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

第2章

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第2章

小说: 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观察,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要吃别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它们决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决没有什么良知。吃的时候,它们也决不会像人吃人的时候那样,有时还会捏造一些我必须吃你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它们只是吃开了,吃饱为止。人类则有所不同。人与人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确实能够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一定的恻隐之心。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只有这样的人能有。禽兽中是决不会有什么〃脊梁〃,有什么〃浩然之气〃的,这就叫做〃几希〃。

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

第二部分 1。 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第二部分 2。牵就与适应

牵就,也作〃迁就〃和〃适应〃,是我们说话和行文时常用的两个词儿,含义颇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一仔细琢磨,二者间实有差别,而且是原则性的差别。

根据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注〃牵就〃为〃迁就〃和〃牵强附会〃。注〃迁就〃为〃将就别人〃,举的例是:〃坚持原则,不能迁就。〃注〃将就〃为〃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举的例是:〃衣服稍微小一点,你将就着穿吧!〃注〃适应〃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举的例子是〃适应环境〃。〃迁就〃这个词儿,古书上也有,《辞源》注为〃舍此取彼,委曲求合〃。

我说,二者含义有类似之处,《现代汉语词典》注〃将就〃一词时就使用了〃适应〃一词。

词典的解释,虽然头绪颇有点乱,但是,归纳起来,〃牵就(迁就)〃和〃适应〃这两个词儿的含义还是清楚的。〃牵就〃的宾语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满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极而言之,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的,违反做人的道德的,当然完全是不能去做的。但是,迫于自己无法掌握的形势,或者出于利己的私心,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时候甚至昧着自己的良心,自己也会感到痛苦的。

根据我个人的语感,我觉得,〃牵就〃的根本含义就是这样,词典上并没有说清楚。

但是,又是根据我个人的语感,我觉得,〃适应〃同〃牵就〃是不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使用〃适应〃这个词儿的。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习而不察。我手边有一本沈从文先生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汪曾祺先生的〃代序:沈从文转业之谜〃中有一段话说:〃一切终得变,沈先生是竭力想适应这种'变'的。〃这种〃变〃,指的是解放。沈先生写信给人说:〃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沈从文先生这个〃适应〃,是以〃进步原则〃来适应新社会的。这个〃适应〃是困难的,但是正确的。我们很多人在解放初期都有类似的经验。

再拿来同〃牵就〃一比较,两个词儿的不同之处立即可见。〃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

简捷说: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第二部分 3。缘分与命运

缘分与命运本来是两个词儿,都是我们口中常说,文中常写的。但是,仔细琢磨起来,这两个词儿含义极为接近,有时达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

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

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绝不是为算卦相面的〃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番邦〃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近于事实。

可你为什么又说,缘分和命运不可不信呢?

我也举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儿,年轻的夫妻之谓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经过回想一下,便立即会同意我的意见。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北京西山深处有一座辽代古庙名叫〃大觉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流泉,有300年的玉兰树,200年的藤萝花,是一个绝妙的地方。将近20年前,我骑自行车去过一次。当时古寺虽已破败,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欧阳旭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剪彩,原来他下海成了颇有基础的企业家。他毕竟是书生出身,念念不忘为文化做贡献。他在大觉寺里创办了一个明慧茶院,以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我大喜过望,准时到了大觉寺。此时的大觉寺已完全焕然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玉兰已开过而紫藤尚开,品茗观茶道表演,心旷神怡,浑然欲忘我矣。

将近一年以来,我脑海中始终有一个疑团:这个英年岐嶷的小伙子怎么会到深山里来搞这么一个茶院呢?前几天,欧阳旭又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吃饭。坐在汽车上,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问题。他莞尔一笑,轻声说:〃缘分!〃原来在这之前他携伙伴郊游,黄昏迷路,撞到大觉寺里来。爱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来,加以装修,创办了明慧茶院。

此事虽小,可以见大。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第二部分 4。谦虚与虚伪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第二部分 5。做人与处世(1)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