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中的琐屑以及事业上的不如意常常认为是上帝对他不公平,于是开始了诅咒上帝的举动。在这一部分中,影片极力地表现了布鲁诺的倒霉事件,从狗的习惯到布鲁诺摆职后被流氓痛打等等。可以说是将人物的命运写到了最悲惨的时刻,霉星高照,这种编排会将观众极力地吸引过来,即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唏嘘。
第二部分当然就是上帝赋与了布鲁诺神力,以他体会一下上帝的职能。于是,摩西分海变成了布鲁诺分西红柿汤的经典段落。表面看这个段落只是搞笑而已,但事实上这个段落也是一种预言,在《圣经&;#8226;出埃及记》中,摩西以及教徒们受窘于埃及,于是迁徒。而这个过程更大的意义是一种独立的,摆脱困境的意味,于是,布鲁诺便开始了自己摆脱困境的举动。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布鲁诺的心思是很简单的,他并没有过份的野心,只想满足自己诸多方面的普通需求,于是工作上取得了成功,于是月亮代表了他的心,于是小狗也变得守了规矩,这一切都是很普通的,也是符合常人心愿的。但一条新闻却隐约中暗示,这种普通心愿的违常规实现会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即月亮虽然表达了布鲁诺的爱情,但月亮引起的潮汐却使许多人受到了伤害。但主人公布鲁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继续着诸如陨星坠落这样的新闻曝料。
这里要强调一点,布鲁诺所谓上帝的神力是无法改变自由意志的。这和尼采的强权无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人性选择,即上帝也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于是,布鲁诺开始真正实施起上帝的职能,那就是聆听和解决所有人对上帝的祈祷。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由于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由于无法承受那些无穷无尽的祷告,所以布鲁诺极不负责地选择了实现,实现每一个人心中的欲望,自由的意志开始了泛滥。虽然从表面上看,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无疑会成为一个被人们所尊重的所爱戴的上帝,但自由意志却无法达成社会的合谐,于是整个社会乱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人与社会的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而布鲁诺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令他的生活走向了低谷,未婚妻离他而去。
真正的上帝适时地出现了,布鲁诺这才对人们的欲望产生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即自由意志的满足绝不是依靠上帝的,而是与自己的付出是否成为正比。于是,布鲁诺开始了改变自我的行动,他辞去了电视台主播的工作,训练了小狗的习惯等等。这时,神力被退化了,布鲁诺的自由意志是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的,而神力本身也变成了自身的努力。
当布鲁诺聆听到未婚妻的心声时,他才明白,什么样的自由意志是最感人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于是当他几乎死于车轮下的时候,布鲁诺真心的祝福着未婚妻。
与《神奇遥控器》不同,影片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采取黄粱一梦的手法,而是让人物真正地处身于所有的改变之中,现实与其神奇之处交措呼应着。而且其表现的主题更为深刻,从简单地家庭亲情观念中跳跃了出来,对一种人的自由意志做了十分详细的解说。
人们对自由意志最简单地理解都是具有一种社会性的,即钱财工作等等,这种社会性的自由意志带有一定的自私性,于是在所有人都达到了社会性的自由意志时,社会将被损坏,混乱了,于是自由意志的社会性其实是一种选择。而能够达到这种意志的本身,绝不是什么奇迹所造成的,而是努力,而是一种循序的过程。但最为上帝所理解的自由意志则不是那种自私的,自我的,而是对他人的祝福,只有这样的自由意志才是最为美丽的也最为和谐的。于是,上帝在影片结尾处以流浪汉的身从点出了主题。
上帝也无法改变人们的自由意志,所有自由意志的实现也许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而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实现的,最和谐的自由意志是非自私的,是对他人的一种关怀,于是,天下太平了。影片层层深入去解读一种思想,这的确是很不一般的。
虽然影片的主题相当不错,但影片中许多桥断的搞笑却不敢恭维,除了摩西分海的借喻和月色悬空以外,其他的都略显平白,没有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但金凯瑞相较从前而略显内敛的表演风格倒是值得期待的。
韩兮
2007…3…23于通州
《鱿鱼和鲸》:迷墙
本片还有一个译名,叫做《乌贼和鲸》。据说海中有种巨型乌贼,只有它的体积才能与鲸鱼相抗衡,相比起来鱿鱼多少有些小家子气。但乌贼与鱿鱼从形状上都比较相象,触角张开,有一个中心,如花一样。根据某些理论,花代表了女人,具象起来就是女性外生殖器,所以泛指女性。至于鲸,无须多说,它的体形及换气时的喷射象什么都不必细言了。不知道片名是否有这层含义,但事实上本片的确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男人与女人有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爱情的结束,或者是婚姻的故事,当婚姻走到了尽头,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没有没故事呢?
美国关于婚姻走到尽头的影片有很多,较为耳熟能详的是《克莱默夫妇》与《美国美人》。基本上都反映了一个中年危机的问题,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也是中年人,同样具有着中年危机。但影片的拍摄却极为含蓄。
一场家庭网球比赛,没有过多的言语,但谁都能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是父亲与母亲存在着矛盾,而且完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二个问题就是两个儿子的阵营,大儿子属于父亲,小儿子追随母亲。于是,故事从这场极不合协的网球赛中开始了。
这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本职是一名老师,曾经写过书,影响也不错,而母亲显然曾是父亲的学生,由于崇敬而以身相许,于是也开始写书,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感到了事业上的受挫,但更感到失败的却是母亲,因为她再也看不到父亲年青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于是裂痕就这样产生了。
母亲开始偷情,作为父亲却无能为力,这证明一点,父亲已经完全丧失了他的魅力。这一点可以从母亲偷情对象往往是一些年轻的有活力的人表明出来,所以大儿子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母亲绝不会因为父亲的无所作为而背叛,她只是需要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人。生活需要激情,母亲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激情仍在,而父亲却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激情全无。
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大儿子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女性产生了偏见,这从他对女友的态度所体显了出来,女人是不是只想着那件事?他没有把握,同时却认为这是一种肮脏,但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来说,女人,尤其是性感的美貌的女人是一种诱惑,他又无法忍奈,于是看上了父亲的女学生。
小儿子更依赖于母亲,这是一种哺乳性的依赖,所以他远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一个缺失男性的成长过程,于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教练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一方面在试图接受这个教练作为父亲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却是排斥的,而这种排斥的方法在影片中表现得相当极致,他*,他摸索着母亲的一切,这颇有些《惊魂记》中的那个店主的影子。
可以,母亲的激情对两个孩子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大儿子因母亲而惧怕女性,却又迷恋于极富魅力的女人,小儿子因母亲的背叛而无处发泄内心的恋母情结于是落下了将精液四处涂抹的恶习。
相反,父亲是一个自以为是,自私自立的家伙。他对两个孩子的影响又是不同的。大儿子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于是处处以模仿父亲为荣,同时也继承下了父亲的落魄,当一首平克的歌曲被他当作原创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好地替父亲解决了一种压抑。作为一个男性的成就感,他更害怕女性的伤害,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背弃了女友,却受于父亲的学生。
小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使他在情感上疏远了父亲,同时,他也极力想作为一个保护者出现在母亲的身边。于是,男性代表的粗口在他的嘴中时常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缺失父爱却使得自己更男性化,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他释放精液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这样的父母关怀下,两个孩子都走入了人生的迷墙之中。而作为父母何尝不是呢?
看着儿子的女友,父亲似乎被自己当初的魅力所唤醒,于是与自己的学生又搞到了一起,而母亲则继续着自己的追求激情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意味着两个中年男女在各自的生活中却找到了方向。这样反过来看,当初的婚姻是不是意味着迷墙呢?
但父亲的行为却无意中伤害了大儿子,大儿子视若性感的女性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他失败了,他同时也真正地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因为父亲读过的书而宣称自己也读过,他因为父亲缺乏成功而极力地造假而获得成功。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母亲。
于是,大儿子开始向母亲征寻如何对待女友,这意味着大儿子开始重视自己,也意味着大儿子抛弃了父亲那自大的阴影。同样,父亲在学生走后也发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失败,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了,于是他向母亲投降了。
按照常规的演绎,母亲应该接受父亲,但十分残酷却又十分实际的是,母亲没有这样。前面所有的铺垫注定母亲不可能接受父亲,因为父亲虽然抛弃了自己的骄傲,虽然承认自己的失败,但这样的父亲实际上是更让母亲所瞧不起的,他最不应该失去的却也是母亲最渴望得到的正是激情两个字。
女人终于战胜了男人。所以父亲在病床上希望能够挽留住大儿子的那个时候,他彻底失败了,大儿子通过对母亲的那段美好的回忆已经战胜了心中的恐惧,更因为自己的醒悟而脱离了父亲的阴影。
影片其实并没有结束,父亲失败了,大儿子成长了,母亲依然寻求着激情的生活,小儿子则发现自己试图替代父亲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导演似乎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在乎每一个人的生存,不在乎每一个人的真实走向,他也无意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混乱之中,每一个人都面对着自我的迷墙,也面对着异性的迷墙。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大儿子站立在乌贼的标本前,这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妥协,尤其在影片中每一个女性都显得比男性更富有激情的时候,这种妥协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也许男人与女人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激情的存在才能成长,才能合协。导演在肯定激情的同时已然超越了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韩兮
2006…10…19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面纱》:在不完美中成熟
电影刚获得金球奖的最佳音乐奖项,由于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的音乐元素,国人们似乎又可以兴奋一把了,但纵观整个故事,其内核与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霍乱流行的小镇中。
这是一部关于爱与责任的电影,主角是一个女性,当然我们可以把爱德华提到台面上来,但更多的他只是一个陪衬,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一个女性真正地成长了起来。
吉蒂是一个非常自傲当然也充满了青春的少女,生活在市俗的伦敦,她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一些关于家庭中的责难,为了摆脱母亲,于是她嫁给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离开这个家庭是她嫁人的唯一动力,所以此时的吉蒂并没有承受到爱情所带来的欢愉,更确切地说,她还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便结了婚。
在任何国家似乎都有这种可能性,即少年不知爱的滋味之时便已经品尝着爱的形式,吉蒂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但这也注定了她的不幸。
来到了上海,虽然没有母亲的碎语,但身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注定要独守着空房,更要紧的是沃特的确是一个不懂得风情的人,学究式的作风令吉蒂异常地苦闷,爱的形式令她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此时,她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地理解风情,理解自己内心的男人。于是,查理适时地出现了。
关于查理的出现,导演编排了一场极有趣的戏份,即看着中国戏台上的“苏三起解”,然后讲述了一个怨女的心态。苏三是《玉堂春》里的人物,在起解一场戏中似乎表现了她的绝望,抛开故事不言,此时的心态却颇与吉蒂相仿,爱的形式只有一个概念,就是绝望。于是,在查理这个颇有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