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好孩子 好习惯 >

第21章

好孩子 好习惯-第21章

小说: 好孩子 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崆浚Щ嶙约好娑酝饷娴氖澜纭

  这位父亲的确是很有智慧的。在现实中,许多父亲和母亲往往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生争执,但最后总是以母亲胜利告终,父亲往往会“退居二线”,或者成为了母亲的“帮手”。虽然我们建议父亲在母亲教育孩子时要配合,但并不是让父亲完全放弃了自己教育子女的优势与责任。每个孩子需要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也希望得到父亲不同于母亲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处机会。因此,我认为父亲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沦为“第二位母亲”。我的教育建议是:

  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间良好的关系才能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处理夫妻关系中的任何问题时都必须保证孩子的权益。要互相“补台”,不要“拆台”。夫妻间不要因意见分歧在孩子面前“顶牛”,也不要两个人同时站在孩子对立面,一唱一和地“收拾”孩子,使孩子陷入无助的恐慌。

  放下自己的威严。做孩子的朋友,可能是每个父母都有的愿望。但做朋友不是一种姿态,而应该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威严,如自己也爱玩电子游戏,非要在孩子面前装着不玩,注意形象,其实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玩,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不轻视母亲的教育。强调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不同于母亲的特点,并不意味着轻视母亲的存在,也不是贬低母亲教育的意义,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诋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心。父亲和母亲间的和谐相处,互相配合仍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唠叨孩子的学习。在许多母亲的教育模式下,有的时候父亲也开始唠叨孩子的学习,不由让孩子反感起来。其实,母亲一个人唠叨已经让孩子很心烦,父亲如果再说一次,可能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亲是一本好书 
 
 
 
  2006年04月12日14: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有人曾经说过,父亲就是一本书,孩子翻看着,慢慢地被他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延续一生。

  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对于父亲的回忆也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从未上过大学,但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加上天资聪颖,林太乙中、英文修养俱佳,18岁时受聘到耶鲁大学教中文,早期所著小说多以英文撰写,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她在《林家次女》一书中,描述了父亲对她的教育影响。她写道:

  我是个平凡的学生。爸爸“偶然用十分或二十分钟工夫来预备功课”,便可以考第二名,我可要每晚做许多钟头的功课才考到前五名。

  爸爸认为我们除了学校之外,什么都应该见识见识,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大学堂。爸爸精力超人,什么新的东西都要试一下。有一次,他带我们去对着麦克风讲话,制造一张片子。这叫做“灌音”,当时是很稀奇的。我们拿着片子回家在留声机放出听了又听,觉得很好玩。在学校,先生要我们每星期作文一篇,我就写“星期六爸爸带我们去灌音”。先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叫我过去问。在众目睽睽下,我低头不语,羞得不得了。解释给先生听嘛,怕她不相信,惹来同学的嘲笑。我当下决心,家里的事以后不能让学校里的人知道。

  爸爸爱旅行,偶然带我们去杭州。他倜傥不羁,我行我素,火车的窗子开着,他拿一张报纸伸手出去让风把报纸撕裂,要我们也这样玩。妈妈很不赞成,但是拿他没有办法。我们只觉得好玩,学他的榜样。

  到了杭州,我们住进西冷饭店之后,便在湖边散步,爸爸教我们看山、看云、看水。青山叠翠,令他想起他在崇山峻岭围绕的坂仔过的快乐童年。我们雇船游湖,他便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在云山千叠之间的坂仔长大,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观。他说:“你要是生长在山地里,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变。山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山逼得人谦逊,对山敬畏。你生在山间,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于是人为的事都变得微不足道。摩天大厦吗?可笑之至。财富、政治、名利都可笑之至。”

  他说他的人生观也深受祖父的影响。祖父林至诚是长老会(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分支)牧师,他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小时做过卖糖饼的小贩,也挑重担卖过竹笋和米,他深知穷苦的滋味。祖父24岁入教会的神学院,会读书全靠自修。后来他当牧师,每月收入大概20银元,却梦想送儿子到上海,甚至到世界最好的大学念书。结果,二伯、爸爸和六叔都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而爸爸和六叔都到外国留学。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爸爸说。

  ……

  父亲说,读书人每为“苦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他又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他在各方面培养我们的兴趣。他集有一百张唱片,有时,他叫我们关门关灯,躺在地上静听弦乐四重奏,他说这种音乐要在黑暗中听才能充分欣赏。我却最爱听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百听不厌。

  正是从父亲身上,林太乙懂得了“自修”的意义,并把它作为自己受教育的座右铭,成为了旅美知名作家。

  一位好父亲等于给了孩子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因为孩子都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父亲的影响如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孩子则是有福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那么,做父亲的怎样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多拥抱孩子。父亲应该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拥抱孩子,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特别是在节日、孩子的生日或有成就时,最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与褒奖。

  多花时间陪孩子。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作为父亲不要总以太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母亲管教,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坚持每天或短期内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如一起看电视、观球赛、游戏等。孩子不仅从父亲那里享受到爱,也从中接受了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带孩子出外旅行。在都市生活得太久,孩子想走近自然的愿望就越强烈。建议父亲每周或每月抽些时间带孩子外出游玩,去旅游或野餐,让孩子接近自然。徒步旅行是一种温和的运动,当您和孩子行走于青山绿水间,舒筋活络的同时,在旅途中孩子会碰到很多新的东西,从没见过的植物、动物、建筑等,会感到乐趣无穷、心情畅快。而且在旅行中,孩子可能会结识朋友,以此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做孩子的“伙伴”。父亲要注意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要常和孩子玩耍,做孩子的玩耍伙伴,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对孩子多微笑。有的父亲会因为工作上的某些问题影响了在家对待孩子的态度,可能因为工作忙而厌烦孩子,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回到家应该以微笑面对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感到精神宽松愉快。 
 
教孩子遵守规则 
 
 
 
  2006年04月12日14:1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无它,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规则秩序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乘车购物顺序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在公园不折花,不向水面抛掷脏东西,以至进入会场、影院放映厅前要放轻脚步……其二是有明文规定,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商店的服务公约、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儿童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儿童社会化是必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内地有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到香港办事,他住的地方离停车场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一天,因出门晚了,他便走直线从草地越栏杆上车。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发现后,立即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给他撕了张处罚280港币的罚单。他只好向警察“认错、赔不是、作解释”且保证“下不为例”。之后,便收起罚单开车走了。谁知,一周后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早已把此事置于脑后且认为问题当时已经解决的他,感到莫名其妙。询问律师方知,“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听此,他请示律师帮忙“疏通”一下。可律师告诉他:“我不会去疏通。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认错受罚。”他没辙,开庭那天面带微笑老实认错。岂料,一看罚单却多了一倍,感到不解。法官解释说:“违反了法规,自己也承认,可是见法官就笑,这本身就是藐视法庭,所以加重处罚。”听后,他无言以对,备受震动。

  对于这个故事,也许内地有些人会觉得小题大做不可思议,但香港从警察、律师到法官,大家忠于职守,环环紧扣严肃执法,人人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那么,具体到孩子的教育怎么体现规则意识呢?其实,教育中有大量规则在起作用,而引导人按规则行动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譬如,在各种荣誉或机会面前,是让孩子公平竞争?还是依仗权势给孩子吃偏饭?就是典型的规则问题。

  希望孩子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采取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对于父母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感受挫折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则千方百计地找老师、找学校,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孩子受到额外照顾,让孩子能吃到“偏饭”,得到老师或其他方面更多的关照。因而,不少父母为讨好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老师办事、送礼,甚至教孩子怎样去“笼络”老师。

  事实上,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有一位中学生,她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还不错,只是有些娇气。她的母亲是教育局的一位干部,因此请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老师见“上面”发话,哪敢不照办?于是,这个女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吃着“偏饭”。学校里的三好学生非她莫属。即使需要投票选举,老师也会想办法给她弄个指标;学校里的各项活动,也非她莫属,参加作文竞赛,本来班里有好几位同学的作文水平都比她高,但老师还是选择了她……结果,这个女孩在班里一直没有什么威信,同学们因此而孤立她,使她感到内心很痛苦。另外,在一直被照顾的环境里生活,也使她渐渐养成了不能经受挫折的性格,遇到一点批评就掉眼泪。

  可见,不按规则行事,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既需要自由,又需要纪律和原则。纪律是一种以严格的形式体现的爱。我认为,守纪是父亲赠给孩子的最充满爱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礼物之一。执行纪律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执行纪律则是你为了孩子才做的事情。惩罚可能滋生怨恨,而执行纪律却能使孩子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培养出讲究道德、成熟稳重的好孩子,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作为父亲如何对孩子强化规则意识,我的教育建议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