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反思:日本大地震启示录-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环⒆纯龇⑸钡挠Χ阅芰ΑM保灿卸砺匏沟淖ḿ业P娜毡竞诵孤┑姆派湫晕镏驶嵛廴竞Q蟆�
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有核技术,日本只是其中之一。在当今世界上400多座正在发电的核反应堆中,很大一部分位于欧盟。而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有14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其中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大概有145座,约占欧盟地区总电力供应量的1/3。而日本核事故也告诉我们,突发事件无处不在。所以这就需要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来预防核技术带来的危机,保护各国安全。早在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反应堆爆炸并引发了严重的核辐射污染。在这之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反思核电的安全问题。在核事故发生之后的第二年,欧盟及联合国经过研究,实施了更为强化核电站的安全措施,并呼吁在核电站建立的地区展开辐射测试,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核安全。
其实,这些国家对核辐射的防御由来已久,而现今的欧盟国家则表现得更加敏感。在日本福岛核危机事件发生后,德国政府立刻决定暂缓对本国核电站的使用期限,同时暂时关闭了7座最古老的核反应堆并对其进行检验。德国政府说,根据三个月后的检验结果来决定是否永远关闭这些核电站。而后,柏林、科隆、汉堡、慕尼黑等城市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核示威活动,把福岛核泄漏事件比作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的重演,强烈要求政府永久关闭德国核反应堆。据说,当天约有24万人参加了示威游行,这也创下了德国反核历史上的最高纪录。随后,世界第二大核电大国——法国也爆发了近千人参加的反核游行。据了解,当天集会者聚集在巴黎的国民议会前,打着“禁止核能”等标语,浩浩荡荡地走在法国街头。
后来,中国也加入了这些国家的队伍。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并且危害到了民众身体健康的时候,中国一度达到了谈核色变的地步。尽管每天的报道都称日本核辐射对中国没有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仍下令对中国大大小小的核电站进行全面的检查,而原计划在2011年开始划核电站的计划也不得不推迟三个月。
面对这些状况,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是各国关注核工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诱因,也是反思核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往的核事故早已被人们渐渐淡忘,而今,我们享受的是核电站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能源以及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动力。
许多国家对核资源的态度向来是慎之又慎的,而核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也必须经过层层的考核。而日本核事故是第一次在民众中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事件,当这根导火线被引燃后,各国的核工业也都从冰点开始持续升温。也许正是有了这次事故,才能唤醒人们对核工业的思考和重视。
地震后,日本国民对东京电力公司负责人表示不满,同时要求日本政府弃用核电。在某种能源不能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日本强震使日本民众或多内心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的时候,人们对核能源产生了误解,可是产生的影响并没有美国等国家严重。
同时,日本核事故也提醒我们,若想对一种资源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必须要认识到其会产生的两面性。核能源作为一种资源被人们加以利用,必然可能发生核事故并给人们带来灾难。
可以说,日本强震引发的核泄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刺激了日本的同时也提醒了其他正在利用或者计划利用核资源的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在灾难面前,重要的不是互相指责、追究,而是在灾难来临之后,全人类能够团结一心,因为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一个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
概述
空前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跻身世界富国行列的日本在灾难面前 表现得很无助,只能任由灾难无情地吞噬他们的家园。
日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辛苦营建的家园会遭此重击,他们被突 如其来的天灾压得喘不过气。有海外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政府似乎被 大灾难击昏了头脑,因为其展现的救灾能力与本国实力极为不协调。
在地震发生之后,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日本,关注他们在灾害中的救 援方式,一些国家甚至希望学习日本在天灾面前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国 家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日本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表现不仅没有让他们学到 有价值的东西,还漏洞百出,有些甚至成为了世界媒体的“笑柄”。这些国家 不禁感叹:“科技、经济都很发达的日本,在天灾面前竟然出现如此多的破 绽!”其原因在何处呢?其实这些破绽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剔除掉这些人祸 因素,日本政府面临的压力可能会减轻很多。细心的人们发现,日本在震后 的表现的确如上述评论所说——“显露破绽”,那么,世界人民就要从日本的 前车之鉴中得到启发,这样才不会重演日本的悲剧。
1。救灾速度的最大障碍——日本官僚作风
在日本地震发生后,不断有媒体批评日本政府的消极作为。因为他们发现在日本福岛和宫城县等地震重灾区的政府仓库里,堆满了各种救灾物资。但这些关乎到灾民生命的救灾物资并没有及时分发到位,灾民仍然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甚至不断有受伤者因断药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只能悲哀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除了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媒体还发现,在地震发生后的很长时间内,没有可以提供给灾民取暖的设备,就连饭团和水果都要实行定量分配,一家人一天只能分到一个橙子。更多灾民在地震过去近半个月后仍要饿肚子,即使拥有汽车的人也因为灾区缺少汽油燃料无法去寻找食物。这种局面确实让前来救援的人员感到吃惊,因为大多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救援人员都认为日本政府的救灾行动会很快。
日本实际救灾行动的表现到底如何呢?按照惯例,在自然灾害中,当地和国际救援队一般在4天之内就可以顺利抵达灾区,即使是救灾设备和基础设施不及日本的国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讲,日本发生如此大的强震之后,救援车队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抵达灾区,可是日本重灾区的救援行动却差强人意。虽然日本首相菅直人命令10万名日本自卫队紧急奔赴灾区,但救援车队却在地震发生一周后才行驶到该地区为紧急救灾车辆预留的高速路上。显然,日本救援车队和救援人员已经“姗姗来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救灾的速度呢?
国际慈善团负责全球紧急援助事务的官员兰迪·马丁曾表示:“日本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很高,因此一些民间救援团体很难找到用武之地。而日本的迷宫式的官僚制度也严重阻碍了救援工作。”正如他描述的那样,日本人对官僚作风的热衷确实是阻碍救灾进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宫城县的政府工作人员曾表示:“我们需要对灾民数量以及每个避难所需要的物资的数量进行认真的统计,然后对库房的物品进行归类。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们才能把救灾物资发到灾民手中,但我们的人手远远不够。”
日本官员的这个说法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民众发现政府一方面抱怨人手不够,另一方面却不愿意投入大量的志愿者。虽然日本已经有很多人主动要求到灾区参加救援,但日本政府认为,这些经验不足的志愿者自身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如何参加救援呢?因此,在政府的阻挠下,只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救灾团体能够来到灾区参加救援。尽管很多日本民众都希望使用自驾车到灾区为灾民送食物和保暖用品,可根本拿不到日本警方提供的通行证。
地震发生后,IBM东京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愿意将救灾物资从东京运到重灾区,可得到的答复是“不允许”。对此,这位负责人抱怨道:“在特殊时期,我们不要被法律的高墙挡住一切,应该特事特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的价值。”
同时,日本NYK航运公司也曾表示愿意尽公司的一切能力支援灾区,并提供一艘集装箱运货船用于向沿海直升机的停靠点运输救援物资。可政府却拒绝了这一提议,拒绝的理由是:“该公司没有获得政府颁发作业的许可证。”还有一些国际医生团体也想加入到灾区的救援行动中,可由于他们没有取得在日本的行医资格,也被“拒之门外”。
实际上,一些国际上向日本捐助的药物在地震后几小时就已经到达日本,但由于日本相关机构迟迟没有批准这些药物的使用权,所以它们一直躺在库房中。有人抱怨政府对药品的批准时间过长,这会使那些需要药品治疗的人病情加重。但可悲的是,在药物得到政府的批准之后,运送救灾药品的卡车还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才能运往受灾地区。
此外还存在汽油的供应问题。日本南部地区汽油的供应相当充足,而在日本北部,如果没有特别许可证,购买汽油也是一件令人们非常头疼的事,仅仅10升的汽油也要人们在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后才能买到。
在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第一时间内并没有向邻国求助,而是接受了驻日美军基地的支援,日本政府的这个举动令人吃惊。一位国际非政府组织驻东京的负责人表示:“日本面对如此大的地震,仍然要在行动之前得到紧急援助中心的批准,这导致他们的救援速度放慢。有效的救援方式是让越来越多的救援组织加入到救灾的行动中,而不是延误救灾的最佳时机。”对于日本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美国《时代》周刊3月22日撰文讽刺道:“在日本,黑帮是唯一可以不用得到许可就能迅速展开救援活动的组织。”
其实,日本官僚制度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且持续了140年之久。在日本政府的潜意识中,“只有自身主导才能使日本发展”的观念根深地固,因此,日本的官僚制度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成了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神圣之物”。正是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处于世界富国之列的日本沦落到“救灾不利”的地步,这一点不得不令人反思。
2。日本管理危机——天灾之后的人祸(1)
自日本发生强震和海啸以及由此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以来,全世界的目光就紧紧地“锁住”了日本。引起世界关注的不仅是日本地震事态的进展,还有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的救灾表现。对此,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在此次危机面前陷入了“管理危机”,使日本人民在经受天灾考验之后遭遇人祸。
《纽约时报》曾在地震发生后的第8天撰文指出:“以工业设备、智能芯片等众多高科技产品闻名于世的日本,在此次地震和福岛核泄漏事故面前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那么,日本在此次灾难中究竟存在哪些人祸方面的因素呢?
(1)领导不力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第一次爆炸发生在3月12日下午,也就是地震后的25小时,而日本政府在福岛核电站泄漏的4天后才考虑向邻国的韩国以及大洋彼案的法国提出“硼酸援助”的请求,可此时急需的硼酸最快也要在3月19日才能抵达日本。正是日本的错误判断,使他们错失了最宝贵的第一抢险时机。
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的前几天,该核电站的所有者——东京电力公司就犯了错误,刻意隐瞒灾情。在此期间,他们甚至拒绝了美国提供的技术援助。在他们看来,此等“小事”根本就不需要美国的帮助,自己就能解决。
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是否能将“小事”平息呢?显然不能。因为福岛核辐射的严重超标,致使现场抢修人员不得不暂时撤离核电站,而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却在慌忙之间采用了紧急措施——用水为核反应堆降温。于是,日本自卫队出动军用直升机喷洒海水给温度极高的反应堆降温。同时,日本消防官兵还用高压水枪向反应堆附近喷洒大量冷水,以此来降温。
事实表明,日本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公司所采取的救灾措施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不仅没能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下来,也没有平息日本民众日益恐慌的情绪,核危机在步步升级。有日本媒体披露,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的1小时后,日本首相府甚至还没有收到来自东京电力公司对事故的通报,以至于日本首相菅直人冲到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大声训斥了该公司的管理层。
随着核泄漏事故的持续恶化,东京电力公司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在3月16日向美国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