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 >

第8章

星球Google:我们的生活将怎样被一家公司彻底改变-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擎中最大的资料库?为什么不创办一个“开放索引联盟”让竞争者们加入?为什么不用有共同基础的信息分析软件来区分搜索结果的质量呢?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此类要求的人——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就曾经提出过这些问题。苏里文说,这是能否对不同对象持同一个立场的问题:“如果谷歌能够像利用业已存在的优势投入OpenSocial和开放手机联盟那样对待‘开放索引联盟’,或许才称得上是一场公平的游戏。”
  这只不过是挑拨,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关键在于,即使是谷歌这样的公司也被认为在开放问题上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将所有领域都包括在内。没有哪家公司是彻底开放的,也没有哪家公司是完全封闭的。但也没有哪个业内观察家能断言谷歌比它的最封闭的竞争对手更开放;而就整个计算机行业来说,它却比它所染指的那些行业——如无线通信服务业——开放得多。谷歌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努力使计算机行业内外的人们相信开放的网络已被证明优于封闭的网络这一过程。消费者总是被能够提供更多选择的系统所吸引,但技术革新所指明的方向却是开放。
  佩奇和布林是幸运的,在他们创业时候,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可以使用宽广、开放的信息网络——Web,可以采用开放源软件作为他们的事业的基础。为了充分利用Web,他们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在这点上,他们毫不吝惜。他们装备了一整套计算机基础设施,能让谷歌同时在多个方向上高效运行,而不必担心它们的马力会耗尽。
  谷歌的创造能力应该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战略上极为重要且无先例可循的问题。谷歌没有将计算机硬件视为极其复杂的机件和精巧的装置,为了避免硬件故障给谷歌运行带来毁灭###后果,它决定自己组装机器,这样就不必依赖那些除了制造机器外在服务方面一无是处的硬件提供商。这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研发和改进企业在硬件方面的专业技术的过程中,谷歌又一次超越了Web服务领域中的其他竞争对手,使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扩大它的产品系列,而不必依赖外部的服务提供商。这就是让谷歌可以大展宏图的信心所在。
  

能力无限(1)
计算机一度曾经是一种供展出用的外观新奇的物事。1947年,IBM公司的工程师们制造了一台长达120英尺的新机器——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elective Sequence Electronic Calculator),当时IBM知道,这台计算机仅凭其外观就足以令公众惊诧不已。又是机械,又是电子,光是研发费用就高达100万美元,它身上装饰的有刻度盘、开关、仪表以及闪烁的指示灯。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J。沃森(Thomas J。 Watson)将它安装在位于曼哈顿的IBM世界总部大楼的首层,路过第57大街的行人都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它,每天都有数百人驻足在人行道上痴痴地望着。
  这个机器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它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设计过于匆忙。当《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在机器的发明者小罗伯特·R。西博的引导下参观时,注意到在仪表盘后面有些跟哪儿也不连着的电线,便盯着仔细看。西博理解地点点头:“是的,这些线路有点儿奇怪——没人知道它们放在那儿有什么用。”
  在IBM公司看来,把计算机放在众人一眼就能看得见的地方,是一个令人赞赏的市场行为。在大众的心目中,巨大的体积和脉冲发出的灯光与对电子计算机的想象十分吻合。严格说来,IBM的庞然大物只是一个###能单一的计算器,但好莱坞却将它的外型复制下来,每当电影背景中需要电子计算机之类道具的时候,就把它用上。今天,功率之大和功能之多都远非计算机所能比的机器都放在了我们的膝盖上——硬件再也不能令人惊讶了。
  但是,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谷歌全部的计算机都摆放在一处,我们依然会产生兴趣。那么多机器聚集在一起,场面必然十分壮观。谷歌公司的创始人在当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深受贫困之苦——也就是说,他们因为计算机的数量不够而无法完全实施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似乎就下决心不再受资源短缺之罪。
  谷歌应该是可以升级的,它的创立理念就是要使对网页的搜索速度与网页上信息量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谷歌的创办者坚定地认为,对搜索范围决不能画地为牢。无论网页会变得多大,也无论它将哪类信息包括进来,谷歌都不仅要保持其搜索的质量和速度,而且要将增加搜索广度作为提高质量的手段——输入谷歌引擎的信息越多,它的智能就越高。
  佩奇和布林凭直觉感到,公司一些未能尽如人意的原因就在于搜索技术存在设计上的缺陷,不是遵循积极发展的思路,因而不能满足组织起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的要求。当其他地方的搜索引擎因为可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反而被海量信息所淹没,无法区别网页中哪些是最有用的信息时,谷歌的PageRank打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能够用一种别人从未达到过的复杂技术——从网上把有用的线索抽取出来。输入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越多,PageRank能够抽取出来、进而用来根据关联###对页面进行分析的线索也越多。依此看来,谷歌的技术就有了它自己的独到###。
  当布林和佩奇打算将全世界的信息都组织起来的时候,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公司,而且为广阔的信息世界——包括网络在内——做出了两个将会带出衍生结果的基础###的决定。第一个决定是,让谷歌的搜索结果完全按照数学原则排列顺序。一旦软件的公式算出了搜索结果,谷歌将禁止用任何人工编辑行为进行修改。他们相信,用软件手段处理网页搜索问题所得出的结果优于用人工编辑得出的结果。而且这也是最适合于数据升级的方法。即使人工编辑能够摆脱偏见,其速度也不够快——而且也不够廉价——无法赶上数以百万计,甚至以10亿计的新网页的增长速度。。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能力无限(2)
承诺用排除人工干涉的数学方法评价全世界的信息,这就要求佩奇和布林做出第二项决定:谷歌的计算机###能的更新速度应该赶上网页增长的速度。谷歌需要一个在能力和容量上能够掌握令全世界所有信息都参与运算和存贮的系统,它掌握的问题要比其他任何系统都更彻底、结果更好。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量——用户不会因搜索结果未能即刻出现而耐心等待。快速的发送需要快速的接入,这只有投资建造大容量的机器才能实现。谷歌的创办者决意不让自己搜“尽”天下信息的理想因现实的阻碍而有丝毫的让步。这就需要组装一套极有可能是天字第一号的计算机群。
  谷歌本来也可以选择依靠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最复杂的硬件来实现它的计算能力,也可以按照满足最苛刻制造要求和处理最大的网络流量的标准进行设计。它的竞争对象们关心的都是软件方面的问题,而将硬件方面的问题交给了计算机硬件厂家。让网站的运行能力与网页的规模扩张保持同步的理念深深地蕴藏在谷歌的使命意识中,而快速同步又是谷歌区别于竞争对手们的关键所在,所以它决定要自己制造机器,这在软件行业还是一条没人走过的新路。谷歌采用与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相同的标准部件,从第一步起就自行制造,所以在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时,便能够做到低价、高效、无限。
  用充足的硬件来装备宏伟的规划,是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当研究生时着手搜索引擎研究时想到的问题,当时定下的规划是“穿越Web”。他将谢尔盖·布林加为合作者。对二人而言,最有趣味的挑战是将“全部”Web(而不是仅选择其中一部分)加以索引。随着谷歌的“爬行器”搜集的Web网页越来越多,佩奇和布林的研究却因他们机器的存贮能力有限而受到了牵制。谷歌是在大学生宿舍里的一堆品牌混杂的机器上开始运行的。到1998年初,它们已经搜集了2600万Web网页,这是已经建成的搜索引擎——如Alta Vista——在两年之前就已经达到的数字的一半。两名斯坦福学生亟需更多的硬件设备。他们后来回忆说,在三年当中,他们站在斯坦福大学货物交接处,“像饿狼扑食般寻来了一堆各种类型的机器”。当他们看见有人提取20台机器时,他们便走近负责人,使了点花招让他“匀”了一台机器支持他们作研究。
  为了提高他们的搜索引擎能力,两名学生花光了他们自己的15000美元积蓄,动用了3张信用卡,购买了能够存在1012比特数据的硬件驱动盘。他们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搜索技术的能力,但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产生开办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念头。相反,他们想把他们的技术转让给其他公司,而他们的网站只是作为展示他们在搜索技术方面的杰出才能的示范产品。是雅虎的创办者之一兼斯坦福校友的大卫·费洛告诉他们俩还有别的可能###——他告诉他们应该继续往前走,进入搜索引擎的行业,这才是保证在将来继续开发他们的技术,以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产权的最好途径。
  与此同时,到他们的斯坦福网站访问的一个访客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早期的谷歌搜索引擎的反应太慢。1998年初,谷歌对一些普通搜索词的时间往往需要几秒——有时甚至是十几秒钟——才能完成。当时搜索引擎业的一些观察家把谷歌视为低流量的奇珍异物。但即使是1秒钟接收一个问题,也就是一天1万个问题,它也已经占用了斯坦福大学整个网络带宽的一半,事实上已经不再受到大学的欢迎了。

能力无限(3)
由于这个原因,布林和佩奇在1998年决定将他们的活动搬出校园,并接受建议正式成立一个公司。这个措施不仅可以不再占用大学的网络带宽,而且能将公司与非赢利###质的学术世界隔开,进而有条件从投资人那里争取到投资,解决硬件和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虽然他们是冒险进入商业世界,但他们走的是一条明显不同于当时其他年轻的硅谷企业家的道路。那些人或者完全沉浸在“吸引眼球”等流行的企业行话中,或争先恐后地进行公开上市融资(IPO);布林和佩奇却对吸引眼球和公司上市毫无兴趣,甚至对市场占有率也不感兴趣。他们对商业机会的态度与此前对研究工作中的挑战的态度完全一样:他们集中精力研发能与Web增长速度同步提高,而不受限于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搜索技术。他们之所以对掌握整个Web世界感兴趣,不是因为它在将来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这一点在1998年的时候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而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技术挑战。
  计算机科学——而非商业——在两位创始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还在研究生时期,他们就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做过这方面的探讨。现在,两个年青人终于办起了在电脑资源方面进行投资的公司,他们的出手是如此地大方,以至于无论想出何等野心勃勃的任务,机器都足够使用。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对常规的成本会计从来就不加考虑,这反而促进了现代商业史上获取利润最高企业的快速成长。
  不过,起初他们让谷歌的搜索技术按比例增长的雄心很快就遇到了严重的问题。要增加谷歌索引中所包含的网页数量是非常容易的——他们的“爬行器”在1998年底就搜集了大约6000万个网页。但在进行PageRank所要求的错综复杂的计算时,系统却堵塞了。“爬行器”要用7到1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计算,而编制索引和计算机PageRanks(进行网页评估)则要在此后再花费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计算机内存中的一个磁盘错误或暂时的问题也能在索引编制过程中将它整个摧毁,而且不能马上发现。于是又要从头开始编制索引。随着搜索到的Web网页的规模不断扩大,创建索引的困难也呈指数级别增加:在爬行结束后,用PageRanks还要磨蹭上几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计算。
  谷歌网站的###能问题也令人颇觉痛苦。人们都在说谷歌所产生的有用链接比其他搜索引擎要多,谷歌的传输量从1998年的每天1万条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每天10万条。但布林和佩奇认为他们的基础部件无法与这一增长速度相适应。于是他们从经营经验较为丰富的公司寻求帮助。1999年初,他们遇见了乌尔斯·霍尔茨勒(Urs Holzle),他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科学家,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工作,霍尔茨勒每周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