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41章

法克麦赖夫-第41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最坏的坏人,虽然他的犹豫,虽然那杀人的动机完全可以为他赢来更多的同情,但这计划的最后一步将送他走到绝境。

  于是,导演在这个时候便又出手了,他要将梁朝伟从这个绝境上拽回来,当爆炸的那一刻,梁朝伟在火锅前认识到了妻子与仇恨之间的关系。那呆若木鸡的神态将这个亲手送妻子上路的人挽救了。于是,一种不知者不怪的心理令观众体味到了梁朝伟内心的伤感。

  仇恨是这个人物最大的伤痛,但当他意识到仇恨反而杀死了自己最亲的人的时候,他的最大伤痛便是对仇恨的仇恨。而此时,金城武可谓春风得意,一方面与舒琪的感情发展在二进澳门时得到了长足进步,而另一方面,他终于找到了女友自杀的原因,那是另一段值得伤感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又是俗不可耐,但同样是百看不厌的)。而第三个方面则是他掌握了案件真实情况,其实这是一个悲哀,作为朋友的悲哀。

  老徐死了,死得可怜,无辜却又知道了事情的真象,梁朝伟自杀了,死得可悲,悲在他始终没有摆脱伤感,失去父母的伤感,失去妻子的伤感,他的仇恨造成了新的伤感。

  本片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影片,案件的包装还有许多纰露之处,不足以完美,但本片所确立的感情基调的确是非常令人欣赏的,一方面是金城武的大众化的伤心,另一方面则是梁朝伟那种被仇恨所支配的伤感,这种对比在音乐的衬托下将伤感本身更强化了,更具有戏剧性了。当然,影片并没有完成伤感的最终篇,舒琪与金城武终于为这个伤感的故事显示了一片蓝天,但说句实在话,如果两个人再度分手,本片的基调可能会更完美一些,虽然多少有些令人无奈,甚至残忍。

  伤城,名字起得很好,但没有进行到底。

  韩兮

  2007…1…17于通州

《夜宴》:上菜不均的宴席
终于看完《夜宴》了,也可以回应去年此时所写的《冯门宴为谁而设》。在那篇预测性的文章中,笔者对《夜宴》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这与影片质量无关,仅仅是从冯导本人风格和中国电影市场名利性等角度来做的分析。

  这段日子,关于《夜宴》的评伦已经很多了,叫骂的声音似乎占了多数,尤其是关于台词的问题,更是令人鄙视。但市场就是这样,骂的人越多越有人看,于是票房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如果说《夜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肯定不是台词的问题,这一点则需要认真地对待,绝不能因为台词上这种小的失误则将《夜宴》完全否定,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本文不愿涉及台词问题,仅从整个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故事来看,想来对于一部大片来说,这两点远比台词重要得多。

  首先说明,《夜宴》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这再一次证明,不能轻信网上的言论,那种盲目的近似于暴力的抨击行为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也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现在回到《夜宴》这部电影本身。一直以来,凡是中国大片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故事,故事讲不清楚或故事幼稚可笑,但《夜宴》很好地改正了这个毛病,我想谁都能看出来,《夜宴》的故事是完整的,而且是极清晰的,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故事需要具备一些因素,那就是线索与矛盾,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参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关系,背景一出来,即厉帝弑兄娶母后就意味着其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矛盾确立了出来。但中国版的则突出了母后这个角色。

  换个角度思维,《夜宴》中的第一角色是母后,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便与《哈》剧中的王子为第一角色十分不同。作为一个女性,在残暴的厉帝面前,在太子无鸾面前,在青女面前,在整个国家的面前,还有在无数朝臣面前,到底是如何表现的,这是影片着重描写的,冯导也给了章子仪最大的表演空间,所以回忆一下冯导所说的“章的成功则是影片的成功”,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我们回到影片,看看章子仪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母后这个角色。

  作为母后,她无疑处于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她是太子无鸾的情人,要保护无鸾,并且希望无鸾能够重夺帝位,另一方面,她被厉帝占有,被动地接受着厉帝的爱(这一点在后面成为败笔之一)。通过母后对无鸾的训斥,对无鸾的暗中保护等等,影片运用了足够的细节表现了母后对无鸾的感情,这一点显然是成功的。而另一方面,面对厉帝,母后则表现出一种坚忍,这一场戏尤其出现在母后当着群臣的面跪向厉帝,这无疑是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章子仪所塑造的母后,无论从表演还是情节设计上都是很完美的,也是极为成功的。若照着冯导所说的,章子仪的成功就意味着影片成功了大半部,这话的确不虚。

  但对于一部大片,章子仪的成功演绎毕竟是不够的,而影片最大的败笔人物则出现在厉帝身上,在这点上与葛优的表演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台词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便台词有点现代化或搞笑,但并不影响剧中的人物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厉帝的残暴与狡诈表现得很好,一些细节可以证明,例如对暗杀者的治罪,杖毙节度使,送玉雕与太常以及借练舞之时欲杀太子等都表现出厉帝一代枭雄的本色。但正是这样,厉帝的爱情则显得颇为苍白。影片中厉帝开始之时对母后的细节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一种情欲上的占有,这显然符合枭雄本色,但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结尾处厉帝的自杀,给人的感觉是母后的背叛令他绝望了,使他成为了爱情的沦丧品,这显然与前面铺垫出的枭雄本色明显不符。这种自杀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否定,否定了前面辛辛苦苦确立起来的厉帝形象。因为我们看不到厉帝对母后的爱情,而厉帝却爱情而自杀,厉帝这个人物则变得彻底失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影片中其它一些角色,太常,青女还有殷隼,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失误之处。

  所以,影片人物这一关由于厉帝的失败而影响了全局,也令一场夜宴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地惊心动魄,从而整个影片的故事变得有些荒诞。用句俗语,一马勺坏了一锅粥。

  记得冯导在阐述本片的时候提到过两个字“欲望”。那么我们可以看影片中的欲望到底是什么,爱情,肯定有的,还有就是对权力的争夺。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与权力的影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影片这方面又犯下了大错,最明显的问题是用力过均,即一场夜宴,上的是荤素对等的菜,这是令人感到十分别扭的地方。

  我们知道,爱情与权力有两个即定的形容词,尤其是这种剧情的背景下,五代十国也好,宫庭内幕也好,我们期望的是,即观众所期望的是爱情的悲剧或权力的残酷。传统的故事是权力的膨胀将爱情毁灭。虽然这是一个极为传统的观念,但不可否认,这是许多观众在潜意识中最乐于接受的故事主题。

  但很不幸,影片并没有完成这种走向,青女的爱情在权力争夺下被玷污了,在青女有限的出场细节中得到了充分演绎,也许由于青女这个角色十分地单纯,所以令观众极为认可青女的爱情,所以青女误服毒药的时候,她的爱情死于权力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关于厉帝与母后之间的爱情,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更是一种情欲的占有,有利于塑造厉帝枭雄的形象却不利于营造这份所谓的爱情,所以后来厉帝的自杀就显得突兀了。第三段爱情应该是母后与太子无鸾之间的。

  在观影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考虑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导演要强加于我们的。三年前,由于章子仪成为前任母后,令无鸾只能流恋于山水之间,这似乎有着爱情的背景,当母后与无鸾的第一场对手戏时,剑舞的确也是爱情的象征,但再向下看去,爱情似乎突然停止了。母后对无鸾的训斥,母后在练舞之时出手救下无鸾,还有母后以青女要挟殷隼,这些真是爱情吗?这些情节的设立更象是权力争夺的表现,与爱情混在一起,变得暖昧了,从而令最后无鸾的死也无法造成爱情的悲剧效果。

  而影片还有一个更为暖昧的爱情,那即是殷隼对青女的,那个从背后搂住青女的镜头绝不是兄妹之情,而是爱情的再现。

  这样说来,欲望中之爱情真正成功塑造起来的只有青女对无鸾的爱情,只有这一段显出一丝悲*彩,也只有这一段能够让观众心有戚戚,越人歌因而能够留传下来。至于其它的所谓爱情,则都是导演强加出来的,与观众无关。此时我们设想一下母后如果真如《哈》剧中那样,即砍掉《夜宴》里的母后与无鸾的爱情,这恐怕更单纯一些,更令人信服。这种改动虽然不一定不正确,但至少笔者认为没有成功的塑造出来。

  欲望的另一点就是权力的争夺。

  片中关于权力争夺者有四个人,太常,厉帝,母后及无鸾。

  作为太常,老谋深算,闻风而动,情节不多,但符合人物及时代背景,这是成功的。

  无鸾的权力争夺更大的成份是一种复仇,杀父(也许还有夺妻)之仇。但显然无鸾没有哈姆雷特那么的懦弱,只是过多的有些文人气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塑造也是相对成功的。

  至于厉帝,夺权不是他的目标,如何维护权力更要重要一些。影片中他首先掠夺了皇帝大权,其次是母后,而母后显然具有象征性,即对先帝一切地占有,无偿的,理所应当的占有,于是,影片前部那些具有*意味的场面更象是一种掠夺,并且通过这种占有而巩固这种地位。而且对于厉帝来说,巩固自己的位置是雷厉风行了,谋杀太子,诛臣试臣,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篡权者应做的,只是运气有些不好,太子始终活着。但问题是厉帝篡权的动机并不明确,是对权力的无限向望还是对嫂子的垂涎?影片并没有指向厉帝内心深入,所以造成了结尾处自杀的突兀。所有巩固权力的举措都显得十分地盲目,没有实质性的动机。

  母后对权力的向望实在不好说,由于影片将其与无鸾的暖昧情愫表现出来,这时母后对权力的争夺似乎也并不那么热衷,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成有了权力才能有爱情本身。于是,作为母后来说,保护无鸾是理所应当的,但夺权本身需要更主动一些。但不幸,影片到了结尾处,母后这种夺权谋杀厉帝的行为刚刚露出来,联络太常,下毒酒等等,而前面的对厉帝的顺从似乎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只是这缓兵之计明显得很,作为枭雄的厉帝一眼便可识破。这与常理上并不一致。还有一种可能,即母后对太子无望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地争取权力,即母后有个性格上的变化,但影片中所塑造的母后从开始就显得很具有心计,这显然也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如此,母后是否要夺权,恐怕只是一个疑问。即便她为女皇,也只是无奈之下被推上那个地位的,与谋杀厉帝并没有太大关系。

  总体来说,影片对爱情对权力的描写用力过于均匀,令观众有些寻不到主次,而为爱情为权力设计的一些细节又达不到极致,所以颇令人分不清楚,使得两者混在一起,也许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方式令观众则产生多样的分歧。但无论如何,《夜宴》的故事除了在厉帝塑造上有硬伤以外,其余人物基本塑造了起来,大多赋与了游走于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痴迷形象,虽然有些混乱分不清主次,但并没有较大的诟病,应该能够令观众满意的。

  从影片制作来看,无论是面具的运用还是一些场景的设计实际都显现出导演冯小刚力求突破的决心。而且某些地方令人想到了1999年的大片《刺秦》,具有一定的传承,但并没有达到极致。

  未达到极致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音乐的运用,就笔者看来,本片的音乐总体是一种失败,许多场景声画的感觉没有达到同步,音乐没有能够更好的渲染气氛,从而显得有些滑稽可笑。象这种大片,音乐上的失误会给观众造成很大的观影错觉,恐怕这一点是冯导都没有料到的。

  武打设计可以一观,但绝不是最好的,倒是舞蹈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但不可否认使得整部影片风格上难能达到统一,这一点远不及《刺秦》。

  所以,影片在制作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风格的不统一与对故事辅助作用的不到位,这同样是《夜宴》给人感觉不太舒服的地方。

  最后说明一句,影片结尾张靓影的歌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