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华年谁与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张问陶少年时,命途不济,其父张顾鉴因旧案去职,生活陷入穷困。父亲亡故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生于山东的他,在家道中落且前途迷惘里一直渴望回到祖籍四川。那年他在回川途中写下过《汉阳客舍题壁》:
剪纸难招久客魂,此身漂泊任乾坤;
江湘风雨秦南郡,申息云山楚北门。
一树枯槐怜庾信,十年秋柳泣桓温;
故人小别今如雨,零落春衣旧酒痕!
彼时,张问陶乡试落第功名受挫,回蜀途中又历丧妻失子,人生命途窘迫低迷。正是林佩环这般生就七窍玲珑心,懂诗写画的女子,男人的才气逼人成了她爱慕的图腾。她爱的直接,爱他的才高八斗,文采*。并不计较他的困顿,下嫁做了继室。蜀山碧水里孕育出的林佩环,与生俱来的细腻柔韧里满腹才情。张问陶亦有诗赞她“我有画眉妻,天与生花笔。”更有“林下犹逢谢家女”,以谢家才女道韫拟妻,亦可窥见蜀人对佩环的赞誉非虚。
张问陶再次入京赶考,新婚一别,是成都到北京的离思万千,他感激她知惜,深明她的情意,远在京都的春日还为她写下过“别后方知春有梦,书来惟许月同看”。
后来一年相聚的冬日,张问陶为佩环题下的小像,“含词未吐;气若幽兰”端丽清俗。佩环尚在双十年华,只为着他的诗画给予自己生命添上的华彩万丈。欣喜之余和下《题外》一首:“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她爱他俊逸文才,妙笔生花。哪怕贫困、哪怕壮志未酬,功名未成,她甘心情愿,她哪里在乎。只要他能写出好诗,画出好画,她便可不惜拔下头上金钗为他换取清酒,对饮人生。能嫁到当世才子,她当然的以为是几世修到的福分。这便是佩环心中的幸福,只要有他,吃苦受累,在所不惜。 。。
十一)修到人间才子妇(2)
张问陶依韵和诗道:“妻梅许我癖烟霞,仿佛孤山处士家。画意诗情两清绝,夜窗同梦笔生花。”人间才子佳人,红袖添香,举案齐眉,到底成就了一段佳话。
后来翻看张问陶给佩环的和诗,他写“理学传应无我辈,香奁诗好继风人;但教弄玉随萧史,未厌年年踏软尘。”疏狂桀骜,蔑视理学,重推闺阁情趣,当有性灵诗派之风。只是又因他写了萧史与弄玉,山林溪边云箫和鸣。在我看来才子佳人倒真要乘龙跨凤,飞仙入境,方可亘古不衰。不然佩环陪他清苦一生,等到后来的年岁的故事里,张问陶游历江南时,诚如司马相如之于文君,亦重踏了才子*的老路。本不愿写入笔端的那句“饱暖思*“便又哽在喉间不吐不快。
张问陶曾有梅诗八首,流传到文人士子间声名大噪。一时女子倾慕是常事,便连男子亦有垂青的。曾记无锡马云灿题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女子愿为夫子妾,男子愿结来生缘。泛游到苏州的张问陶,彼时应有些薄产,生活宽裕,亦思量起纳妾一事。江南的柳枝轻摆,春风慢摇,脂粉随香。张问陶年近五十,再瞧那些焚香的小手,十指玉纤纤;细腻温婉,一撮一捻皆是要君暇思绮想。相濡以沫的原配青春不在,才子眼里自然是不再合做个添香的佳人。想那时的张问陶怕是自负轻狂了,才名益高,莺儿燕儿的自是有人投怀送抱。再遇上个有才学的年轻女子,又两心相倾了。
男人最后到底连纳妾都用了些才艺。说他陪佩环游到虎丘,暗中安排了情人在虎丘亭中与佩环相见。多半还是个有学识的女子,倒和佩环一见如故,姐姐妹妹的相称。他在一旁偷乐完且还有诗为载:
秋菊春兰不是萍,故教相遇可中亭;
明修云栈通秦蜀,暗画峨眉斗尹邢;
梅子含酸都有意,仓庚疗妒恐无灵;
天孙冷被牵牛笑,一角银河露小星
使了些小聪明的诡计,在世间男子看来竟是有些情趣的,一夫多妻的时代,“娶妻娶贤;纳妾纳色”。纳个妾侍,自然算不得负心,至多当作一件*韵事。男为琴,女为弦。弦断可以再续,佩环不过是附在张问陶身上的一根接续琴弦。她曾印迹了他的潦倒的时光,寂寂然合该埋没在烟尘。春风得意的快意中,女人心碎如菱镜的声音,他早听不分明,只惦念着方未入门的小星。拼了一生要生死相随的女人,合该做个贤妇,到头来莫不是连妒忌都不能有,端得个贤良淑德的名号孤独终老?
张问陶这般的才子已不是第一个亦不是最后一个。“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绿绮传情,为爱夜奔,至此《白头吟》,文君才有此刚烈的决绝。而咋然如雷击般得知夫婿的陈仓暗度,佩环终是选择了黯然隐忍。一颗真心如何自处,是沉默吧,如何可以淡定?只是爱情的图腾在心中轰然毁灭了。纵使当初如何“不辞清瘦似梅花。”到底不如今日“一角银河露小星”。
修到人间才子妇,理想的婚姻,到底是可望不可及,即便求到的佩环,亦只得“狗尾”相续而已,可伤可鉴之余,亦只换得一声叹息。我亦记得舒笔底烟火的文字早说才子不如财,何等的清醒冷然。芳华流水,只是天真如女子,若想叫负心才子昭然顿悟,莫不若年少的沉迷早些梦醒。爱情亘古,莫若弄玉萧史,便早不是人间的词话。
十二)红袖添香夜读书(1)
《本事诗》
姚光
徒倚闲窗月上初,仙霞朗润托明珠。
银屏华鬓人如玉,红袖添香夜读书。
皓魄横斜夜漏迟,重重花影上簾时,
梦中占得*句,唤醒卿卿索和诗。
一轮初月,一扇闲窗、一声更漏、一盏银灯,他孤身立影,捧了书卷。恬静中有几分寒凉,一侧耳,细碎的脚步穿过小院,吱呀呀一声门动,玉人盈盈入来,轻唤了声:相公!”立时;屋内暗香浮动; 杯盏清茶,玉人笑颜,叫人暖意丛生,迷离芳芬了书生的清夜。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南社宗师姚光,墨笔描出的这幅潋滟旖旎的画,是悄然泛开在古今读书人的心中的一朵心花。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1909年由柳亚子、高旭等人在苏州成立。社员以诗歌活动为主,吟诗写文,倡导*。活跃在南社的姚光先生除去写下的革命诗句,也与妻子王粲君诗词唱和,用深情和隽永写下这首雅致且温馨的情诗。
早些时候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寿简斋先生》诗写过:“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那时的士子曾有绝世佳人的四标准:“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佩兰正是色艳,才慧,情幽,德贞。佩兰与夫君孙原湘同拜清代名士袁枚门下,又才情高致,深得袁枚赏识。“扫眉笔上也生花”的佩兰自然可与孙原湘“红袖添香伴读书”,诗文交流,切磋学艺。所以原湘笔证:“赖有闺房力学舍,一编横放两人看”,闺房做了学舍,他执她的手,真好,于千万人里,可以遇见她,一编书籍两人同赏。她为他沏下一壶暖茶,研磨捧砚,娇语轻催题诗作画;她有出尘姿容,剔透清灵的智慧,知他懂他恋他。为他圆满了书生的夜读,红袖相伴士子的渴慕。
中国古典文学的情结,红袖要与香伴。读书的是才子,添香的是佳人。明代有幅《千秋绝艳》的画作,6米多长的画面上,绘写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其中有画《西厢》莺莺月下焚香图,题的是“梨花寂寂斗婵娟,月照西厢人未眠。自爱焚香销永夜,欲将心事诉苍天。”,月色之下香气袅袅,悠长低回氤氲。墙内是莺莺净手焚香操琴,墙外是张生偷听弦上佳人心底事。而金圣叹道:读《西厢》,必焚香读之;必对花读之;必与美人并坐读之。说的是《西厢》到底还是书生士子“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情结不离。
十二)红袖添香夜读书(2)
红袖添香,蛊惑而妖媚,得了解语佳人固然叫人欣慕,而书生这个词,大多只伴青灯和影,只能照见孤单和寂寥,有红袖相伴终究只是一种渴望。清人魏子安《花月痕》中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之句。却叫人深觉可以为书生伴读的添香的红袖,说的不是人间女子,而是蒲松龄笔下“夜半来,天明去”的鬼狐仙子了。
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才子一生不过也是科考场上的失意人。为着生计奔走在富人员外家中做个教书先生。夜里,点一盏青灯,笔下生出诸多的鬼狐幻想。写累了,一揉眼,竟听得一声轻语:公子~!一眨眼,原是个的俏丽女子立在身畔。知道么,我等了你千年,那女子半掩了粉面,温然浅笑道,眉目中均是妩意。在她明媚的笑外,在那艳丽妆色的衣袖里,包裹了修炼千年的圣洁与灵性。这一刻却甘愿折去羽冀投进清冷的月影里,去拥抱他的失意与孤寂。做你的红袖好么?在深夜里温暖你的心,化去世态炎凉的给你的失意,抚平你眼角岁月的留痕,声声轻语拂过耳际。好,他伸出了手去拥她入怀,陪他谈诗填词,画月对弈。“没有誓言,不寄来生”,她只陪在他最失意的路上。
一声鸡鸣,一阵凛冽的晨风破门而入,夜色已去,晨曦透进窗棱,蒲生再睁眼,那情约千年的狐娘呢?红袖难得,知已何寻,那知情解意的女子,只是他寂夜里的一个美梦,伴着冷雨敲窗入得梦来,纠缠眷恋,不待他道尽相思,她便离去,从不多留片刻,空余了他满心的惘然,道不清是遗憾或是甜蜜。他终是摇了摇头,一声叹息,奋笔又写下这个梦里的故事。
苏秦曾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看他一生的经历:洛阳人士苏秦,东奔西走四处谋职,一无所获。家境的清寒,妻子为了生计,日日织锦,他看在眼里也是心疼的,只是无奈的张了张口,想要和妻子谈谈自己的理想,在六国间如何用那“合纵”之计。织锦的妻子累了也烦了,对站在身畔的丈夫连眼皮也不曾抬一下。父母见他亦出口相骂。那样的他还奢望什么红袖相知?倒是这等的刺激叫他指天立誓,定要出人头地方可罢休了。这位战国舌儒,何尝不盼红袖在侧,添香伴读。没有红袖,有了“头悬梁”“锥刺股”,倒是可以心无别注,刻苦研读。又是伤又是血,叫人看着心惊,到底只合用来励志,不合读书人的浪漫心境。我常会去想那终有所成的苏秦,握着相印的他,该是冷暖自知吧,清灯之下停书罢笔的那一霎那,会想起了谁?
幽香淡去,红袖难寻,我在寂静的诗书里,听素弦和声。红颜也好,蓝颜也罢,只盼字纸墨茶相随,香梦沉酣。
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1)
《客从远方来》
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此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为何人何时所写早已无记载了,相传是南朝萧统从传世《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多认为是民间诗人所写,成于于东汉末年。
汉代多行赋体,《文赋》里曾说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原意为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在那个强盛崇武的年代,文风物事仍多是朴素,不及唐宋华丽奢糜之风,如《乐府》、《史记》均以记载叙述为主,并不多堆砌词藻,赋做为一种叙事为主的文体,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文学风格。
如《古诗十九首》,以诗题便可看出,主题简洁,谴词明快,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均是描写生活生产中的所见所感,物候节气、情感友谊、眼前景色这些琐碎的事情,都成了诗人写诗的题材。
赋则不然,多取题于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读来气势磅礴,字字激昂,却远离了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从《古诗十九首中》可以看出,因题材的改变,造成文字的风格技巧亦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如这首《客从远方来》便是如此,全诗记得是一位民间普通的思妇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小的事,以及因此产生的意外喜悦和痴情浮想。
诗中写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那女子的丈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