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现在社会上的年青人被称之为视听一族,他们的老师自然就是电视。其实这个老师的角色本来是由电影担当的,但电视以它强大的普及优势而击败了电影,并且心安理得地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我们且看看这个老师的风彩,看看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现在再讨论电视是凭借着什么优势而走进千家万户未免已经为时过晚,因为那些优势即电视的特点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教材中早已有了赘述,我再谈之也没有太大的意思,还有些抢了传播学老师的饭碗之嫌。对于那些及时性和广泛性的说法也自然会有人明白。现在既然电视已经走进了各个家庭,那么我便想就电视作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名成员时的特点说上几句。我想,这才是现代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如何面对电视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应付的问题。
同样的,在电视走入几乎所有的家庭之后,它依旧是一种传播媒介,依然具有传播体的一切共性,这点等同于报纸与广播。但它毕竟是电视,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我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即电视的技术角度与电视的情感角度。前者可以使我们关注电视本身的特性,属于硬件特点,而后者便带有文化味道。而这两个方面也恰恰揭示了电视能够以及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原因。
前面说过,电视是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而被发明的,这样,它自身的传播手段便有着科学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则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是视听性。我们知道电视是通过声画来传播信息的,而我们去感知它便也相应地运用眼睛与耳朵。而人的感知能力要包括视听嗅味触与觉,这样人们在面对世界时才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认识。显然,电视的这种视听性并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感知。久而久之,视听的发达将导致其它感官的退化,而这个局限便是由电视的视听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制作性。任何一个电视节目包括新闻与剧情都是制作出来的。人们总有一个习惯,过份的相信“眼见为实”(在这一点上电视与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电影首先告诉观众说这是假的,而电视往往称自己为纪实报道等等)。所以当电视制作出来的画面,即便它虚假,却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而虚假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工序中,这种主观的强烈的欺骗性是无时不在的,尤其是那些新闻,剪辑台上就可以重演政治,再比如说每年春节晚会的假唱,这一切有谁知道呢?
以上的两个特点均是由电视的技术因素而决定的。前者迎合了观众的惰性,而后者则支配了观众的思想。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只是电视可能造成的危害,以警示那些沉迷于电视的人们。说到沉迷于电视便自然而然地引出电视的社会情感问题。无可否认,电视的确已然侵入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并且影响之广泛也令人咋舌。严格地说,这并非是电视本身的特点,而是人们对电视的情感特点,即依赖性。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电视以它一种物质的身份却俨然成为一个家庭成员,而许多家庭与许多人都要面对这样的尴尬,他们已经离不开电视。电视夺走了家人之间交流的时间,成为最理想的情人。所以,这一点也最可悲了,再多的例子根本就不用举,与其说人们以电视为伴不如说电视奴役了人,使人们丧失了许多电视以外的东西。
在上面我所了许多电视台不爱听的话,列举了一些我认为的危害,实际上也没有说全,也没有说到位,但我的意思绝不是排斥电视。我们知道电视是一种传媒,它可以散发信息,但它毕竟不是散发信息的唯一一条途径,我们要接受信息自然也没有必要只认准这么一条道。所以写了上文只是想把电视的温度降一降,也许这样我们会发现许多由于看电视而耽误了的事。
韩兮
2000年于颐和园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让我们的想象力被别人主宰:《地海传奇》开播
《指环王》看得我是热血沸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史诗般的宏大场面,豪迈的英雄主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闭着眼睛想了一下,中国的神话故事绝不少,但被拍成电影的却屈指可数,《孔雀公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想象力有的,但从制作角度来说似乎差得很远。倒是香港那套《人间道》为国人争了一个脸。
当然,技术与资金可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此类电影少得可怜也在情理之中。
惊闻与《指环王》齐名的《地海传奇》12月14日在美国科幻电视频道已经隆重推出了,心中有着无限的期待,也不知会不会引进。
说到电视剧,国内出产的此类影片倒不在少数,最有名的自然就是《西游记》。
当初《西游记》热播的时候,真是万人空巷,看六小龄童将一个孙行者演得出神入化,心中真是快哉。
事隔多年后,《西游记》的续集也推出了,虽然科技上有了进步,但总觉得比前面所拍的少了点什么,但看下去还是相当不错的。
《西游记》是我唯一一部百看不厌的电视连续剧。
与《西游记》大概同一时间,也有一部戏很有名,但却不象《西游记》似的一直演到了现在,那就是傅艺伟所主演的《封神演义》。
现在看来,《封神演义》有许多硬伤,主要是过于现代化了,由于有原著,这种过于现代气息的拍摄方法虽然大胆,但群众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但对导演的这份创新精神,我觉得还是得表现出一份敬意来。
在那之后,从我的记忆中似乎已经不太容易挖掘出大陆所拍的神话题材电视剧。
倒是一些引进的香港连续剧值得一说。
首先就是《八仙过海》,那部剧节奏慢,但敌我对立得十分紧张,人情世故很多,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八仙》之后便是《白娘子传奇》了。
这部剧的出现再一次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情景,一时间,赵雅芝的美丽,叶童的可爱令人无法忘却,“千年等一回”的歌声似乎现在还萦绕在耳边。
白娘子之后,我的记忆出现了断痕,好象再也没有哪部神话片子能够引起我的兴趣。
不过话说回来,神话题材的电视剧也变得少得可怜了。
这几年,也许是随着国际的影响,陆续的又有几部电视剧出现了。
《聊斋》,《春光灿烂猪八戒》,《奔月》,《穿越时空的爱恋》以及象《风云》等。
确切地说,我并不认为这些算得上神话题材的电视剧,说白了,无非是一部部给男女主人公一点超能力的青春偶象剧罢了。
我并不反对青春偶象剧,也不反对用魔幻或神话色彩装一个爱情的内核,其实这都是无关紧要的。
我之所以不承认这些影片是神话片的原因在于,衣服与身体并没有融到一起,坦白地讲,抛去神话的外衣,俊男靓女们照样可以构成一部剧。这样的电视剧怎么能称作神话剧呢?
仔细想了一下,并不是你穿越了时空,或有了起死回生等本事就能称得上神话,这些都是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神话的内核。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西方所谓的魔幻与东方所谓的神话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本人功力不到,实在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觉得魔幻与神话一样,产生于那片土地中,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
话说远了,看看当年叫好的那些电视剧。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都是古典名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个情节,观众的潜意识中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虽然《八仙过海》与《白娘子传奇》并不是古典名著,但关于这两者的故事流传太久了,而且百姓一直在发挥着想象力,为这两个故事作着补充,当然观众们就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象其它的电视剧,没有丝毫的群众基础,拿着神话形式说事,你飞我也飞,你变我也变,这种东西还不如金大侠笔下的武功来得玄妙呢。
至于《聊斋》,虽然有名著在先,但拍得的确不怎么样,成了一段段的小品。
其实,尽管现在西方的神话比东方神话要昭彰许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论想象力,我们仍然是最好的。但这最好的只是留在历史之中,现代的想象力实在不敢叫人恭维。
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原创的神话电视剧根本就拿不出手去,也就造不成多大的影响。
现在网上关于魔幻题材的小说很多,但大多数是属于仿照西方的感觉写的,这些题材如果拍成影视剧的话,先不考虑技术资金等问题,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因为没有根,没有中国的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是没有西方的根。
有人说我又拿传统说事了,那好,我举个例子。
时间与空间是两个概念,不知为什么,我感觉东方人对空间敏感,西方人则对时间更为敏感。所以穿越时空的想法应该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但我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影片大凡是人物在过去未来之间徘徊的影片都不太成功,最明显的是《寻秦记》以及《穿越时空的爱恋》。这两部片子书卖得不错,但电视剧就实在不怎么样。这里面也许有导演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中国人不大接受一个真实形象的错位。
《大话西游》可谓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在两个时空中却有两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十分地精彩,而且月光宝盒与故事本身结合得极为紧密,但是这样的电影我很难想象有多少闲在家里爱看电视的人会喜欢。它绝不会象《西游记》那样老少咸宜的。
说了半天,只是觉得现在真的没有一部好的神话电视剧,所以对《地海传奇》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但看着别人的想象力的同时,多少还有点悲哀。
也许解决这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能看到一部真正具有中国东方内涵的神话电视剧,我期待者,无尽地期待……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记忆的证明》:理性地审视历史与人性
很少看央视台的节目,被《刘老根》那样的片子败了胃口。这次看《记忆的证明》也是偶然之举,不过倒真的看了下来,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还不错。最起码,播放这样的片子不会辱没央视第一大台的名号。
话说多了,看看本剧吧,三国联手打造的,杨阳继《牵手》后,四年时间所出的精品,看在眼中的确有种不一般的沉重感。如果说《牵手》是个人或家庭的沉重,那么《记忆的证明》就是历史民族与国家的沉重。而且这样的沉重从现在看来还是会永远地继续下去。
《记忆的证明》分为两个时空,证明的时空与记忆的时空,牵扯到中日韩三国人。在记忆时空中,故事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中特殊地点发生的特殊事情。从全剧的笔墨来说,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是一段记忆,这段记忆令一些人永生难忘。于是,在证明的时空中,一个日本的DV女孩与中国的男孩就要完成这段记忆的真实性。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真实性是不可置疑的,但对于日本人来说,那记忆倒底真实吗?于是,在记忆与证明之间,两条线索交替地展开了,故事也由此而显得紧凑,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刻意的成份。比如说萧忆和小百合为什么走到了一起等等,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戏剧是要通过加工的。
但无论怎么样加工,那记忆的部分还是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每一个观众的面前。
仓津岛的军事基地上,烙着印迹的中国人被迫为日本人卖命,劳作,如牲口一样地过着非人的生活。
但毕竟日本人眼中的牲口不会轻易地丧失尊严,于是一场不平等的战争产生了。
中国人中有八路军与国民党的战俘,也有土匪,也许在国内,他们的地位各有不同,但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身份,中国人,他们所面对的是日本军人。
于是,在日本军人强大残暴的施压下,中国人慢慢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看似是团结,但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各种人的看法及利益更有不同。
但是当一次次地努力失败以后,所有的中国人发现了,他们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活着,如何活着逃走。
活着是很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处在那种环境之下,不平等的战争令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最后,只有萧汉生一个人活了下来,而且是非常侥幸的。
萧汉生活下来是他个人的胜利,但更重要的是,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