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10章

法克麦赖夫-第10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苌伲捌酪簿退阕鲆桓鐾萍隽恕

  法国的恐怖片或惊悚片一直走得是心理路线,这与好莱坞是截然不同的,但本片实属一个例外。大凡看过《女巫布莱尔》的人都会在本片中寻到某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影片开始,一对母女由于意外的撞车事故而在深夜中停滞在丛林旁,然后便遭到了莫明的攻击。

  这是片头,与好莱坞常规性的片头极为相象。

  真正的故事则从一名女教师开始。

  女教师离开喧嚣的都市然后到了丛林深处的别墅中寻找自己的作家男友。这个情节好似美国青春恐怖片中一帮年轻人去度假一样。

  那个别墅简直就是一个庄园,地处密林的深处,两个人住虽然有份恬静与安逸,但不免令人有种疏远感,多少有种恐怖的意味已经在里头了。

  于是,反映两人感情的片段慢慢地演绎着,镜头安祥随和,但由于这套别墅的风格,造成了镜头中的无数个景深,狭小的空间,这一切都透出一种不安定来,好象随时都要暴发,只是不知道何时暴发一样。

  夜晚终于降临了,导演用了若干个空镜,所有观影的人都知道该出事了,但怎么出事是我们所要看的。

  影片演到这里,已经颇有些《德州》之类的效果了。

  果不其然,怪声开始响动了。

  接下来的情节可以略过。因为在我看来,大凡是《德州》之类的影片都是追来追去,然后一个个死去,房屋,工具比演员还重要。唯一可以突破的只有看是不是链锯或者某个细节的新奇。

  很不幸,这部影片中我并没有找到有任何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

  为了保留神秘感,那个令女教师与男作家魂飞魄散的怪物倒底是什么,俺就不方便透露了。

  但说明一点,Ils似乎可以翻译成“他们”的意思。

  一个远离市区的别墅,在丛林的最深处,这种疏离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怪物也就难免不出现了,这点上与《女巫布莱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部用恐怖惊悚外壳包装的影片也会真象大白。

  法国人用了美氏的拍摄手法,显得毫无新意,但最终的结尾则告诉我们,这还是一部法国片。

  也许这是法国电影人的一种尝试吧,我姑且这样认为!

  韩兮

  2006…9…22于通县

《鹅毛笔》:不是色&;情的情&;色片
蓝天下,一名女子伸长了她优雅而白皙的脖子,她陶醉着,舒展着,这一切令人有种暧昧的情趣,然而,当她低下了头,一个蒙着面的粗陋的刽子手却出现在镜头前,他轻轻地抚摸着女人的身体,将她慢慢地放倒在铡刀下,所有暧昧的情趣都被一种残暴的*所替代了。

  这就是影片《鹅毛笔》所带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冲击。很明显,这个行刑的场面是导演与观众预示性的签约,它告诉了观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与恐怖融为一体,*与厌恶将是所有观众的正常反应。

  《鹅毛笔》是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虚构描写法国*文学作家萨德后半生的古装剧情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与历史不一样的萨德生活,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从影片的开始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样的影片绝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在这里,萨德的生平实际毫无意义的,那只是一个故事片中的角色而已。当然,他是影片的主要角色。澳大利亚演员杰弗尔.拉什扮演了这个人物,他在《闪亮的风采》中有上佳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他同样是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是剧作者的创造。他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蔑视一切来自于宗教与世俗的力量,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写作。与其说*是萨德的生活动力,莫若说写作本身才是他所要追求的东西,这样,影片的*意味就少了许多。的确,在我们看到*(包括SADI**待狂)时,往往就会受到它的愚弄,简单地认为这才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仿佛人的欲望与*是同义词。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只是人的欲望中的一种。当我们看到影片中的萨德用鹅毛笔,用鸡骨头,用玻璃碎片,甚至最后用他的粪便来写作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与*有关的东西了。*是一种欲望,写作同样是一种欲望,在这里,两者是不分彼此的,它们对于疯狂到极端的萨德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十分过份的永远压不垮的人,正如他所说的:“我的写作是无意识的,就像我的心脏的跳动一样。”这样,我们所见的萨德已经丧失了身份,他更为抽象地表现出是一个为了欲望而极度奋斗的人,至于*与写作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这个抽象而借鉴的具象而已。

  当我们看到*所传达的人欲观念时,不能不想到恐怖所代表的权力的意味。一直以来,人欲与权力都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否则对于剧作而言将没有任何冲突。迈克尔.凯恩扮演的卢瓦耶.柯拉尔医生残暴而无情,这点可以从他那些刑罚中看出来。柯拉尔是权力的忠实维护者,而权力不但来自于政治(拿破仑)的力量,更来自于社会的力量,当影片的结尾处,当精神病医院的印刷厂印制萨德的作品时,我们知道萨德已经被社会所接受,而柯拉尔医生自然地忠实于来自于社会的权力,而为这个权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当我们真正地相信柯拉尔医生是一个权力的维护者时,剧作中的某些情节则将这个维护者的形像变得人格化了。我们知道,柯拉尔之所以被派来阻止萨德是因为他是出了名的精神病医生,而这个医生非但无法阻止萨德的写作,居然还被萨德以舞台剧的方式嘲弄了一番,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侮辱,萨德的举动是反权力的,而接受者柯拉尔医生则视其为一种对自我的反抗,于是这场权力与欲望的较量中不免加入了一些人的尊严的因素,我们必须说权力也是人的尊严的体显。但柯拉尔的一切努力终归还是白费,他的新娘西蒙娜还是和一个青年建筑师私奔了。这个西蒙娜在剧作中的笔墨不多,但她代表着一个被权力所垄断的欲望。柯拉尔是以一种欺骗与威胁的手段娶了西蒙娜,但欲望永远不是权力所能真正控制得了的,于是受*的影响,西蒙娜逃离了柯拉尔的权力。

  权力往往是一种控制着行为与道德的上层建筑,在西方,与政治力量平起平坐的是宗教,所以本片中对宗教的权力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乔奎因.菲尼克斯扮演的库尔米耶神父任精神病院的院长。虽然虔诚的库尔米耶神父对萨德是持有容忍与尊敬的态度,但所谓的医院则表明这一切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宗教中的医院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地方,而那些所谓堕落的灵魂则是违反宗教意愿的灵魂,因此,库尔米耶神父必然是不可能站立在萨德这一边的。当柯拉尔医生刚来到的时候,库尔米耶神父还反对医生对萨德的态度,然而后来,他便与柯拉尔一起共同对付实际上已经走向自我毁灭的萨德。最后,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就是这个萨德的同情者将萨德的舌头割了下来,表面上这是对萨德的一种无奈之下的保护措施,但这同样也是宗教的手段,即不能让秩序的破坏者发出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言语。宗教若是以暴力的手段取得对异教徒的胜利的话,那么这个宗教的力量则已经是没落到了极点。库尔米耶神父再也无法找到神的力量,而萨德也将十字架吞下自尽。宗教的力量从拯救变为杀戮,库尔米耶神父从而也找不到真正的目的与真正的道德。对于他的堕落不能仅仅从萨德的行为说起,神父本身便是一个懦弱的人,他虽然是为神职人员,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已同样也是一个欲望的主体,是生活在欲望中的人。真正的客体便是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玛德琳。神父无法摆脱这样的诱惑,于是他真正的疯了,毫无希望,如同那宗教一样,道德的标准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须。精神病院也被柯拉尔医生接手了。

  玛德琳可以说是片子中唯一的一个女性,她是欲望的客体,是萨德创作的动力,是库尔米耶神父心中的女神,更是柯拉尔医生意想中的*待对象。破落的贵族萨德生活在精神病医院中,这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然而,通过玛德琳的努力,这种封闭的局面被打破了,在正常与非正常之间,洗衣女工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个欲望的通道,她代表着精神上的外界的不正常与精神病院内的正常。玛德琳与神父之间的关系自不必说,显然她是一个宗教上的恶魔,她引诱着善良的库尔米耶神父,使他生活在受尽烦恼的日子里。玛德琳是美丽的,温和的,也是善良的,面对这样一个欲望的客体,柯拉尔是如何对待的呢?当要对玛德琳实行鞭刑的时候,柯拉尔站在一边看着,他的表情是一种陶醉,对欲望的施暴无疑也是一种性的*的满足,而这种*待的*同样是一个欲望,施展权力的表征下的*。在这一点上,柯拉尔与那个最后杀死玛德琳的病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一种虐待狂,只不过所受的源动力不同罢了。玛德琳的死可能应被视为影片的最华彩部分。我们很同情玛德琳,她是萨德最忠实最热忱的读者,而她却因为萨德的小说而成了最直接的受害人,这不能不让人考虑欲望的终极是什么,是自我毁灭与毁灭自我。自我毁灭的是萨德,而毁灭自我的则是玛德琳。这个主题的提出显然超越了简单的权力与人欲的对抗,使影片有了更为深刻的内容。

  在这一点上,考夫曼的交待是含糊不清的,萨德的理论使西蒙娜逃离了权力的控制,奔向了幸福,而面对精神病人,他的理论则是罪恶的源头,以致使玛德琳的死亡。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人欲的力量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一个正常的人,而对于那些不正常的人来说,它则是强大的罪恶的驱动力。除了那个精神病人以外,影片中的所有男性都同样是不正常的,萨德的疯狂与麻木不仁,柯拉尔的残暴与虚伪,还有库尔米耶的懦弱与自欺欺人,而他们则恰恰是社会的主体,代表着人性与权力还有宗教。于是,作者呈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

  当一个个患有风湿的骨骼构筑出这个病态的剧本时,影片以它内在的恐怖上演了。现在我们可以从头到尾来审视这部影片的真正含义。前面已经说过,这部影片是以*的萨德作为载体而出现的,所以它并不能谈上是一部关于*的电影,虽然它的确有着数不尽的*意味,而另一方面,它的人欲与权力的对抗在影片结尾处也变得模糊不清,人欲带来了罪恶,而权力也向世人妥协。仅仅是一年之后,一切的对抗都变得毫无意义,时间是强大的。此时,我们不难想象作者的观点并不在于一定要分出个孰胜孰劣,相反他可能认为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一切都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没有什么力量是完美无暇的,也没有什么力量是可耻的,而那种对抗也是必然存在的。

  当影片的结尾处,精神病医院居然呈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宁和,这是权力与权力所承认下的人欲的共处的结果,而此时,宗教却毫无希望地呆在自己的房间中。然而这种宁和是一定的吗?考夫曼并没有特意地指出来,而从整个故事来看,这样的宁和是具有很苍白的随机性。历史玩弄了剧情中的每一个人,而编导们也玩弄了历史。没有人欲,没有权力,也没有宗教,一切都是很滑稽的出现与消亡。于是从开始创作到整个故事都变得不可理喻,虽然影像是阴郁与恐怖的,但它丝毫改变不了这种玩世不恭似的嘲讽。将一个深刻而沉重的主题变得这样毫无力度而言,恐怕这才是导演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的,这样的无力度也是对那些一定要研究出个是非曲直的影评者们的讽刺。《鹅毛笔》这部影片就是这样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轻浮,在轻浮中对抗,而对抗的力量同样的轻浮。

  韩兮

  写于2001年小西天

《东宫西宫》:沉默的百分之一 
大概是几年前,中国引进了美国影片《生死时速》,当时,一位官员有些兴奋,又有些冲动地问,中国哪位编剧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影视界顿时哗然,然后是一片沉寂,象北京的天一样,阴晦死气。终于,一位编剧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反问,我们写出这样的作品又有谁能够拍摄?官员愣了一下,我想他是应该愣一下的,然后很不情愿地闭上他那张只会叫嚣的嘴,而且闭得很严,连垂涎都缩了回去。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小插曲,类似于这样的插曲还很多。我无意谴责官员的无知与冲动,我也无法叫好那位编剧的真实,毕竟插曲的产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