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20章

法克麦赖夫-第20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俑者。

  贾樟柯同样是这其中的一份子,他的电影虽然每一部都很不错,有些水平,但放在影院中肯定捞不回钱的,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贾樟柯首先向张艺谋开炮有些让人笑话的意味,换句话说,师承了第五代,徒弟在没有开辟出新的江山时就向师父开炮,有些急不可耐了。

  第五代在意识到中国电影产业的沦落之后,开始集体性的投入大片的运作中,而不是商业片(这在下面还有叙述),这本身也是颇值得探讨的一个错误路线。但不可否认,这些大片都为拯救电影市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这些大片,中国电影事业将彻底毁灭,这与影片质量无关。

  为了保证中国电影市场,所以大片一出,许多影片将会被迫让位,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所造成的无奈之举。但可怕的是,垄断的确产生了,虽然笔者可以肯定地说无论《黄金甲》与《三峡好人》档期是否冲突,《三峡好人》都无法取得好的票房,但那年《十面埋伏》将《哈利波特》挤出暑期档则是一个不争的垄断事实,所以,新导演对第五代这种做法提出怨言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句话贾樟柯根本没有资格说。

  在我看来,第五代由于名气问题而垄断档期的这种作法显然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就如同西药一般,只治标治不了本。一部《伤城》虽然口碑不错,但从发行力度等诸多方面来说,它还是无法与《黄金甲》相抗衡的,可以说《黄金甲》胜利的优势是先天注定的。

  其实,这主要涉及了两方面原因,第一个问题就是商业片的数量还是太少,我们知道在美国,一个成熟的院线,其小成本的商业片将大成本制作的影片拉下马来的事情多有发生,换句话说,那种竞争是存在的,观众的选择性很多,这样一来,大片绝对不可能再垄断票房了。所以,救世的最好办法不是垄断,而是竞争,从这点上说,贾樟柯是代人立言,勇气可嘉。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院线的极不完善,致使贾氏类似的电影根本没有放映的特定的场所。作为一些艺术电影,是电影领域中不能或缺的,但拍艺术电影的成了一种风气,那么这便是一种可怕的事情,终归电影是一项产业,投资人是需要回报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贾樟柯以《三峡好人》去责备《黄金甲》颇有些不明智,他的影片只能放在若干小影院中,虽然中国此类影院暂时不健全。

  第三评:大片

  关于中国大片的格式问题许多人已经总结过了,什么武打+宫廷+场面+大投入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大片不等于商业片,这一点十分重要。

  国内导演拍过大片的只有三个人,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

  但很不幸,这三位导演基本上都违背了大片的最基本要求,即大片一定是商业片。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拍大片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救世,换取高额的票房回报,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但我们这几位导演都把拍大片的标准放在了奥斯卡上,这是极度错误的。

  我们知道,所谓的大片都是大资金的投入,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投资者,寻求得自然是回报,所以高票房是一种保证,如果没有很好的回报,那么对影视产业的投资环境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投资人将会失去投资的信心,如果这样的话,大片就休矣了。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的低兼价格,由于这三个人的名号响亮,也由于影视档期的垄断性,大片基本上能收回成本,但如果这些保证都失去了,大片就已经被自己逼到了绝路上了,所以大片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收回成本,这是雷打不动的前提。

  而作为世界最风光的奖项奥斯卡奖,其实绝不是大片所能摘得的。我们看了许多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几乎没有一部是大制作的影片,包括《卧虎藏龙》,都算不上大的制作。所以用大片冲击奥斯卡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而另外一个方面,中国这几位大片导演,张陈二人作为第五代的领军人物,向来就是形式大于天的,大资金的注入只能让他们更注重形式感,故事苍白也就更加在所难免了。而奥斯卡作为最会讲故事的好莱坞最高奖项,形式一般来说都是次要的评审标准,所以,中国大片跟奥斯卡是一点关系没有,用大片抢小金人也是撞天晕一般地无聊。

  有人说,中国不要拍大片了,笔者认为这倒是无所谓了,比如说《真实的谎言》,我想导演根本不会想这部大片要冲击奥斯卡吧,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拍大片不一定就是要获奖的影片,但大片一定要是商业片,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为冲奥而拍,那么这大片还是算了吧,在好莱坞证明自己远不如让国内观众爽心来得实惠,这才是大片的真谛所在。

  第四评:雷雨

  很高兴张艺谋导演这次能够借鉴《雷雨》,但也只是借了里面的人物关系而已。

  张艺谋的影视作品中大凡是原著改编的效果都还不错,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而《英雄》《十面埋伏》则就差了一些,由此而见,张艺谋绝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所以这次借了《雷雨》的壳应该还是值得期待的。

  事实证明,这次故事还算讲得不错,当然,这肯定得益于《雷雨》的帮助。

  但我们看《雷雨》的时候会发现许多问题,那就是《雷雨》这部作品本身就极具莎翁的色彩,所以当我们看到《夜宴》的时候,会好象与《黄金甲》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一个直接,一个间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王后都提到了最高的地位。

  《雷雨》在本人看来虽然称得上中国现代剧中的代表作,但比之《茶馆》等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换句话说,《雷雨》更是一部年轻人的激情之作,但它的成功之作除了具有莎翁式的悲剧色彩以外,更主要的是它造就了一个中国式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中国人对此类题材向来敏感,而且这多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结果,两种阶级,简而言之的是富人与穷人的阶级性化分了出来。

  但《黄金甲》虽然借鉴了里面的人物关系,却丢掉了中国式的悲情,即将那种始乱终弃的故事做了最简化的处理,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内心那种*的释放,只能局限故事在宫廷之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黄金甲》在借鉴之时反倒比《雷雨》更接近了莎翁的作品,而这是中国观众并没有心理准备的。

  尤其是二王子这个角色,在电影中份量极重,但事实上这个角色对王的反抗其动机是与《雷雨》背道相驰的,将一个符合百姓大众心理的对权贵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争夺,虽然导演极力要表现杰王子对母亲的爱,但这并不足以撑起那种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结尾之处自杀之举反倒不如敬药来得更为彻底。

  导演借鉴《雷雨》无可非议,仅仅用了人物关系也无可非议,但他错在犹豫之中,既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又想得到《雷雨》的精髓所在,两可都不完美,顾此失彼则是改编之大忌。

  另外一点,作为《雷雨》这部作品,虽然家庭,*及诸多主题都有涉猎,但很明显,此一家则是千万之家,将社会矛盾突显了出来,但《黄金甲》却不是如此,此一家即仅此一家,虽然贵为王候,但仅仅是内部之争,主题并不如《雷雨》深刻,那些士兵背景无非是道具而已,所以《黄金甲》放在王家之身上反倒是一个失算之举。深宅大家可能会更令人相信一些。

  总体来说,《黄金甲》借《雷雨》之举并不算成功,反倒有些偷巧不成的遗憾。

  第五评:奢华

  《黄金甲》被人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花钱太多,这也是过去几年中所有大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而诸如《墨攻》又被人嘲以制作粗糙,看来在中国当一个好导演,在钱的问题上的确是十分地难以为继。

  自从《红高粱》中一段颠轿的情节之后,想必许多人都会知道张艺谋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据说那段颠轿是伪民俗的,是张导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笔者未曾考究不敢枉下断论,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这段颠轿的确是经典的桥段,将西北人那种粗犷的风格表现无疑。即便是伪民俗,但符合民俗之精髓,它便是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

  《黄金甲》中说到奢华一节大概要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历史感。中国帝王向来讲究大而宏的场面,秦前有酒池肉林,秦之阿房,晋之石崇,隋之运河,唐之明皇等等。所以奢华的确是绝大多数帝王的必行之事,即便是现在所谓的面子工程也比比皆是,五代中梁唐晋汉周五国也大抵如此。所谓的节俭之美德只是穷人流传的与王宫权贵无关。所以,禀唐之遗风大举奢华之象并无任何夸张之处。

  二是文本性。事实证明,大凡富贵奢华都隐藏着衰败之象,所谓穷极必反,而《红楼梦》对此的解释尤为明显。在《黄金甲》中,极尽奢华之表面,无遗是与王家中这几个人物的悲惨命运相倚合的,这种衰败之象便藏于这种奢华之中,于是宫廷之战在所难免,只是不知是何引头,什么导火线罢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个宫廷之争的故事是非常符合的,也不避大惊小怪。所以,这种奢华的表象是影片必须的表现手段。当然我们可以仿西式的手法,但那样的确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动机,于是奢华是罪恶便也算成立了。

  第三点是关于道具色彩之效果,大凡是华夏之人都知道黄色意味着什么,即皇的意思,古代有时候黄色几乎成了皇家专用的色调,普通百姓不得涉及。所以本片中大片的黄色,如兵革服饰,如王后首饰,以及一些器皿等都象征着霸道之极的至高无尚的王权,从色彩角度来说是一种权力的不可侵犯性,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权力的争夺。至于道具,古人的讲究极多,凤钗龙袍这一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张导绝不是在做此类知道的普及,但如此讲究的置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皇家的伪真实所在,这是一种气氛与颠轿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问题是非常令人笑话的,当初张艺谋拍了一些农村影片,就让人评为用自己之污迎外国人的眼球效应,估且不论。上次汤姆克鲁斯去了上海,捎回去一些弄堂里破“旗”招展的画面,也令许多人十分地不满。同样是面子工程,这些人也许习惯了粉饰,习惯了脸上的光鲜,于是便说三道四,而《黄金甲》之光鲜也可说是给足了国人的面子,没想到这些人同样不买帐,真是不可理予。也许一身灰一身绿便是他们的本色了吧。

  其实第四点并不能说明奢华在本片的重要性,但前三点却言明了,对于本故事而言,无论从故事的真实性还是从故事的喻意所指上谈,奢华都是很有必要的,包括那些服饰,兵革还有建筑,器皿都是应该奢华的,这都是毫无争议的。至于伪奢华那么就如颠轿一般,观众是否从心理上认同那是不可知的,但关于皇家之事,也许大体如此吧。

  本片中的奢华有些夸张,对黄色的过份依赖造成了架空感,更主要的是,有些奢华的问题在与其它如战争如人物上有参次之处,这是奢华之败笔所在。

  第六评:*

  这个问题如乳房一般敏感,但《雷雨》中同样有*的关系,却无人说些什么。当然,《雷雨》刚刚写出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笔者并不知道。

  确切地说,本人一直认为王后与大王子之前的关系不能称之为*,即后母与继儿无血缘关系,至于大王子与蒋婵之间的爱恋的确是*这点勿庸置疑了。

  其实,遍观中国历史,百姓且不谈它,王宫之中关于*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王昭君夫死后嫁其子,大玉儿下嫁等等,这是后母与继儿这层关系等同的,被视作*之举。至于兄妹之间的*更是很多,如汉武帝的金屋藏娇等等。一般来说,这种*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某种*作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权力的结合。

  本片中的*关系无疑都是很有同情心的,王后与大王子的*简单来说是一种纯人性的欲望的释放,这与《雷雨》中的关系是等同的,而大王子与妹妹之间的*是一种无意之举,当然大王子生命中可能会以这位妹妹来摆脱王后的纠缠,如同王后用大王子摆脱王的心理动机是一样的。纵观整部影片,*这一节几乎是照搬了《雷雨》中的感情基础。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两个所谓的*其罪责都不是在当事人本身,但放到此片中,两个乱份则都是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人们的取向对*的定义涉及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