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

第3章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第3章

小说: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技师,2007年被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授予“劳动模范”称号的窦铁成。
窦铁成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电务工,成长为给企业创造上千万元效益的“电力专家”、“金牌员工”、“工人教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的先进事迹突出表现为“五种精神”,其中之一就是忠诚企业、爱企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他坚持把工地当作自己的家,把岗位当作实现抱负的舞台,把发展企业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他看见窦师傅在变电所的院里拣起两颗生锈的螺丝,很不理解。
窦师傅说:“你不知道,这是宝贝!”他还认真地用油浸泡去锈,然后仔细地用塑料袋包好。

第12节:树立主人翁精神,做企业优秀员工(3)
有次测试线路时,需要更换锈断的螺丝,大家很着急,怎么找都找不到合适的。
这时,只见窦师傅从身上掏出个小包,打开。李洪江一看,里面是各种各样型号规格的螺丝,上次师傅在院里拣的那两颗自然也在其中。
窦师傅乐呵呵地对李洪江说:“你看,派上用场了吧!这些都是我平时收集的!”
李洪江动情地说:“现在这个社会,爱企如家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口号,可我师傅,真的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了!”
窦铁成也常说:“企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愿意为企业为国家奉献一辈子。企业就是我的家,为企业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
窦铁成常年就着一身工作服,在全国各地的工地上奔波,整天一身土一身泥的。在某地的一个工地上,有个业主不知道他的身份,以为他是民工,夸道:这民工能干,雇他真值!
工程完工后,这位业主想留他,许诺给予优厚的待遇。可窦铁成说:“给高薪也不干。多年来是我们单位培养了我,我不能背叛!”
不难看出,窦铁成身上突出体现了爱企如家、忠诚企业的主人翁精神。窦铁成几十年如一日,凭着一颗诚挚的心,他始终忠于职守,为企业尽心尽力,无私奉献,把岗位当做自己实现抱负的舞台,把发展企业当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这种主人翁精神是他成为“金牌员工”的巨大动力。
以主人翁精神去自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吧,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

第13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1)
第二章无处不在的消极打工心态
1。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只是个打工的“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是2008年新的网络流行语。
据说,关于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前段时间广州某电视台随机采访市民:“请问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对某明星又有什么看法?”
某男性受访者从容应答:“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这句话在网络间迅速流传开来。“我是出来打酱油的”,表示对某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旁观姿态。
其实,在一些企业或机关团体里,类似于“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口头禅也不绝于耳。比如,“不关我的事,我只是个打工的!”、“这事我管不了,我只是个小职员!”、“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解决,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
下面来看看人力资源专家严正说过的一个案例,这样的场面是不是经常遇见,或者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朋友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上网浏览了某些知名品牌的网站,并看中了一款价格为人民币5699元的笔记本电脑。之后便去商场的该品牌专柜去了解,发现标价却是5999元。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的售货员。
朋友问他:“为何你们网站上的价格是5699元,而这里的价格却是5999,是否可以优惠呢?”
售货员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优惠,但可以送一台喷墨打印机。”
“我家里已经有了打印机,如果我不要打印机呢?”
“那我们可以优惠200元。”
“但你这样说也没有道理啊,不管怎样,你们的售价也不应该高过网站上公布的价格啊!”朋友有些激动。
“那我不知道,反正我们这里不能优惠。”售货员头也不抬。
“为什么会这样!你们经理在吗?”
“不在。”
“店长在吗?”
“也不在!”
“如果我在网站上和网友讨论这件事,对你们不是有影响吗?”
“那也没有办法,我只是个打工的!”
本例中的员工,在面对顾客对公司产品政策的不满时,没有及时安抚顾客的情绪,并认真说明缘由和积极想出解决办法,而是推卸责任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
在职场上,存有类似“我只是个打工的”心态的员工并不少见,他们往往只愿干自己分内的工作,对自认为本职工作以外的事不闻不问或极不情愿参与或承担,对工作缺乏最起码的热爱和责任感。
很显然,案例中这位员工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客户首先接触到的是一线员工而非经理或店长,作为一线员工,展现在客户面前的不仅仅是个人言行,更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形象,如果把自己仅仅定位于“打工”的,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要求,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自己失去发展机会甚至工作机会。试想,哪个主管会把机会给工作不积极、缺乏责任感的员工呢?
这当中,除了员工自己本身的工作心态外,企业未能给予更多的培训,也要负部分责任。企业加强对员工培训和引导只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员工个人必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第14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2)
无论是在寥寥数人的小公司还是在多达几万人的大企业,都有一些人士气低落,出工不出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认为,企业是老板的或是股东的与己无关。“我是来打工的,你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至于能不能把产品做好,产生利润,不关我的事。”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很普遍,对企业和组织的危害也很大。
君不见,现在一些打工者从前所在的企业就是因为他们这样对企业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太多了才会走上倒闭之路的。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实质是个人责任心的模糊,他们往往对不关自己职责的事务熟视无睹。看到有人私自拿走公司的物品,装作什么也没发生;遇到顾客上门投诉,为图省事,一句“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个打工的”应付过去。
一句“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个打工的”让你躲过一次麻烦,也让你失去一次改善自己品质的机会,长此以往,最后在责任与推脱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从个人发展前途的角度来看,在工作或生活之中,如果碰到一些不是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也不要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应积极、主动地为公司处理好这些事务。尽管上司没有交代,也要把它们当成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认真、负责地把它处理妥当,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而出色的员工。
有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有一天早上,他到一家电器城去购买家电。正当他在挑选的时候,无意中听到有人抱怨他所服务的公司服务差劲极了。那个人越说越起劲,结果有八九个人都围过来听他讲。
当时有好几种选择。其实他正在休假,他自己还有工作要做,老婆又在等他回家。他大可以置若罔闻,只管自己的事。可是工程师却走上前去说道:“先生,很抱歉,我听到了你对这些人说的话,我就在这个公司工作。你愿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改善这个状况?我向你保证,我们公司一定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那些人都非常惊讶。工程师当时并没有穿公司的制服,他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回公司,公司立即派出修理人员到那位顾客家中去等他,帮他把问题解决,直到他心满意足。后来工程师还多做了一步,他回去上班后,还打了个电话给那位顾客,确定他对一切都心满意足。工程师事后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高度赞扬,并号召公司全体员工向他学习。

第15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3)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是不会去管闲事的,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更是躲着走。而更多的成功者的做法恰恰相反,不管是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只要是公司里的事,他是不会撒下不管的,于是他们有了后来的辉煌。
事不关己,也不能高高挂起。不管是在工作时间之内,还是在工作时间之外;也不管是身在公司,还是出门在外,都要对公司的事负责。
在工作之中,碰到一些并非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着想,而不是置身事外,采取观望态度。这样一来,所付出的努力自然会得到回报。也许暂时并不能改变“只是个打工的”身份,但前途、发展前景却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打工者的身份将来也未必不可改变,但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于打工的,那就永远都只是个打工的。

第16节: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1)
2。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我不能干多了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双方一起做事,然后按规范分享劳动成果。只要规范合理,你努力的越多,所得也会越丰厚。
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抱着一种“我是打工的,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样的心态来工作。
人们经常听到他们诸如此类的牢骚话:“给了我多少钱呀?希望我做那么好,希望我做那么多!”,“凭什么呀?给我多少钱我干多少活、出多少力!”,“我干得再好,还不是为老板干的?”,“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我只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了”……
有些人总是简单地从交易的角度出发,整天想着: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干多少活。而且,这个多少活还是自己在心中主观定下来的,一旦所干的活超出了这个界限,他的心理就会不平衡。更可怕的是,他把这个活儿只看成是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或者干了多少工作,而没有去问:“这些活儿的结果如何?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活儿?”结果似乎与他无关。
当然,还有一些“聪明人”则将自己的“智慧”用在尽量的少干活儿多拿钱上。这就是为什么诸多“聪明人”在职场上频频失利的原因吧。
曾经有人这样比较中国和外国员工的职业化差距,外国员工是“我做得越多,老板给我的钱就越多,所以我要多做”;而中国员工是“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所以给得少就少干。”
打工心态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他们希望干最少的活拿最多的钱,他们生怕自己干多了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占了便宜。他们的信念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天经地义,这样才不吃亏。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是吃了更大的亏。因为表面看来,这些“精明人”没有吃亏,但长远来看,他们却损失“惨重”:他们逃避工作、推卸责任,这些人一辈子也很难得到提升,还不得不整天为眼前的工资伤脑筋。其实,他们忘记了在工资背后深藏的更为珍贵的东西——工作给予了他锻炼、训练的机会,工作提升他的能力,工作丰富他的经验,在工作中他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格、完美自己的职业道德,所有这一切所蕴含的是他将来提高薪水和提高职位的根本基础。
那种“短视”的“等价交换”,让“短视者”错失了诸多机会。这其实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虽然拿到了薪水,却失去了自己的前途和信心。或许公司正在为其升职、加薪而给其更多机会去工作锻炼,但他本人却不能正视这些,因此丢掉许多获得成长、技能和经验的机会。
“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种心态可能会葬送你的职业生涯。有个知名企业家曾坦言:现在,一些人缺乏主人翁的意识,对这些人来说,最难听的一句话莫过于“打工心态”,“给你多少钱就干多少活,绝不多干一分钱的活”,没有任何使命感。这种心态要不得,抱着这样的心态只能永远是打工的人。
“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听了这话可能也会感到挺不舒服。多付出一点点就吃亏了吗?老板既然雇你,自然会付你报酬,不用说,他付给你的价值肯定要比你创造的价值少些,这是很正常的,他也需要一部分价值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公司其他方面开销,如果公司不赢利,那公司也就生存不下去了。

第17节: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2)
在21世纪,仅有“物有所值”是不够的,你一定要“物超所值”。什么叫“物超所值”?就是你所做的工作超过老板付给你的钱。
世界500强企业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