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使人回到自己的童年。
邓聪不仅是新光厂的经营大户,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因此是购买新光厂的最佳人选。不想,这个靠着新光厂发迹的暴发户,却把新光厂看得一文不值。方洪涛在心里骂道,这个家伙,纯粹是一幅资本家的嘴脸。
方洪涛不说话了,他已经失去了说服对方的热情。邓聪如此武断和不留情面,深深地刺伤了方洪涛的自尊心。此时此刻,他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痛打落水狗的滋味,心里格外地难受。与此同时,邓聪思考问题的方式,令他吃惊不小。他不得不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光厂何以落到这步田地?改制真正能够救得了新光厂吗?这样的问题他一直都在思考,但似乎都不够系统和深入。新光厂的日子好过以后,方洪涛的思想却越来越肤浅。现在,他对自己过去思考产生了怀疑;他迫切需要确认一些东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麦城(2)
现在审视历史,新光厂之所以能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首先得益于方洪涛率先实行了生产定额制、产品价格浮动制、并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
新光厂只是一个专业从事标准件生产小摊子。标准件是工业基础件,被行家称为工业的盐。当时本省的标准件市场,由三大国营企业主导。这三大巨头,对本省若干小厂来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头上,令他们毫无话语权。方洪涛接手新光厂时,新光厂因脱钩计划经济体制而陷入了经营困境。但在方洪涛看来,大企业虽然规模大、品种齐全,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标准件企业能把所有的品种都生产全,这就为小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其次,大企业高昂的运行成本以及迟钝的市场反应能力,成为了中小企业与之竞争的比较优势。于是,差异化生产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而以其价格低廉和优质服务与之竞争,成了方洪涛经营企业的主导思想。于是,一系列有关生产和销售的改革措施在新光厂出笼。不出三年,新光厂的人均产值是三大巨头人均产值的2至3倍,产量和利润均迅速攀升,产品价格则低10%左右。
首战告捷,使方洪涛更加自信和雄心勃勃。他的坚定目标,是在三五年内击垮本省三大标准件巨头,并取代它们的地位。当时的新光厂,与任何一个巨头比较,其生产规模均悬殊在20倍上下。要击败这样强大的三个对手,无异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方洪涛却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
随着市场化的提高,新光厂的销售网络的威力日益显现。邓超似的暴发户应运而生,新光厂更是一年一个新景象,到1990年,这个仅有600多员工的小厂的年产值首次突破一个亿,在省内标准件三大巨头中后来居上。而与此同时,本省标准件三大巨头却几乎与新光厂的成长同步地走向衰退。到1991年,新光厂以年产值亿元、自有资产超过6000万元击败三大巨头,成为内陆省规模最大的标准件生产企业。
新光厂,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当时全国标准件多以上海机电公司的价格为交易基准,业内称“上海价”,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光价”悄然而起。新光厂的产品价格一动,可撼动全省甚至全国的市场,可见其影响力。方洪涛,成为了业内神话般的人物。然而,无论是新光厂还是方洪涛,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
几年好日子很快过去了。市场开始重新洗牌。原来省内的三大标准件巨头分分解体,设备被分割,生产力在形式上发生了根本转化,更多的个体企业应运而生。新光厂的竞争对手,从集中走向了分散,从三个变成了不计其数,并且从明处转移到了暗处。与此同时,江苏、浙江的个体企业蓬勃发展,其产品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蜂拥地杀入内地。新光厂的竞争对手,从省内扩展到省外,对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方洪涛回头看历史时才发现,过去的三大巨头既是新光厂对手,更是一种对它的庇护。因为这些都是国营企业,以较大的规模和亏损为代价,壮大和支撑着本省的市场,其产品价格与新光厂比较,新光厂更占势力,而这些企业的破产,导致了市场出现了真空地带,也导致了新光厂的比较优势的消失。当时本身的标准件市场分额,按不变价计算一年大约3到5亿元,而身为龙头、地处风头浪尖的新光厂,并不能支撑起这个市场,因此渐渐地成了众多抢占内地市场的厂家和商家的靶子。
天有不测风云。真正让方洪涛感到高处不胜寒,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沿海大量的外向型企业打道回府,在国内开辟市场,标准件这种小东西也不例外。这些来自发达地区的产品,市场化程度更高,可以不按国家标准产生而是按照你的需要生产,价格可以不按件计价而按单件产品的重量计价,好像他们卖的不是螺丝而是黄金,可以精确到以克为单位计算价格。最可怕的是,他们经销的小规格产品价可以比新光厂的产品价格低20%以上,对这一行业来说,这是一种难以令人置信的价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方洪涛培育的经销商,已经羽翼丰满,也更加地唯利是图。他们成为了沿海商品进入本省的桥梁,同时又用沿海商品的价格反过来压榨新光厂。
反击是必然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多年来,新光厂的利润大约为8%左右,如果要与江浙拼价格,就得亏损。如果不拼,就得丢市场。丢市场,就等于丢掉饭碗。这是一场不得不拼的生死较量。只有期待于近水楼台的优势,期待于以逸待劳的优势,幻想着通过不惜血本的拼搏,能把江浙的产品扫除本地市场。
然而,到了1997以后年,新光厂再次出现经营性亏损。而且一年比一年亏损更严重,以致落到了今天的地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麦城(3)
离开邓聪的办公室以后,方洪涛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人来车往的大都市,令他感到茫然,也感到自己是那么地渺小。
历经了十多年拼搏,新光厂再次陷入了困境;而方洪涛,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一个企业、一个人,原来是如此地弱不禁风,稍不留意,就会在经济大潮中翻船。一部分在船上吃饱喝足的乘客,只会堂而皇之地逃窜。
以前跟屁虫似地围着方洪涛转,左一个方总又一个方总喊得跟他亲爹一样热乎的邓聪,如今居然打起翻天云并洗涮起方洪涛来了,真可谓虎落平原被犬欺。邓超如此,其它人就更不用说说了。一时间,方洪涛也多愁善感起来,感叹着世事沧桑和世态炎凉。
“现在住哪里走?”
郑书记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打断了方洪涛的愁思。
“随便。干脆,去桃源度假村……”
上了车,方洪涛的心神也定了下来。重新洗牌的时候到了。社会的运转,就是一副牌局。新光厂职工的牌出了,新光厂的销售商手中的牌也打出来了,政府的牌也出来差不多了,该是他老方出牌的时候了。他在心里发狠:一定要让新光厂再度辉煌。不过,到那时一定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点,把自己的人培育成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而不是邓超这群混账东西。
打不倒的方洪涛(1)
苏晧在新光厂设置了自己的办公室。他严然成为了新光厂的编外职工,只要不出门办事,每天都匆匆忙忙地按时上班,完全一副与新光厂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的架势。
这天一早,他进办公室时,发现地上有一张从门缝递进来的纸条。
偷偷地给工作组递纸条这样的事,并不鲜见,没遇见也听说过。不过,苏晧捡起纸条一看,眼睛突然地亮了。
纸条上打印着这样几行字:新光厂的财务帐不会有问题。要查清新光厂有没有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龙泉湖别墅区100号楼的业主是谁,又是什么人住在里面;购买这幢别墅以及维持别墅里的人的开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钱从哪里来?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突破口。
苏晧点燃一支香烟,反复去地看着纸条,心里想:这就是方洪涛包二奶的证据?查清了这些问题是否属实,新光厂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这的确是问题的突破口,但这又是谁提供的呢?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苏晧立即把李兴宇叫到了自己办公室。
“你不会怀疑是我搞的这种名堂吧?”
“当然不。你如果要向我反映问题,一定会当面说。不过,可以肯定,这是了解内情的人提供的。我想,这个圈子不会很大,你可能会清楚是谁炮制的这张纸条……”
“我不清楚。”
“如果让你猜测,你的第一感觉会怀疑谁?”
“当然是我们的书记。”
“你们书记?不会吧。我找他谈过话,感觉到这个人很识大体,也比较有头脑。他很支持方洪涛的改制方案,对老方这个人的评价也很高,不像是搞这种小动作的人……”
“你可能不了解,在企业,书记只是厂长的陪衬,只能生活在厂长的阴影中……郑书记当然也逃不掉这种命运,常常被老方指手划脚、呼来唤去。但是,如果没有老方,新光厂的主人是谁?最有可能的人选就是郑书记。他比老方年轻,而且也不见得就比老方笨到哪里去,只是性格和风格不同而已,没有人能够断定管理企业哪个强于哪个……”
“照此说来,对老方最不满的,应该是郑书记了。”
“这只是一种分析和猜测。”
苏晧点了点头,让李兴宇离开了。进驻新光厂以后,苏晧和李兴宇往来很少,他也不想让新光厂的人知道自己和李兴宇有什么特殊关系。这样对开展工作、对李兴宇本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到新光厂快两周了。调查新光厂事件的过程中,苏晧对新光厂的发展道路、以及方洪涛这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职工,认为方洪涛为企业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在企业改制进程中,一部分职工对改制方案有意见,怕的是今后失业;多数职工对企业评估有看法,那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似乎也不完全是针对方洪涛这个人。把一艘船打烂了,每个人从中得到的份额,看起来永远也没有一艘大船那么体面和有价值。这在情感上,在既得利益上,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伤害。总之,如果没有这场改制,新光厂的职工不会计较方洪涛的所作所为,也不会闹事。但是,如果不改制,企业会亏空,方洪涛的老本也会吃空。历史的脚步走到了这一步,方洪涛不得不面对利益的再次分配和由此产生的矛盾。出于对生计的考虑,对未来的担忧,人们留恋往日的辉煌,对方洪涛是既爱又恨。
新光厂职工的这种情感,也渐渐地影响到了苏晧。另一方面,苏晧也意识到,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和方洪涛在企业界的影响力,查清新光厂是否有问题非常困难;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只集中在方洪涛一个人身上,离开了他的配合,就会落到查无实证的结果;包括新光厂的改制,离开了方洪涛也会寸步难行。看以前的成绩、看现在的企业改制,苏晧有些喜欢方洪涛这个人;面对职工反映的问题,他又憎恶方洪涛这个人。
是查办方洪涛,还是顺利完成企业改制,的确是一个需要领导拿主意的问题。如今,苏晧体会到了周光明的苦衷,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是顾全大局。看方洪涛,的确应该首先看大节。这是公正看问题的需要,也是时事的需要。
眼前这张纸条,无疑为苏晧出了一道新的难题。
打不倒的方洪涛(2)
邱大姐捞起一碗面条,吃了两口,突然感到恶心,险些呕吐。犹豫了好一阵,她还是端着面条去了隔壁邻居家。
“小魏,我还要点辣油。”
李兴宇不在家,小魏和女儿一起正在吃饭,忙招呼道:“邱姐,快来,一起吃……”
“不了。我就要点辣油就是了。”
“来嘛。”
“不不,我的面已经煮好了的。”
不容分说,小魏泼辣地把瘦弱的邱大姐按在了饭桌旁。
“英子,叫邱阿姨。”
一旁的小女孩叫道:“邱阿姨好。”
邱大姐摸着小女孩的头,“英子好乖。”
此时的邱大姐,似乎有些无可奈何,只好客听主便了。小魏一个劲地给邱大姐夹菜夹肉,吃着吃着,邱大姐禁不住落下了泪水。
邱大姐40来岁,是新光厂的普遍操作工,过去的月工资1000元以上,如今工作量不饱和,工资水平下降了40%左右。丈夫从一家国营企业下岗几年了,一直找不到工作,最近在市里找到一个看工地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