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红楼如玉君子 >

第262章

红楼如玉君子-第262章

小说: 红楼如玉君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可是一件大事,古代人总是有一种迷信的想法,认为要是名字没有取好。会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前途,同样的道理,这要是年号没有取好。那事情就发大了!

林深如今就在礼部任着礼部右侍郎,因此这件事情很快的就在早朝的时候被提了出来,没有人敢反对。毕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太上皇都去世了,难道还要延续以前的年号不成,这怎么可能。

要是有人在这个事情上提出了反对意见,那真的是脑袋有问题了!

果然林深的提议,吸引了皇上的注意,也让皇上很没有,没有年号的皇上,这皇位做起来总是有些漂浮着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鉴于年号之于正统和僭伪之重要性,中国历史上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这种情况与其说“正统”和“僭伪”,不如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民俗的制度。

因此皇上要是想有所作为,换年号势在必行。

当然历史上年号的使用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自有自己的年号,这一情况是公元386年那一年,中国境内就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三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五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但是这些不改年号的时期,都是中国最动乱,或者是有战争的时期。在有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想法要大干一场的皇帝来说,不改年号,他真的是吃错了药!

当然这也算是林家进一步的向皇上投诚。

虽然要改年号的大方向制定下来了,但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年号叫什么呀!

一般来说新的年号多数由新皇帝按自己的思想命名,或偶有大臣们建议。但是这次皇上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竟然让大臣们来理,而且还不准礼部独裁,于是九成的大臣都兴奋起来了!

年号呀!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正统标志,代表政权的合法性的东西,就有从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很多人,都不能抵御得住这个诱惑。这可是实打实的能在历史上留一笔的大好机会呀!哪个人不抓紧机会,流芳千古一把。

就是武官,也积极的很。

人家是粗人,没错!

但是有道是“穷则变”,人家不会弄这些东西,不会找一个会弄这些东西的人,弄呀!说不一定,人家就有那超级狗屎运了!

最后,这武官群体还是没有走狗屎运,这种好事,被翰林院的孔大学士给拿下来了,从明年开始,就改年号为——咸光。

当今皇上,也可以被称为:咸光帝。

不过大家也猜的没错,人家就是山东孔家的人,只不过人家当然这个翰林院学士,完全是为了翰林院的那些书籍,倒是没有做官的野心,已经在翰林院老老实实的窝了十五年了!没人去主动的惹他,他也不去主动的惹别人。

就在朝廷上上下下为了这个年号,鸡飞狗跳的两个月里,林海终于掌握到了,一些可以拿给咸光帝看的东西了!

根据统计甄家有七十万来历不明,其中被朝廷抄家的二十五万余银子,也未必真就是如甄应嘉所说的是卖房卖地得来的。

甄家卖房子的时候,林家也是凑了热闹的,甄家一处三进外宅,正门临大街的地段儿,账面上八百两银子便出手了。但是林海却知道,当年林家明的人出一千五他都不卖,暗处的人甚至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可见当年甄家那个卖家产的说法,不过是左手倒右手掩人耳目罢。

当然甄家卖房卖地的,也不是小事儿,当时也没什么大事,哦不,应该说当时的大事就是甄家落马被抄家了!因此很多人都是盯着这里的,那么这些买主是谁呢?

林海派人去查过,都是金陵有头有脸的人物儿,卷宗上记得详尽。还有薛家,薛家有皇商的资格,当年虽然和甄家有交情的薛蟠这一房上京了,但是薛家在金陵还有族人。

在众人的眼中薛蟠是个呆子,不足为虑。不过薛家的根基在金陵,也算一霸。金陵有一房薛家子弟叫薛诰的,为人干练,皇商的买卖虽不在他手上,不过此人做生意有一手,甄家一部分的房产是他买了去。

薛诰主要在做洋货生意,如今富庶不让薛家长房,不过江南明眼人都知道,薛诰家的后面是林海,也不是别人忌惮这林海。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薛诰家都攀上林家了,还用的找去死命的搭在甄家这条破船上吗?

而且薛诰和薛讯的薛家家主之争,当年在金陵也不是一个秘密,有点手段的人都知道。当年要不是甄家王家强硬,这家主的位置,还真两难说了!

而且林海都已经给薛诰指了一条明路了,要是薛诰还硬要跟着甄家走,那他也挣不下如今这么大的一份基业了!

因此众人调查的对象,只是在薛诰这里停顿了一下,就转向别处了!因为还有史家、贾家也买了一部分甄家房舍,所以说甄家这个卖房卖地的典故真是多了去。

不论贾家或是史家,愿意为甄家遮掩,因为这都是勋贵间的私密,这些证据都已经掌握在手中,而且现在的贾家和史家都不足为虑,都是两个什么本事都没有,只能一个空名头的衰败的功勋之家而已。

唯一让人疑惑的是甄家百万银两如何运进京的呢?

这不是小数目,银子也不可能是碎银子,熔铸的银锭,若是银庄钱铺,定有其专门铸在银锭上标识的字迹,也能查访。

可是甄家的那些银子,可真的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正文 第399章 重翻旧账

对于甄家银子的事情,简单的来说,就是甄家原本应该有七十多万家财的,但是不知道甄家通过什么方法,欺上瞒下,硬是将值七十多万两的家产,卖了二十五万。

如果只是被别人压低价还好说,毕竟无商不奸,这也是常理。但是瞧瞧买了甄家家产的人是哪些,无一不是甄家的姻亲和世交。就是薛诰也是打着薛蟠那房的旗号,才抢到了一些。

这其中,若说是没有猫腻,你真当别人全部都是傻子吗?

根据薛诰的说法,林海很快就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史家、贾家在买了甄家的家产后,并没有留下了,而是转手就在金陵又卖给了别人,但是这笔银子却没有运回京城,而是在金陵凭空消失了!

这还是皇上查到的东西,按照皇上的估计,甄家在出事之前的家产,远远不止这点,因此甄家运上京城的银子,远远和他在织造盐政上贪污的银子少。

贾家和史家,都已经被皇上列入了黄色名单中,只是不知道日后到底是抄家还是满门抄斩或者是训斥了!而林海的任务就是将这两笔银子找出来。

前面的一笔银子,林海有门路了,就在王夫人那里,这是贾家的钉子传出来的。预计一共有五十万两银子左右,只是这段时间因为贾元春在宫里要银子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已经被王夫人挪了五万两银子出来了!

运银子上京的人,就是甄夫人,打着给女儿送嫁的名号,将银子混在嫁妆里运上京城来的。认证,林海已经找好了,就差王夫人屋子里的物证了,不过那是死物也不怕他长脚跑了!

另外一笔银子。林海还真没有什么思路,不知道甄家是什么转移的,也不知道甄家转移的地方,更加不知道有多少东西被甄家转移了!

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事情只能抬头望天了,林海是人不是神呀!

咸光帝用手指敲了敲御桌,有些不悦的说道:“林卿的意思是,查不到?”

林海跪在下面说道:“回皇上的话,甄家既然想着藏银子的事情,定然是将事情都考虑清楚后才下手的。不是微臣推脱,凡事做了总是会有痕迹的,只是要能让臣彻查。金陵的熔银处,定然会有线索的。”可是打死咸光帝也不会让林海去查这个的。

熔银,顾名思义,就是将银子经过高温加热,将银子熔成银水。来重新铸造一次。

银子和金子虽然一直以来,都是贵金属,但是只要他还是金属,就有磨损的一天。银子金子虽然不容易被氧化,但是时间久了,尤其是经过千千万万之手的触摸。还是会有损耗的,为了保证所交的税银的统一性,朝廷在各州各府。都设立了熔银处,目的就是为了好让户部清点银子。

但是这就是因为在重铸的中间,必不可少的有损耗,因此这也是古代官员贪污的一项主要来源。这要真彻查起来,保证全国没有一个官员不中奖。因为这是属于大家心知肚明的贪污,可是说是摆在阳光下的贪污。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人贪污的少,有人贪污的多而已。

就是皇上明知道到事情的真相,但是还是只能看着这些大臣贪。原因很简单,若是不统一重铸一次,规定好一箱多少银子,你总不能让户部收税银的时候,拿给秤在一旁,一点一点的过称吧!

太没有风度了!

而且一般人家出去用银子,都是要将银子用特殊的工具,分成散银,一两或者是半两的用。若是全部都用散银交税收,这中间,被偷鸡摸狗的机会还要多。

因此,就是皇上心里明白,也只能如此。谁叫这年头,没有银行和汇款这东西在了!

果然咸光帝想了想,皱着眉头说道:“彻查熔银肯定是不可能的,难道林卿这段时间,没有问清楚熔银那边的事情吗?”

“回皇上的话,贾家史家,愿意为甄家遮掩,这都是勋贵间的私密,不足为虑。而且根据微臣的调查,甄家除了借着姑奶奶出嫁的借口,利用嫁妆打掩护,运到京城五十万两银子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情况,证明甄家往京城还运了银子来的!”

林海这话说的很巧妙,什么叫‘并没有其他方面的情况呀’也就是说,他目前掌握到的情况,就是如此。至于皇上那里是不是其他的情况,他就不知道了!

“甄家的这两笔银子,都不是什么小数目,银子也不可能是碎银子,熔铸的银锭,若是银庄钱铺,定有其专门铸在银锭上标识的字迹,也能查访。

其中运往京城的这一笔银子,微臣已经查到,甄家是用的大鸿钱庄的路子,利用职权给了大鸿钱庄方便,然后让大鸿钱庄帮甄家熔银的。这一笔,虽然微臣还没有查到最后的落脚处,但是大鸿钱庄的人已经招了!可以确定,这一笔银子,就是甄家获罪之前,倒卖家产所得。”

“那另外一笔了!”咸光帝问道,这一笔都已经查到源头了,只要顺藤就能摸到瓜,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让咸光帝很高兴,五十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哪怕就是一两银子,也还是银子呀!银子这东西可没有人嫌多。

林海皱着眉头说道:“会忽视那个的话,关于查熔银的事情,甄应嘉那个老狐狸肯也显然想到了此处的,因此在接下来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往金陵那儿的州府查,这一年时间里熔银的几个小子出意外的出意外,病死的病死,还有一个没了影踪。

熔银那边的人,总共换了三批,因此微臣一时半会儿倒没了头绪,这些人是什么身家背景,背后是否有人,依着微臣的浅薄见识,这些都是要彻查熔银才能差得清楚的。”

林海这话也不是要故意为难咸光帝,这熔银的事情,是大事,是关于名正言顺贪污的大事,因此盯着的人很多。能在里面做事的人,没有一点沾亲带故的背景,肯定不行的。但是根据官官相护的道理,这方面不是林海这种偶尔去查案子的官员,弄得明白的。

不彻查,这些人背后的势力,是很难知道的。但是要彻查,又可能造成金陵的局势不稳。因此到底要不要继续追究下去,到底要不要彻查,还要咸光帝说了算。

要是咸光帝真敢下彻查的旨意,林海也不介意陪咸光帝玩一把,他敢对着咸光帝禀报这事,就是因为他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退路。就算是日后计划赶不上变化,林海的老命还是无忧的。

不过显然咸光帝还是不愿意将这件事情闹大,毕竟当年先皇在世的时候可是说了,一切事情完结的。咸光帝这个时候要重新彻查,出了给人一种翻旧账的感觉外,还有就是不尊重先皇的感觉。

一般皇帝要重翻旧账,都是有人在皇上面前告了一状,然后说某某案件,有重大冤情,然后还要拿出铁证,新皇才会为了翻案的。

不然在一般情况下,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