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走近司徒雷登 >

第4章

走近司徒雷登-第4章

小说: 走近司徒雷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槭奔淳龆ㄈ盟就嚼椎窃谀暇├旧缱苌纾ɡ旧缰饕且桓鼋哟谕饩嗽钡幕梗渥芨墒禄迫柿厥敲拦粞浇掏剑┚脱嗑┐笱О煅ё谥加虢逃贫戎钗侍夥⒈硌萁病
  这次演讲会可谓是盛况空前,除蒋介石本人因临时有事未到外,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以下,包括宋子文、孔祥熙、张群、何应钦、陈诚等在内的国民政府各院部及海陆空三军将领等共200余人出席。司徒雷登在会上用中文所作的长篇讲演,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直接产生的效果就是国民政府*自是开始每年拨给燕京大学万元经费,政府各机关部门也争相聘用燕京大学毕业生。
  基督教这根纽带将司徒雷登与蒋介石联系在一起,以致有一种说法认为:“司徒雷登把蒋介石视作基督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最好范例,并引以为荣。”
  事实上,蒋介石在信仰基督教后,在信仰方面是非常虔诚的,每日按时做祷告,他也曾向司徒雷登谈过自己内心的宗教世界。
  1927年蒋宋联姻的婚礼,就是在上海宋宅以基督教的方式进行的。
  蒋介石日后发表的说词也可看出基督教教义对其思想的影响。他推动与提出的一些口号和措施,比如所谓“新生活运动”等,也无时无刻不存在基督教的影子,或者是中国的儒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的产物。当他遇到困难甚至挫折时,也以读基督徒的心书《荒漠甘泉》而自励。蒋氏夫妇在南京中山陵园内建基督凯歌堂(私人教堂),“凯歌”两字即取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乐志上》:“其有短箫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令军中凯歌者也。”并亲笔题字:“耶稣降世一九四七年十月基督凯歌堂,蒋中正题。”1949年到台湾后,他又在台北市士林官邸侧建士林堂,同样,“士林”两字也有出典,语出《资治通鉴·汉纪》:“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将礼拜堂名取诸中国典故,这也很符合蒋介石的性格。材料显示,蒋介石愈到晚年,基督教愈成为其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蒋死后其棺木中就放着一本《荒漠甘泉》。

基督徒兄弟?(5)
2005年2月16日,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经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协商,达成了把蒋介石日记暂存胡佛研究院50年并逐年对外开放的协议。
  2006年3月,首批蒋介石日记对外开放。迄今,已开放了从1917年至1955年间的日记(至2009年将全部开放完毕)。海峡两岸学界对此都极为关注,称之为“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大陆学者杨天石语)之文献,发出了“民国史应该重写”(台湾学者吕芳上语)的感叹,并力主两岸应摆脱“土匪史观”及“内战思维”,深入开展研究,以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开放,蒋氏圈点、眉批的中文手抄本《圣经》也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从中得知,蒋信仰基督,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虽然早在1927年,宋母倪太夫人即要求他信仰基督,但直至1930年,倪太夫人临终前,为了安慰自己的岳母,他才决定皈依基督。 通过三遍对《圣经》的研读,1931年,蒋氏终于受洗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1923年3月3日,司徒雷登的亲密朋友,燕京大学副校长哈利·鲁斯(Harry Luce,中文名路思义)的长子,时年25岁的亨利·鲁斯(Henry )在美国纽约创办了一份名为“Time”的周刊,“Time”直译成中文是“时间”的意思,但最后却成了“时代”,从刊物所反映了各个历史年代的人物而言,这个意译确已体现了这本迄今仍存在的刊物的内涵。
  《时代》问世以后,即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办刊方式,使它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群,而它的封面人物和年度人物,更成为一种其专有的品牌。
  路思义(1868—1941)是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他与司徒雷登一样,都是受“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的感召来中国传教的。
  在美国,长老会即加尔文宗,由加尔文创立于瑞士,其管理教会者称长老,由信徒们*推选产生,所以,又称长老会。
  路思义1897年偕新婚妻子到山东登州传教,次年,在这里生下了他们的长子鲁斯。
  鲁斯在中国出生,并与司徒雷登一样,也在中国生活了14年,与许多传教士的后代们一样,他对中国的感情不言而喻。这就有了让中国人作《时代》封面和年度人物的设想。
  蒋介石曾先后十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或年度人物。宋美龄也多次与蒋同时或自己单独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
  蒋介石第一次现身《时代》封面是1927年4月4日,这一年,蒋40岁,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的总司令。从1926年7月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到1927年4月,东南半壁的江山已经底定,4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不同,它的旗帜是孙中山认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时代》是这样描述这面旗帜的:

基督徒兄弟?(6)
红、白、蓝三色的国民政府旗帜随即飘扬,在红底的旗帜上方,是一片蓝色田野。田野上升起一颗白色太阳。
  1931年10月26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成为这一天出版的《时代》封面人物。
  38天前的9月18日,日本军人在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后,东北与中国分离达14年之久。
  9月2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日本侵略东省,是已成之事,无法补救。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始非转祸为福之机,故对内部当谋团结也。
  1932年5月7日,司徒雷登结束他为校务所需的第8次赴美后返华。在船上,他与鲁斯不期而遇,后者是和他的内兄塞夫林豪斯一起前往中国的,这也是他自1912年离开中国返美20年后首次回出生地中国。
  司徒雷登和鲁斯虽然在年龄上相差22岁,属于两代人,但两人都是传教士的后代,都出生在中国,都在中国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他们在甲板上散步和交谈。塞夫林豪斯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司徒雷登、鲁斯和我每次吃饭都是最后离开餐厅。我们一起交谈(关于中国),似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北平,鲁斯曾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长的胡适有过聚会和交往。而结识胡适,可能也是司徒雷登介绍的。
  1933年元旦,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雪耻之记,已足五年,今年不再自欺乎?
  倭寇警报日急,望自奋勉,毋负所生也。
  雪耻,指的是1928年5月蒋介石率兵进行第二次北伐,在山东济南受辱,被迫绕道渡黄河北进,5月3日,交涉员蔡公时为日军残杀,是为“济南惨案”,自是以后,蒋每日日记,均特书“雪耻”二字。所谓“身受之耻,以今五三为第一”。
  蒋在对日问题上,以越王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效法榜样,并对庄子的“欲取先予”之说十分欣赏,所以主张对日“忍耐”“忍辱”。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弱国。而日本虽是一个小国,却是一个强国。正是有鉴于此,所以国民政府的对日抗战方略就是“战必败,败必战,战必胜” 。说到底就是持久战,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杨天石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对蒋氏的对日谋略作了分析:(1)避免决战,以“和平”为推迟战争的手段;(2)企图效法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3)广结盟国,寄希望于国际环境的变化;(4)从“安内”为重到“攘外”为重;(5)秘密准备,以“剿共”为抗日之掩护,经营西南根据地。
  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杨天石的分析是不无道理的。
  也是在1933年的12月11日,蒋介石第三次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
  1936年1月24日,蒋介石又一次上了《时代》封面,这一次不是蒋氏一个人,也不是他和宋美龄两个人,而是和裕仁、溥仪、斯大林并列,体现了《时代》编辑的独具匠心。四人分别代表中、日、满、苏四方面,其中中日关系箭在弦上,战争一触即发,而苏满关系却是歌舞升平,苏联不仅与“满洲国”建交,而且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满洲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基督徒兄弟?(7)
当然,苏满关系也走入了尽头,随着苏日冲突的加剧,苏联的外交重心开始向国民政府倾斜。
  同年11月9日,《时代》再一次将蒋介石列为《时代》封面人物。次日,中国发生了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获得了百灵庙大捷。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其后,蒋成了“民族英雄”般的人物。
  1938年1月3日,《时代》将蒋介石和宋美龄列入1937年度《时代》风云人物。
  宋美龄确实是一位非凡的女性,1941年6月30日,她在照片又上了鲁斯旗下的《生活》(Life)杂志的封面,而这期间,鲁斯偕夫人又一次来华访问,他访问了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会见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同时,也会见了周恩来。
  材料显示,司徒雷登期间也在重庆,他正奔波于“中日和平”。他也会见了蒋介石,但此时的蒋对中日和谈已经没有兴趣,抗战到底,是他坚定的信念。
  是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宣战。英、美、中、加、荷、澳、新、法等国联合战线形成。
  1942年6月1日,《时代》将蒋介石推上了封面人物。而下一年的3月,《时代》又将宋美龄置于她一生之中最明亮的光环之中。
  宋美龄是宋嘉树最小的女儿,留学美国卫尔斯利女子学院,是该院1917届的毕业生,也是基督教美以美教会(循道宗)的虔诚信徒。
  美国左翼记者、《朱德传》的作者史沫特莱是这样认识她的:
  我们见了面,我发现她非常聪明,有教养,有魅力,有高雅的趣味。她经过只有中国有钱人才能做到的修饰,保持着我以为一定要花许多钱才能保持的优雅朴素。站在她身边,我觉得有点像瑟伯笔下忧郁的小狗。她善于词令,思路清晰,满怀信心,流逝的岁月使她另一个姐姐孙逸仙夫人变得苍老而忧郁,却在不断增强蒋夫人的自信和权力。
  这次,《时代》将宋美龄作为封面人物是因为她1943年的访美之行,从是年2月开始,宋美龄开始了6个星期的全美旅行讲演,行程包括华盛顿、纽约、马萨诸塞州的卫尔斯利、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时间从2月17日至4月4日。而其高潮是她对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演讲。宋美龄是第一位对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讲的平民,也是继荷兰女王威廉明娜(Wilhelmina)之后第二位对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
  在对美国参议员及旁听的普通美国人发表的即席演说中,宋美龄说:
  我相信不单是我有回家的感觉。我觉得如果中国人民能说你们的口音,或者你们能了解他们的口音,那么他会告诉你,基本上我们是为了同样的原因而打仗。我们两国人民有相同的理念,你们的总统向全世界宣告的“四大自由”犹如自由之锣在我们的广大土地上迴荡。这是联合国的自由之锣,侵略者的丧钟。。 最好的txt下载网

基督徒兄弟?(8)
她的演讲获得听众的数度起立致敬。
  在众议院的演讲,宋美龄首先指出“击败希特勒比击败日本重要”的错误观念,认为“事实并不如此,而且也不符合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利益”。她说:
  我们这一代人有权利为自己及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不能有憧憬,但必须认定和平在精神上不应是惩罚的,在家园上不应是省的、国家的,或者是洲际的,而必须是全球的,在行动上是人类主义的。
  宋美龄的演讲结束了,一位众议员哽咽地说:“感谢上帝,我从未见过这种场面,蒋夫人简直让我落泪了。”她的第二次演讲,通过无线电波迅速向全美广播。
  身为康涅狄格州选出的众议员,鲁斯也在座。
  1945年9月3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仪式的次日,蒋介石再次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10月,鲁斯最后一次访问中国,这次在重庆,他与毛泽东和周恩来见了面,经周恩来安排,鲁斯还重返了已为*控制的胶东出生地。
  1948年,是国共内战正兴的年代,蒋介石的国民党败象已定,然鲁斯却又一次将他列为《时代》封面人物。
  蒋介石最后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是1955年,而这,可能也是鲁斯在1965年——中国大陆“*”的前夜,希望访问中国大陆被拒绝的原因。
  司徒雷登和鲁斯都有着西方传教士的背景,他们都热爱中国,可惜的是,1949年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