中年人,就翻身下马,说着:“我们是旺兴顺商行。”
这是二年来经常过来的商队了,说话的同时,中年人塞了几块碎银子过去:“这位大人,些许酒钱,不成敬意。”
“呐,你们后面这车上,都是装的什么呀?这世道可不太平,要装的都是些违禁货物被查出来,我也担待不起啊!”瞄了眼后面的一溜大车,城门官漫不经心的说。
被塞在手里的碎银,只一掂量,就至少有三两,这钱自己可以拿一两,下面伙计一两,上司一两。
别小看一两银子,这就是半月薪水了,这让他很满意,心里暗赞对方识趣。
商队领头的中年男子解释的说着:“大人,后面这车上装的都是些皮货,我旺兴顺商行,你也知道,城中都有着商行的店铺,这次是与人有了大买卖,才特意运了货物过来的,可都是奉公守法的良民,自是不敢做非法的勾当,还请大人明察。”
旺兴顺商行,的确是经常出现了商行,并且城中的确有这一家店铺是归属此商行,这商行非是小门小户,不是轻易能敲得竹杠,还是见好便收吧!
城门官又收了好处,也不打算多加难为,对旁边两个士兵说:“过去看看吧,后面车上真装的是皮货,让他们过去。”
“诺!”两个士兵应了声,走过去检查。
其实这就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大抵这样的商队,只要给了城门官好处,断没有真的检查仔细的道理。
“车上皆是皮货。”随意检查了一番,两个士兵过来交差。
城门官点点头,对商队一挥手:“进去吧。”
“多谢大人。”中年男子翻身上马,冲他一拱手,带着商队浩浩荡荡的进了城。
商队进了城,一直落下车帘的马车,有人将车帘掀起一角,向外看去。
“又回来了啊!”这人叹息着。
虽说这里不过是为了潜伏而建的一处据点,可对于他们这样漂无定所的人来说,这里算是熟悉之地。
就不知幽州还能保得几时,被胡人攻到这里,怕是十三司的一干经营,就要毁于一旦,而自己也不得不退去。
想到这里,中年人的表情有些凝重,又放下车帘,不再多看。
不多时,商队在一处门廷阔绰的商行前停了下来。
这里是旺兴顺商行在这座城池的分行,他们一到,自然有这里的负责人出来迎接。
出来的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年纪不大,性情沉稳干练的模样,让人一见就忍不住生出几分好感来。
“这里生意如何?”中年人从马车上下来之后,在负责人的陪同下向里走去。
这处商行从老板到伙计,都是精心选出来的人,大部分是番子,有的还是小旗,但买卖还是要照做,否则又岂能哄骗住当地的官吏?
“老爷,最近生意尚可。只因战乱,有些城池的生意大不如前段时日了。”这位负责人长着一副温润,言行举止圆滑有度,任谁也难想到,此人会是一位十三司的百户。
“现在正是动乱之时,能保持尚可就好……不过,莫要耽误了正经营生。”进了后院,入了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