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生活的艺术 >

第13章

生活的艺术-第13章

小说: 生活的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致贪、瞋和苦的循环,但是经由不断的练习,短暂的片刻,会变成几秒、几分钟,直致最后,习性反应的老习惯便会被打破,而心能始终念念分明地保持安详,这就是止息烦恼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如何止息自己痛苦的方法。


问题与回答

问:为什么我们观照全身时必须依一定的先后次序来移动注意力?
答:因为你们正在探索身心的整体实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以便能感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不应该有任何的感觉是空白的。而你们也必须发展出能观察所有各种感受的能力。佛陀描述这个练习方法:“在身体的每一处,只要是体内有生命的部位,每个人都能经验到各种感受。”(注七)假使你让你的专注力随意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从一个感受跳到另一个感受,很自然地,你的注意力就只会停留在有较强烈感受的部位,而忽略了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此你将不能学到如何观察细微、不明显的感受。你的观察力将只是局部的、不完全的、表面的。因此,一定要有次序地移动注意力。

问: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感受不是想象出来的呢?
答:你可以自己做测试。假使你不能确定你所感觉到的感受是真的,你可以给自己两、三个指令、自我暗示。假如你发现感受可以依照指令而改变的话,那么你就知道,这些感受不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你要马上放弃整个体验,重新来过,先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呼吸。如果你发现你没有办法控制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并不会因你的意志而改变,那么就不要再怀疑,而应该相信这种体验是真实的。

问:假如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为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不到呢?
答:在潜意识的层次上你有感觉到的。虽然在意识的层次没有觉察到,但是在每分每秒中,潜意识能感觉到身体的各种感受,而且生起习性反应。这个过程,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进行着。经由内观的练习,你可以打破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隔阂。你变得能觉察到身心结构内所发生的每件事,也能觉察到你所经验到的每件事。

问:刻意让自己去感觉身体上的疼痛--这听起来好像是自虐狂。
答:假如你只被要求去体验疼痛,那么那确实是自虐狂。但是现在是要你们客观地观察疼痛。当你只是观察而不起任何习性反应,很自然地,你的心就会开始穿透疼痛的表面实相,而进入细微的实相,也就是瞬间生起又消失的振动。当你能经验到那个微细的实相,疼痛就不能主宰你了。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就从疼痛中解脱出来了。

问:但是,疼痛可能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身体某部位的血液供应已被切断。若忽视这种信号,是明智的吗?
答:我们早已发现这种练习并不会带来伤害;假使会的话,我们就不会推荐它了。成千上万的人都曾经练习过这个技巧。我从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人,在适当的练习下,会伤害到自己。一般常见的经验是,身体会变得越来越柔弱、有弹性,当你们学会以平衡的心去面对它时,疼痛就会消退。

问:要练习内观,是否可以经由观察六种感官(六根)中的任何一种,例如,观察眼睛与影像的接触,或耳朵与声音的接触?
答:当然可以。但是那种观察仍然要有对感受的觉知。每当六个感官中的任何一个产生接触时--眼、耳、鼻、舌、身、意--就会产生一种感受,假使你没有觉察到感受的存在,你就错过了习性反应开始产生的关键点。就大部分情形而言,感官的接触只是间歇性的。有时候,你的耳朵会听到声音,有时候听不到。然而,在最深的层次上,每分每秒都有心与身的接触,不断地生起感受。正因为如此,观察感受是经验无常这个事实最容易、最鲜明的方法。你在企图用其他感官观察之前,应当先熟练此法。

问:假如我们只是就所发生的每件事,如实地接受与观察,怎么会有进步呢?
答:进步的评量是要根据你是否培养平等心而定。除了平等心,你没有其它实在的选择,因为你不能改变感受,也不能制造感受。有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也许是愉悦的,也许是不愉悦的;也许是这类的,也许是那类的。但是假如你一直保持平等心,你确实在法的路上会有进步。你已经打破了生起习性反应的旧习性。

问:你所谈的是指课程禅修时,但是怎么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答:当日常生活中有问题产生的时候,花一点时间,以平衡的心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心是冷静与平衡的时候,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是好的。心不平衡的时候,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只不过是一种习性反应。你必须学会把生活中的反应模式,有负面的习性反应改为正面的行动。

问:如此说来,假如你没有生气或苛求,而你看得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用较好的方式来做不同的尝试,你就可以勇往直前表现出来?
答:是的,你必须有所行动。生活就是要有所行动;你不应该变得懒散不动。但是要用一颗平衡的心来采取行动。

问:今天我感觉身体某一个迟钝部位,当感受出现时,我的心为之一震,那种感觉就像打了一支全垒打。我听到自己内心在大叫“好棒喔!”然后我想到:“喔,不,我不该有这样的习性反应。”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怀疑我怎么可能去看棒球或足球比赛,而不产生任何习性反应?
答:你会有正面的行动。即使看足球比赛时,你也会有正面的行动。但不是起习性反应,你会发现你真正地在享受一场球赛。伴随习性反应的压力而来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当习性反应停止,紧张自然就会消失无踪,你就能真正开始享受人生。

问:所以,我可以手舞足蹈,大叫大喊罗?
答:是的,以平等心。你以平等心手舞足蹈。

问:要是我所喜爱的那一队输了,我该怎么办?
答:那你就笑着说:“要快乐!”在每一个情况下都要快乐。

问:看来这是重点。
答:“是的”!


故事:两只戒指

从前有一位富有的老人,死后留下两个儿子。兄弟俩按照印度传统的风俗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好一阵子。时日一久,他们开始有争吵,于是决定要分家,将所有家产平均分配,以各取一半的方式处理家当。但是兄弟俩都均分好后,他们却发现了一包被父亲仔细收藏的东西。打开后发现是两只戒指,一只上面镶有一颗值钱的钻石,另一只则是价值仅约数卢比的普通银戒指。

一看到钻戒,哥哥立刻就起了贪念,于是告诉弟弟说:“我判断这枚钻戒不是父亲自己挣来的,想必是祖先留下的传家宝,这是父亲之所以将其另外收藏的原因。因为是代代相传的传家之宝就应该继续传下去。我是长子,自然应由我保存,而你就拿那只银戒指吧!”

弟弟笑着说:“好的!我很高兴有银戒指,但愿钻戒能使你快乐。”两人分别将戒指戴上手指,就各自回去了。

弟弟回家后心想:“父亲保存钻戒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但保存这只不值钱的银戒指又是什么道理呢?”于是他仔细检视这枚银戒指,发现上面刻了几个字:“这也将会改变。”“喔!这一定是父亲留下的箴言了:‘这也将会改变!’”他将这枚戒指又戴在手指上。

兄弟俩后来都面临到人生际遇的高低起伏。遇到顺境时,哥哥变得趾高气扬,丧失了心态的平衡;遇到逆境时,则变得极度沮丧,同样没有保持心态的平衡。他变得容易紧张,得了高血压;晚上失眠,开始服用安眠药、镇静剂、强效药,到最后甚至需要使用电击治疗。这就是取走钻戒的哥哥。

至于那位戴着银戒指的弟弟,当好运来临时,他尽兴享受,不去刻意躲避。他享有好运,但他会看着戒指心想;“这也将会改变。”当好运改变时,他笑着说;“嗯,我早知道它终究会改变,果然改变了,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当遇到逆境时,他同样看着戒指心想;“这也将会改变。”他了解逆境也将会改变,而没有悲哀痛苦。果然,逆境改变了,过去了。他体会到人生中各种际遇是不会永久不变的,所有事物生起之后,必定消失。他没有失去心的平衡,因此终其一生过着安详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分得银戒指的弟弟。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觉知与平等心——这就是内观。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假使其中一者较弱,或是缺少了,就不可能在解脱之道上有所进展。觉知与平等心,两者缺一不可,就好像鸟儿需要双翅才能飞翔,推车需要双轮才能移动。而且, 觉知与平等心的强度必需相当。鸟儿的双翅若是一弱一强,就无法正常地翱翔;推车的双轮若是一大一小,就只能在原地打转。内观者必须同时培养觉知与平等心,才能在修行的正道上向前迈进。我们必须能够觉知到整个身心最细微的本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专注于身心的表面现象(例如身体的动作,或是心里的念头)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全身的感受,培养觉知,并且对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

如果我们有觉知,却缺乏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各种内在感受的觉知愈强、对感受就会愈敏锐,就愈可能起习性反应,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却对自身的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这种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隐藏在心中深处的习性反应仍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的最深层,同时努力培养觉知与平等心。要对身体内发生的一切,能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了解无常变化的特性。

真正的智慧就是:对自身本质的了悟。是透过直接体验内在深处的真理而得到的了悟。这即是佛陀所说的:yathabhutananadassana,“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任何一种身体上的感受,都会让我们生起对无常的体认;所有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都止息了。我们学会如何客观地观察实相,而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

过去习性反应的累积

保持觉知以及心的平衡,是停止制造新的习性反应、新的痛苦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必须好好处理痛苦的另一个层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再起习性反应,就可以不再制造痛苦的起因。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累积了许多习性反应,也就是过去所有习性的总和。即使我们不再累积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累积的旧有习性反应,仍会使我们痛苦。

“习性反应”(sankharn)这个字,可以解释为“形成”。它包含“形成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东西”。每个“习性反应”都是最后一个步骤、是一连串心理运作过程的结果;但也可以是第一个步骤、是新的心理运作过程的起因。每个“习性反应”不仅被前导的心理过程所牵制、约束(制约),同时也牵制、约束后续的心理过程。

透过对心的第二个作用——想蕴(判别)——的影响,习性反应开始运用。“识蕴”(认知),基本上是不区分、不辨别的,它只是记录已发生在身或心上的接触。然而,“想蕴”会生起判别,它根据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对任何新现象,加以评价及分类。过去的习性反应,成了我们试图了解新经验的参考点;我们根据过去的盲目习性,将新的经验予以评断、归类。

如此一来,贪爱、嗔恨的旧习性反应,就影响了我们对当下的认知。我们无法看清实相,而是“透过有色玻璃”看事情。过去的习性、以及个人的喜好与偏见,扭曲模糊了我们对外在世界以及内在世界的认知。根据这扭曲的认知,一个原本是中性的感受,立刻摇身一变,成为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而对这个感受,我们又再起盲目的反应,因而再制造新的习性,继而扭曲以后的认知。就这样子,每个盲目反应成为下一个盲目反应的起因;所有的反应,均被过去的习性反应所制约,接着又制约了未来的习性反应,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习性反应(行)的双重作用在“十二缘起”中说得很明白。十二缘起中的第二部分,就是习性(行),它是第三部分“识”生起的先决条件(行缘识)。“识蕴”是四大心理运作过程(识、想、受、行)的第一个部分,而“行”是这四大过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排列在“识蕴”(认知)、“想蕴”(判别)、“受蕴”(感受)之后。依此先后次序,“行”在十二缘起中,会再度出现在“受”的后面,也就是“爱”——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受缘爱)。贪爱或嗔恨发展成为执取(爱缘取);而执取就是新的身心活动的推动力(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