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 >

第14章

中共最富争议人物的是是非非:张国焘的这一生-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厍�
  新成立的中央分局由张国焘任书记,沈泽民、陈昌浩、曾中生、舒传贤、郭述申、周纯全、高敬亭等人组成。与此同时,还成立了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由张国焘兼任主席,曾中生、旷继勋任副主席。
  张国焘到苏区的使命是推行王明“左”倾政策,改造各级“领导机关”。在张国焘看来,经过四年艰苦奋斗开辟的红色根据地简直一无是处:苏区的党执行的是“立三路线”和“调和主义”;苏区的红军还停留在“流寇时代”,充满了“土匪习气”;苏区的政权大部分被地主、富农及其子弟把持;苏区的土地改革政策根本错误……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根据地还没有真正的共产党组织,没有真正的红军部队,没有真正的苏维埃政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上任以后,张国焘施展其“打倒你,我上来”的惯用战术,在开展党内斗争的旗帜下,严厉打击持不同意见者,同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指责红四军军长旷继勋顽固坚持立三路线残余,勒令他作出深刻检查;
  ——批评曾中生对立三路线采取调和态度,对军队里的不良现象采取讨好主义,威胁只有在认识“错误”的前提下才能分配党内工作;
  ——诬蔑皖西特委书记舒传贤对“改组派处理的不坚决不敏捷”,下令暂停其分局委员职务;
  ——给反对“左”倾错误的鄂豫边特委书记徐朋人扣上“不可救药的右派小组分子”,开除党籍;
  ——给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定侯扣上“反对工人斗争”的罪名,进行批判;
  …………
  当时,苏区总共成立了8个县委,张国焘一口气便撤换了其中的7个。
  张国焘的无端指责和极“左”政策引起了根据地干部的疑惑、反感和抵制。曾中生当着张国焘的面说:“我原先以为国焘具有雄才大略,没想他这样蛮横不讲理。”

虎踞中原(5)
张国焘决定拿曾中生、许继慎开刀祭旗。
  1931年6月28日至30日,鄂豫皖中央分局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主要议程是贯彻六届四中全会的各项“左”倾政策,批评以曾中生为代表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到会代表数十人,均是根据地高级干部。
  张国焘首先发言。他说话很慢,脸上从来看不出春夏秋冬,只能从内容中看出其用意之深。
  “从表面看,曾中生同志来后,似乎团结了整个干部而得到当地一些同志拥戴,实质上党、苏维埃及红军中暗藏着许多危机和反革命的大活动。”
  他的话引起骚动。
  “有的同志可能会不以为然,这是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张国焘继续说,“不错,三中全会后,曾中生同志来到苏区,是起一些积极作用,主要是对付敌人的‘围剿’取得了一些成绩,其次是未经斗争地纠正了一些立三路线最明显的错误。但是,他对当时的党和红军没有进行*,却奉行一些无原则的私人意气斗争,采取了一种家长制下的调和手段,对内实行向群众借粮借钱,因此放松了阶级斗争,对外纵容对白区群众的掳掠行为。”
  曾中生列举事实一一驳斥张国焘的无理指责。
  随后,根据地一些领导人也表示对曾中生的支持。
  蔡申熙委婉地说:“我们党实行集体领导,如果说过去工作有错误,也不是曾中生一人的过失,我也有责任。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的危急情况恐怕现在能够体会的人并不多。”
  许继慎尖锐地指出:“要说尊敬人、团结人,曾中生同志算是做得好的,不像有人动辄训人。要说他有家长作风,简直是笑话!”
  “曾中生同志当书记时大家都敢说话,写文章。可是现在就不同了。”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定侯举例说:“我写一篇关于工会的文章,结果戴上极端右倾的帽子,现在搞得谁也不敢写文章,因为写文章受打击。”
  一些基层负责干部纷纷发言:“中央分局督促太严,批评太过。像曾中生这样有水平的大知识分子都被批得一无是处,普通党员以后怎么还敢讲话、做事。”
  面对众口一辞的不平之声,张国焘没有硬顶,而是动员沈泽民、陈昌浩反击。
  沈泽民是茅盾(沈雁冰)的弟弟,曾任中央宣传部长,长于理论鼓动,肚子里的书本知识一套一套的,可惜就是缺少实践经验。他已经内定为*鄂豫皖省委书记,发言上纲上线,列举出曾中生的三条罪状:第一,鄂豫皖特委接受四中全会决议时,对中央批评鄂豫皖红军遭受过失败公开表示不同意,发展下去有走上取消四中全会决议的倾向;第二,在鄂豫皖特区第二次党代会上没有对自己采取的调和路线与边区实际工作进行检讨;第三,抱着出击长江的战略不放,其所犯错误不是立三残余的问题,而是标准的立三路线。
  陈昌浩到苏区后担任中央分局青年团书记。他年仅25岁,有能力,有魄力,年轻气盛,一向视张国焘马首是瞻。他强调党内斗争的基本原则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批评曾中生过去一团和气,现在也仍然采取外交手段对抗中央分局和国焘同志的帮助。
  在沈、陈的鼓动下,部分被张国焘“中央代表”身份迷惑的干部对曾中生进行了长达两天的围攻。6月30日,在会议结束时,张国焘望着曾中生,敲山震虎:“今后,凡是党委成员之间发生争论,一律以书记的意见为准;工农干部犯错误,罪减三分,知识分子犯错误,罪加三分!”。 最好的txt下载网

虎踞中原(6)
随后,张国焘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围攻活动。围攻在7月上旬鄂豫皖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达到高潮。这次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坚决支持曾中生的许继慎。
  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苏区首府新集举行,为期8天。军队连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人共有900余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实际成为张国焘到根据地后主持召开的一次全区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根据地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同志们,不要把视线全部集中在军事战略和政策、法令这些所谓的大问题上。其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时解决也会酿成大错,比方说,部队中的游击习气、生活作风,等等。”张国焘有意抛出话题。
  沈泽民推上炮弹就开火:“说到部队中的军阀作风、土匪习气,许继慎同志应当反省自己。别的方面不说,单就对待妇女的态度,你就做的不好。”他逐一举出“事例”,然后厉声质问道:“有人反映,你有许多姘头。在你的姘头中,是否有有夫之妇?是否有被强迫的?这种行为是否破坏纪律?这是不是土匪的享乐主义?是不是军阀习气?这配做一个*党员和苏区的高级将领吗?”
  对于突如其来的攻击,许继慎始料未及。他反复辩说:“我是老党员,又是北伐老战士,对于党纪军规向来是严格遵守的。说我*妇女或乱搞姘头,纯属诬蔑,我要求组织上澄清这些问题,如果证实是我所为,请给我惩处。”
  在全区大会上以虚假的事例公开指斥高级将领,这在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会议像泼了水的油锅,顿时乱成一团。
  一些不明真相的干部纷纷发言,提出批评意见。会议“揭批”的对象越来越广,许多师级干部被点名,连军委分会主任曾中生和军政委余笃山也被指责有纵容之过。这正是张国焘的意图。
  与此同时,沈泽民等人恶意诋毁高级将领的做法,也引起了绝大多数主持公道的干部的义愤。他们向张国焘提意见,要求如实说明许继慎等人被冤的实情,公开批评沈泽民,纠正党内斗争中这种极为恶劣的先例。
  挑起事端的张国焘在整个批斗过程中保持着超然的姿态。他让沈泽民、陈昌浩等人打头炮,自己默不作声。在一轮打击之后,他出来做好人,拉着蔡申熙找许继慎、曾中生谈心。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曾中生一向态度鲜明,这次也不例外。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次会议出现了很不好的苗头。沈泽民闭着眼睛念经,根本不了解苏区的实际情况,他的见解都是照抄照搬教科书,特别是他在党内动辄给人戴帽子,打棍子,已经引起本地干部的强烈不满。他脱离这次会议的主题,收集道听途说的传闻来攻击许继慎,应该公开批评。党内不能开此先河!”
  张国焘见曾中生批沈泽民偏离会议主题,也拿会议主题做文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立三路线和右倾政策,不应当转移目标去批评沈泽民。他最多不过是缺乏经验,说话有时不完全恰当,这是可以谅解的。目前大敌当前,应该一致对外,希望继慎同志不要心存芥蒂。”
  许继慎心里明白,把炮放得山响的沈泽民只是书生意气,而不动声色的幕后主使则是这位“钦差大臣”。为了红军的事业,他决定忍辱负重,表态说:“自参加革命那天开始,我就将个人的生死荣辱抛在脑后。对于泽民同志、国焘同志,有意见我还是会提的,但组织的决议我保证无条件的执行。我现在只想一件事,就是上前线,打胜仗。”

虎踞中原(7)
原本祥和平静的党内高层,由于张国焘的搅动,变得暗潮涌动,几乎所有的高级干部都将被卷入漩涡之中,或者跃上浪尖,或者沉入波谷。
  张国焘亲自擢升徐向前为军长,但是,他们的蜜月只延续了20天。在东进与南下之争中,徐向前和全军将士坚定地站在曾中生一边,苏区党内斗争面临最终的摊牌。(略)
  夺取红四军的政治领导权不是张国焘的最终目标,只是他的第一步,他的计划是将党领导的军队逐步改造成作战勇猛而驯服听命的张家军。为此,他巧借蒋介石的反间计,发动“大肃反”,剪除异己,将数以千计的指战员送上断头台。
  红四军南下途中,蒋介石不失时机地对许继慎行使反间计。
  这件事给张国焘从肉体上清除党内、军队、政府内“异己分子”和“反对派”提供了绝佳机会。
  1931年夏天,国民党特务头目曾扩情试图利用黄埔军校的同学关系策反许继慎。他在解放后的一份交待材料中写道:“我认为:在安徽红军中,任军长的第一期同学许继慎,有争取回到蒋介石领导下的可能。我经蒋的特许,写了一封很短的文言信给许,开首写的是‘继慎吾兄无恙’几个字。信中的大意说明:蒋介石之怀念他,有如父兄之怀念子弟一样;望幡然改图,回到南京,定将受到最优厚的待遇云云,交由第六期同学钟俊设法派人转交。”
  蒋介石为了迫使许继慎就范,又特意加了一手,在信中谎称两人早有联络,还夹杂了一些诸如“来归”等模糊语言,仿佛已就某些事情达成协议。
  这是一箭双雕之计。成功则可胁迫许继慎反戈,失败也可让共产党内部生疑,造成内讧。这样一来,策反信同时还暗套着“反间计”。
  策反信全文如下:
  继慎吾兄无恙:
  前由钟俊同志奉书吾兄,幸荷察纳,佩服至极,此得钟同志返命,即为详呈校座,奉批照办。匐匍来归之子,父母惟有热泪加怜或是自伤其顾之不周耳,宁可加省难于其子哉?苍苍此天,于孝行后,分无再见,乃后来归,虽忧千里,心实谨喜,只所领名义防地,俟钟俊同志赴赣请示校座,自当以给。
  校座返京百务待决,故一时未能缕缕呈也,愿吾兄之勿虑也,西望停云,我心劳结,诸希自珍,以候龙命,并颂
  戎安
  弟曾扩情志
  根据曾扩情的安排,钟俊派钟蜀武携带策反信到英山找许继慎。许继慎见信,拍案而起:“瞎了他曾扩情的狗眼,想向我下套,做梦!”他下令逮捕钟蜀武,连人带信一起送交军部处理,表现出了革命者的坚定立场和磊落襟怀。
  曾中生和徐向前亲自审讯特务。审讯后,徐向前说:“这明摆着是反间计。如果许继慎和蒋介石真有秘密勾结,还能把特务和信件交给组织上处理吗?”
  他们联名给*中央和鄂豫皖中央分局写信,提出自己的判断:“打下英山后,有名钟蜀武者,自称来找许继慎的,经过我们秘密审讯以后,他说名义上是从南京政府派来运动许继慎倒戈,实际是他是第三党,受邓演达之命来找许继慎的。”“钟某我们还在密禁着,将解到中央分局去,由中央分局去处办。这里我们要负责,许继慎在组织上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许多社会关系不能打断这一点,我们已严重警告他。总之,这完全是敌人用各种阴谋来破坏我们。”
  “策反信”给苦于打不开党内斗争僵局的张国焘提供了突破口。他立即大做文章,将党内斗争与对敌斗争搅在一起,把一些人抓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