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54章

法克麦赖夫-第54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动部队》可以说是杜琪峰的代表之作,在银河映像之后的又一部自我风格的展示,整部影片全部发生在黑夜中,给人一种极为阴冷的感觉。

  这是一个寻枪的故事,陆川的成名之作便叫《寻枪》。但毫无疑问,在寻枪的动机上,此片显然更人性化一些。陆版寻枪中的姜文作为一个警察,他丢了枪是小事,但丢失的枪若惹出麻烦则是大事,说白了,这是一个责任问题。但《机》片中则不然,林雪丢枪了,他只担心一点就是马尾的手下是否会利用枪去报仇,而这担心也是因为一旦报仇的事情发生了,他丢枪的事情就会曝光,所以,后来才有了林雪将大眼出卖给秃头的情节。显然,是否发生枪击事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回枪,作为一个警察个体不能丢枪。从这个角度来说,陆版寻枪对人物拔高了许多,而杜版的则要现实得很。这种现实是冷酷的,为己之利的,而又在常理之中的,林雪为此险些铸下了大错。

  作为一个警察,丢了枪,按照规定必须上报,邵美琪要上报,黄卓玲要追查下去。只有任达华决定为林雪找回枪来,但他的手下也在权衡着这样做是否值得。

  朋友之情是本片中唯一的温暖,但谁都知道,这朋友之情弄不好就会遭糕之极。在林雪的肯求下,任达华放弃了广东大道的巡逻。虽然这是为林雪着想,但事实上,林雪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给黑帮的拼杀提供线索比丢枪还要甚。

  好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小警察,一句点醒了梦中人,任达华最后时刻赶到了广东大道。此时,很难说得清楚是友情帮了林雪还是制度帮了林雪,也许两者皆而有之吧。总之,任达华的一念之间决定了友情是走向阴冷还是走向光明。

  我们看过任达华不少的片子,黑帮老大,变态杀手等等,警察的扮相也有不少,但这部片子中的任达华又是与众不同。

  只要穿上这身警服就是兄弟,这是任达华帮林雪的前提。兄弟有难,做朋友的不能不帮,而且要帮到底。这句话其实从细节上弱化了任达华与林雪的关系,他们是不是好友?PTU与反黑组的?这无关紧要,重要的都是警察。所以,友情变得十分地标志化,那所谓的友谊的温暖也褪色了。

  与警察这种兄弟情形成极大反差的则是任达华对其它人的态度。遇到案情,他总要问一句是否报案,不报案当然就不必追究了,任达华其实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事原则,这一方面标明他并不是一个好警察,另一方面则加重了他参与寻枪一事的兄弟之情。耳光响后,脖子险些被植皮的小混混还有气喘病发作险些死去的线人,这两个情节看起来好象是任达华为了林雪的事情极度着急,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任达华对此类举动是多么的熟练,在极度冷静下对这些小混混实行暴力,这绝不是一个好警察的所作所为。

  这是一个极度分裂的角色,却也极有原则的角色。一方面对朋友本着警察兄弟的原则,另一方面处理事情却充满了暴力色彩。这种内在的,收聚的张力令任达华这个警察角色极为立体,也极为可怕。

  本片在人物塑造上是极为成功的,通过一件寻枪的事情将许许多多的社会人物都添加了进去。如果说林雪与任达华是原点的话,那么由原点出发的脉络是极为复杂的。首先便是警察的群像,黄卓玲与邵美琪绝不是往日警匪片中的花瓶形象,她俩的出现都具有极度的概括性,还有新警察,验尸官以及醉如猫的卧底等等。对立的,各色各样的小混混也大不相同,马尾的张扬,杀手的爆发力,线人的忍耐以及*的泼皮。甚至还有那个砸车偷东西的小孩及暗夜里准备跑路的劫匪们。

  各种人物出场均不多,但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已经将这些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与本片风格一脉相承的,所有人物都没有阳光一面,都是处于一种阴冷的习惯中,令人不寒而憷。

  一干没有阳光的人物将影片的风格推向了极致,但更重要的是关于本片的影像风格。

  故事发生在夜里,这本来就是没有阳光的时间,再加上空旷的灰蒙的街道,孤零零响个不停的汽车警报。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疏远感,仿佛得不到任何温暖。

  强光并不来自于太阳,而是街道上的路灯,更突出的是,片中所有的强光绝不是孤立出现的,总是与黑暗交措着,这种瞬时的在黑暗与光亮中徘徊的感觉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慌。

  尤其是影片结尾处的那段枪战,几乎将这种强光与黑暗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巨大的广告牌上*横伸,明亮处,劫匪们准备跑路了。

  但对面的街上,灰蒙蒙中警察到来了,于是,枪战开始了。

  劫匪在强光下站着死去,而警察在灰蒙蒙的街道上或卧下或跪着点射,至于秃头与大眼,却在强烈的车灯前互殴着。

  最后,站着的人躺下了,卧倒的人站了起来,黑暗与强光下的人互位了,一切都结束了,只有近景的黄卓玲在灰暗的街角开出了两枪。

  影片的质感在这种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阴冷的感觉随着林雪枪支的寻到却没有丝毫改变。叙述整个事件的警察们都躲进了狭窄的车厢内。

  一骑单车,那个偷东西的小孩孤零零的骑在深夜里无人的街上,让人倍感凄凉,阴冷的不安定的因素也由此而久久无法散去!

  韩兮

  2006…9…19于通州 。 想看书来

《宝贝计划》:又是一次回归吗
没有看过成龙的影片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无论影评界如何评价,成龙的影片一直可以说是独树于世界影坛,仅此一点,那些作者导演们就望尘莫及。

  前不久的《新警察故事》将一个老态更有人情味的成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故事所暗藏的社会问题来说,《新警察故事》无疑是成龙电影的一大改变。但到了《宝贝计划》中,我们所熟悉的成龙大哥似乎又回来了。

  许多在评价成龙影片的时候总是强调两点,第一是冒险的不要命的敬业精神,第二则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环境创造出来的功夫喜剧类型。由于这两点的确是成龙的招牌,放眼世界影坛,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所以这两点在成龙影片中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了。换句话说,也许我们看成龙影片不是为了看故事,而仅仅为了看成龙的玩命,这种心理致使我们错过了成龙影片故事性的许多元素。

  笔者看《宝贝计划》,感觉是成龙影片的一种回归,这与玩命无关,也与杂耍般的武打无关,虽然此片中还有沿着空调外箱蹦下高楼的惊险场面,还有被称作杂耍之王兄弟元彪的加盟。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成龙影片中常常会有些不可忽视的情节,正是这些情节内在的张力造成了成龙影片的好看,这点与那些武打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说起成龙影片,许多人都能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但仔细看过,我们会发现,在成龙的许多影片中,整个剧情其实是十分单薄的,甚至是俗套,极易有一句话总结出来的。但我们却无法忘记他的一些细节。

  例如《宝贝计划》中最经典的一个桥段,即成龙家里,许多矛盾一起集中在这里了,警察与混混之间的矛盾,债主与讨债人之间的矛盾,抢孩子的矛盾,还有古天乐妻子怀孕的矛盾与误会。一个场景中有这么多的矛盾,恐怕这是成龙影片的一大特色。如何解决的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清楚的,在这里就不必赘述。但这个场景,让我们想起了《A计划》中的某个片断,同样只在一间屋子里,许多人都出现了,有地下党,有长官,有鹰犬等等,他们隐藏起来,然后爆发了。

  类似于这样的片断在成龙影片中比比皆是,其内在的张力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达到了一种观众知道,从而产生悬念,即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欲望。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情节设计,尤其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典范来学习。

  其实,这种设计从古代一些民间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常常会有某个智慧女子,将皇帝,宰相,将军及情人藏于箱中,造成了有知情者也有不知情者的戏剧冲突。我们看周星驰的影片也会出现类似的情节,即搞笑又合乎情理而充满了智慧。

  这是成龙标志性的情节设置。

  当我们看到《宝贝计划》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外国影片《三个奶爸一个孩儿》,可以说成龙这部电影的创意是从这部外国片中拿来的。但成龙电影中决不会让奶爸们为孩子忙过了头,这样延续90分钟那就不是成龙电影了。于是,如何照顾孩子的片断几乎是一个MV,带过了,剩下的继续是成龙影片,三五分钟一场高潮戏,或追逐或打斗,节奏上肯定不会轻闲的。

  也许是拍摄了《新警察故事》的原因,这部《宝贝计划》虽然沿袭了一些成龙影片特有的标志,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更加丰满,比之成龙早期影片中的单纯人物背景性格多了许多前史式的内容,三个男人有着三种自己无法摆脱的心结,即便是陈宝国,只是点睛的几个镜头,也是人物厚实异常的。(此处注意一点,成龙影片中一般绝少有穷凶极恶之人,这与一般武打片不同,所以陈宝国的变疯虽然直接,但还是较有道理的。)

  不过对于早期的成龙影片来说,有一个现象是比较有意思的,即成龙在影片中的爱情观。早期影片中的成龙往往与女友处于一种打打闹闹的状态,即便没有女友,在追女的同时也是港式的那种混混追法。到了《新警察故事》中,成龙与女友变得内敛了许多,而在此片中,成龙内敛到了欲说还休的地步,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如果说感情戏是评价演技的话,恐怕成龙这些年在感情戏方面的变化基本上也是他抛开打斗的一种追求吧。

  但无论如何,虽然《宝贝计划》虽然没有象《新警察故事》那样引起哄动,但我似乎又看到了印象中的成龙电影,虽然玩命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其戏剧中的情节冲突还是属于我们熟悉的中国式的,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韩兮

  2006…11…7于通县

《苏格拉底先生》:与《无间道》无关
经过黑帮的训练,主人公当了警察,这不是《无间道》吗?

  错,创意虽然如此,但可以说与《无间道》毫无关系。

  本片讲述了一个小混混被黑帮看中,于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终于成为了一个警察。但小混混在训练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认知,于是,他背叛了黑帮,故事的结尾不必细说了,谁都能料得到的。

  初看创意,似乎是《无间道》的翻版,但实际上两个故事的落角点根本就是不同的。

  《无间道》表现了主人公在身不由己所处的环境中的不得已的行为,而《苏》片则只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比较起来,《苏》片显得简单了许多。

  影片几乎可以分作两个部分,头一部分即是小混混的训练过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良知,虽然黑帮的目的绝不在于此,但在那个对知识极度渴望的老师的教导下,主人公从一个小混混彻底改变了,变得有正义感。

  第二部分自然就是小混混成为警察以及与黑帮决裂的故事,这时候,看警察似乎只是一个身份,换成杀手或其它的似乎都成立,总之,决裂是主要的。故事完全可以发展下去。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其实是脱节的,问题却不仅仅是警察身份的模糊。小混混变成警察后表现出的正义感令观众多少有些大跌眼镜的意味,变化得似乎太快了,那所谓的知识并没有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样,人物的价值观的断痕造就了前后两部分的脱节。

  第二点是前后两部分的着墨力度几乎相同的,无论是片长还是情节点,细算下来都不会相差很多。于是,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着力当成并列关系,没有递进,当然是断裂的。

  至于第三点则是《无间道》中着力表现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在《无间道》中,刘德华身为警察,一直在罪恶与责任间徘徊,这是人的内心道德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极具可看性的,在这种斗争中人物性格转变也是在情理之中。而《苏》片几乎没有。

  于是,为了寻找主人公的转变,我们似乎可以从前半部的训练中查看。但看来看去,就是老师与主人公的较量,细节很多,也很搞笑,但就是看不到一个细节能够很充分的表现出主人公精神上的认识。于是,逃学到学习的过程中引进了一个关健人物,主人公的弟弟。

  可以说本片中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