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 >

第17章

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第17章

小说: 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蔷憷植康氖展海⑶腋显谧岽翱谇把该统龌鳎源扛呒鄄呗源虬芮卸鳎事淼陌臀髑胺媛薇饶岚拢3420万英镑的价格立即刷新了英超转会纪录。
  第二个“阿布”和原版阿布的确有着本质性不同。阿布扎比是以足球投资,来提升本地区和民族的国际知名度。虽然阿布扎比的具体做法未必能得到所有球迷的赞同,但*人的动机和目标还是相当明确的。原版阿布呢?
  他想必是热爱足球的,至少他是热爱切尔西的,关于他如何在2003年春天观看欧洲冠军联赛四分之一决赛曼联主场对皇马的比赛、从而决定要投资足球,现在几乎成了职业足球圈的传奇。只是谁都不敢肯定,这就是阿布成为切尔西阿布的理由,更没有人能说清楚,阿布对切尔西的投资是否有着更深层目的。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据《福布斯》2009年春天分析,阿布拉莫维奇财富缩水30%后,他还会延续过去六年的惯性,继续投资切尔西,直到切尔西真正成为一个王朝俱乐部?就在阿布财富大幅缩水后不久,切尔西又遭遇到了第二个不顺畅的赛季,巴西主教练斯科拉里半途下课,希丁克临时救驾,却也无法改变切尔西在欧洲冠军联赛半决赛主场最后时刻被巴塞罗那绝杀的命运。

中篇 阿布拉莫维奇是谁(2)
穆里尼奥时期,至少在国内联赛上,切尔西尝到了两连冠的胜利滋味。哪怕在穆里尼奥保不住冠军的2006—07赛季,切尔西还有足总杯。突然在2007年9月解雇穆里尼奥之后,阿布的亲信埃弗里?格兰特,带领切尔西进入了2008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只是在决赛当中点球输给曼联,决赛地恰恰还就在莫斯科,这样失败的痛苦,比2009年主场被巴萨绝杀要来得更深刻。
  阿布还能坚持吗?阿布还有兴趣,将足球这个游戏进行到底吗?
  或许我们永远都得不到他的直接答案,因为阿布拉莫维奇根本就是一个神秘人物。他倏忽其来,一夜改变一个俱乐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像有人所言,他改变了足球的踢法。他的许多行为,不是传统的足球圈内人所能接受的,恐怕也不会是很多理想主义者所赞许的,然而阿布就是这样做了。
  毫无疑问,切尔西的历史,准确地说,切尔西的现代历史,是从2003年7月开始的。在了解这段标准的足球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努力去剥开阿布身上一些神秘的面纱,大致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神秘的寡头
  世界就是这样的奇怪,哪怕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真正要从公开渠道获得一些关于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名字第一次在俄罗斯为人所知,在1998年,其时阿布拉莫维奇已经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亿万富豪了。人们听到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时年32岁的年轻人,被描述为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钱袋”。可是一直到1999年年底,哪怕是媒体也得不到任何关于阿布拉莫维奇的更多资料,想要对他进行采访完全不可能,电视台报纸和杂志,连一张阿布拉莫维奇的照片都找不到,以至于莫斯科一家报纸曾经开出100万卢布的赏金,希望有人提供一张阿布的照片。重赏之下果有勇夫,一张模糊不清的阿布拉莫维奇标准像,成为了随后半年时间俄罗斯所有媒体沿用的唯一图片。
  就在这个时候,阿布拉莫维奇阵营中人意识到,需要以一种官方途径来塑造阿布的形象了。他已经出名,他的财富数值已经太高,并且在当时的俄罗斯政治架构中,阿布拉莫维奇不可能达到“大隐隐于朝”的地步。于是一个叫格利高里?贝克的英国人,策划阿布拍摄了一组“官方照片”,以免阿布的形象被媒体扭曲丑化。贝克是阿布的公关总监,现在已经成为了英国保守的下议院议员。
  从那时开始,各种类型的阿布图片,逐渐被俄罗斯媒体使用,并且流传到国际媒体上。你可以找到阿布在挪威钓鱼、在地中海滑水、和妻儿团聚、以及在他那豪华大游艇上晒太阳的图片,一张他身着迷彩服在西伯利亚楚科奇的照片流传尤其广泛。可是这些图片说明不了多少问题,无法给出更多和这个神秘巨富的相关信息。在他入主切尔西之前,阿布只接受过一次BBC的电视采访,内容关于他担任州长的西伯利亚楚科奇州发展情况。入主切尔西之后,他只接受过一次俄罗斯报纸的当面采访,时间不过15分钟,关于足球的一些外交辞令。哪怕是书面采访,也只有《星期日镜报》通过贝克的关系完成过一次。
  所有对阿布采访的要求,或者媒体寻找阿布相关材料的要求,都由约翰?曼恩二世处理。此人公开头衔,是阿布的石油公司SIBNEFT投资关系经理。他是一个美国黑人,有过长期国际公关资历,他成为了一道防火墙。

中篇 阿布拉莫维奇是谁(3)
外型上看,阿布绝不是西方媒体习惯描述俄罗斯人的“北极熊”形象,个子不高,身材一直保持得比较好。和身高不过米的第二任妻子伊莲娜?马兰蒂娜站在一起,阿布并没有显得太过高大。切尔西CEO凯尼恩一次无意间和我描述起阿布时,说阿布见到陌生人时,很少直视对方眼睛,“所以他总能给人留下一种谦诚的印象”。他有点不修边幅,极少西装革履的出现,常常胡子也刮得不干净,这也使人们很容易将他和其他那些俄罗斯寡头们区分开来:低调。他穿牛仔裤的时间,绝对高于西裤,虽然他的牛仔裤要比普通西裤贵出很多倍。
  他的生活方式也相对其他寡头低调。阿布有三条超级豪华游艇,也能找到他在英国、法国和莫斯科的豪宅痕迹,不过从来没有阿布组织的“香槟美人夜宴”这种俄罗斯寡头的标准奢华方式。他甚至对酒精都没有强烈嗜好,这放在普通俄罗斯人中都属罕见——阿布不喝伏特加,红酒也是浅尝辄止。
  阿布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与第二任伊莲娜16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共生养了5个孩子,虽然是一个坐着私人飞机世界漫游的人,但他尽量争取时间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同时阿布对朋友也很不错,玛丽娜?贡查洛娃,一个八十年代末就和他一道在莫斯科市场上卖玩具的朋友,直到现在还是阿布的工作搭档。他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员工们对老板评价也很高,“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一次去纽卡斯尔看切尔西的客场比赛,阿布在主席包厢里带去了四个客人,其中一个就是塔季扬娜?迪亚先科——叶利钦的爱女。“他不是个喜新厌旧的人,”朋友评价说,“他喜欢和他熟悉信任的人一道工作。”
  没有谁怀疑他的智慧和知识,真正能够暴发的人,往往是对未来有准备有眼光的人,而未必都是大字不识的煤老板。只是阿布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没有人能找出他手不释卷的任何证据。他的爱好似乎都是很男性化的:钓鱼、足球、保龄球和俄式桌球。他还爱骑摩托车,对名车也有收集癖好。最出名的,可能是他对豪华游艇的爱好,2005年联赛夺冠后,兰帕德一家人应邀登上了阿布的一条游艇,对之叹为观止。
  低调、害羞、顾家、重友……所有这些外在特征组合起来,其实都算不上是他的特征,你仍然无法认知清楚这个人,这个独一无二,个人财富在大幅缩水之后仍然有85亿美元、全球排名第51位(《福布斯》2009年春天统计)的俄罗斯寡头。
  苦难童年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是一个犹太人。
  成为巨富之后,再发现这一点,或许不会令人吃惊,因为美国人都会说,他们钱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聚敛财富的能量,从来不被人低估,只是作为一个在前苏联成长的犹太人,阿布拉莫维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充满了犹太民族式的苦难。
  不到两岁半,他就成为了一个孤儿,伯父、叔叔和祖母接力一般的领养,才将他抚育成人。阿布拉莫维奇的祖辈并不是俄罗斯人,家族的根来自立陶宛,只是在1940年前苏联侵占立陶宛时,阿布拉莫维奇家族就遭遇了噩梦——他的祖父母都从立陶宛的陶拉盖被发配到西伯利亚。
  罗曼的母亲伊莲娜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女人,父亲阿尔卡蒂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根据后人的回忆,阿尔卡蒂个性豪放、外形英俊,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离开前苏联,去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定居——从这种梦想也能看出阿布拉莫维奇一家当时的生活状况。1966年10月24日,罗曼?阿尔卡季耶维奇?阿布拉莫维奇出生在萨拉托夫,一个被俄罗斯人认为幸运的艺术之城,只是他的出生,带给父母的,却未必是幸运。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篇 阿布拉莫维奇是谁(4)
罗曼出生后不到一年,母亲伊莲娜又怀孕了。在这个一切生活物资都实行配给制的时代,多一张吃饭的小嘴,对父母都是莫大的生活压力,何况这还是一个犹太家庭。伊莲娜决定不要这个孩子,可是生活的窘迫,使她无法去正规医院流产。这次非正规的流产手术过程中,母亲血液感染病菌,就在罗曼周岁生日前一天,母亲去世,这时她才28岁。
  妻子的去世,对还在瑟克特夫卡尔上班的阿尔卡蒂打击极大,他只能在更疯狂的工作状态中排遣苦难,儿子罗曼完全被交给祖母塔季扬娜照看。即便这样,阿尔卡蒂也没能恢复到正常生活中。1969年5月的一个周末,阿尔卡蒂主动去建筑基地加班,没想到施工现场一个巨大的起重机摇臂突然断裂,阿尔卡蒂双腿被生生砸断。几天之后,阿尔卡蒂因为骨髓坏死堵塞血管而英年早逝。这时两岁半的罗曼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孤儿。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有过一段文字,“孤儿是一个伟人的洗礼”,他的意思是许多孤儿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会受到父母生活习性和期待的拘束,然而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前苏联那种局促的物质生活环境里,一个孤儿要长大成人得面对多少磨难。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摆在两岁半的罗曼面前,不是和祖母塔季扬娜在瑟克特夫卡尔生活,就是被送进孤儿院,这时定居乌克塔的伯父列布伸出了亲情之手。乌克塔,这座莫斯科看东北方向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小城市,留下了罗曼第一段生活足迹。
  列布和鲁德米拉有两个女儿,娜塔莎和伊达,比罗曼都大了10岁以上,不过这个家庭对罗曼的照顾无微不至,因此罗曼和伯父伯母以及两个堂姐感情真挚,也和这段童年经历有关,二姐伊达后来是阿布在楚科奇“希望之柱”项目的负责人。罗曼从上小学开始,就是一个懂礼貌守纪律的孩子,或许这样的性格,对于一个生长在排犹情绪强烈社会之中的犹太孩子,是未来出人头地的必要。伯父列布在当地供销社工作,通晓俄罗斯黑市交易,这个家庭虽然居住环境不佳,但其他物质生活上不算匮乏,有人甚至认为,阿布做生意的本领,最早就是伯父启蒙的。
  不到8岁,罗曼又被送到莫斯科,和祖母塔季扬娜生活。后来他被送到第232中学念书。叔叔阿布拉姆对他关爱有加,在老师的记忆中简直超过了其他同学的父亲。每次学校考试成绩一出来,都是阿布拉姆赶到学校去了解罗曼的考试情况。只是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回忆里,这个可爱的孩子,尽管规矩有礼,却并不是一个学业出众的学生。
  罗曼对于在乌克塔念过的学校和这个莫斯科的第232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如今第232中学是全俄罗斯教学设备最好的学校,从运动场、计算机教室、礼堂到教学办公楼一应俱全,都是阿布发家后对母校的回馈。母校校长罗斯托娃骄傲地回忆说:“我对罗曼的了解,要比其他人都来得深,从他来232中学念书那天开始,我就知道他开始为一个远大前程做准备了。他的前妻(校长这里指的是阿布首任妻子奥尔加?利索娃,而非伊莲娜)在一次采访中也说过,罗曼的成功是从232中学开始的,那可能是她说过关于罗曼的唯一一句真话。”
  学生成器了,校长出来如此高调地讲话,哪怕在俄罗斯社会也让人听得有些毛骨悚然。阿布发迹,232中学的培育之功显然还是有的,否则他不可能对母校有深厚感情,却彻底忘记了他在乌克塔的小学母校——几十封教育求援信从乌克塔飞向富可敌国的新寡头,阿布置若罔闻。

中篇 阿布拉莫维奇是谁(5)
商贩生涯
  1983年,17岁的罗曼结束了在232中学的学习,接下来的生活挑战进入了真实严酷的阶段。他正在成长为一个青年,他或者是去大学深造,或者谋一份能够自立的工作。零星的资料记载中,他在乌克塔和科密的伯父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