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穿越之丑夫 >

第52章

穿越之丑夫-第52章

小说: 穿越之丑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恢朗裁词焙蜻谑掷锏囊豢樾∈映迳S苁咕⒃伊斯矗蛐硎蔷嗬虢蛐硎亲纪泛茫迷以谏S芰巢嘧旖牵S芡春粢簧孀×俗欤蔷洹坝闶羌窭吹模驼庖惶酰恍拍忝撬姹闼选币裁荒芩党隹诶础

    季南山立刻明白了过来,大喊一声就追了过去:“满粮!满仓!浑小子别跑!是你俩偷捞的鱼吧?”

    那少年哥俩,大的正是叫陶满粮,小的叫陶满仓。一听后面追来了更是跑得飞快,满粮边跑边急促地对弟弟说道:“弟,我拦着他们你先回家藏鱼!”说完陶满粮停住了脚,回头将胳膊一伸,拦在那里,嘴里大喊道:“咋了季南山!你媳妇偷鱼我弟才拿石头砸她的!你还打我咋地?你打啊,你来打啊!”

    这孩子急中生智,竟将心虚逃跑说成砸人后逃跑来混淆视听。

    季南山已追到他身边,却忽然冷笑一声停了下来。那陶满粮正在诧异,就听身后传来他弟弟的叫骂声:“季连水,放开我!我怎地你了你抓我?我砸得又不是你媳妇,狗拿耗子你多管闲事!”

    对面季连水与季秋白一起走了过来,季连水正反拧着陶满仓的两只膀子,那小子边往下坠边跳着脚地往后踢,嘴里不住口地骂骂咧咧。

    陶满粮一看弟弟被抓住了,眼珠儿一转,跺脚就想往家跑,季南山早有防备,上前两大步一下子蹿过去就抱住了他,两个人在原地扭打了起来。

    陶满粮虽然比季南山小不了几岁,但没季南山壮,扑腾了几下子就被季南山给摁在了地上。

    等人群再呼啦啦地围过来,两个小子都被揪住了,季姓族长也终于被请到场了。接下来的事情没什么悬念,鱼在小哥俩家里被搜了出来,被村里处罚,只发了一人份例的鱼虾。但桑榆也难逃包庇不举之罪,最后与吃鱼的石牛嫂一样被罚了一半份例的鱼。所罚的鱼都奖励给了检举揭发有功的桂花嫂。

    不过最后的时候,季姓族长可怜石牛嫂家的困境,看在她死去男人的面上,从自家份例里多匀给了她一些。

    这边事情告一段落,那边分鱼就正式开始了。挨饿许久的人们,都勉力振奋起精神,拿着家伙什儿去分鱼了,季婆子也弯腰提起了原本摆在季南山脚边的木桶,临去前嘴角一撇冷嘲热讽道:“哼,得亏分家分得早。白眼狼啥时候都养不熟,不知啥时候就叨你一口肉,还去送给别的狼崽子吃,再叫狼崽子反叨一口,啧啧,活该!”

    桑榆站在原地,心里波澜不惊。不知道为什么,她好像对季婆子有了免疫力,根本没把她冷嘲热讽的话真听进耳朵里,更没有放在心上。她只是觉得有点对不住季南山,似乎季婆子说的也不错,事实就是她发善心结果给自家人带来了麻烦和损失。

    季南山走过来拎起木盆道:“别放在心上。鱼按人头分,七七也有一份呢,细论起来不过是少半人份,不算什么的。”说完看桑榆还呆愣愣的,不放心地又劝道,“你没有做错什么。不检举那哥俩,还有将鱼送给石牛嫂都是好心,别听娘说的,老天总会眷顾好人。”

    桑榆缓缓抬头,望向季南山温柔一笑,忽然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但到底心中不甘,咬咬嘴唇道:“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你看,石牛嫂还是受到了处罚,那哥俩估计更恨上我了。”

    季南山伸出大手拍了拍她的肩膀道:“我去领鱼。”然后又指了指她身后。

    桑榆回头一看,只见小草儿艰难地抱着七七走了过来,累得直喘粗气。她赶忙快走两步接过了孩子,又把小草儿招呼到身边,忍不住地亲了亲她脸蛋,感动道:“草儿,三婶这阵子让你操心啦。”

    小草儿喘呼呼地问道:“三婶儿,没事了吧?你没偷鱼吧?”

    桑榆肯定地道:“三婶儿当然没偷鱼,只是看到别人偷了没举报,被处罚了一下。”

    结果说完这句话,却发现小草儿白了脸,急问道:“那三婶儿,你还能分着鱼吗?!”

    桑榆揽过她道:“放心,能,没罚多少。走,跟三婶儿回家。草儿,咱去问问你娘,愿意让你给我当干闺女不?”

    小草儿皱起眉头道:“别问了三婶儿,我娘八成得同意,但这阵子吃喝都够呛了,你要真认我当干闺女还得给份礼呢,还是省着点吧。不认也没啥,等我长大有出息了也孝敬你。”

    桑榆却认真地低头对她道:“必须认。因为三婶儿真的非常非常稀罕你,想认你当闺女,在往后的日子里,像疼七七一样地疼你。”
第七十二章 灾年余波
    桑榆回家后先到了季南山那儿;认真地把要认小草儿当干闺女的意思说了说,两家人处得这么好,季南山自然没有反对,还说要送一半鱼过去当认干亲的礼物。桑榆没同意,说先认下来,礼品等年头好了再好好补一份。梨花嫂与季秋阳都很痛快地应了这事儿。

    各家发了鱼虾之后;好歹没再听说饿死人的事儿。转眼就到了五月末;前一个月日头高高挂;村里疏通的河道起了作用;高山融雪不再平地肆虐,田间地头也终于不再泥泞不堪;庄稼也能下种了。两位族长出面,带动村里几个余粮多的富户,将粮种借贷给了村民们。

    桑榆拜托小草儿看着七七,跟季南山一起狠忙了一阵,将房后菜园到小树林那片不小的地都开了出来,最后量了量,足有八亩多。季秋阳与梨花嫂也在旁边开了六亩多地。今年不知道年景会怎样,两家都种上了红薯。正好麦茬红薯是收了麦再种的,五月前后,算是当季。最关键的是红薯可以当口粮吃。

    荷塘村的人们被这个灾年吓得不轻,整个村子的人们都在争着抢着地开荒垦田播粮种。桑榆一直密切关注天气状况,路况稍好时就去了趟镇里,将几家粮铺转了个遍,才买回足够播种的红薯秧了苗下种。一些行动晚一些的人们,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筹措合适的粮种了。

    这次灾年让桑榆充分认识到了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在现代,尤其是城市里,基本没有储粮的概念,米面粮油就放在超市里面,似乎总是取之不尽的,吃完一袋再去买一袋就是了。除非遇到超市做活动搞优惠,否则一般家庭都很少一次买上两袋大米。而古代则不同,这个交通十分闭塞的小山谷更加不同,这里一旦受灾,一旦缺粮,朝廷想赈灾都得等到天气转好路况可行才能进来。而这期间,无粮的人家只能挨饿等死。

    尽管这次老天并未绝人之路,桑榆一家也算是没有挨饿,可桑榆的心已经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她从没有过如此迫切地愿望,那就是开地、播种、收粮,要存满一间大屋子,要让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把她飘乎乎的心脏坠回到原地方。

    或许就是这一段时间桑榆想得很多,心里很乱,溪河先生进京的事儿都没在她心中停驻很久。

    四月初路况稍好之后,溪河先生就离开了。他穿着青色的夹衫,背着一个药篓,里面装的是桑榆与梨花嫂、季秋白给他带的吃食,有烙饼,有肉干,有咸菜。烙饼的面是季秋白背来的,人也是季秋白送走的。

    桑榆与季南山送他到村口,又回到坡上看他远去,季秋白一直送他到很远很远,远到拐过一座矮山再也看不见,桑榆甚至以为溪河先生可能会带了秋白一起上路了,可后晌的时候,秋白又红肿着眼睛回到了村里来。

    桑榆将全副心思暂时都收拢到土地上面,更是全年都在砍柴晒柴,也烧了好几土窑的炭。好在天公作美,今年的秋霜来得稍晚,虽然收成较往年要低了两三成,但晚播的粮种也都长成收获了。

    九月末的时候,朝廷正式来了恩旨,减免了遭雪灾地域的粮赋,其中特意提到三叶镇周边地域减赋三年。桑榆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溪河先生的功劳,他与她,如无意外,余生都很难再见。

    七七如今已经快十五个月,走路已十分利落,小嘴也很巧,已经会喊爹娘、奶奶、哥哥姐姐。小家伙身体很棒,能吃能喝能玩能睡,除了有一次发烧也及时被季南山治好了之外,再没有过什么毛病。因为常跟小草儿在一起的原因,小家伙一直认为小草儿是她的亲姐姐,是她家的人。曾经有一阵子,晚上小草儿一回家她就哭闹,拽着小草儿的衣服不让她走:“姐姐,不!姐姐,不!”还曾经跟着小草儿学话,忽然冲桑榆喊了一声“干娘”,把桑榆和小草儿笑得肚子都疼了,赶紧地纠正她。

    十月初,桑榆家是着实地忙了十来天,才把八亩地的红薯都收到了家来。梨花嫂家里的红薯也堆成了一座小山。两家将坡上的地窖又扩建了一倍,可也放不下这许多的红薯。毕竟菜窖里还放了许多菘菜,萝卜什么的。

    这天早起下了霜,坡上比坡下气温要低好几度,梨花嫂换上了紫花棉布小薄棉袄,纳着鞋底子来找桑榆,想商量一下是不是再挖一口菜窖。

    桑榆将家里剩下的红薯都堆在了木工棚角落里的一大片锯末上。虽然工棚简陋了些,但好歹遮风防潮。红薯堆边上搭着一条木案,桑榆正在那儿将洗净的红薯切片儿穿线,这是要晒红薯干儿的。地上一铺好大的凉席上放着不少已晒得差不多的红薯干儿。小七七正蹲在席子边上,一手抓了一把红薯干儿,啃着吃。

    梨花嫂进院子就听到了工棚里的动静,直接进来了,一看桑榆手上的活儿就道:“你要晒多少红薯干儿啊?给七七做零嘴的话,都够她吃一年了。我家草儿他爹去坡上选地方了,准备再挖一口菜窖,你家什么打算?要不再一起挖一口大点儿的?”

    桑榆甩了甩切红薯累得酸疼的手,活动着手腕道:“我再切完这洗好了的十几块就得。我这晒的都是刨红薯的时候伤了的,不好窖藏。得再挖一口大菜窖,等会儿大哥找好了地儿你招呼我一声,我去跟着挖。”

    梨花嫂左右看看道:“南山呢?不在家啊?”

    桑榆手起刀落将最后一块红薯切完,先不穿线了,过去抱起七七来,坐到梨花嫂身边道:“去镇上了。我让他又拉了一车红薯去,换成米面。其实我还想多换点儿的,可今年种红薯的特别多,镇上压价太低了,去更远处的话,又不值当得费那个劲。”

    梨花嫂闻言诧异道:“不是早就换了不少了吗?不够吃吗?哎呀,谁说不是,压价太狠了,红薯照样能当口粮,我看坡下的人家也都自留了不少。你干嘛又换出一车去啊?”

    桑榆抬了抬下巴,朝正屋示意了一下道:“七七她奶奶,不要红薯,让换成米面。而且这回换季要给她做的新衣裳还没给呢,南山去镇上扯点布。”说完桑榆掏出一张纸递给梨花嫂道,“主要还有这么个东西,让他问问铁匠铺,订制一个得用多少银子。”

    梨花嫂接过那纸来瞅了一眼道:“这怪模怪样的东西是啥?”

    桑榆微笑,带着点高深莫测的味道,回答道:“这是炉子,烤红薯的炉子。”
第七十三章 筹备开店
    晴雨谷说是个山谷;其实更像是个峡谷,东西两侧山高,南山稍矮;豁口向北,因此四季分明。

    如今刚入深秋;层林染霜色彩斑斓;远远望去如诗如画。

    天气尚不是很冷;荷塘村大多数人家都还没生炉子。桑榆今年虽然十分忙碌;但一直有心地抽时间准备柴禾,不仅厢房旁垛了两座小山般高的柴草垛;就连溪河先生的院子都被她占用了;堆了近半个院子的柴草。因此桑榆底气足得很,带着七七为图做饭方便,霜降时便生起了工棚的火炉。

    分家后;这火炉新改造了灶台,填上柴火就能燃得很好,多加了一个灶口,需要时可同时做饭炒菜。灶台旁边,又用两竖排青砖搭了几层木隔板,延伸出一个切菜台。靠近灶台的墙面前摆了一个长木椅,边边角角都是弧形的,怕七七磕碰着。木椅足够六七个人并排坐着,上面铺着家织布的格子垫。

    桑榆拉着梨花嫂坐到椅子上,给她详细解说了一下那烤红薯的炉子。炉体是四四方方的,一排五个圆筒样的拉匣,一个拉匣能烤四五块红薯,整个炉体一共有五排,也就是有二十个拉匣,能一次性烤百十块红薯。底下是个圆形的灶口,是填木柴烧的地方。最下面是几个轮子,用来移动炉子。

    梨花嫂没见过一次可以移动,又能一次烤出这么多红薯的炉子,觉得十分新鲜,又提了许多问题,比如省不省柴,红薯能不能一起烤熟,烤时用不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