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大传 >

第11章

三国大传-第11章

小说: 三国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芤灰辜涑闪颂臃福硪槐溆殖晌艘寰酥鳎看笕缭堋⒃酢⒙啦颊叻幢灰桓鲅嘶伦铀镄⌒〉穆逖舫且桓銮摹肮簿殖ぁ币焕嗟男【В缤婪蛳窗乐戆闶帐暗靡桓啥蛔铀镩迕稹A醣怼⒘跤荨⒘跹伞⒘蹊罢庑└鲇涤星看笳尉铝α康幕首寰В共蝗缫桓雎傥舨菪脑吨Щ适辶醣浮R桓龈鑫娜瞬呤浚樯桓龈龃媸降牟菝в⑿郏荚诨煺酱蟪敝蟹追追浩穑髟衿渲魍侗季В咕Щ煺皆鎏砹诵矶啻嫔省⑾肪缟剩佣拐庖黄诩涞木Щ煺接肫渌煺酱笥胁煌V辽僬庑┚薮蟮穆洳钣氡涫萌硕晾从凶逃形叮ɡ降稹�

五大看点(2)
第三个看点就是三国的草创人物早期的艰难与命运的沉浮。曹操不过是聊胜于平民出身的小官吏,却靠了权谋和才干得以小荷才露,且有多少次性命之虞又都能转危为安、逢凶化吉。刘备是纯粹的一介布衣,第一次起事就差点被打死,从死人堆中半夜爬了出来才得以逃命,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爬起,那种于屡战屡败中能够屡败屡战的精神真让人觉得出“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滋味。而东吴的草创则是建立在父兄两代人以生命为代价的基础上由十几岁的孙权接过大旗的。尤其是在此期间,他们充分利用各自的本领和能耐聚拢的那些天下英雄智士更成为这一看点中的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第四个看点就是三国鼎盛时期三雄的斗智、斗勇、斗狠。曹操的政治手段、军事才能、宏图大略、个人专制、狡诈奸险、大智大勇;刘备的聚拢人心、三顾茅庐、正统的政治旗帜、一统中原的战略胸襟;孙权自保偏安的一隅独尊、江东地方政治势力与家族式的政治文化。再加之三方之间的独战、统战策略的运用,互相攻击又互相利用的波诡云谲,真是令人有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一惊三险、一日三变,小廊回合曲栏斜之感。而且这一阶段战争的大场面、大手笔、大战略、大思路足以让人为之感奋不已,形形色色的文人策士智囊军师纷纷粉墨登场,奇谋妙计、神算胜策交相迭出,推演出一幕幕或威武雄壮、或鸡鸣狗盗、或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种种活剧,一代战将天骄各为其主、各逞英雄本色,喋血疆场、泪洒辕门、流芳百代。所有人物都各具特性本色,绝不千人一面,似是而非,绝少传统评书中处处雷同的“书胆”,你找不到两个相似的人物面孔,多具鲜明个性,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爱不释手之处。
  第五个看点就是三国后期走向衰落时期的悲壮与苍凉。任何统治集团都逃不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定律。三国后期,曹魏被司马氏桃李代,重演曹魏代汉故事的跌宕与压迫感;蜀汉刘备日落中天,诸葛亮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巴蜀,壮志未酬身先死,刘禅时代宦官专政,不战而降于兵临城下,姜维独木难支,与英雄后代的最后一搏以身殉国的激愤与悲壮;孙吴政权在后期既腐败又搞特务政治,孙权死后王室的权力之争引发党争内乱不止,一旦“王浚楼船下益州”,石头城前便只剩下“一片降幡出石头”了的苍凉,都让人牵肠挂肚几多悲天悯人伤怀不已。
  以上五个看点一气呵成。尽管曾有人攻击《三国演义》不善剪裁,人物过多等,但这不过是站在象牙塔里用纯文学的尺规来裁量而已。须知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文化盛筵,而不是用来把玩的器物工艺品,因而作家也不应该成为只善雕琢刻削而不知酿造滋味的木匠、石匠,而应该成为一个高级厨师。大众文学的价值全在于有没有人吃它,而不是合不合文学教程的尺规。《三国演义》绝不似《东周列国志》,就是该书也不能抹杀它的阅读价值与传播历史的作用。《三国演义》的主线是很突出的。所有纷杂的事件都不过是为三国的兴衰而来做铺垫,不管人物有多多,但多少人物的交替出场也从未淹没冲淡过重要人物。想来100年的大混战,历经东汉失政、军阀割据、三国鼎立,上演了汉魏与魏晋两次禅代和三个国家兴衰这样大的历史跨度和广度,哪里是一两个主人公式的小说范式所能表现得了的。突出三国、突出主要人物,这就是《三国演义》从不曾离题的“一条主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根支柱(1)
那么,《三国演义》的“三根支柱”是什么呢?一个是书中的智谋计策的十足运用;一个是书中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与悲剧英雄精神;一个是书中的正统政治视点与传统道德评价标准。这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对错却勿论,它的震撼力、冲击力、吸引力与感召力均在此三处。尽管书中没有任何色情的东西,即使像是董卓奸淫宫女公主、曹操在军中强暴降将亲属、孙峻乱伦与公主通奸淫乱后宫、刘禅留宿臣下妻子、曹丕治丧期间与其父的宫妃鬼混等史实均未做敷衍,就是貂蝉、甄妃这类可单独成书的人物出现在书中也都写得笔墨干净。但仍旧能够在如今成为其销行的滥觞时代,也多取因于这三处。
  先说“第一根支柱”——智谋与神秘色彩的交织。由于三国时代的混战肇始于东汉末年失政与皇权的衰落,因而这次大混战是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性的。全国最顶尖级的政治人才、军事人才、名臣策士、智囊人物,就连遁隐山林的隐士们都调动起来参与了这场战争。甚至还为那些罪犯、强盗也提供了舞台,纷纷投靠各路军阀。所有的地方豪强、地主武装、地方牧守没有不参战的。因而这场战争不仅规模浩大,时间绵长,而且层次也很高。不仅仅是一般的攻城略地、争夺地盘,而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与政治目标,因而越向后发展越需要有更高的宏图大略与战争艺术。因而这一时间留下了在战史上赫赫有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虢亭之战等许多著名的战例。再加上社会所有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各种社会关系复杂异常,因而这是一个不仅狭路相逢勇者胜,更是一个“智者生存”的年代。因而所有想生存者、想发展者,既需要在大处有自己的战略、谋略、攻略,在小处也要有正计、诡计、奸计,所以书中有名的计谋都数不胜数,那是一个纯粹靠算计以求生存、图发展的年代。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超出人们的想像。正是这无数的发展战略、致胜之道、生存权谋,把这本书支撑到了一个万花筒般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层面。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隆中对”、“美女计”、“连环计”、“苦肉计”、“空城计”、“反间计”、“连横合纵计”、“调虎离山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围点打援……种种政治权谋、军事战略、战术,全书中可统计的各种计谋达130余条,几乎无页无计。不管是历史上的真实,还是作者的杜撰,都足以令读者在意乱心迷中得到一些启迪。因为这些计策谋略都合于古代的兵书战策,作者对于古典兵学是相当有研究的,且有许多创造发挥,而且书中一些神化、神算甚至迷信的东西,因果报应的东西,更为历史和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是这种高智商的争斗又被披上某些神秘的外衣,令读者左右冲突而不得出,所以你必须看下去。以至到如今,人们仍把那些能算计、点子多、有预见的人物称为“二诸葛”,而诸葛亮则在神化中被打造了千古智圣。因为中国人向来是崇拜智勇双全的。
  再说“第二根支柱”——悲剧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精神。悲剧英雄人物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生存哲学、生命美学中的最悲壮最凄美的最高层次,也是最能感动后世的。书中的那些顶尖人物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反面的成了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悲剧人物;正面的成了被镌刻在历史纪功碑上的悲剧英雄人物。这两种人都达到了人所能达到的极致。正是这同一命运中的两种人物调动起了人们的全部感情,对前者人们往往痛恨到咬牙切齿恨不能人人得而诛之;对后者人们往往为之痛惜伤惋,潸然落泪,恨不得百身赎之,甚至形成了某种崇拜。一件作品如果达到了这种程度,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不管文学中人怎样评说,这些人的话往往不过是只有那个小圈子中的人才能闻得出某种滋味的臭狗屁。而且常常出于一种嫉妒心理:它凭什么那么一路走俏、世代飘红?只因为它天生就不是写给文人品评把玩的,而是写给大众看的。 。。

三根支柱(2)
再讲“第三根支柱”——正统思想与传统道德评价。“尊汉抑曹”与“愚忠”思想向来成为批评家们的两个箭靶。恰恰是书中人物也是本书的这两种倾向,抓住了决定一种读物与人物历史命运的最要命的两个关键环节。——执政者与大众。没有哪个帝王者流会希望有曹操、董卓、司马懿式的人物出现,也没有哪个执掌大权的人物希望自己的部下出现叛臣贼子。此种思想古今中外概出一辙。而大众又无不喜爱英雄人物、喜爱忠臣。所以,在全书中最招人忌恨的便是曹操、司马氏;最受人尊崇的就是诸葛亮与关羽。曹操在智谋胜算上绝不亚于诸葛亮,而且可以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曹操就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诸葛亮成了千古楷模,而关羽和司马懿相比也同样不成比例,但司马懿连同他那一家子和曹操一样的口碑下场,而关羽则成了流芳百代的关圣帝君。一方面有历代官方的推崇,一方面有大众的喜爱,尤其一有民族灾难的发生,不要说官方与大众,就是那些攻击朝政的文人们也自动把三国时代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和历史事件当成影射当时政治之工具。就这样在一代代当政者的推崇下,在一代代读者的喜欢下,这本书获得了最大的市场成功。是的,许多批评家们的话都有道理,甚至很有见地,但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老百姓就认他自己的死理。老百姓本来就是“众不可以户说”的分散群体,不像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一个广场大会就可以人人皆知。所以就是毛泽东说要给曹操翻案,郭沫若、翦伯赞这等人物利用中国最大的政治媒体来给曹操翻案,许多大大小小的文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而且一直翻到如今,可是这个案翻不了,人们就是那样一种千古不变的看法,你有什么辙?更何况,人们的评价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这些都留到那些个体人物的章节中去说。
  不管怎么说,三国的故事自两晋肇始便一路演绎过来;《三国演义》自明清以降便流行天下至今不衰,且将会一代代流传下去。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坐古生根的东西,你就是挖地三尺也挖不净,罄南山之竹也批不倒;那些头重脚轻的东西,就像水中的浮萍,你想留也留不住。人心向背与大众需求是决定一切的,想改变这一点,不要说几个象牙塔里的小文人大文人的口诛笔伐,就是政权的力量也办不到。有人说深刻者才有力量,但越是“肤浅”的东西才得以流行。无理的“肤浅”靠时尚的力量得以流行一时,但流行不了一世;“肤浅”得有理则可以流行百代,这种跨越时空的流行就是一种历史的力量。什么是“深刻”?能够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东西才称得上深刻,只在一个小圈子内被认为深刻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则是比真正的肤浅更无用的东西。而越是深刻的东西、深刻的人往往都遭际到“悬瓜弃井”的命运,多缘于这些东西、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用。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倡导肤浅,反对深刻,无非是更强调要注重社会效果,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展览、陈列、收藏、拍卖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让人们阅读才创作的,因而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有发生的现象都有它发生的根源。万物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匠人不做废物,造物就更不会浪费天物。狗屎可以肥田,猪头可以上供,只要不放错了地方,什么都有用。就像有人所说的:在化学家眼中是没什么垃圾与赃物的。深刻的东西就放到需要深刻的地方去,你不要非来干预肤浅。用一斗盐、用一车盐想让淡水湖变咸,那肯定比移山的愚公还要愚,我就不认为愚公有什么好学的,让子孙万代都跟他去挑土篮?那是对生命的践踏和浪费。这个世界之所以经常乱套就是因为狗屎总要争当供品,猪头却被用来去拱地,所以才会天下大乱。说过了《三国演义》,还是让我们来粗略地看一下三国的历史吧。
  

三国政治优势之比较(1)
在百年混战中击败绝大多数军阀能够得以互相分庭抗礼长期鼎立的三国,不论大小强弱,都必然有他独特的优势,方能得以生存发展,这似乎是不用怀疑的,这也是一种必然使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