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殊途同归 >

第2章

殊途同归-第2章

小说: 殊途同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升官发财的,一个是双规被拘的。

  当然,以上两句,只是题外话。

  话说这天是郑管教离开监狱,准备去刑警队报到的日子。

  还是在郑管教的办公室。

  张大成的坐姿仍然是那样地一丝不苟。

  “大成,我马上要离开这里到公安局去上班了,临走之前,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郑新生说道。

  “嗯。”尽管和郑新生的接触已经不少了,但张大成说话时还是很简明扼要。

  “你的减刑报告已经批下来了,再过半年你就可以出去,明天,监狱的领导就会向你宣布这件事。”

  “谢谢你!”张大成是真心地感激郑新生。

  “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要感谢我。”郑新生说道。

  “不,这是因为你帮我的缘故。”张大成这人,老实,认死理。

  在他的心目中,郑新生是这辈子真正地,唯一帮助过自己的人。

  人往往就是这样,更容易记住的和念念不忘的是一定是雪中送炭,而绝不是锦上添花。

  “大成,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认为你是个靠得住的人,以后,希望我们能够多多合作。”

  郑新生的语气很诚恳。

  一段时间的接触,使郑新生认清了张大成的性格:够谨慎,够忍耐,够大胆,当然,还够感恩。这正是他要寻找的人。

  “我保证听你的安排。”张大成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

  “那好,你回去吧,有事情我会找你。”郑新生最后说道。

  和张大成的谈话,是郑新生在离开监狱之前,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后来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郑新生几乎一帆风顺的仕途生涯之中,就是这个张大成,这个在他参加工作后,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曾是他看管的一个小偷,最终成了他最重要、最亲密、也是最让他放心的合作伙伴,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郑新生还真有慧眼识人的独到之处。

第四节  另一个二哥
郑管教调走以后,在监狱里的张大成就能够经常享受到亲人的温暖了,以前,几乎已经被亲人(其实,除了几个破落的堂兄弟,他也没有亲人)遗忘了的张大成突然间多了个二哥。

  当然,此二哥不是彼“二哥”,曾经逼着张大成让他为自己锄草的“二哥”早就因为他“大哥”的归案而被带上了脚镣手铐,不知所踪了。

  张大成的这个二哥,为什么以前不来看看他呢?

  用张大成告诉给管教干警和狱友们的话来解释,是这样的:

  “我二哥以前在外地做生意,现在回来了。”

  当然,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是郑新生教给他的。

  张大成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

  二哥每周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来看望他,有香烟、鸡腿、瓜子、以及很多很多张大成的狱友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从前因为没有钱给母亲看病而去偷牛的张大成开始变得大方起来,所有二哥带来的这些东西,他基本上都散发给了狱友,而且不仅仅是同监的狱友,只要那段时间在鑫州监狱里呆过的犯人,基本上都得到过他的关照。几支香烟,一个鸡腿,甚至是半包瓜子,都成了鑫州监狱里人人共享的资源。

  时间不长,张大成成了鑫州监狱里最大的大哥。

  虽然,张大成从未欺负过谁,也从未要求过别人帮他干点什么。但是,每次分配给他的农活尽管他总是极力不让别人帮忙,但别人却总是抢着帮他干;虽然每次打饭他都规规矩矩地按照秩序排队,但别人却总是自觉地跑到了他的身后;甚至于,虽然他从未要求过别人帮他打洗脚水,可是却总有人抢着帮他送来。

  那些先张大成出狱的,临走之前,一定会到他监舍与他眼泪汪汪地告别:“成哥,以后出去了,一定不要忘记来找兄弟啊(发汉语拼音第二声),以后,您的事就是我的事!”

  那些后来进监狱的,也会第一个到张大成的监舍里激动万分地拜访他:“成哥,早就在外面听说过您为人仗义了,以后有什么用得着兄弟的地方,一句话!”胸脯还会被激动的铁拳拍的“砰砰砰”的直响。

  每当这个时候,张大成总会很大方的露出真诚的笑容,说道:“这没什么,是兄弟就是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活脱脱的一个水浒梁山的及时雨形象。

  一句话,说得别人更是感激涕零,生怕成哥记不住自家的地址将来忘了自己,纷纷把自家的位址和联络方式写得工工整整,交给成哥,还不忘嘱咐一句:“成哥,你别搞掉了哇。”

  “肯定不会。”说这话的时候,张大成的语气又变得掷地有声,他一边说着,一边还会象收藏宝贝宝贝似的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英雄好汉的联络方式收藏起来。

  最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监狱领导组织犯人推选改造先进个人的时候,张大成总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就这样,张大成的刑期被一减再减,原本三年的刑期最终被减到不能再减的了一年半。

  很快地,出狱的日子就在眼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出狱
*年四月十五日,是张大成刑满释放的日子。

  这个日子被张大成牢牢地记着,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他总会回到鑫州老家他老母亲的墓前,进行祭奠。

  其实,这一天并不是他母亲的真正祭日,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去进行祭奠,那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日子是他张大成新生的一天,而他之所以能够获得新生,能够从此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全是因为她逝去的母亲在天有灵。

  顺便说一句,*年的四月十五,在三毛的心中,也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不过那不是因为张大成的新生,而是因为另外一个人的逝世。

  历史却总有着惊人的巧合。

  廿年后的二零零九年的四月十五,却成了张大成第二次走进监狱的日子,据说,那天他被捕的地点正是在他母亲的墓前,而且,据说,这一次,他恐怕是再也出无法新生了。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那一天,张大成告别了同监狱的狱友,一只手拎着一个蛇皮袋子,里面装着自己的洗漱用品和几百张狱友们写给他的地址条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二哥正在门口等着他。

  “二哥,你来了?”张大成直到现在,还只知道叫他二哥,具体他姓啥名谁,他还不知道,接触一年的时间了,二哥没说过,张大成也没有问过。

  “嗯,是大哥叫我来接你的。”

  大哥是谁,张大成心里有数,郑新生离开监狱之前曾经和他有个约定,那是让张大成和别人提起他的时候的称呼。

  张大成回头看看了高墙电网围住的监狱,心里暗暗想到,说什么以后再也不能进去了。失去自由和天天被带枪的岗哨盯着的滋味实在不那么好受。

  张大成在心里暗暗地朝着监狱挥了挥手,上了二哥的摩托车,一溜烟朝鑫州县城驶去。

  在鑫州县城的一个叫三里桥的地方,一家餐厅门的包房里,张大成见到了快一年了也没见到过的恩人郑管教以及一桌子的大鱼大肉。

  哦,不对,应该改作郑队长了。

  看到张大成进来,郑队长显得很高兴。

  “大成,恭喜你重获自由呀!”

  “那还是全靠你帮忙。”张大成站着的姿势,一如他第一次喊着报告,走进郑管教的办公室时候的形象一样。

  “快坐下,我今天为你接风洗尘。”郑队长一边说着,一边招呼张大成和二哥坐下。

  三个人边吃边聊着。

  正是那次在餐桌上的谈话,才真正改变了张大成的生活,也注定要改变张大成后来的一生。

  “大成,家里还有什么人没有?”郑队长问道。

  “没有。”

  “你不想再回农村去种田了吧?”

  “嗯。”

  “那这样吧?二哥在县城里有个门店在做生意,正缺个帮手,你以后呢,就给他帮忙,包吃包住,他每个月发给你一百块的工资,你看怎么样?”郑队长已经帮张大成安排好工作了。

  “我听你的安排。”张大成的这句话,对郑队长说过好几次。

  郑队长也很喜欢听到这样的回答。

  “以后,我有其它的事情找你办,二哥会对你讲,他会说是大哥找你做的,你看行不行?”

  “我听你安排。”张大成还是这句话。

  “哦,对了,二哥的真名叫李海,不过以后你就叫他二哥。”郑新生说道。

  “记住了。”

  多年以后,三毛了解了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郑新文的可怕之处,那就是他太能把握和利用别人的弱点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个法则在他后来他的人生道路上几乎成了屡战屡胜的一个绝招。

  二哥李海,就是被他这个绝招收伏在自己手下的第一奇人,张大成则是第二个,倘若不是后来二哥因为意外去世,也许这个故事会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节 感恩的心
*年四月十五日下午。

  在和郑队长,二哥在县城吃过午饭之后,张大成回到了位于鑫州县乡下的家中。

  说是一个家,其实也就是徒有四壁的三间瓦房,这是张大成父亲去世前留给他的唯一资产,父亲去世时,他还很小,小到记忆中几乎完全没有父亲的形象。

  而如今,母亲也不在了,几间瓦房被一把已经生了锈的铁挂锁锁着,一种毫无生气的气息裹在压抑的空气里在张大成家房子的周围弥漫。

  几个堂兄弟因为不愿意见到他们这个丢人现眼的亲戚,没等张大成登门,都借故出门去了,一个堂嫂告诉了张大成,他母亲就葬在他家房子后山的山坡上,据说,那是老人家临终前的要求,她希望有朝一日等张大成回家时,能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儿子。

  张大成在跪在母亲墓前,点燃了从县城买回来的一大摞一大摞的纸钱,暗红的火光映在张大成的脸上,一滴滴泪水溢出了他的眼眶。

  在张大成的心里,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使张大成少受到影响,一直都没有改嫁。一个女人,农忙时下地干农活,农闲时上山采药材,一年四季几乎就没有过停歇的日子,那时,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张大成能够健康长大,好好念书。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彻底跳出农门,脱离祖祖辈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张大成也很为母亲争气,不但自己长成了一个健康阳光的帅小伙,学习成绩更是是本村那些乡里乡亲拿来与自家小孩进行比较式教育的典范。就在八年前,当同龄人几乎在念完初中拿到理想中的最高学历后纷纷辍学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时候,张大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鑫州县第一中学,这可是全村若干年以来的第一个一中生。

  正当张大成在县一中发奋学习,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由于积劳成疾,母亲的身体终于也累垮了,经常需要卧床休息,再也无法干体力活了。

  那个时候,离张大成参加高考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

  家里本来就很贫穷,平时省吃俭用的的一点余钱还不够张大成上学的费用,在张大成上学的的那几年里,能够借得到钱的亲戚都多多少少力所能及的帮助过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等到母亲的病体越来越沉重的时候,债台搞筑的大成家已经没有一点经济来源了,不是亲戚朋友不肯帮他,唯一的原因是大家都穷呀。

  万般无奈当中,高三念了两个月,张大成辍学了。

  回到家中的张大成,因为要照顾母亲,不能象村里的一些同龄人那样外出打工赚钱,只好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扛起了犁耙,过起了在田间地头讨生活的日子。

  从不知道如何锄地到边学边干成为种田好手,一晃就是四年。

  这四年中,张大成身上一有点钱了,就会带母亲去看病,只是,这些钱对于母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沉屙的病情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四年中,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长期需要照料母亲,张大成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劳累的时间越来越多。

  原本健康阳光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苍老的容颜遮掩了他实际的年龄。

  人们常说,“久病无孝子。”说的是即便是亲生的的儿女,在父母的病体拖得太久之时,也会失去照料的耐心。

  但张大成用四年的时间,顽强的毅力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

  直到两年前,母亲快奄奄一息时候,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