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364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64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费能力越来越旺盛,否则不会吸引到那么多商人开铺子,同时也说明商人不缺乏资本,有能力大规模扩张了。
    任何数据都先是,江南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只要不出大的变故,比如清军突然打下南京,这种发展态势就不会中断,经济越是发展,需要的货币就是越多,因为生产出来的物质大大增多,就需要相应的货币供应去平衡,别说通货膨胀了,杨潮甚至觉得江南地区是不是有些通货紧缩,因为粮价再一次跌倒了一两一下。
    除了粮价外,铁价略有提升,纺织品与去年平齐,只有粮价下跌比较明显。
    调查后发现,是湄公河三角洲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往江南出口粮食。
    杨潮还很奇怪,虽然他已经给哪里送去了三十万俘虏,但是以水稻的精耕细作,需要的劳动力太大,一个壮劳力也就种十亩上下,太多了实在是吃不消。
    所以杨潮预计,三十万人也就开垦三百万亩土地,苏州最好的上田,一年也就出五六担大米,湄公河新开的土地,绝对达不到这个水平,拿三担来计算就已经顶天了,那也不过是一千万担的产出。
    可是光是去年一年,哪里就送来了一千两百万担粮食,这让杨潮感觉到不可思议。
    连忙让黄元调查,黄元回报,湄公河一带,之所以能产出这么多粮食,是因为很多过去的俘虏又拿起了刀,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这经济模式让杨潮哭笑不得,竟然是满清的包衣制度。
    没错,那批俘虏中,有百来个旗人,还真的是他们先推广包衣制度的。
    湄公河一带,真的找不到他们的对手,柬埔寨王自身难保,国内混乱不堪,湄公河一带又是边境地区,因此失去了管理,让这些俘虏纵横驰骋。
    开始两三年他们还比较老实,乖乖的开拓种植点,乖乖的垦荒种地。
    平衡是因为一次暴力冲突打破的,他们开了荒,有了粮食,保暖思淫yu,就想媳妇了,这一带往北几十里上百里就能碰到越南人的村庄,于是不时有人带着东西去哪里讨媳妇。
    又一次越南人的边军拦截了一伙去买媳妇的家伙,结果杀了几个人,这可热火这群已经恢复了兵痞精神的俘虏。逃回去的人立刻招呼大家伙拿起刀来。一个点一个点的招呼。最后聚集起来上万人,杀向了越南边境。
    越南此时是南北朝时期,南方是阮氏集团的地盘,阮氏抵挡不住,而且问题是不敢挡,这些人虽然少,可是后面站着的可是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于是他们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去云南找皇帝交涉,很奇怪他们没有找杨潮。
    只是皇帝那时候管不过来,而越南人挡住了兵痞们的进攻,只是边城周围被抢掠一空,财物、女人是主要的抢掠对象。
    可是其中几个八旗俘虏,他们却还抓了一些越南青壮,目的当然是给他们做包衣种地,结果这些八旗兵俘虏很快开垦出了更多的土地,变的富裕起来。
    这让汉兵俘虏眼红啊,那些左良玉手下的兵痞。高杰手下的兵痞,当即就有样学样。也开始了大肆抢掠包衣的行列。
    但是阮氏集团在边和一带驻扎重兵,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劫掠了,但是柬埔寨人没有抵抗力啊,于是他们开始向南发展,抢劫柬埔寨人的村庄、城市,抢劫他们的女人、男人。
    就这样三十万兵痞,硬是控制了上百万的壮劳力,开垦出了上千万亩土地,其中一大半都是直接抢来的柬埔寨和越南人开垦的熟田,又加上他们传授了精耕细作的种植技巧,一年产出两千多万担粮食,根本就消费不完。
    从西贡出售的粮价,已经跌到了两钱银子,运到大明来能够翻一番达到五钱银子,粮商收购后,加价到七八钱出售依然利润丰厚。
    虽然对同胞在湄公河一带的劣迹不齿,对柬埔寨同胞和越南同胞造成的伤害于心不忍,但是杨潮看在每年上千万担粮食的面子上,也就只能忍了,这也是为什么从前年开始,杨潮开始大肆呼吁种桑养蚕的原因,他已经不需要苏州府的土地种粮了,湄公河哪里完全可以再造一个苏州府。
    低通胀,高增长,这样的好经济,才能支持杨潮不断的用兵,而其中不能说没有柬埔寨和越南人民的牺牲在里面。
    但在攻打贵州擒拿孙可望的大义面前,杨潮选择了视而不见,不但不让黄元弹压,反而将黄元调到了台湾做知府。
    在湄公河是总督,到了台湾只是一个知府,但是黄元依旧十分欣喜,因为知府就意味着是三品官,而那个总督没有品级,他感觉跟看押俘虏的没什么区别。
    不但黄元走了,还带走了一大批西贡的管理人员,让那里处于一个管理真空,湄公河那一群兵痞等于是自生自灭,自己开拓了。
    天高皇帝远,大好天地任由他们驰骋,不知道他们能玩出什么样的制度来。
    杨潮没空关心一个殖民地的发展,他此时注意力在贵州呢。
    郑永旺、孙长福在许多男的带领下,三十万大军直逼贵州。
    贵州绝对不是一个好打的地方,天无三尺高,地无三尺平。
    但是结果出乎杨潮意料。
    进军非常顺利。
    洪承畴手下三万绿营兵,加上李国翰带领的三万陕西边军,吴三桂的一万汉兵,孙可望的十万大西军,总兵力达到了十七万人,杨潮虽然兵力有优势,可是在这种山地作战,没有三五倍的兵力实在是很难占优势。
    可是结果是杨潮处处占先。
    好吧,地无三尺平吧,运输困难吧,贵州老百姓主动帮忙当挑夫,用肩扛,硬是扛着三十万人的军粮随军行动,让三十万大军没有任何缺粮、缺武器的忧虑。
    贵州人为何如此配合,是觉悟高吗?不是,是孙可望太不得人心了。
    当年李定国打他的时候,能用四万破他二十万,不是侥幸,正是他太没有民心了。
    孙可望在贵州施行的是云南一样的制度,不过搜刮更狠,这里的税赋达到了七成,虽然强力压制地主,可一成的租金还是得交的,百姓负担就达到了八成之多。
    虽然贵州人少地多,可是这时代的农业生产率放在那里,一个壮劳力玩命的干活,也不过养家糊口罢了,一家人往往要齐动手,老人、妇人和小孩都要劳动,才能在孙可望的制度下不饿死,只限于不饿死,挨饿却是不必可免的。
    而杨潮却打着讨伐叛逆,最让人高兴的是免税十年的口号,对杨潮来说,千里迢迢从贵州收税成本上太高,所幸免了,就像后世收农业税已经比成本还低的时候,我大天朝大笔一挥免除农业税,还给补贴一样,反正收税不划算,那收他干什么。
    但是这一招对老百姓很有实惠啊,后世的老百姓免除了农业税,还得出去打工才能养家糊口,这年头可没有工打,眼睛充血一样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呢,免税了还不好,尤其是在孙科七八成的税率下,贵州百姓一下子就燃了,你奶奶,老子帮杨家军打死你个龟儿子。
    于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嗯,这个真没有。
    但是挑夫党,带路党的带领下,杨潮的士兵进退自如,情报比孙可望的还准确,四处出击,偷袭、打埋伏,仿佛在自家地里一样,反倒是孙可望发觉自己处处掣肘,一出城军队就两眼一抹黑。
    孙可望都这样,洪承畴带领的外地兵就更不用说了,出城几次全军覆没之后,洪承畴就严令士兵不得出城作战了,就算哪里告急也坚决不能救援,因为那可能是对方在围点打援,就这样,许多男带人一城一池的攻占,步步蚕食。
    捷报就这样不断的送到杨潮手里,多则三五天,少则一天一封,今天占了这座城,明天拿下了那个据点。
    用了三个月时间,步步推进,到了八月初,许多男已经包围贵阳。
    很可惜杨潮无法审判孙可望了,因为据说他在破城的时候,举家在王府**,尸首倒是找到了,但是已经面目全非,导致很长时间杨潮都没法确认孙可望的生死。
    而在包围贵阳之前,洪承畴早就离开了贵州,他逃回了江北继续坐镇荆襄,让李国翰跟吴三桂合兵一处退守赤水,防止杨潮从这里攻打四川,保护好主子们的奴隶制庄园。
    杨潮终于打下了贵州,跟李定国的地盘练成一片,进可以出兵四川,退可以依靠长江,不用在担心腹背受敌了。
    从崇年十七年(1644年)开始到今年隆武七年(1653年),一共十年时间,才终于扭转了战略上的不利,接下来就该杨潮反攻了,但是下一步打哪里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六节 朝鲜忽悠日本演戏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辽东是一个方向。
    九月,山东登州,上千艘大小船只云集。
    消息传到了北京,满清不由紧张起来,他们派了一万八旗驻扎到了天津,也加强了山海关的兵力。
    可是很奇怪,他们竟然没想过要加强辽东防御。
    当然辽东那地方也没法防御,绵延千里的海岸线,又没有现成的优良港口,鬼知道杨潮会打哪里。
    就算多尔衮想防备哪里,调谁回去呢?
    最主要的,清廷自己都认为北京最为重要,认为杨潮的山东调集战船,肯定是为了攻打天津,然后进攻北京,或者是像郑成功上次一样,突击山海关。
    赵康的骑兵从登州登船,先锋一万人,很快就坐上船横渡渤海,轻松拿下满清后方的觉华岛。
    觉华岛曾经是孙承宗修筑的辽东堡垒群之一,这里与宁远城隔海相望,互为攻守,孙承宗经营宁远城之筑城与戍守,经营觉华岛之囤粮与舟师,认为御守重在宁远城,粮储则重在觉华岛。
    这里过去就是作为宁远城的后勤基地存在的。
    杨潮打下觉华岛的目的,其实也是宁远城。
    宁远城是辽西走廊上最要的堡垒之一,袁崇焕驻守这里的时候,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攻打都无功而返,始终不能过辽西而入山海,如果杨潮拿下宁远。就切断了满清跟辽东的联系。以后他们要去沈阳。就得像他们前辈一样,绕道蒙古去。
    如此重要的城池,自然是重兵把守了,所以很遗憾赵康的先锋突袭之下没能拿下这里。
    但是随后杨潮的站船络绎不绝的登岸,最后集结了三万人马,一千大炮,轰开了宁远,冲入了城中。然后抓紧时间修复城守,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修好了城池。
    而觉华岛同样是杨潮囤积粮草的地方,这里当年修建的仓库修一修还能用。
    以觉华和宁远为一道锁链,死死的卡住了辽东到辽西的通道,满清如果要去沈阳要么绕路,要么切断这一条锁链,很显然切断锁链最为便捷,于是满清不得不不断的调兵,一时间每天都有从山海关通往辽东的兵马钱粮车辆,战事陡然就紧张了起来。
    但是攻打下觉华和宁远后。杨潮却没有立刻去偷袭沈阳,反而派兵去攻打了另一座岛。毛文龙当年占据的皮岛,与朝鲜咫尺之隔的皮岛。
    朝鲜人立刻就紧张了起来。
    不到十天就联系上了皮岛守军,痛哭流涕的表示他们终于等到天兵到来了,表示愿意反正,愿意帮助天兵讨伐蛮夷。
    这个时代朝鲜人对明朝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当年要不是明朝,朝鲜就亡国了,倭寇投资丰臣秀吉大军把朝鲜打的就剩几个港口了,是天朝出兵才赶走了倭寇,还将丰臣秀吉的人马杀了大半,这才给了留守日本的德川家康机会,让他最后能够打败丰臣家族,成为日本的新一代幕府。
    所以朝鲜人的忠诚还是可信的,至少比孙可望那种强多了。
    杨潮确实没想到会挑逗到朝鲜,他把这个国家给忽略了,几万倭寇就能占领的国家,实在是让人没法当回事,起码军事上不能指望这个民族了,他们玩儒家文化也把自己玩的虚弱不堪,不像日本人玩武士文化,精神上始终很亢奋。
    杨潮打皮岛的原因只是因为皮岛、登州和觉华岛三岛可以形成一个大三角,觉华、皮岛可以从两面夹击辽东,登州则是前进基地,互为呼应之下,就好像当年毛文龙在的时候,让清军始终不自在。
    可没想到惹来了自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朝鲜人,守将不敢大意,立刻就将朝鲜使者送到了江南来,杨潮接见了这个使者后,告诉他他如果想见皇帝就得去缅甸了,因为俺们大明天子巡守藩国去了。
    搞得朝鲜使者直接懵了,大明天子跑到了缅甸去了吗,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无数的问号在脑子里闪来闪去,他知道的消息不是说明军已经光复了整个江南,并且打到了北直隶吗,为什么天子反而去了缅甸。
    其实清廷早就不在乎朱慈焕了,当年他们抓住朱慈烺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