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揭秘高盛 >

第12章

揭秘高盛-第12章

小说: 揭秘高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谕茉诙唐谀诨竦镁薮蠡乇ā�
  “长远上的贪婪”让高盛在进入中国大陆十多年的时间中,在中国取得了其他投资银行所难以企求的业绩。
  

第五节 团队精神
真正让高盛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都是两名负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
  一、华尔街的明星制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明星制”一样,华尔街也盛行着“明星” 体制。在明星体制的金融行业中,小部分盈赢利能力强的银行家与交易员获得的报酬远远高于其他人员。这种明星体制造就了一个个华尔街风云人物,也让华尔街有了从未有过的吸引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一大明星就是德崇证券公司的迈克尔·米尔肯。在德崇证券,以创建垃圾债券市场而影响华尔街的米尔肯的影响力超过包括公司总裁等在内的所有其他人。1987年,米尔肯获得的奖金高达亿美元。德崇证券被人们视为“只有一种产品的公司”,这一产品就是米尔肯创建的垃圾债券。当米尔肯因违法而被美国监管机构指控后,德崇证券公司失去了它的明星,也就是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华尔街“明星”制下的另一个明星就是所罗门公司的副总裁与负责所罗门公司所有自营债券交易的约翰·梅里韦瑟。1991年5月,所罗门公司在美国财政部国债认购中出现欺诈行为,梅里韦瑟与所罗门公司的其他几个明星随即被所罗门公司最大的股东沃伦·巴菲特解雇。
  二、高盛的“我们”
  但是,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盛不乏金融天才——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可以比肩于华尔街任何明星,但高盛没有将他们塑造成明星,而高盛也就没有因为格斯·利维的突然去世、罗伯特·鲁宾的离职从政或者马克·温克尔曼未能成为高盛总裁离去而大伤元气。
  1981年; 当所罗门公司决定将公司出售给菲利普兄弟公司时,所罗门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也只是将决定象征性地通告合伙人。在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的通告会上,执行委员会只是形式性地征求合伙人的意见。在高盛,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年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芬·弗里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上市的提议最后被否决。
  在高盛130多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不仅高盛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公司高级合伙人职位授予盈利最高的两位合伙人,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都由两人共同负责。除了乔恩·科尔金与亨利·保尔森之间曾发生过权力斗争外,其他时间共同领导制在高盛进行得非常成功。
  三、内部斗争与所罗门、雷曼公司的衰败
  1978年,刘易斯·拉尼埃里在所罗门公司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当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储蓄与贷款协会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出售时,拉尼埃里领导所罗门公司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开发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而使所罗门公司不仅获得了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而且成为房地产证券市场的引领者。
  这位从收发邮件开始职业生涯的债券交易员更是成为所罗门公司的传奇。 然而,自80年代以来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但公司并没有为这种扩大做好充分准备。所罗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债券交易,它们企业文化中也向来有喜爱挑战风险的进取精神,但是随着公司的辉煌和规模迅速膨胀,这种精神异化为一种过度个人主义,或者所谓的“精英”思想,公司员工对公司逐渐淡化了归属感。特别是所罗门公司开始推行的所谓“职业化” 更导致所罗门公司丧失了大量人才。如刘易斯·拉尼埃里与他的那些意大利裔同事们并没有大学学历(有的甚至初中没有毕业),虽然他们在证券交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利润,但最终还是遭到重学历而不重实际能力的所罗门兄弟的解雇。
  奥莱塔在《华尔街的贪婪与荣耀:雷曼王朝的垮台》一书中说,雷曼兄弟公司鼓励的不是团队的合作,而是独断独行的风气。结果,雷曼兄弟的合伙人不是将高盛视为竞争对手,而是将自己公司中的其他合伙人视为对手;他们不是为雷曼的荣耀而工作,而是为自己的荣耀——奖金与职位——而工作。雷曼公司最终也成为这种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1969年罗伯特·雷曼去世后,雷曼兄弟公司连年巨额亏损。1973年,雷曼兄弟公司聘请皮特·彼得森为公司总裁与CEO。在彼得森的领导下,公司连续5年创造了创纪录的利润,其股东权益回报率是华尔街投资银行中最高的。虽然交易部是雷曼兄弟公司最盈利的部门,投资银行部却看不起交易部及交易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称交易员是举止粗鲁的“动物” 。这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的内部斗争,在很长时间里,投资银行部甚至不愿与交易部在同一办公楼中工作。迫于交易部的压力,彼得森被迫任命交易部负责人刘易斯·格卢克斯曼与自己为共同CEO。格卢克斯曼的上任导致了交易部与投资银行部之间更加激励的内部矛盾。最终格卢克思曼发起了一场内部政变,迫使彼得森辞职,格卢克思曼成为公司唯一的CEO。对交易部门出身的路易斯·格拉克思曼成为公司CEO感到不安的投资银行部工作人员纷纷离去。1984年,处于困境中的雷曼兄弟公司以亿美元出售给美国捷运公司。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节 声誉
没有哪个公司比高盛更多地谈论商业道德与原则问题——这显著体现在高盛制定并已经遵守二十多年的“高盛经营原则”。
  一、高盛:声誉是难以恢复的
  “高盛经营原则”第2条,“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如果这三者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声誉是最难以恢复的;我们要致力于完全遵循规范我们的法律、规定与道德准则的字面含义与精神。我们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坚定不移的遵循”。第14条,“正直与诚实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希望我们的员工在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公司工作,而且私人生活中——维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在对待道德及法律上,高盛是否真的与别的公司不同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高盛交易公司以及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高盛在遵守商业道德上的缺陷。在1990~2000年美国股市牛市中,高盛曾经有机会证明,同别的公司相比,高盛更好地遵守了法律与道德。但是,高盛没有做到。2002年,美林、高盛、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后更名为瑞士信贷银行)等10家公司因为在股市研究报告中误导投资者而遭受纽约州司法部长埃利奥特·斯皮策与SEC的调查。虽然高盛没有像美林、瑞信第一波士顿银行等公司一样受到欺诈指控,但高盛支付了亿美元的资金进行庭外和解,因为高盛同样存在着种种不规范行为。此外,高盛是、Webvan等公司股票的主承销商,这些公司上市不久就破产,而高盛获取了巨额承销费。
  在中国,高盛也常有规避中国法律法规的行为。2006年高盛以大约9600万人民币投资西部矿业,一年之后即套现70亿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神话”。但是,这项投资回报高达倍的项目遭到了广泛质疑。
  但是,迄今为止,高盛确实没有像它的竞争对手那样受到致命丑闻的困扰。这也许是因为高盛有着更好的公关能力与更优秀的律师,但也是因为高盛的违规至少没有它的对手们那样明目张胆。
  二、违规违法与对手的破产
  曾经是高盛强劲对手的所罗门公司与德崇证券的破产则可以直接归因于它们的违法行为。
  在美国国债的申购中,财政部规定,每一个申购者最多可以申购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并作为经纪人可以为自己的每一个客户申购总量不超过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在申购1991年5月发行的两年期美国财政部国债中,所罗门公司自己申购了35%的份额,并冒用两个自己公司客户的名义申购了35%的当期发行国债。然后,以虚假交易将冒用客户名义申购的国债卖给自己公司。这样,所罗门控制了该期国债总发行额113亿美元中的106亿美元,从而实际上垄断了该期国债。这一欺诈行为被美国财政部发现后,SEC对所罗门公司罚款高达亿美元。人们相信,如果不是所罗门第一大股东沃伦·巴菲特及时干预——解雇公司CEO兼主席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唐纳德·福伊尔斯坦、首席政府债券交易员保罗·莫泽尔等,所罗门很可能就此破产。
  在商业经营中,同其他公司相比,德崇证券更具攻击性——更无视法律与道德规范。1986年5月12日,德崇证券的主管与投资银行家丹尼斯·莱文因为内线交易而受到SEC与纽约州联邦检察官朱利安尼调查。鲁迪·朱利安尼是一位在政治上野心勃勃的检察官,他对德崇证券的内线交易穷追不舍,发现了德崇证券的明星交易员、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准备用威力强大的《受欺诈者影响与*组织法案》(RICO)指控德崇证券。按照RICO,公司必须为自己雇员的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1989年,德崇证券被指控包括操纵股市等6项重罪。最终,德崇证券与美国监管当局庭外和解,德崇证券对该6项指控不进行抗辩,并接受亿美元的罚款——美国历史上迄今根据证券法而进行的金额最高的罚款。根据美国监管当局提出的庭外和解条件,迈克尔·米尔肯在1989年3月受到正式指控后,从德崇证券公司辞职,德崇证券因此元气大伤。1991年在美国财政部拒绝其救援请求后,德崇证券正式破产。以调查德崇证券而名声大躁的鲁迪·朱利安尼于1994年成功当选纽约市长,1997年连任竞选成功。2008年,他竞选共和党总统侯选人提名,但没有成功。
  

第七节 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一、高盛靠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
  在2006~2008年《商业周刊》 “全球开始职业生涯的最佳地方”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4万多名学生将高盛分别排名第4、13、4,而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则连续三年都没有进入前50名之列。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薪水。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纪录。
  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薪酬总额为87亿美元。
  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28556名员工平均每人为万美元。
  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摩根士丹利2008年薪酬总额只有大约64亿美元。
  高盛的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纪录。
  2006年,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以4000万美元的奖金总额打破高盛前CEO保尔森于2005年创造的3830万美元纪录,但他的4000万美元纪录很快就被高盛CEO劳尔德·布兰克费恩的5430万美元(其中包括2730万美元现金奖金)所打破。
  2007年,高盛CEO布兰克费恩获得的奖金更高达6790万美元(2680万美元现金与4110万美元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