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要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我们都相信: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伴侣,一个伙伴。于是,我们相信另一半的存在,会问谁是另一半。
到底我们为何有另一半的需要呢?
原来有另一半很重要,甚至“性命攸关”:《英国医学期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指年老鳏夫的平均寿命,比起妻子仍然健在的男人远远为短。另一项研究显示,有心血管疾病的男人,如果太太能对他表达爱的,其症状比其余的人要少一半。认同太太不爱自己的男人,比其余的人多三倍机会患上胃溃疡。所以男人很需要女人,不然恐怕会短命,甚至丧命!至于女人呢?很多女人视爱情为一切,为爱生为爱死,结果影响工作、家庭及个人自我的成长。
我们常常听人说,或者自己也喜欢用“另一半”代表我们的爱人。大家知道“另一半”的来源吗?它原是来自古希腊一个神话,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亦有提及。他认为太初之时,人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大家都是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好像海马一样,可以自行繁殖,无须靠别人完成。但天神要将雌雄同体割开,分开了男女,让原来的整体变成分裂的两半,各散东西,各自不知道另一半在哪里。于是,人终其一生就是要寻找他们失落的另一半,以求重整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这个神话有什么启示呢?
大家会将这个故事视作自身爱情故事的比喻,因为这样便可以名正言顺地确证自己本来是完整的,可惜分裂了,非要找寻另一半不可,所以爱情是命定的“天理”,无法逃避。
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分裂作为基础的,如灵魂与肉身、形式与内容等,这是二元对立概念的思维产物。对,必须强调这是“思维”的产物,是可以无须对应生活和体验的纯粹抽离概念。这是哲学(理性)的游戏,我们可以思考,可以创作,但不要等同这就是存在的本质和实相,或者相信这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了。在发掘自我和平衡情绪方面,可以被构想的理论、观念、想法等,并不一定具有正面的意义。
不过,其实另一半的故事还未讲完:为什么本来好端端的雌雄同体需要被分开,需要寻找另一半呢?
谜底有两个。
谜底一:因为性能量令人分裂了。
我们不妨先问一个小孩子最喜欢问却又最被压抑的问题:人是由什么开始的?原来人一开始被割裂的不是男和女,而是我们自己的性能量(sexenergy)。性能量是很有趣的一个话题,别以为我在谈性(sex)。性能量是我们最核心的动力,会影响我们决定什么、有什么行动。性能量具备很强大的推动力,亦是我们往往忽略的重要能量。
做爱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一种身体运动罢了。但性能量是很重大的,其重点不是做爱,而是创造性(creativity)。生物学认为交合为衍生下一代,这是不能否定的,人类透过性行为而繁殖新生命,可想而知这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当中蕴涵强大的能量。所以,某些宗教会以性能量修行,达至更高境界。我不是鼓励大家乱混,而是希望说明每个人出生时都附有很多能量。为何我们现在这么疲倦?因为在出世时我们都拿了一半能量出来,就像退休保障金供款一样,把自己一半可以制造新生命、向前推进、提升的性能量分出来,移到另一个能量中心,即更高层次提升心灵、精神的潜能库。于是,人有心灵、精神进化的可能和需要。人生的价值亦在此。动物做爱纯粹为了性交、繁殖,甚至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计。但人类不同,我们要找回那股失去的能量,在灵性和精神上有所进化,人才有生存下去的价值。所以,人的性欲跟其他动物不一样,不只为繁殖下一代,也有自我满足的需要和自我提升的索求。结论是:性能量能补给我们的不足,令我们精神上可以进步,维持开放的心,避免执著。寻找另一半,跟对方性交合,是增强性能量,丰富人生意义的方法之一。
第一讲谁是另一半(4)
谜底二:因为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产生烦恼和焦虑,变成人格分裂。
于是,人想象一个散失的自己,将之简化成对另一半的追求,假设一个能整合自己的爱人或伴侣,兴趣或工作,这样想会好过一点。所谓寻找另一半,大抵是生命走得太累了,借助寻找别人转移视线,变得忙碌起来,可以暂时忘记面对自己的疲累。
总之,“不完整”的概念日渐强化,而“另一半”的信念更趋巩固,让我们相信天下只得一个“原配”,譬如A要寻找A1,不能选择B或C。当我们找到像样的对象,又生怕找错了,或者对方会跑掉,所以整个寻找另一半的过程既漫长也充满焦虑。我们希望这样的寻找终归会成功,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寻找上,而没有留意过程中忽略了自己身心的其他变化,也忘记了自己。结果,找来找去,经常自问:“他/她是不是我真正的另一半呢?”然后越来越担心,又开始质疑这个可能不是真对象,于是试探对方,查看对方手机通话记录,紧张地追问:“她到底是谁?为何她会给你发这种亲密的话?”“这么晚归你去了哪儿?为何打电话给你你关了机?”
或者,经常问:“你到底爱不爱我?”“你爱我有多深?”“你希望我先死还是你先死?”“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海里,你会先救哪一个?”
烦死人!
不同的质疑问题此起彼落,因为你相信只有一个人才能跟你匹配,而且他是天衣无缝的绝配,假如面前这个是假货,便必须尽早确定并且马上离场重新寻找。就这样,我们耗损了很多时光,陷入无底的矛盾之中:不断寻找,七上八落,这就容易出现以下两种心态:
1。横竖不知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宁滥毋缺,经常要有人陪伴,经常更换男女朋友,一旦发现不对劲或厌倦便转身离场,离开前还要伤害对方,报复他误你青春的冤孽。又或者,心知爱得太泛滥,怕真命天子出现时,因为自己已惯于不懂珍惜伴侣而白白让他溜走掉。
2。宁缺毋滥,完美主义,要求过高,总觉得出现的对象不是百分百的伴侣。觉得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找到最适合的伴侣,因此更怕输不起,于是越等越心慌,遇上了又质疑,即使找到品格不错脾性良好外表不俗的对象,仍然犹豫不决,甚至暗地跟最要好的朋友进行《欲望都市》式的全女班圆桌会议,经过一轮商讨后,决定姑且一试,或者不如放弃。
足以把天下男男女女玩死是吧。寻找另一半的神话,可能是古代智慧的最大陷阱,也是有史以来最长寿最吊诡的玩笑。
无论你属于哪种类型,都表明你在爱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
又或者,会有人以年岁、经济能力、物质指数决定去爱还是不爱。如此计算还算爱吗?这只是有限度、有条件的爱而已。到底是哪一种层次的爱呢?答案涉及你所追求的其实是感情还是爱情。
感情爱情有何不同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爱,心是开放的便会涌现爱,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掘内在爱的能量,愿意付出,懂得量力去爱不浪费。
昨天我约了一位受疗者会面,她是专程从上海来找我的。她拥有美丽的外表,高学历,很好的工作,美好的婚姻。问题是她欠缺自信,对丈夫不信任。我透过心率协调仪(heartcoherentmachine)测试她的定心状态,计算机屏幕上的图表显示她的心果然很杂乱,意念昏舛,表面刚强,内里虚弱。这个先进的生物回馈(bio…feedback)仪器是最客观的佐证,如实反映她的内心世界。她原以为自己很理性,原来所谓的刚强意志其实正压抑了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我教她从心和腹式呼吸的方法提取能量,结果不消一刻,她便马上感到心很扎实,信心返回来了,心率图由混乱转向协调状态。
情绪和心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影响力。心虚的人容易多疑不安,捣坏情绪,失去自爱和他爱的力量,于是爱得很累,很虚弱。其实大部分人都拥有爱的力量,可惜不懂得到哪里发掘,甚至用不其法,结果便泄气了,所谓心力交瘁,有心无力,当中又以女人为甚。男人的能量活跃位置比较低,在丹田或以下的地方,女人则在丹田和更上的心轮位置。女性应多为自己留气,不要老是透过坏情绪泄气,气一泄便心乱,心一乱便惊恐不安无法爱。丹田的位置是充满能量的地方,这点很多研习武术的人都知道。我们必须懂得储备能量,爱的能量才会提升。心胸的位置是爱的位置,这是爱的心轮,心脏也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提取自己潜藏的能量,那是很丰富的宝藏,只要我们肯定自己,相信自愈的力量,我们会懂得自爱、他爱。可当心气一旦经坏情绪外泄出去,覆水难收,那便不要谈提升,更莫说爱了。
第一讲谁是另一半(5)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体验爱,可是失去“爱”的能量,最终只能谈“情”而已。所谓谈情说爱就是这个意思:爱,只能沦为说出口的情感(emotion)表态和渴求。感情(sentiment)是情感表现的一种,不等同爱。感情跟爱是有分别的。
简单而言,感情是脑细胞产生的化学活动,爱却从心而来,是一种修养,甚至可以说是修行的结果,而非一般生理反应。心不只是一个控制血流的器官,它更是个掌管情绪反应和灵性修养如爱的地方。感情即是中医所谓的七情,例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情志的变化,亦即西方人说的情绪。当我们感情用事时,其实是指情绪的过分流动,扰乱了心的安宁,因为心率活动过分敏感而产生错觉。有个很常见的例子是,你会这样问:“一看到他我便心跳加速!我对他真怀着特殊感觉呢!这表示我爱他吗?”
情绪是最先流动的,让人错认为爱,于是,爱情世界存在太多疑幻似真的假象,让我们追赶着海市蜃楼的美丽假象,渐渐失去气力和方向。最终,我们还是无法肯定这是不是爱,却已筋疲力尽了。
心眼未打开,我们只能一辈子在爱的幻影中,爱得营营役役很泄气。
有人也经常会问:“喜欢”跟“爱”是否一样呢?IlikehimorIlovehim?我到底是喜欢还是爱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首先问究竟感情是什么?
刚才说过,感情是情志变化的一种表现模式。人的感情很杂乱,女人尤其容易感情用事,因为这涉及她们的脑结构。简单而言,影响我们情绪流动的部分叫脑边沿系统(limbicsystem),可以不经大脑,直接指挥由情绪产生的身体反应。例如,我们看电影时,往往会被煽情的情节勾起眼泪,这种感动的反应,实际上跟我们真实的心情无关。我们哭,只是因为某部分剧情或对白勾起了我们过去的情绪记忆,那个记忆甚至可以是集体的记忆,借其他人的情绪转嫁到自己身上。悲剧的重要功能就是这个:勾起我们同情共感的悲伤,借此净化心灵,发泄完就像洗涤心灵一样舒服和清爽。所以,作为一个编剧高手,当然会知道观众的情感弱点,击中要害便能赢取认同和收视率。好莱坞电影在这方面最精确,能专业地计算每一个情节应如何带动观众的情绪,每隔多少分钟便要来一个笑位、一个惊险场面,到哪里应有高潮或反高潮,务求在百多分钟内刺激观众的情绪细胞,像做梦一样精彩真实,有笑有泪,戏如人生。
人的感情是很容易流露,因为它可以独立于大脑的控制,所以无须理性和真实的支持也能出现,让我们在看悲剧时产生“真实”的难过感觉,深信自己确实很伤心。所以,感觉、感情可以很真实,同时可以很虚假。
我们现在可以一起玩一个游戏:先合上眼睛,想一件最令你伤心,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是一生最不幸的事。仔细想想发生时的情景,听到的说话,看到的表情……
瞧,不消一分钟,眼泪已经涌现了,心在抽痛。真的好伤心是吗?历历在目的伤痛像复活一样逼真。
原来人的情绪是那么脆弱,容易失控也容易催生。只是一个实验性的游戏,我们的痛苦记忆或想象已经足够让眼泪不受控地流出来,心在抽痛,勾起不快乐的情绪。事实上,刚才想到的那件事情没有再次发生,我们也很清楚那是过去的事,现在活得好端端的,可是我们会马上把那件伤痛的事扣紧在当下的心情上,觉得自己真的很可怜,真的很痛苦,不应发生的却发生在自己身上,到现在还是无法放下,情绪马上被这刹那的坏记忆打扰了。喂,醒来吧,这只是情绪记忆发挥作用罢了。
我们知道,我们明白,可我们就是做不到放下,看现在,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