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顺利成长呢?
以下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一下父亲教育最应该坚持的三个原则,它们会促使父亲的教育更趋完美。
方法一:父亲VS孩子的性格——加入柔性因素原则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这个词意味着权威、秩序。在父亲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父亲会在无形之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不仅如此,父亲的独立、勇敢、自信、热情等优秀个性和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受到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的父亲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会使孩子的性格出现很大的缺陷。
一位无奈的妈妈常常这样对别人诉说:
我们家小峰太娇气了,今年都读小学了,但还十分爱哭:在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就哭;在家里,我稍微批评他两句,他还是哭;别人欺负他,他更是不敢还手,只知道哭。
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爱哭,如此懦弱呢?
这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在小峰的家里,妈妈因为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小峰上。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小峰爸爸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是下了班,他也只顾着睡觉,很少与孩子接触。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小峰渐渐养成了胆小、懦弱、爱哭的个性。
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讲,与母亲相比,父亲通常具有独立、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习到父亲的这种行为方式或性格特点。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那些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与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进行比较,前者更具有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上述事例中的小峰很少有机会与爸爸接触,他的性格更多地受到妈妈的影响,所以会显得娇气和软弱。
此外,父亲教育的缺失,还会使孩子缺乏责任感。
一个叫小西的男孩,15岁就开始迷恋网络,并因此而辍学,终日以网吧为家。没有钱上网了,他就靠小偷小摸来筹钱。为此,他甚至常常被抓进公安局,但他屡教不改。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5岁孩子的性格变成这样呢?他的家庭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小西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自小西出生以来,一直都是母亲在教育他。父亲很少教育他,也很少与他沟通交流,加上年龄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伟岸与粗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孩子还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和责任感。
上述事例中的小西是在缺少父亲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分辨是非能力低、情商低等结果。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是在缺少父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会很听母亲的话。但一旦他们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就将不再受母亲的束缚。当然,当他们受到外界诱惑时,由于分辨是非能力低,他们会很快对诱惑妥协。再加上他们从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常常会做出令家长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例如,因为迷恋网络而辍学、因为与父母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因为早恋而与他人私奔等。
性格胆小懦弱、没有责任感,这些都是由于父亲教育缺失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那么,如果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缺席”,他应该如何教育,才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呢?
提到父亲教育,很多孩子都会想到批评和巴掌。是的,大多数的父亲只有在孩子犯了大错误的时候才会插手教育孩子,而且他们习惯用“武力”使孩子屈服。因此,在大多数孩子的印象中,父亲常常是“暴力”的代名词。
但如果父亲总是通过这种硬性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孩子同样会产生两种性格:一是变得胆小懦弱,一是变得叛逆无理。所以,父亲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一位父亲是这样分享他的教子原则——加入柔性因素原则。
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制定了很多条规定。例如,针对孩子不爱吃饭的坏习惯,我们定立了一条“硬性规定”:不吃完饭,绝对不允许离开餐桌。这条规定出台后,我每次都会严格监督孩子按着规定行事。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坏习惯明显地减少了,但她却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跟我在一起玩闹了,好像总是故意躲着我。
我开始意识到,可能是我的“硬性规定”太严厉了,让她觉得我不近人情。因此,再教育她时,我开始在那些“硬性规定”里加些柔性因素。例如,当她的那些坏习惯又出现时,我不急于把“规定”搬出来,而是先表扬她以前的那些好的表现,为了给我们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孩子往往会主动放弃那些坏行为。
当然,当孩子“执迷不悟”时,我也不会直接用规定来“砸”孩子,而是拉住她的手,或者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对她说:“关于这个吃饭问题,我们是怎样规定的呀?”这样,即使孩子是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放弃坏习惯,她也不会觉得我太严厉。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父亲本身就是规则和权威的代名词,如果父亲再用十分严厉的态度来教育孩子,这只会使孩子对父亲产生畏惧情绪,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一个在畏惧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但如果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加入一些柔性因素,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例如,父亲在教育孩子时拉着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就会觉得父亲的严厉中充满爱意,从而会顺其自然地接受父亲的教育。
方法二:父亲VS孩子的智力——加入技巧性原则
一位主攻幼儿成长的临床医生,经过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那些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与父母正常接触的儿童,并且前者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后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位临床医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父亲与孩子接触的多与少,影响着孩子体质的发展速度。因为父亲与孩子的交往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各有特点。在幼儿期,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等方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这能极大地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孩子上学之后,父亲还常常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大自然等场所进行跑跳、游泳、爬山等活动,并会带领孩子做一些母亲不便做的、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活动,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父亲多与孩子接触,还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很多婴幼儿专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证明,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孩子可以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和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但父亲却可以通过具体操作,诸如修理家里的大件电器、使用机械、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是激起孩子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求知欲的基础,这将极大地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另外,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父亲的知识面比母亲要宽广得多,例如,大多数的父亲都会关注政治、军事问题,而母亲却很少关注;大多数的父亲会对逻辑性极强的游戏感兴趣,如侦探游戏、迷宫游戏等,但母亲却极少会对这方面的游戏感兴趣……所以,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知识面会更为宽广,逻辑思维能力会更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父亲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以下我们通过教育实例对比,来说明这一问题。
案例一:
孩子:妈妈,冬天那些小鸟为什么会飞向南方呀?
母亲:因为我们是在北方,冬天北方的天气很冷,而南方却很暖和,所以这些鸟儿在冬天的时候就会飞向南方。
案例二:
孩子:爸爸,冬天那些小鸟为什么会飞向南方呀?
父亲:因为他们怕冷呀。
孩子:可冬天南方就不冷吗?
父亲:你自己去查一查《十万个为什么》,弄明白了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异,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与母亲的细心想比,大多数父亲的教育都是粗线条的。当孩子向他们请教问题时,他们很少像母亲那样细心地、耐心地、详细地为孩子讲解,而是稍微讲几句就直接把很简单的答案扔给孩子,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知识点在哪本书上,让孩子自己去翻书。
从表面来看,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很粗糙,但它却能促使孩子开动脑筋,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就像上面事例中所讲的,当孩子问家长问题时,如果母亲详细地把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孩子,得到了这样详细的答案之后,孩子一般就不会再认真思考了。但如果粗线条的爸爸仅仅是把很模糊的答案告诉孩子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还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不但能够引导孩子开动脑筋,还能把孩子的求知欲望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及时向孩子推荐书,孩子就会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父亲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在回答孩子问题时,父亲表现出来的不耐烦常常会使孩子很伤心,他们会认为父亲不喜欢他们,进而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因此,在现有教育方法不改变的情况下,如果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加入适量的技巧性,那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堪称完美了。
一位父亲这样讲述他的教子原则——加入技巧性原则。
有时候,父亲的粗线条教育,常常会使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为了避免使孩子受到伤害,每次孩子找我说话时,我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地与他交谈。当然,在与孩子沟通时,每当我觉得有些烦时,我就会告诉自己:“耐心多一些。”这样,我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孩子了。
也正因如此,我与孩子的关系很好,我的儿子经常自豪地说:“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伟大的爸爸!”
这位父亲为父亲们提供了两点很重要的教育技巧:
◇ 一是用表情或行动告诉孩子,你在关注、关心他们;
◇ 二是要用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孩子。
父亲粗线条的教育,再加上对孩子的足够关注和耐心,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每位父亲都会成为孩子心目中伟大的父亲。
方法三:父亲VS孩子的心理——开放式原则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他已经读初中了,但总给人这样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即使是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说出来。
一个男孩子性格如此懦弱,而且还如此自卑,他的老师们都在怀疑:“这个孩子的童年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呀?”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这个孩子终于敞开了心扉。原来,这个孩子在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一场意外?故中去世了。正因如此,他得了严重的“缺乏父爱综合症”。
心理学家表示,父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如果孩子长期在没有父亲关心和教育的情况下生活,就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症状。这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孩子进入工作环境之后,将很难与上级领导沟通。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情感和行为问题,都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例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亲很少与孩子接触,就会导致孩子的很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他们长大之后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很易冲动、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自信心等。
另外,国外的很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患综合症的危险愈大。尤其令人深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