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闯明 >

第123章

闯明-第123章

小说: 闯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磺卸妓坪跷薹ǜ谋洹�
御书房中,想到哀处的崇祯狠狠一脚踹翻眼前的矮榻:“可恨!满朝文武无数人,竟是无一人能为朕分忧!这些混蛋,朕养着这样的废物到底有何用!”
面无表情。崇祯最信任的太监王承恩小心将矮榻扶了起来:“皇上息怒,还请皇上宽心。京师尚有精兵十万将强兵广,鞑子攻不进京师的。如今各地勤王之师将至,鞑子不日就会退走。”
“大伴。你不用安慰朕。”冷哼一声,崇祯示意旁边的宫女来为自己整理好刚才弄歪的发冠:“那些混蛋都当朕不知道么?以为他们暗中联系鞑子的事情真的密不透风?哼!这些该死的混账,真以为朕的大明到了亡国的时候?等此事罢,朕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些该死的东西!”
“这个……”略有些犹豫,王承恩在崇祯不愉的目光下苦笑道:“皇上,如今朝廷还要靠众文武大臣支撑。若是冒然对他们做出惩戒,怕是会引起朝廷浮动啊。如今大明本就动荡,若朝廷也不稳的话……”
“可恨!难道明知道那些人不忠,朕还只能生生受着不成!”听着这话,崇祯越发怒了。
“这……这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朕……朕……”想着。崇祯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如今的崇祯还只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重压之下情绪几乎崩溃。他为了大明几乎是日夜辛劳尽心竭力废寝忘食,为何如今却到了这个地步?
鞑子围困京师,内忧外患等等暂且先不说,现在竟是连朝廷大臣都不能任由自己罢免了么?军心浮动、朝廷不稳,难道都是他崇祯的错?明知道这些混账有异心,如今难道却只能饮鸩止渴任由事情这么继续下去?外有鞑子肆掠,中有反贼四起,内有朝臣不忠……大明如今何其艰难!他崇祯再如何能干又有什么用?再这么下去,他九泉之下如何面对朱家的列祖列宗!
崇祯一哭。满屋的太监宫女忙惊恐的跪了下去。
看着可怜又疲惫的崇祯,从小看他长大的王承恩陪着嚎嚎大哭起来:“皇上末要如此,老奴心疼啊!老天爷请你帮帮皇上吧,奴才愿意用这条贱命恳求上苍!皇上是好皇上,老天为何如此不公!老天爷开眼。开眼吧!奴才在这里求满天神佛保佑我大明,保佑皇上!老天爷……”
“大伴……你何须如此?”眼睛红肿。崇祯好不容易才止住眼泪。亲手搀扶起王承恩,崇祯感动道:“大伴,快起来!何必去求什么神佛,朕不信这些!大伴放心,有朕在,大明倒不了!”
“那是!那是!皇上英明神武,区区魑魅魍魉自然能一驱而散!”见崇祯心情好了些,王承恩松了口气。
“只是如今……”想到城外的鞑子,崇祯的心情实在是转不过来。哪怕王承恩安慰再多,城外的鞑子该如何解决?
摇摇头,王承恩只能安慰道:“放心吧!皇上,陕西总督孙传庭、三边总督洪承畴还有五省总督卢象升等正尽力前来。到时候大军一至内外夹攻,鞑子自然会胆怯溃逃,京城之围可解。”
听王承恩说到卢象升,崇祯忽然怒了:“哼!卢象升……去了北直隶数月却只能损兵则将,还害死朕的老师孙承宗!如今鞑子围困京师数月,这个废物却在外纠缠至今也不回援!这样无能的废物,实在该杀!”
“这……”
崇祯不知道,王承恩却是清楚事情始末的。卢象升虽说是五省总督,但是手下兵马实际不过五千余。接到皇命后,卢象升是倾其所有拼死抗敌啊。只可惜后面有高起潜、杨嗣昌等人阻扰才被困安州,卢象升何其忠心且无辜。
但是这话王承恩能说么?王承恩能够在崇祯身边陪伴这么多年屹立不倒,他可不是傻瓜。
“这什么这……大伴,你不必为卢象升说话!这个老匹夫可是多次反对朕的政议。实在可恨!”不爽的撇了王承恩一眼。崇祯摇摇头却没心思继续说下去。如今京城的粮价几乎涨到数十两银子一斗,城内已经快要崩溃了。
“该怎么办呢?眼下若是鞑子攻城的话,能抵挡住么……”想到这里,崇祯头大如斗。
“皇上,大喜啊!大喜啊,皇上!”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喜极至深的声音由远及近。只听声音,崇祯就能感觉出这人如今几乎疯狂的心情。
“难道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援军到了?”猛然站起来,崇祯身后的椅子翻到在地。眼睛看向王承恩,崇祯满心都是期待。
点点头。王承恩面无表情的走到门口将御书房门打开。
门外,一个小太监正跪在地上剧烈的喘息着。小太监双手高举捧着一卷战报,他浑身颤抖喜不自禁。
“你是……”王承恩认出了这个太监,分明就是紫禁城内八门之德胜门的守门太监。也亏的他了。竟是奔跑这么远来报喜。想一步登天得到皇上的宠信么?王承恩不认为他能有那么幸运。就算洪承畴和孙传庭到了城外又如何?难道他们真的能够轻易打败鞑子?王承恩心里没这个自信。
磕一个头,小太监满脸惊喜道:“奴才见过司礼秉笔王公公!公公,城外传来喜报!还请公公传于皇上,以解皇上忧愁!”
“哦?”王承恩微微有些意外,看样子好像不是洪承畴等来援那么简单啊!
不过自然能解皇上心思,王承恩自然不会反对。当然若是不能,就拿这个小太监的命来倾泻皇上的愤怒吧。
想着,王承恩点点头从小太监手里接过了战报。留下一句‘在这里候着’,王承恩施然然走进了御书房。
房间里,崇祯正在焦急的来回走动着。等到王承恩进来。崇祯忙到:“大伴,快些告诉朕到底是什么喜事!是不是洪承畴他们真来驰援京城了?还是说……鞑子难道已经被他们打退?”
面对所谓的‘喜事’,崇祯的期望不可不高。
“是!奴才这就念。”点点头,王承恩也挤出一脸的笑容。小心摊开战报,王承恩边看边往下念道:“臣卢象升伏蒙圣恩,授臣以掌军大则,于五省总督其职。自赴任起,臣自感君之重托,感激涕零不敢懈怠。虽兵勇不裕,臣亦敢以与敌交战宁死以报国。战之始。臣虽败多亦不失其勇。为报圣恩,臣竭力御敌至图强亦保北方平安。幸赖圣君之在上,臣不忘君之所托……”
“好了,不要念了!这个卢象升,他在说些什么东西!”听闻是卢象升的战报。崇祯首先就有些不爽。再听战报里说了许多却没个真的好消息,崇祯有些不耐烦了。将一方鞑子挡在北方。这就是卢象升要报上来的喜事么?
听崇祯这句话,王承恩不敢继续念下去了。不过不看完总不行啊,王承恩忙悄悄一目十行将卢象升的战报看下去。
这越是看,王承恩的表情就越是惊讶。看到后面,王承恩已经无法控制自己脸上的喜悦了。他的双手开始颤抖,几乎连战报都快要拿不住。抬起头,王承恩看到了崇祯好奇却有些期待的眼神。
“皇上……当真!当真是大喜啊!大喜啊!皇上!卢大人他……卢大人他……他……他……”哽咽着,王承恩发现自己说不下去了。自从他侍候崇祯以来,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发生。王承恩拼命想要控制自己,但是越是如此越是无法说出半个字来。
“大伴,你到底要说什么?”来不及听王承恩这么哆嗦下去,崇祯一把抢过了王承恩手里的战报。
这一看,崇祯惊呆了。
还当真是大喜!
“哈哈……大喜!当真是大喜!天佑我大明!卢总督没有辜负朕的期望!鞑子!鞑子!你们也有今天!哈哈……我大明国运未失,我大明气数依旧龙腾于天!列祖列宗在上,朕朱由检无愧于你们!”
御书房外,哪怕数里外都听到了崇祯几欲疯癫的大喊声。

第九十三章升官封爵

*
“难道?打胜了?”
御书房里的消息很快向外传开,不多时整个京城都得知了这一消息。虽说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皇上喜不自禁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一切。
“援军到了?是洪承畴还是孙传庭?”
京城里一处奢华的府邸中,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的杨嗣昌正与数十名大臣‘商议国事’。
这些人都是为他杨嗣昌马首是瞻的手下,这些年也替杨嗣昌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这一次鞑子围困京师,杨嗣昌愁白了头发也不得解决。但没想到刚从宫里出来,居然宫中就传来这么大的事情。
“应该不是吧?臣下刚才派人去城门前查探过,鞑子依旧围困在城外不走。放眼望去,方圆百里可没有援军的影子。若是洪、孙二人真的前来救援皇上,他们不可能也不敢远远躲着不动才是。”
“可皇上话里那意思……杨阁部,可否知道具体情况?”说完这话,所有人的视线全部集中在杨嗣昌身上。
“老夫已派人去查,想来很快就会有消息传过来。”慢悠悠抚摸着长须,杨嗣昌坐的极稳。
虽说前些日子因为鞑子围城而使得整个京师躁动不安,但杨嗣昌始终是那最为镇定的一个。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明实际上的宰相。杨嗣昌的本事不容置疑。哪怕杨嗣昌在性格和为人上有许多不好的一面。但杨嗣昌在政治上却无可挑剔。区区鞑虏,杨嗣昌并不放在眼睛里。
杨嗣昌为一己之私陷害忠良为人不齿,历史上大明灭亡他功不可没。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杨嗣昌还是大明除崇祯外最有权势的人。
杨嗣昌权倾朝野,朝廷官员大半都是他的臣下。特别是当温体仁下台之后,杨嗣昌再无政敌。杨嗣昌说要干什么,朝廷上下基本不会有人敢反对。这样固然能使政见得以快速实施,却也将国家的命运交到一个人的手中。
以大明如今官员的‘能耐’,大明如何重振?
就在众大臣焦急等待的时候,外面杨嗣昌的老管家敲了敲门:“阁部!外面有太监传旨。说皇上命众大臣即刻前往乾清宫议事。”
“乾清宫?”
听到这地点,杨嗣昌皱了皱眉头。自从鞑子围困京师一来,崇祯皇帝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就算是有事,一般也是在内阁或者英武殿议事。这次到底出了什么事。竟然值得皇帝命百官上朝。
顿了顿,杨嗣昌继续问道:“知道是出了什么事么?宫里有没有消息传来。”
门外,老管家继续道:“这个……只知道是好事,据说是哪里打了胜仗。听说皇上十分高兴,欲在太和殿进香祭祖。”
“进香祭祖?哼!鞑子在围困京师,皇上怎么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站起来狠狠一甩衣袖,杨嗣昌满脸不屑道:“难道又是哪里剿灭了些反贼?还是说抓到了李自成?何须如此大惊小怪,老臣一定要好好劝劝皇上才行。”
“就是!就是!阁部可要好好劝劝皇上,大明可不能没有阁部为皇上分忧啊!”几个大臣拍着杨嗣昌的马屁,一行人赶忙走向了宫门。
不多时。杨嗣昌‘率众’来到了乾清宫。
宫门外,百余名五品以上的大臣正在焦急的等待着。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又或者数十人凑成一个大团;不时也就官员互相奉承或者讽刺,朝廷中的各个派系从这宫门前的情形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而杨嗣昌一来,所有大臣都停止了交谈。一齐走到杨嗣昌面前,各种恭维声络绎不绝。
杨嗣昌在朝廷里的权势,从此可见一斑。
寒暄着,没有一个大臣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外面来了战报,只知道似乎哪里打了胜仗。总之众大臣只知道一件事……这次来是好事。
“皇上驾到!百官上朝!”
随着太监尖锐的嗓音,百官排成排慢慢走近了乾清宫里。
等百官依序站好后。崇祯很快从侧门走上了金銮宝座。一身明黄团龙服,头戴冕冠,崇祯皇帝看起来十分精神,笑意盎然。在崇祯身后,王承恩手持拂尘面无表情侍奉崇祯坐上龙椅。
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祝福声中。崇祯笑道:“众卿平身!大明自太祖皇帝灭元称帝一来,如今已经有两百六十八个年头。两百多年来。大明风调雨顺妥泰民安!虽有藓芥之疾却也无法撼动大明之国运。朕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然……这次召众卿前来,是有一件大喜事要告诉众卿。”
众大臣竖着耳朵倾听着崇祯的抱怨,这一幕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所有人都不以为意。但是当崇祯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众人却是一愣。
“大喜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值得皇上如此?”杨嗣昌在心里暗想着,眉头皱了起来。他在宫中有无数的眼线,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丝毫消息传过来。到底是怎么了?与我有关系么?
“啊!不好!”杨嗣昌猛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乃是兵部尚书,战报一类的事情必经他手。但是这一次皇帝竟然比他先得到外面而来的战报,这说明了什么?堂堂兵部尚书,竟然到了上朝都还不知道自家兵部到底给皇上带来了什么消息!这……这怎么可能!杨嗣昌脸色变了。
崇祯咳嗽一声后,王承恩缓缓走到了台前。拂尘一挥。王承恩大声道:“昨日皇上得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