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

第9章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第9章

小说: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枪槿牖实鄣男〗鹂猓⑶夜碳笆疃伎梢圆还R虼耍诤瞳|的建议下,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二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通过这种主要踊跃“捐输”的地方大吏不在少数。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二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被动交纳议罪银的大臣当然就更多了。自从议罪银制度化之后,大员们发现,他们的钱包随时有被和愿髦纸杩诖蚪俚奈O铡>庸偃紊希驯2环复砦蟆7噶舜砦缶陀锌赡鼙环RV劣诜6嗌伲峭珊瞳|掂量这个官员家产的多寡而定。比如巴延三因为辖内百姓谭老贵自缢身亡,不得不“自行”交纳议罪银八万两。而特成额同样因为辖内老百姓余方得自缢,交两万两就可以过关。李天培则因为管理监狱不善,导致“遣犯脱逃,重囚监毙”而交纳四万两,而明兴因“历城县监犯越狱”,交纳三万两。
  当然,也有更多的官员感激这个制度。比如前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替皇帝做生意时“办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皇帝一怒之下,要砍他的头。还是和锩Γ又兴岛希曰实巯匀送仿舨涣饲牡览恚槎ㄎ髂话送蛄椒?盍耸隆U獍送蛄蕉ǖ煤茏既罚冒盐髂夜蔚镁还狻N髂坏貌怀雎艏抑胁欢唇荒纱讼钜剑潞蠡挂蛭W×四源瞳|寄信表示感谢:“天高地厚,深恩于生生世世矣,伏乞中堂代奏,宁不胜悚激切之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节 和胍樽镆�5)
在和牟僮飨拢樽镆贫任砟昊实鄣那镒⑷肓舜罅肯纸稹=龃酉执娴摹睹芗堑怠吠臣疲诙潭淌曛校卮蟮囊樽镆讣从辛思骄磕晡寮F渲校礁弦樽镆呷舜危慈骄坏饺龆礁е芯陀幸桓鋈巳弦樽锓R4送猓颊埂⒀握⒅煊牍夭畹热弦樽锓R挠卸舜巍7R樽镆僭蛲蛄剑ǔH蛄缴舷拢诩窃氐淖疃嘁淮胃叽锶送蛩那Я剑旅媸恰睹芗堑怠芳副始窃兀�
  乾隆四十五年(1780)十二月,全德奏交苏州织造任内应赔罚料银并关税短少银二万八千七百七十二两。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宝奏交自行议罪银十一万两。
  乾隆四十六年,文绶名下共奏交自行议罪银八万两。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巴延三因“民人谭老贵自缢身亡一案”交自行议罪银八万两。
  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和嘣窝哺а羁友畛=灰樽镆逋蛄剑治迥甏涓附荒伞�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征瑞奏交国栋名下入官银五万两。
  乾隆四十八年(1783),盐政使西宁因盐课事“办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奏交自行议罪银八万两。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福康安代奏巴延三“因盐务事”交自行议罪银十万两。
  乾隆四十九年,征瑞奏交范清济“因拖欠额铜数十万斤,除查封产业外”,罚银八万两,故自议交银八万两。
  乾隆五十年,李质颖奏交自行议罪银十四万两、关税短少银三万余两,共十七万余两。
  乾隆五十年(1785)十二月二十六日,富勒浑代奏运司张万选因“船只缺少不能筹画添补”事,交自行议罪银三万两。
  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和⒏3ぐ泊嘌诺乱颉罢憬拔袢鄙佟笔拢蛔孕幸樽镆蛄健�
  ……
  四
  按乾隆的说法,议罪银制度是“以督抚等禄入*,而所获之咎,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看起来似乎于国体无损,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皇帝的手头,还警诫了不法的官员,真是一举多得。而事实上,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所谓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短。在享受花钱的快乐的同时,老皇帝对于那些踊跃交纳议罪银的官员不可能不高抬一点贵手。许多所谓“法所难宥”的大罪,只要交纳的银两足够多,就可以免罪。因此议罪银实际上起不到惩戒作用,反而变相使贪污侵占合法化,为犯罪提供了保护伞,“免死牌”,为贪官们壮了胆,让他们为非作歹起来心里有了底。反正大不了找和ㄈ谕ㄈ冢G耸隆U缫惩妓担骸胺R溲希晃┪抟远淅⒕逯模仪鄙渫嬉字睢!�
  积累多年的家业被罚光后,官员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更加疯狂的搜括。有的时候,因为议罪银数量过多,无法交纳,官员们的第一选择也是通过“犯罪”来获取“议罪银”。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弟弟要交三万两议罪银,向他求助。他于是非法侵吞了一千六百两银子,交给弟弟。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向属员们勒索了白银八万两,而一年前国泰的父亲文绶缴纳的议罪银恰是八万两。
  

第五节 腐败大潮(1)

  在传统社会想根除贪污,就如同让大海停止波动一样不可能。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的,因为“低薪制”的设计使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事实上,传统财政制度中可钻的空子多得不胜枚举,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在大部分时候,贪污之所以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在儒学价值观有效运转下人格操守的约束。再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治高压。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的反腐决心和虎视眈眈的监视。
  在乾隆晚年,约束*的两个条件都失去了作用。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为*提供了巨大空间。在乾隆前期,大清经济一直高速成长,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聚敛的基数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如同细菌遇到了适合的温湿度和酸碱度,在乾隆皇帝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仅仅十余年间,乾隆朝就完成了从前期政治纪律严明到后期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在繁荣的表相下,大清王朝的全盛之局,就已经千疮百孔了。
  乾隆中后期,*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涉案数额从小到大,*案件由少到多。乾隆前期,继雍正肃杀之后,贪污案件极少发生。偶有发生,贪污额亦不大。乾隆前期处理的几个案子,少者数千两,多者也不过数万两,极少有上十万者。像提督鄂善收贿银千两,即被处死。到了中后期,*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乾隆三十四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侵蚀公帑二十四万两。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公款近九万两。
  二是*官员由底层向高层发展,涉案高官越来越多。一般来说,高级领导干部经过组织程序千挑万选,人格素质和政治素质均应大大高于官僚队伍的平均水平。确实,在乾隆前期,因为*而败亡的高级官员,不过三五人而已。而到了中期之后,形势为之一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到首席军机大臣,都陷入*的泥潭。乾隆中后期二十多年间,省部级高官被处理者达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贿赂公行,窝案串案迅速增多,*呈集团化公开化趋势。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保,*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腐败大潮(2)
乾隆晚年最典型的一起贪污大案,甘肃冒赈案,就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点。
  二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民起义,乾隆皇帝派兵进剿。由于事发突然,甘肃一时难以筹集大量兵饷。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表现自己,主动向皇帝表示,愿意捐出四万两,以解燃眉:“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聪明反被聪明误。读到这个奏折,乾隆的第一反应不是大加赞赏,而是心中一愣。众所周知,甘肃是个穷省,官员收入很低,一个布政使怎么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在布置战争的同时,皇帝派人密查王廷赞家产来源。一查之下,甘肃冒赈案迅速败露。
  原来,乾隆三十九年,王廷赞的前任山西人王望任甘肃布政使。他对皇帝说,甘肃这些年连年大旱,百姓饿死不少。因此请示朝廷,在当地开展捐粮运动,捐得多的富户可以取得“监生”资格。对救灾一向大力支持的皇帝批准了王望的建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王氏却只收银子,不收粮食。数年之间,就筹集了上百万两白银。这笔钱他一分钱也没有用来救灾,而是在命令各级政府编造假账报销后,与各级官员私分掉了。
  在贪污大量银两的同时,王望不断上奏朝廷,说他办理捐粮事宜,救了多少多少灾民,灾民如何如何流着泪感谢皇帝,感谢朝廷,哄得皇帝心花怒放。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乾隆因王望办理捐粮“有功”,一道谕旨将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王廷赞接任布政使,按前例继续贪污。据事后统计,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二十七万四千多人捐了监生,收银一千五百万两,通省官员合计侵贪赈银二百九十多万两。
  这样严重的贪污案件,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它反映出大清政治体制的许多致命问题。首先是监察机制形同虚设。
  有清一代,放赈过程有着严格而细致的规定。规定发放粮米时,官员必须亲自到场,每日发放后,官员要亲自签字画押,以为凭证。全部发放完毕之日,还要在发放册首尾签上总名,通册加骑缝印记,以备上司检查。同时,还要将发放数目,具体领取人名字、数额张榜公布,让百姓监督。然而王望命令全省官员自行捏报灾情,所有报灾、勘灾、监放规定均视为一纸虚文,无一执行。数年之间,不但从来没有人检查核实,也并没有人举报揭发过。
  对于甘肃捐粮这样的大事,皇帝是十分重视的。乾隆四十二年初,皇帝曾经派人到甘肃开仓查粮,以防捐粮过程有弊。可是甘肃各州县官员串通作假,在粮仓的下面铺架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给监察官员以“粮仓满囤”的假象,轻易欺骗了朝廷。
  其次是这一案件反映出贪腐已经由局部发展到全部,由变态发展成为常态。这个案子涉及甘肃省官员二百余人,其中布政使以下县令以上官员一百一十三人,可以说将甘肃全省处以上官员几乎一网打尽,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贪腐集团,案前有预谋有计划,案中有分工有组织有步骤,案后有攻守同盟。
  这样一个涉及全省的巨案,不但在甘肃是公开的秘密,在全国,也为许多人所知。但是七年之内居然无一人举报告发,最终还是贪污者自我暴露。一省如此,其他各省官风也大抵可以想见。乾隆皇帝也不禁叹息:“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

第五节 腐败大潮(3)
第三是地方*与中央高层直接关联。
  王望当初向朝廷建议开捐之时,皇帝本来有过犹豫。正是朝中管理户部的大学士、首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