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一: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
“小孩子也需要尊重吗?”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存有疑问。
是的,从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就需要他人的尊重,一旦他们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会用不同于成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对一个看似不懂事的婴儿说“你真丑”,虽然他不会说话,但他会立刻用哭来回应你。当然,在孩子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家长对他的任何教育也都将成为无效教育。所以,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因此,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
但在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家长就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一位家长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她与孩子之间的事情: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陪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家做作业。儿子写了一会儿,拿着他的算术本来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妈妈,我这道题不会做,你来教教我吧!”
我看那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便很耐心地对儿子说:“你再仔细想一想,凭你聪明的小脑袋瓜,一定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没想到我这句话刚一落地,儿子就大哭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我心想,这个小家伙肯定有委屈,让他在心里憋着不好,干脆让他哭个够吧。看他哭声渐渐小了,我走过去很温柔地对他说:“告诉妈妈,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委屈,你说出来,看妈妈能不能帮你?”
听我这么说,儿子的哭声止住了,断断续续地跟我说了一大堆问题:“你们以为读书好玩吗?在幼儿园里,口渴了自己可以起来倒水喝,在学校上课时老师是不准喝水的,下课了又找不到能喝的水;还有,在幼儿园里,不高兴了,老师会来问你哪儿不舒服,还可以打电话给妈妈,而在学校里,老师说上课不准动;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可以有东西吃,可以做游戏,在学校上课就没有东西吃,也没有游戏做……”
自从听到孩子倒出的这一大堆苦水之后,我再没有强迫孩子学习,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幸运的是,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说过学习很辛苦。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这也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好方式。
这位家长的孩子正处于由幼儿园向小学的心理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确实会感觉很辛苦。但如果他们能很顺利地把心中的苦水倒出来,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程度的放松。
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给了孩子发言的机会,这一行为使孩子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家长对他的尊重。同时,家长认真倾听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受重视、很安全。所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转型期里特有的那种觉得学习很辛苦的心理,会慢慢消失。
除了要给孩子足够的发言机会之外,家长们还应意识到,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一位心理学家如是说:
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一些习惯性的教育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例如,我们在“一切都为孩子好”的口号引导下,帮孩子报了多个辅导班。然而在报班之前,我们却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忘记了问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不但不会上好这些辅导班,而且还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还有,我们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威胁、恐吓孩子等,不但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还会助长孩子的不合作行为。例如,孩子为了报复家长的辱骂,在吃饭时故意把碗打碎等。
无数事实证明,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呢?
最基本的一点,家长不能打骂、威胁、恐吓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正在无理取闹。因为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之外,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也许有家长会问了,如果孩子真的无理取闹,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位家长这样为我们支招,以下是她的原话:
小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儿子今年5岁,他非常喜欢玩具枪。一次,他发现小伙伴的玩具枪比他的功能多,回家后就要求我给他买一个新的,我没答应,他就坐在地上哭。
我故意不理会他,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去安慰他,只会使他的哭闹行为愈演愈烈。看到我没有安慰他的意思,儿子的哭声渐渐小了,这时,我过去对他说:“我知道那个小伙伴的玩具枪比你的功能多,你很想得到它。但妈妈不能给你买,一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很多玩具枪;二是因为你刚才的哭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不过,如果你能好好表现的话,妈妈会考虑在你生日的时候破例给你买一把新的玩具枪。”
没想到,自从我这样与他沟通之后,他真的变得乖多了。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很多家长常常用斥责或恐吓对待孩子,如,“如果你再这样无理取闹,我就把你扔掉”、“你到底有完没完,你知不知道你已经有很多个玩具枪了”……也许家长的这种“权威”会使孩子屈服,但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要么孩子会变得惧怕权威,从此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要么会向权威挑战,孩子从此变得很叛逆。
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之所以变得很乖,是因为家长尊重了他的感受,使他想得到那个玩具枪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了。因为家长给他讲明白了规则:只有好好表现才能得到玩具手枪。所以,那把枪便成了他好好表现的动力。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有感情和自尊的,并且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家长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使他们合作,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方法二: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知己知彼战略
说到与孩子交朋友,一些火气大的家长常这样说:“看到他们那些不听话、不合作的行为,别说和他们交朋友了,我真想打他们几巴掌。”
家长们千万不要这样冲动,暴力教育只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也许你还不知道,孩子每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特定目的,也许他们的目的就是惹你生气,当你正生气地火冒三丈时,也许孩子正在一旁偷笑,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此,家长要想了解孩子,与孩子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孩子每种行为背后的目的。
依依5岁才去幼儿园,依依妈妈怕孩子不肯离开自己,便事先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一下,请老师想办法把依依留住。
这天早上,妈妈很早就带依依来到了幼儿园,当依依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小黑板上画的画时,便大声地对妈妈说:“这画好难看呀,是谁画得呀?”
听孩子这样说,妈妈感觉很不好意思,忙解释道:“这是这里的小朋友画的,你看画得多棒呀!”
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师这样把妈妈的话接过来了:“这里的小朋友不需要把画画得很漂亮,只要你喜欢,画什么都行,画得怎么样都无所谓。”
听完老师的话,依依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她开始有点喜欢这位老师了。
随后,依依从地上拿起了一个坏了的玩具,很有正义感地问:“是谁弄坏了这个玩具?”妈妈刚想回答,老师制止了妈妈,并这样答道:“这里的玩具都是让小朋友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坏,不过老师可是修玩具的高手,能很快把这些玩具修好。”
依依对老师的回答很满意,当妈妈要去上班时,她并没有像妈妈想象的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很开心地跟妈妈挥手说再见,因为在这短短的一会儿时间里,她已经把老师当作她的好朋友了。
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依依的好朋友,是因为她懂得孩子语言、行为背后的目的。当依依指责小黑板上的那幅画画得难看时,其实她是想知道,画画得不好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惩罚,所以,老师的回答让她感觉很满意。当她问是谁弄坏了玩具时,其实她是想知道,弄坏了玩具会不会受到惩罚,所以,老师的回答让她有了安全感。在这样一个自由而又宽松的环境下,还有这样一位能读懂她语言和行为的老师,依依当然不会再依恋妈妈了。
其实,家长如果能读懂孩子的行为,就不仅能够纠正孩子的坏行为,而且还能很轻易地与孩子交上朋友。
例如,在孩子3~6岁这个年龄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人来疯”现象很烦恼,即孩子为了取悦家长或他人,经常做很多怪异的事情。如一个劲儿地做鬼脸,因为获得夸奖而不停地重复某一个动作,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在故意吸引家长或他人的注意力。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家长用错误的方法去对待孩子,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3岁左右时,孩子的这种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就已经初露头角。这时,孩子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即因为他做了一件事而得到了别人的称赞,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他会一直重复做这件事。如果在这时,家长的注意使孩子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吹毛求疵者,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地达到吸引家长和他人注意的目的,那他就会用另一种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即通过做一些坏事来吸引家长注意。这样,久而久之,他就会变成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这种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呢?
很多教育案例表明,对付孩子这种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忽视”,即家长可以对孩子这种故意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视而不见。但是,当孩子安静下来,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大多数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家长不够重视他们。因此,家长还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不够爱你呀,其实妈妈是很爱你的,妈妈时刻都在关注着你。”这样,当孩子需要得到父母更多关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再也不会表现出这些怪异的行为了。
这样,家长不仅帮助孩子改掉了那些坏行为,而且会使孩子感觉家长很贴心,从而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家长听。如此,孩子很轻易就会把家长当作知心朋友。
方法三: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超限效应
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一直令孩子反感,那孩子肯定不会把家长当成朋友。因此,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孩子不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这所小学的孩子写出他们最不喜欢的家长的行为。结果,有80%的孩子都写到了“唠叨”这个词。当心理学家让写到“唠叨”这个词的孩子讲讲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妈妈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一天能说上好几遍,早上我去上学的时候说,下午我回家时说,晚饭时还要说,我都要崩溃了!”
“我最讨厌妈妈的唠叨了,每天都是那几句话: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别忘拿伞;在学校里出了汗别脱衣服,小心感冒……每天听得我耳朵里都要长茧子了!”
……
在家庭中,妈妈们最爱扮演这种唠叨的角色,但妈?有时也会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领情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说她讨厌呢?
其实,大多数的妈妈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讨厌心理是正常的,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