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 >

第13章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褂扇斯け嗉哪柯迹###出依赖人工的系统的局限###。谷歌要避免雅虎的错误,就必须具备与Web同步增长的能力。
  谷歌的算法不能顺利地转为Web以外的信息种类,如图书和视频。Web以链接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内部数据,算法可以利用它们来判断它所处理的信息的质量。那么,它能够掌握内部线索不相同的数据吗?谷歌最终需要改变它对公式的依赖而更多地认可人工输入吗?“社会搜索”——即用户对某个网页的关联###和有用###的评价决定该网页在搜索结果中的显示位置——能够处理更广泛的信息分类系列并且比算法做得更好吗?要认识算法模式在新领域的应用潜力及其局限###,只要近距离观察谷歌如何在新项目中扩大其领域,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认可度较低的试验始于2002年3月,当时谷歌决定在信息分类、集合、给新闻报道划分等级等方面尝试用算法代替人工编辑。当谷歌的管理层准备引入这项服务时,公司内部对于完全依靠软件来决定哪些报道应该放在谷歌新闻网页的显著位置的做法是否明智有过不同意见。谷歌的产品管理和营销高级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Jonathan Rosenberg)建议道:“只要分一些编辑去做这项工作,我们的新闻产品在互联网界就会是最好的。”但是拉里·佩奇否决了这项提议,因为“人工方案不具规模”。
  当谷歌新闻网站在2002年9月正式推出时,它引用的新闻来源有4000多个。在新闻页面的底端印有一个心血来潮的启事:“本网页在编制过程中无人受到伤害,甚至无人被利用。”在一个针对谷歌新闻提出问题的页面的顶端,公司自己的提问和回答是——问:“谷歌新闻主页的编辑是谁?有一条新闻的标题非常乱。”答:“计算机算法;没有人工介入。”谷歌骄傲地让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的位置空着·——决定某条新闻上头条的不是某个人,也没有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因素掺杂在内。谷歌说,和搜索网页的运算规则一样,编辑新闻报道的运算规则“也主要依靠网站出版商的集体判断来确认哪些网站提供了最有价值又最有意义的信息”。谷歌知道,它的算法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只要读者发现了“奇怪的结果”,一个电子邮件就可以让谷歌的工程师知道,不必用人工调整结果,而只需帮助“微调一下算法”即可。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9)
《华盛顿邮报》媒介评论家霍华德·库尔茨(Howard Kurtz)用带有讽刺意味的口吻对谷歌的逻辑依据进行了解读:“谁会需要记者呢?当你可以利用易于被滥用的计算机制作一个称心的新闻网站的时候,谁还会把钱花在爱发牢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迷恋401(K)条款 的人身上呢?”严格说来,库尔茨的批评在当时是放错了地方——在网络威胁面前立刻感到饭碗不保的不是记者,而是编辑。但短短几年之后,连整个报纸行业也陷入了可怕的财政困境,“谷歌新闻”应对记者职业的消失负间接的责任。通过将用户直接指向具体的在线新闻文章,“谷歌新闻”及其他同样入侵新闻领域的网站扮演了将报纸订户诱拐到电脑屏幕上读新闻的角色,而且让读者将时间主要花在浏览谷歌新闻网站而不是浏览报纸网络版主页。随着印刷版订户的消失,传统上为新闻采访提供资金的广告商也就消失了。报纸网站上在线广告的增加无法完全弥补其印刷版的亏空,报纸行业的临时解雇现象越来越严重。
  算法的确需要微调。有一次,一个公司报纸的发行量不知何故登上了商业新闻网页中新闻特写的顶部。还有一次,谷歌冷酷无情的算法在2003年2月1日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后果:那一天,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回途中解体,导致全部7名宇航员死亡。由于没有估准这个事件的重要###,算法当天允许这条消息从新闻网站的主页上一度消失。
  其他的反常现象也不时出现。2005年,谷歌对它的公式做了调整并申请将其加入到算法专利中,算法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新闻机构编制的特写的平均长度,新闻部门的人员数量,报纸自办网站的访问量,接入这个网站的国家的数量等。结果得到了改善,反常现象(几乎)消失了。(新泽西州的一名15岁高中生在2006年写了一则假新闻,称他已经成为谷歌最年轻的雇员,“谷歌新闻”竟然不辨真伪,也收入了这则新闻。)
  在组织新闻的竞争中,谷歌的算法和雅虎的人工新闻编辑进行了对决,然而,谷歌并没有取得胜利。它的算法虽然有所改进,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赶上了雅虎新闻网站的质量。说“谷歌新闻”是一个劣等网站,并不是因为它偶然有一天表现不佳,算法被指犯下了人工编辑决不会犯的错误;“谷歌新闻”的低劣表现在即使是它最好的日子也从未有过“雅虎新闻”指导新闻选择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访客数量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两家的不同由来已久:在开办4年后,“谷歌新闻”的访问量只及雅虎新闻网站的30%,后者仍是Web中最有人缘的新闻网站。在这种情况下,当算法遭遇人类时,人类获胜。
  新闻的###质决定了新闻并不能显示出算法随着数据的增长而自动日益复杂化的真正威力。在网站中,维护人员赋予算法的是一种额外的高明之处:一旦它们在自己的网页中加入在其他网站上发现的新闻网页的链接,就可以对Web网页进行检查。谷歌“蜘蛛”搜集的页面越多,算法所集中的链接就越多,它赖以做出的判断就越具权威###。但具体到新闻,由于算法只能对新闻的组织进行判断,却不能将成千上万的人阅读新闻时所做的判断搜集起来,因而,算法对新闻而言,其智慧就赶不上它在搜集新闻报道时所达到的那种引人注目的高度。而新闻报道又有时效###,先出者不断被后出者所替代,这就使得算法缺乏考察用户点击率的数据基础,所以它就不能持续地保持敏锐的判断力。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10)
“谷歌新闻”不能作为算法的成果展示柜,但这个项目的中等成绩并没有使谷歌对公司的创立使命产生怀疑。“算法”在Web网页搜索方面是如此之强,即使它在执行其他任务时相对失败,也都被谷歌之外的绝大多数观察家们忽略了。谷歌就是这样享受着各种实验所带来的乐趣,而当一些实验结果不如人意时,也不必因担心形象受损而烦恼。
  在将“算法”推向新领域的另一个项目中,结果比预想的要好,这就是计算机在历史上所处理的最困难、最难协调的问题——语言翻译。为了进入这个领域,谷歌在2003年初组建了一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在所谓自动翻译或机器翻译的领域奋力开拓。他们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开发的“算法”能够完成——至少有时能够完成——符合语句习惯的流利的翻译,这一点令人惊叹不已。同时,它还有效地利用了较为令人失望的谷歌新闻项目中所搜集的新闻报道资料。
  机器翻译是计算机先驱们在20世纪中叶首先设想出来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之一。1953年,哈佛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用响亮的声音宣布,他希望不久就可以开始将俄语逐字地译为英语。他以为,将意义从一种语言精确地转为另一种语言会是很容易的,随着计算机功能的增强,文字上的修饰也会成为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翌年,IBM的科学家和乔治敦大学的语言学家推出了一台能够进行俄英翻译的机器,并且开启了机器翻译领域中的一个传统:对翻译质量的过高期待和转换结果控制的力不从心。在一个只有250个单词词汇表的基础上编写的软件,竟然负载了处理政治、法律、数学、化学、冶金学、交通和军事等专业内容的期待。但是,新闻界却被要求相信这一切。
  6年之后,IBM公司的Mark I型计算机正在进行原文翻译,这次又是从俄文到英文——反映出冷战中期语言翻译上的当务之急——据说达到了每分钟800个单词的速度,当时的人工翻译速度是一个工作日只有2600个单词。可译出来的文章却不是只需稍加修饰那么简单——一个关于U…2飞行员弗朗西斯·加利·鲍威尔(Francis Gary Powers)的段落的开头是这样的:“它30年/费。据它/它的所称,它是较老的空军中尉美国。”但是人们仍然对此持乐观态度,而作为“字对字”比对之补充的“句法规则”似乎被完全忽略了。国家标准局成立了一个“机器翻译小组”来研究如何增加对语义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以解决所谓“水下山羊”问题(指的是由机器翻译的俄语工程学论文经常将hydraulic ram'液压油缸'译成了“水下山羊”这一现象)。
  应用语言学研究改进了机器翻译的质量。1968年,专业翻译公司Systran在巴黎创办,它将成为为其他公司提供机器翻译服务的先行者。这家公司由语言学家来解释复杂的语法。一门语言,又一门语言,公司不断增加能够实现双语互译的语言的数量,到2005年,已经实现了40对语言之间的互译。当谷歌打算提供用原文以外的其他语言显示的Web页面供用户浏览时,它便求助于Systran公司为其后台的机器翻译提供技术支持,使谷歌的网页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动态显示。当然,各语种之间的翻译水平并不平衡,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也只能转达源文件中的梗概。符合语言习惯的段落仍旧难以表述。但这个缺陷似乎是机器翻译与生俱来的:任何算法也不能代替人工翻译。。 最好的txt下载网

独步天下的谷歌算法(11)
但是,Systran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技术只是机器翻译的一种形式。另外一种不同的方法——IBM的研究者在20世纪90年代展示出其前景的——被称为统计机器翻译。它代表了告别以规则为基础的方法而转向人工智能研究的大趋势。它不是建立在人工拟定的语言规则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由软件自己开发的翻译模式基础上。由于软件接收了数以百万计的由人工完成的译文组成的文件——例如在加拿大议会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及其官方法语译文。这个软件注重寻找句型、对比词汇和短语,从A语言的第一段第一句以及它在B语言的相对应的句子开始。仅仅对照一组文件,推导出来的结论当然少得可怜。而一旦对照的文件达到数百万组,那么一种语言中的句型和短语在目标语言中具体用什么方式表达,就可以根据统计材料推导出来。统计机器翻译是谷歌研究人员在2003年初才开始研究的方法。
  谷歌采用联合国的多语种文件作为训练材料,向它的算法输入了2000亿个单词并让这个软件算出了每一对语言之间配对的句型。这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谷歌的说英语的程序员虽然不具备阅读汉语或###语的能力,也根本不懂汉语或###语的语音、语义或语法,但他们却设计出了一个能够自学的算法,它可以提供准确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流利的译文。在2005年的一次会议上,谷歌第一次公开地讨论了它所进行的工作。为了证明统计机器翻译能够处理足够大量的翻译文本资料,特意用###语报纸上的一段新闻提要的两种英文译本进行了演示。第一种译文由以规则为基础的Systran软件提供,它将那段###文显示为“阿尔卑斯山白色的新出场的磁带注册为咖啡批准拉登”;第二个来自谷歌刚刚问世的程序,它显示了一段完全不同的译文:“白宫证实有新的本·拉登磁带存在。”
  谷歌的翻译算法在记者招待会这类有人监控的场合表现似乎令人印象深刻,证明它在独立的测试中也站得住脚。的确,它的表现非常之好。2005年,谷歌第一次参加由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机器翻译软件年度竞赛,这个赛事吸引了来自大学、公司、政府实验室和商业软件制造业的研究人员。谷歌在有11个入选者参加的阿(###语)译英比赛中名列第一(IBM名列第三,Systran名列第七),在有16个参赛者的汉译英比赛中也名列第一(IBM名列第六,Systran名列第十二)。这对一个新手来说是个不错的成绩。
  在这次比赛中,基本的测量手段是将机器制作的译文同被视为“黄金标准”的人类翻译家提供的参考译文进行比照。从0到1的得分情况表明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吻合度——1表示完全吻合。分数是一个最直接的计算问题,它由评估软件自动完成,减少了人工评判的主观###。同样的软件也曾被用在比赛之外。研究人员可以对算法进行微调,将测试文件输进去,马上就可以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