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夺鼎1617 >

第302章

夺鼎1617-第302章

小说: 夺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凌琨重复了一下守汉讲话的核心宗旨。

    “主公,这样一来尊卑上下怎么办?”

    “技术面前,没有尊卑上下!论起冶金锻打,我能比你这个老牌匠师强吗?论起打造兵器,起造房屋,我能够比营造厂和军工场的谁强?”

    翌日,在河静各处的工场之中,到处弥漫着煤烟味和火星的几个大型制造与冶金工场之中,令那些在一线搏命的工人和劳工、官奴们不敢相信的景象出现了。往日里高高在上,如同天神一般的众多掌柜们脱下了绫罗绸缎换上了棉袄和粗布工服,出现在了高炉旁,同他们一道劳作。

    而营造厂的诸多管事、掌柜们则是齐齐的聚集在了原先的火药厂废墟上,勘测场地,计算工料,准备重新着手修建火药厂。

    很快,守汉提出的“管事、掌柜参加劳动,工人参加日常管理,改造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工人不分官奴、劳工同管事掌柜和匠师一同劳作”制度,和工人只要对技术工艺和日常管理有心得都有重赏或者是上进之路的消息不胫而走。

    各个工场内立刻变得热火朝天起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会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林火风和凌琨、冯默峰等人咀嚼着守汉临走时的赠言,越发的觉得有味道。

    不过,守汉却顾不上这边了。

    王德化已经风尘仆仆的从广州赶到了顺化。

    ps:这几天家中有些事情耽误了更新。这一章里藏着些我们国家当年的好东西,只可惜,墙里开花墙外香。出口转内销之后又成了宝贝。唉!

    〖
正文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事件
    王德化正要继续追问;门外的中军进来请示;已是到了掌灯时分;为传旨钦差准备的接风宴席已然齐备;是否可以开席?

    “五羊城中众官员将领为天使接风洗尘;还望公公赏光。”

    酒宴摆在了越秀楼上;推开木格窗;正可以观看广州城的万家灯火。王公公头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袍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靴;这身打扮正是大明标准的大太监服饰;虽然是太监;却也是威风凛凛神采飞扬。

    窗外点点灯火映着天上灿灿星光;广州全城在夜色中隐隐可见;珠江上点点帆影渔火闪动;不由得王德化赞叹道:“广州;好一个绝妙所在啊!”

    “公公却未曾见那南中的河静、顺化等处风光景致;那才算得上是洞天福地。”姜一泓已经从纠结的情绪中摆脱出来;自己给自己寻了一个留在广东的理由;“这广东布政使依旧是朝廷经制官员;并非是李总督手下。留在岭南行政;正可以大展平生所学;不亦快哉?!”

    “哦?还请姜大人指点一番。”

    姜一泓正要说说南中风物见闻;一旁的司宴官过来延请各位大人入席。按尊贵礼数客套一番;各官相让到座位上去。王德化公公作为传旨钦差自然坐到了首席的位置上;姜一泓大人作为广东的东道主地头蛇;便在主位上落座。而李华宇、廖冬至、梁宽、吴六奇与吴标等人便在主客位上落座;余者众官分两旁佥坐。

    明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是出现了豪奢异常的风气;有人在笔记中这样记载:“今之富家巨室;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所谓富有四海者;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而这顿为传旨钦差接风的酒席;自然不能差了。王德化自诩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经历过无数的大场面;但是;见到了今天为他接风的这个景象;也不由得有些惊讶了。

    桌上摆的是一整套金制席面。从汤匙到食碟、酒具俱都是上好赤金打造而成。一双镶金牙筷子整齐的摆放在右手边上。一个极为醒目的水果塔被仆人们小心翼翼的摆放在桌案正中。唯恐一不小心上面的水果滚落下来;毁了大家半天的劳动果实。

    隆冬时节;在宴席上堆砌起水果塔;这样的做派。也只有这广州城能够做到。在大明内地;便是素有富庶之称的松江府;缙绅之家;遇到喜寿之事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庶士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然果品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样;蔬用小瓷碟添案;小品用盒。俱以木漆架高;取其适观而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王公公取上一颗荔枝轻轻剥了让那清甜的汁水在口腔中蔓延开来。仔细的享受着这曾经险些让大唐亡了国的水果诱惑力。

    仆人们在厅堂上点起灯火;刹那间;整个越秀楼上灯火通明;到处充斥着柔和温暖的昏黄色光线。

    晚宴开始了。

    为了招待王公公一行人;南中军可谓煞费苦心。莫要说宴请王公公这场酒席;便是随行的神机营、三千营的兵士们;也都是每人四碟菜果、四碟冷盘;四碗嗄饭: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爆炒的腰子。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瓷盘;盛着一条烧制的香喷喷海鱼;数十坛烧黄二酒堆放在空地上;供兵士们随意饮用。

    而越秀楼上;更是五割三汤的规格。

    烧鹅、烧乳猪、烧鹿、锦缠羊;每一道菜上来时;都有厨子跪拜在钦差面前向大人禀明;此样菜品来自何处。

    一时间;来自河静的鸭鹅;来自台湾的草鹿;来自扶桑的海老;来自暹罗的烧猪;令人有眼花缭乱目迷五色之感。

    五割之后;便是三道甜汤;更是吃得王大掌印眉开眼笑。这个仪式走完;有人安排了戏子上来;请诸位大人们点戏;王公公推辞不过;便先点了一出满床笏;正是郭子仪过生日;七子八婿到齐;喜乐无边的好事;暗地有影射李守汉;只要为国平乱;少不得功名富贵寿考的好事。

    到了这个时候;宴席的第一个波次**便开始了。在戏子们咿咿呀呀的的曲调声中;各位官员纷纷起身向王公公敬酒;报上本身官职姓名履历;口中念念有词;“为天子寿;为公公寿!”

    如此一来;这就不能不喝这酒了。好在官员们敬酒也不敢扯着耳朵硬灌;王公公倒也应付裕如。此时节就看厨子们肴核杂进。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菜肴点心一道道流水价送了上来。看得王公公不由得暗自咂舌。。

    除了菜肴奢侈外;美食还得美器;器皿之考究自不待言。便是酒类也是品种丰富多彩。在内地常见的茉梨花酒;木樨荷花酒;河清酒。竹叶清酒;菊花酒等等酒类自不必说;更有南中自己酿制的烧酒;入口如烈火在口中燃烧一般;“此酒必须军中勇士好汉才配得上;咱家消受不起。”

    王德化命人将一壶烧酒送给了廖冬至、吴六奇、吴标三人;只见吴廖二人起身谢绝;声称夜晚还要巡营;有军纪在身不敢饮酒;免得误事。只有吴标离座远远的朝着王德化这边叩头拜谢。

    “姜大人;还请讲解一下这南中是如何的洞天福地?”

    “哈!公公;您反正也是要前往南中面见大将军;这南中景物;到时自会饱览一番;下官此时说了;未免有花上晒衣、煮鹤焚琴之感。”

    “诶!大人这样说来就不对了!南中也好;广东也罢;俱都是我大明疆域;又何分彼此?还望大人如实相告!”

    “那;下官便检点几样事情说说;不妥之处。望公公见谅。公公以为这广东省城以及周边府城、州县道路如何?”

    “咱家一路前来;也曾看到过;到处都是通衢大道;军民人等往来便利。正所谓物畅其流;人利其行。”

    “实不相瞒;公公若是从南中归来;再看这广东各处道路;便要有狭窄逼仄简陋之感。”

    这话;听了让王德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船入珠江;他便在船舷上眺望两岸的景色。啧啧称羡声不断响起。相比流民满地。乞丐满街的内地城镇。广东的情形俨然就是太平盛世的景象。这里不见流民与乞丐;甚至看不到什么闲人;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在大兴土木。随处可见忙忙碌碌的人群。

    人群中不光是头戴斗笠身穿黑色裤褂的广东百姓;也有大批赤脚穿着木屐;头上剃着秃发的倭人在各自头目们带领下忙着修治道路;修复农田;兴修水利等。虽然人们身上都是泥浆汗水;但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时传来的各种俚曲歌谣;都显示出他们与内地百姓苦苦在生死线上挣扎时那种麻木与无奈大不相同。

    特别是那一条似乎望不到头的道路。宽阔平坦的路面可以容纳三四辆马车并排驰骋;马蹄声、车轮声如雷如鼓。

    作为司礼监的大太监;他对于各处往来公文题本都有涉猎;深知这修路、挖河消耗民力之大。别的不说;单是修路。除了需要大批民夫之外;更是需要大量木料石料;大量的粮食银钱。这广州周围;虽然没有高山险阻;但是河川纵横;想来如欲架设桥梁;少不得要消耗大批的石料。

    伐木厂;采石场;这些都是要花费大量银钱建设。这一手;守汉当年在厩也曾经向各位大佬和皇帝本人提出过;建议朝廷在京畿地区实行以工代赈;修路、挖河、筑城;令那些流民百姓有地方寻觅一口饭吃;免得他们铤而走险。奈何朝中府库空虚;实行了一段时间;只是将通惠河与北运河子牙河海河等河流简单的疏浚了一下;可以让接驳转运海上南漕的船只直接进入朝阳门。至于说道路;算了一下;若是铺成守汉所说的那种烧灰道路;一里路便是要花费至少二百两银子;从泥沽到京师;数百里路便是几十万银子;这简直就是用银子铺就道路;这如何使得?

    更有御史寻了个机会弹劾李守汉;告他借机敛财。

    此事便无疾而终。

    不想今日在广东又见到了这样一幕。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珠三角都掀起了一个大规模建设道路的**。加上大量的劳动力聚集;往来不断的车辆;都显示出来了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路打算修到何处?”

    “公公有所不知;家父帅的意思要将广东、广西之间的官道重新修筑一遍;各处府城、州城、县城之间都要用道路联通。狭窄处拓宽;河流阻断处架设桥梁;每隔五十里便设立驿站一处。”

    “嘶嘶。”

    似乎是牙疼;王德化不断的吸着冷气。

    “这分明是亡国之兆啊!”王德化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

    当年秦始皇修筑驰道、修灵渠、修长城、修直道;虽然抵御外敌、沟通南北;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却也是消耗民力极大。

    更不要说后世的隋炀帝;开挖了运河;将南方的粮食物产运到了北方;却因此而身死国亡;白白的将一条运河做了别人的嫁衣。

    守汉此举;虽然令两广从此不会再有割据的局面;官军人马往来调动便利;钱粮货物运转灵便;又将各处流民、饥民消化;使其不至于成为盗匪为祸四方。但是;这其中的花费之巨大;也是可想而知了。

    “李大人;国之干城啊!”

    “但是如此一来;花费势必巨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也是可想而知。”

    “公公也不必多虑;家父帅早在数年前便在南中大举筑路;以道路平坦便利来应对那些依托山川之险意图负隅顽抗之人。比起平叛剿匪所花费的军饷钱粮来;这种修路架桥所耗费的钱粮不过是九牛一毛。”

    今天这顿晚饭;吃得令王德化大开眼界。头一次知道原来剿匪也是可以靠大工程的。平息民间骚乱可以用大兴土木来代替大军进剿!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后世的真理名言。农业与手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起来后;面对的就是流通的问题;如何将各地出产的粮食油料肉制品;运往各处城镇供应那些工业人口和军队;同时将城市中出产的各类工业品运往各地;还有大量的木材、矿石从山林中运往四面八方;自然就是需要非常顺畅的道路。

    而利用大量的国家基本建设来拉动经济;制造就业机会;可是经过喧子和历史上最有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二人共同检验过效果的。

    那些流民、饥民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一把力气。而对于他们来说。寻找到能挣钱;能够米饭吃饱不时的还有炖鱼炖肉吃的活计;谁会吝啬卖力气?

    在守汉与两广官吏共同制定的修路计划当中;以沟通两广的道路为干线。以通往南中的道路为主线;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将广州与桂林联通;之后一路在钦州、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