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 >

第314章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第314章

小说: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堵在了那影子的嘴,这一来,就看不到出气的情形了,而覃萍也顺利点上了香烛。

很多人多会问,为何我们祭奠死者、神灵都爱用香烛?这个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一个说法是“香”与“想”谐音,代表思念和要求。给死者上香。就说明祭奠者想念死者,给神灵上香,是说明想让神灵帮衬着自己一点。“烛”与“祝”“逐”谐音,给死者点烛,代表祈福祝愿,给神灵点烛。代表驱逐邪妄。但我所学到这有关香烛理论,应该和这流行的做法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特别艾教授就明确指出“从事得烛”的理论,首先艾教授认为。这香烛本身的意义是一种职业,它在古时就是掌管祭祀的,到后来,香烛的职业色彩逐步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成为了祭祀的道具符号。其次,香烛都和火有关,点了火,香烛才有祭祀的意义,而火,在古时寓意着光明,而死亡、阴曹地府和黑暗有着必然的联系,用火去照亮死亡与阴曹地府,本身就有指引的意思,当然,神明那边本身就熠熠生辉,用香烛祭奠,有锦上添花的寓意。(神明本就什么都不缺,除了锦上添花还能作甚?)

那对于我现在深夜祭奠,点燃香烛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这个我并不是很清楚,其实对于我而言,和姜舯、艾教授、黄夫人比起来,压根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看不到鬼影也听不到鬼语,唯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就是接受了艾教授的灵异理论,这些理论就如同给我安装了一副“天眼”一样,能“看得到”鬼影,也能“听得懂”鬼语。姜舯走到哪,哪就会引来众多的孤魂野鬼,这院子是隐藏姜舯的地方,孤魂野鬼之多可想而知,更何况这里发生过灭门的火灾,怨气本身就重,是滋生灵异事件的“极佳”场所,在这里祭奠,肯定能碰到鬼,这是我所能“看”的原因,另外,如何与孤魂野鬼来交流,这就得花点心思了,我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就是想知道姜舯的真实下落,鬼是不会说假话的,但也听到鬼说真话,很难,很难

好在我曾经得到过姜舯的“真传”。鬼语的交流是用了一种非常低频的声波,这也是一般人听不到鬼语的原因。即便是你有着极其敏感的听力,能听到这极为诡异的低频声波,但由于发音的不同,就如同说汉语的人听到英语一样,也是没有办法去理解鬼语的内容,再或者,你听力非常好,理解力也是倍儿棒,能听到也能听懂,但由于自己本身不能发出这样低频的声音,所以还是不能交流,可想而知,姜舯的通灵的本事有多么的金贵。姜舯在长期与鬼魂的交流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比较靠谱的解读鬼语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是符号与图形的交流,其实这道理说俗了,很好理解,那就是一不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和不会说汉语的英国人,两人在一起需要交流,怎么办?那就得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和符号。人跟鬼魂交流,用肢体语言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双方是“隔空向望”,你看不到我,我看不到你,这肢体语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最理想的中介物来做交流的“桥梁”。

那怎样的东西可以作为人与鬼之间的中介物“桥梁”呢?最大众的一个,就是梦境。梦境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人鬼交流的“桥梁”,能产生对话,也能产生互动。效果明显,也最为直接,但唯一的不足是,人类的被动的,要鬼来主动寻你,跟你交流。有时候,你想跟某一鬼魂去交流事情,但不知道哪一天那鬼魂会来托梦找你,即便是找了你,但都是你跟着它所“制造”的梦境在逐一发展,或许等你醒来的时候,你发现,你压根就没有跟那鬼魂说到自己想交流的问题,这就让很多有强烈交流渴望的人得不到满足。那接下来就有一种特定的仪式,让人主动招鬼交流,注意了,我在这里用的是“招鬼”而不是“找鬼”,这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径庭。什么特定的仪式呢?笔仙、碟仙、钱仙之类的,通过这样的仪式,你可以招到鬼,并能跟其交流,这虽然是交流上了,但招来的鬼随机性实在是太大,压根就无法把控,换而言之,你想问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但不知道找什么人,只能在大马路上,随便逮到一个问一个,效率低下不说,还费神费力,属于吃力不讨好的那种,因此,这种特定的人鬼交流的方式,除了满足一些特定爱好的人士以外,我想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来会做这样的人鬼交流的。还有一种就是问神占卜,这个形式我一直是认为比较扯的,但史料对这方面的记载比较“偏爱”,随便翻一下史料,都能看到占卜特灵的“场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还有一部史料竟然能正确占卜到某位国王什么时候死(稻子收获的季节 ),怎么死(死在茅坑里)的高度精确谶语,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但即便是这样玄幻的占卜,但也有着极大的缺陷性,那就是一卜只能一问,还且占卜的对象特别单一,满足不了人鬼交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玄幻又单一,技术含量也太高,这也推广不了。

ps:  实现人鬼交流,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

第582章 怨戾的金钱:真正的真相(十七)

姜舯所授予我的,就是随时随地能跟鬼去交流的特殊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特别的高科技,而是姜舯作为一名“资深”的通灵者,经过长年累月的与鬼魂交流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将一些有规律的符号总结给我,让我知道了鬼语中一些特定的术语,这样的交流既能解决其他与鬼交流方式的单一、机械,也体现了这种交流模式的多样性、层次性——焚香告鬼!

焚香告鬼是区别于碟仙、笔仙等随机招鬼的一种与鬼交流的方式,大体的模式是拿好香烛,找到一处多鬼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招鬼,譬如说,我想找到意外死亡的亡魂,那就采用“预香排列法”,这样招到的鬼就多为死于意外的,(至于什么叫“预香排列法”,下文会详细描述。)如果想找到寿终正寝的,那就得采用“香烛错列法”,这样就能找到寿终正寝的鬼魂如何判断有没有找到自己想要找的鬼魂,就要看烧断的香灰,如果得到的提示是找到了相应的鬼魂,那就得提问,“左是右非”是获得答案的最终选择,所谓的“左是右非”,就是两支蜡烛,大家都知道,点蜡烛是左右分开的,点亮后,如果左边的蜡烛熄灭,那就代表了肯定答案,如果右边的蜡烛熄灭,那就代表了否定答案,如果两支蜡烛许久没有熄灭,那就代表没有答案或不清楚。

焚香告鬼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它必须在鬼多的地方才能进行,而且也必须是户外,这一般的人是不敢如此造次的,正如那香烛店的老奶奶所说的一样,这晚上焚香祷告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般而言,晚上点香和点蜡烛,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亡灵守夜。

晚上点香到底会有怎样的危险?我没有碰到过,但我是听到过的,这些故事大都是艾教授亲口所说,姜舯对于这样的故事大都不感兴趣,因为他见鬼多了,对于这晚上焚香祷告的事情,历来是比较麻木的。而作为我这个普通人来说,每每艾教授讲这种类型的故事,我会非常感兴趣,对于我而言,学灵异的最大目的就是能接触这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那很显然,听人家各种见鬼的经历也是非常有趣的。

艾教授给我讲了诸多的夜晚焚香祷告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这故事倒还不是祷告,只是焚香而已,但发生的一切让人觉得非常的匪夷所思。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小孩,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5岁的小男孩,根据艾教授的讲述。这小男孩应该是非常聪明、可爱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清明时节那次,小男孩的父母不知道怎么了。竟然带着小男孩一起去踏青祭祖(个人建议:这种扫墓的行为,最好不要带上特别年幼的小孩,一般而言,8岁后的孩子可以跟随大人一起扫墓祭祖了。),在祭祖的过程中,少不了要焚香点蜡烛,在小男孩的眼里,这祭祖是枯燥乏味的,但这焚香点蜡烛,却是觉得很好玩,很稀奇,小男孩父母当然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玩火啦,于是就生硬的拒绝了孩子,小孩子多多少少有些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玩,我越是要玩。家长祭祖结束后,就把剩余的东西一起带回了家,到家后,那带回的剩余东西就往地上一扔,也没去留意,但五岁的孩子却“长了”心眼,一直打着那剩余东西中香烛的主意,直到晚上,父亲在客厅看着球赛,而母亲则在卧室玩着电脑,五岁的小男孩就偷偷的拿了那剩余的香烛,偷到了自己的房间,一本正经开始学着大人的模样,点起了香烛。

这一家三口是住的普通的两室一厅的公房,位于旧城区,房子装修了有一段时间了,居住环境还是比较陈旧了,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旧城区就要改造,所以也没有特别的去布置这旧房,大家都准备等一等,等拆迁后,再重新布置新房,孩子的儿童房设施也比较简单,墙面上只是略微的涂了一些比较鲜艳的树脂漆,地面上铺设了那种海绵式的拼板,儿童房的北端有一处飘窗,站在飘窗往下看,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这在风水位上是属于“万箭穿心”之位,不是很好,特别是对家人不利,多有灵异发生,但当下的年轻父母对这一点似乎并不关心,认为舒适就可以了,小男孩进得房间后,天真的认为,开着灯容易被父母发现,他就紧闭房门,并关了电灯,借着飘窗外的光亮,拿出了“偷”进来的香烛,小男孩先是舍不得点,将香烛把玩了一番,然后又在香烛的袋子里摸出了一只白天父亲祭奠用的打火机。

当下的孩子远比我们那一代要聪明的多,不要说这一次性的打火机了,即便是高科技的手机电脑,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小菜一点,小男孩“啪”的一下点亮了打火机,那泛出微微光亮的火苗让小男孩很开心,端详这火苗一会儿,或许是火苗持续的时间有点长了,温度有点高,小男孩的手不慎烫了一下,小男孩“啊!”的一声,将打火机不小心跌落在地。小男孩呼叫的这一声对于看电视的父亲和玩电脑的母亲而言,似乎有点“隔靴搔痒”,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小男孩不以为意,真准备俯下身,去捡打火机的时候,突然联想到自己刚刚被这打火机烫到,应该还是很烫,心里有些阴影,一时之间不敢去捡

“没事,拿着!”这时从地上突然冒出了一只苍白的手,捡起了打火机递给小男孩,小男孩先是一惊,愣了一下,我不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小男孩是否有恐怖心理,但对于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仅仅是“一惊”而已,随后他结果那手递来的打火机,对着那手说道:“你是谁?怎么只有一只手,你的头和脸呢?(小男孩的口误,在他这个年龄段中,还不能理解头和脸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意思。)”可令人奇怪的是,小男孩接过那打火机,那只手就消失了。

小男孩不解的蹲到地上,细细看了一下刚冒出手的位置,发现并没有异样,小男孩“啊啊”的傻笑了两声,随后又“啪”的一下,点亮了打火机,这一次,小男孩没有长时间的去看那火苗,而是学着白天大人的模样,将一支香的香头凑上了火苗

小男孩不静心,误以为那香头只要一碰上火苗就会点着,可现实是,小男孩将香头碰上火苗后,担心香头会烧坏,所以又很快的将香头抽离了火苗,但这样香头显然是点不上的,几次三番后,香头除了发黑,依旧没有点燃,小男孩失去了耐心,准备将香给扔掉的时候,突然,从窗外传来了一句声音:“不要扔,点着它!”小男孩看向窗户,只见窗外贴着一个人,人头特别的明显,在那对着小男孩说话,小男孩家住在五楼,不算高,但一般人要爬上来显然还是有点难度的,小男孩看到窗外有人,就吓的扔掉了他手中的打火机和香,哭着喊道:“有坏人”

真搞不明白,这小男孩对地上突然冒出一只手并不觉得可怕,却被窗外的人形吓的大哭起来,看来,这小男孩从小就被父母对“小偷、坏人、流氓”的防备进行了教育上的灌输。

ps:  小孩子见鬼远比大人见鬼要有意思的多

第584章 怨戾的金钱:真正的真相(十八)

ps:  更正一下:由于输入的失误,造成有两个582章,实际上其中一章是第583章,造成的不便还望谅解!

排列完毕后,覃萍在旁一直嘀咕着:“还有这样的排香方式呀?真是少有!”我没有想着去跟覃萍过多的解释,只是赶紧摆弄起来,尽量尽快的和鬼魂通上“话”。

这套东西自打姜舯教给我后,我还没有使用过,所以在这是否有效的情况下,很难去把握,因此,覃萍虽然好奇,我也懒得去做解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