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稀
灵魂附体也就在这个时刻开始了。
兽医在拯救着垂死边缘的旅鼠,而阿兰盖提却突然发现妻子似乎变成了爱丽斯,于是开车向回赶,结果却被众多的旅鼠所袭击。等阿兰盖提醒来的时候躺在医院中,睡来的时候却被告之是出了车祸,难道他梦游不成?
这里是影片最为玄奥的地方,为什么出现大量的旅鼠,为什么是车祸而不是旅鼠袭击事件,影片都没有解释。男主人公此时陷入一种背动状态。
风景优美的小屋比阿特利斯以爱丽斯的口吻与阿兰盖提*,虽然阿兰盖提是个好男人,但这种非同寻常的诱惑还是无法抵抗的,他面对的肉体是妻子,但精神上已经出轨了。
比阿特利斯离开了阿兰盖提,去寻找理查德,这是阿兰盖提没有想到的事情,难道妻子真的被死去的爱丽斯附体了吗?
旅鼠活蹦乱跳地回来了,阿兰盖提有些害怕,甚至被咬伤了。
而这时,爱丽斯的灵魂出现,在这个灵魂的指引下,阿兰盖提终于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用一场意外结束了老板的性命。
妻子恢复了常态,一切好象都正常了,但那只旅鼠却死去了。
影片的提纲是如此的简单,好象就是讲述了一个女子灵魂附体的事件,而影片的细节却相当地值得回味。
首先,我们看到的故事虽然讲述者是阿兰盖提,表演者是比阿特利斯,但阿兰盖提所有举动都再现实不过了,而比阿特利斯却只有在象爱丽斯的时候才显得极有个性,这样说来,其实本片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爱丽斯,而比阿特利斯无非是爱丽斯年轻的一个载体。
作为爱丽斯,她的生活很遭糕,女人已老,依靠的男人只对年轻女性充满了欲望,她便由爱生恨,恨不得亲眼看着理查德的死去。
但是,一个老女人,连勾引人的魅力都没有了,她还有什么力量对付自己的老公呢?爱丽斯在绝望中自杀了。
可自杀后的爱丽斯附身在比阿特丽斯的身上,这个年轻的女人比自己更有力量。
于是,爱丽斯完成了勾引阿兰盖提的壮举,不为别的,只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只为了对老公长期以来的冷落的一种报复。
但爱丽斯的报复远远不止这一点,她要看着理查德的死去。
于是,比阿特丽斯好似背叛了阿兰盖提,这对于年轻的男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于是,阿兰盖提也如爱丽斯所愿的那样杀死了理查德,睡在旁边的比阿特丽斯眼睛睁得很大,默默地注视着理查德死去的过程。确切地说,这个睁眼的女人其实就是爱丽斯。
这些细节都表明了本片是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而鬼上身或灵魂附体只是一个手段而已。但问题是那只旅鼠意味着什么?
我们看到被困在下水道中的旅鼠和饭桌上歇斯底里的爱丽斯是何等的相像,听到旅鼠自杀的壮举再审视爱丽斯的自杀,这些细节似乎都好象在告诉观众,旅鼠实际上就是对爱丽斯的暗喻。
其实错了,旅鼠其实是对爱丽斯命运,欲望的一种暗示,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生与死,现实困境可比较的。
爱丽斯与理查德的危情在二十年前就存在了,这说明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在一起,就如一只北方的旅鼠到了南方一样,根本就是无法适应的婚姻。于是,爱丽斯生活在痛苦中,旅鼠在下水道中残喘,爱丽斯绝望地自杀,旅鼠也会义无返顾地自杀。但当爱丽斯开始附体在比阿特丽斯身上的时候,女人的欲望膨胀了,旅鼠也大量出现,阿兰盖提所遇到的袭击事件也许是个梦境,更主要的是导演用一种非现实手段表现出的女人的欲望。
什么欲望呢?首先是征服,阿兰盖提在意乱情迷的时候与爱丽斯的灵魂*,而爱丽斯更大的欲望是复仇。这时候,旅鼠被兽医送回来了,活得很痛快,也很嚣张,甚至咬了阿兰盖提的手。爱丽斯则要对男人实施报复。
理查德死了,比阿特丽斯恢复了正常,也就意味着爱丽斯的报复终于完结,这种残忍的欲望终于得到了满足,所以旅鼠也就死去了。
这部看起来令人欲说还休的影片其实可以归结到女性题材中,不仅仅因为真正的主人公只有爱丽斯一个人,更因为它讲述的是作为女人的命运与欲望,婚姻,衰老是命运,*与仇恨是欲望。
如果认为此片是恐怖片的话,那么这种表现手段所体显出的恐怕感觉远不及影片内核所表现的主题更加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女人的命运是无奈的,但女人的欲望却是可怕的!
韩兮
2006…9…29于通州
《鬼来电3》:难返经典
日本恐怖片一直在世界都是一个很响亮的招牌,但看多了基本上都能摸出路子来。例如这个《鬼来电3》中,我们便看到了许多日本经典恐怖片的影子。
由于没有看过前两部,所以不好评述这个系列,但仅这部而言,导演犯了一个堆砌的错误,试着将其中的某些元素提炼出来,大家就不难明白了。
第一个,是鬼的诅咒,一个受虐待而死的小孩,还必须是小女孩,于是恐怖手机的事情便进行下去了。没有看前两部真是麻烦,所以关于小孩子的故事并不是很明白,但日本的小孩子鬼是他们恐怖片的一个重要角色,常常是受*,少人关心,少人疼爱的一个执拗的孩子,当然,生活肯定也很悲苦,所以便有了很大的怨气。这部影片作为完结篇要将这个小女孩*掉,于是利用了一个网络的现代工具,爆机后鬼便消失了,这多少有些牵强,虽然鬼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恐怖事件已经成了必然,但这种以其道之身还之的手段只能治其标而治不了本,所以小孩子的怨气并没有消除。按照东方人的习惯,必须要平复鬼之怨气的,导演忘了这点的确是一个大的失误。
第二个,关于竞争,生的权利的竞争,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大逃杀》。一群孩子面临着这个生与死,背叛与陷害的环境中的确有些残酷,但等他们长大以后,这却是社会的本能,所以日本人提了出来也不为过。本片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即把恐怖信息发送给别人便可以获救。在这点上,影片还是较为成功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多种人性体显,对老师的怨恨,还有各种各样自私的人。但说实话,做得很不够,大多数都是蜻蜓点水,更没有一个正义的人出来反对这种嫁接(影片主人公最后的行为是一种赎罪,与嫁接本身无关)。所以影片虽然涉及到了,但事实上却没有利用好,只是个别细节还算较为成功。
第三个是关于校园欺凌事件。日本许多恐怖片的创意均来自此,对于此片来说,这种创意是它的主线,随着事件慢慢演变,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似乎是一种惩罚,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影片的最后将这种欺侮事件转成了一种勇气面对,多少有些离题,而那些曾经欺侮人的学生是否受到应有报应也没有强化出来,毕竟杀人时,欺人者,旁观者,幸灾乐祸者都是要死的对象。换句话说,这种把死者大铺开的手法令这些被杀之人没有面目可看,死则死矣,引不起观众的好恶。所以,本片在这点上几乎完全失败了。
第四点是关于友谊与爱情。不知为什么,大凡日本此类的校园恐怖片我总会零零地感觉到一种女生之间的暧昧关系,也许由于这种影片的主角大多是女性决定的吧。为了突出友谊在外界欺侮下的变形,所以设计了一些美好的时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很不幸的是,影片最后那个韩国人却为了爱情而选择了替死,这让我一时不知何去何从,影片也许是关于勇气的,那么爱情与友谊就淡了许多,韩国人的死在这种情况下倒说得过去了。这又与那些美好时光的描述多少有些相悖。
第五点则关于手法的,能够在世界范围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恐怖片其手法的确是值得骄傲的,常有人说是气氛的营造,那么我们看其气氛是如何做的。首先,剧中人要知道恐怖事件,但不知其根源,其实这是为了让观众知道,心理产生恐惧,影片这点倒做足了,剧中人几乎一开始就知道手机的危害。其次是营造无助的状态,美国片在这点上常常做得只要能逃便可以了,只是逃不了,但日本人做得则是逃也逃不了,必须却解决,但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种无助是美国人没有经历的。第三点则是极具东方色彩的小细节,神秘的诡异的,日本人能拿一只鸡来说事,这一点美国人则不行,只能拿些灵魂赋在某种特殊器械上,不要小看这只鸡,问题是它太常见了。也许就在你的身边。这种细节是东方关于自然所独有的。第四点则是镜头的运用,美氏习惯性的近景特写却远不如日本那种景深感,景深将人物与环境贴在了一起,用环境烘托人物,但此片中运用得并不到位,许多环境虽然有但感觉还差点火候,反倒是一些特写运得多了些。诸如此类的还有一些手法问题,但对于本片来说,在许多地方放弃了日本人的传统技法,或说对那些传统技法没有达到精益求精的运用,所以其效果显然是差了一些。
导演在叙事上有些庞杂,要说明的主题太多了,所以每一个主题都有欠火候,而在技法上也没有能重现昨日的辉煌,显得多少有些粗糙,气氛没有做足,鉴于此两点,本片的恐怖指数只能位于日本恐怖片的三流。
韩兮
2006…11…30于通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王》:主角到底是谁?
能够拍摄这样一部极度敏感的话题影片的确不能不说是得自于英国皇室的宽容与大度,这是吾辈惯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当英国首相布莱尔面临着自己政治生涯由于伊战而产生的信任危机时,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依然过着神秘而低调的生活时,此片却登上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行列中,这里面的现实反讽之意多少令人值得玩味一番。
作为一部在世人的人物传记影片,《女王》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也许是许多窥私者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与以视正听毫无关系,甚至是否真实也应另当别论,虽然有若干的纪录片断,虽然有着导演极为人性的解读,但所有这一切恐怕都是一厢情愿的导向,所以此片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与政治无关。
十年前戴安娜王妃的一场车祸使得皇室家族受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本片的故事便是讲述了这段历史。
那个时候,布莱尔首相刚刚就职,而皇室中发生的这件事却真正地对他进行了一次彻底考验。
作为尊贵的皇室家族,女王的态度是十分低调,其原因大抵有几点,第一点是女王的为人,一向主张低调行事的女王不愿意由此而产生过分的新闻效应,第二则是对戴安娜王妃的并不认可,一个离开皇族游走于社会活动圈的女性几乎可以认定为是皇族的耻辱,失去了皇族的尊严的人不应该受到皇家的礼遇。第三点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女王所代表的传统思维,这种思维将她高高地凌架于人民之上,使得女王不肯遵从人民的意愿。
于是,当噩耗传来的那一刻,女王并没有预想到事态的严重性,她只是希望看到作为一个家庭,戴安娜所生的孩子以及查尔斯王子本人不要陷入这种悲伤之中,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说,女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于皇室的任何冲击,她只是以保护家人为出发点,于是便远离了伦敦,而带着家人前去狩猎。
但事态的发展显然出乎了女王的预料。首先,首相布莱尔在手下人的策划下戴安娜的亲民形象以笼络人民的心,人民的王妃,这是布莱尔首相对自己权势的一种巩固,实际上也是对皇室的一种冲击。这标明着皇室本身的一种没落,虽然所有的仪式都存在着,所有的程序都在进行着,但女王的地位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权力机构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女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首先,她观看戴安娜的录相,从那些录相中,女王发现了自己或者说皇室家族对戴安娜王妃的不公平,查尔斯王子的偷情铸就了这段并不美满的婚姻,也造成了戴安娜王妃脱离皇室的决定。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说,王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省自己对戴安娜王妃的置之不理。但这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出发点,女王绝不能因为这一点便放低自己的姿态。
人民对戴安娜王妃的纪念活动空前地高涨了起来,无论是媒体还是平民百姓,都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于是,“人民的王妃”这个称谓也开始冲击着女王的思维。戴安娜之所以受到爱戴是因为她所从事的若干社会活动,关心爱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