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

第8章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第8章

小说: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反馈的方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家长的做法。

  妈妈:你怎么说粗话呢?

  孩子: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

  妈妈:“你真蠢”这句话就是粗话,是表示对一个人的蔑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都会很伤心的。

  孩子:可是我们班小朋友们都这样说。

  妈妈: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对别人讲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别的孩子不讲礼貌是他们的问题,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讲礼貌的孩子。

  在这组对话中,妈妈就对孩子的反馈作出了很好的回应,既做到了尊重孩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引导孩子不说粗话,做个礼貌的孩子。事实上,这位妈妈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反馈效应原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反馈”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现在,很多教育学家常常把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根据孩子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和对策,使亲子之间的沟通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上述事例中,当孩子讲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之后,妈妈马上从孩子的反馈中得知,他并不知道“你真蠢”是粗话。于是她对孩子的教育马上就转向了告诉孩子,那句话是粗话,代表什么意思,人们听了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从而使孩子认同“你真蠢”这句话就是粗话。当妈妈再告诉孩子,讲粗话的孩子不是讲礼貌的好孩子,这样,孩子为了当一个好孩子,就不会再讲粗话了。因此,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是既治“标”又治“本”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种种反馈呢?其实,具体来讲,应对孩子的反馈是有一些基本步骤的:

  第一步: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不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含义——孩子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的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二步: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可以通过事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承担自己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何种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题。

  方法二:为孩子营造适于成长的环境——氛围效应

  一位专家应一个学术会议之邀,作一个讲座,可他到了会场才发现,来的人只有十多个。他比较尴尬,可不讲又不行,于是随机应变地对听众说:“会议的成功不在人多人少,中共第一次党代会才到了12人,但意义非同小可。今天到会的都是精英,因此我更要把课讲好。”

  这句话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激活了气氛。再加上专家讲课充满激情,最后这次讲座进行得非常成功。

  这位专家就很懂得氛围效应的重要性。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导孩子时,也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例如,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要严肃,而不能一边陪孩子玩闹,一边指出孩子的错误;当家长陪孩子娱乐时,就要放下架子,而不能带着家长的威严与孩子做游戏。另外,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为孩子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家庭氛围的营造,德国的家长做得特别出色,他们从来不会苛求孩子必须取得好成绩,必须拿第一;他们从不轻易对孩子发脾气,夫妻之间也总是和睦相处;他们懂得给孩子自由,关于孩子的事情,他们从来都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们甚至还强调:一个“硝烟弥漫”,缺乏关爱和欢乐的环境中,是不能培养出健康孩子的。

  然而,中国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好像逊色很多——

  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们所说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去做作业吧”!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有很多家庭都会弥漫着“硝烟”,甚至还会有暴力剧上演;

  中国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一起娱乐,即使有时家长会与孩子一同看电视,但这种极少的共同娱乐还往往以争吵而结束,因为家长与孩子会在频道的选择上出现分歧;

  ……

  心理学家表示,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很不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大量事实表明,孩子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才会进行冷静的思考,才会理解家长的苦心,从而愿意与家长合作。而在紧张、训斥、争吵的环境下,孩子只会找理由欺骗家长,或者故意与家长顶撞、作对,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一般都是不理智的。

  另外,家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在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活泼开朗、自信乐观,智力发展会很快;而在压抑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有悲观倾向,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很缓慢。也就是说,一个和谐的家庭、轻松的氛围,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家庭气氛中一定不要有“硝烟”存在。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性格有些孤僻,从来不会主动与他人接触,每天上完课就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别的同学来找他玩,他不但不理,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因此,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接触。更为可怕的是,他常常在自己的日记里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后来经过家访我才知道,这个孩子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不好,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甚至是大打出手。因此在家中,这个孩子一直就是在担惊受怕中生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的温暖,所以经常会感觉活着没意思。

  大量事实也证明,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好,孩子往往会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很容易孤僻、悲观,心理很容易扭曲。

  所以,要想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当然,每对夫妻都有发生矛盾的时候,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甚至是大打出手,这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算的。

  其次,不要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掌控家庭气氛。很多家庭里都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孩子学习成绩好时,全家人都高兴,整个家庭都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当孩子成绩不好时,所有的矛盾都暴露出来:父母斥责孩子、父母之间互相抱怨……其实,这种现象就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掌控了家庭氛围。这种氛围会使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会厌烦学习,甚至是厌烦回家……因此,明智的家长不应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也不会让这些来掌控家庭氛围。

  第三,多与孩子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读书,并讨论读书心得等。在亲子之间共同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体会到这些事情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而且还可以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以及家庭的温暖。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都会愉快,从而健康地成长。

  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时间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申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把“手表定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前后矛盾,或者说是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

  然而,很多家长却常常用自相矛盾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一次,因为孩子撒谎,这位家长很严厉地批评了孩子,然而当孩子因为受到批评而落泪时,这位家长立刻拿出一块饼干来逗孩子开心,直到把孩子逗笑为止。

  当时,我看到了这一教育的全过程,便问这位家长:“你是在惩罚孩子的撒谎行为,还是在表扬孩子的哭闹行为?”

  这位家长很无奈地说:“我只是不想让他哭闹,因为他一旦哭闹起来,我就会拿他没办法。”

  这位家长就使用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教育孩子。首先严厉地批评孩子,当孩子正在因为挨批评而伤心时,他却又拿出饼干来逗孩子开心。本来,也许孩子正在因为自己的撒谎行为而自责,但当他看到家长又拿饼干来哄自己时,这些小机灵鬼就会明白: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只要自己一哭闹,家长就会妥协。掌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他们以后动不动就会拿哭闹行为来要挟家长。因此,家长的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但会使孩子自我反省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少,而且还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

  当然,在很多家庭中,还常常会出现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例如,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等。这种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心理学家表示,特别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有分歧时,孩子很容易养成遇事依赖别人、喜欢逃避责任的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中的一方责罚他,另一方袒护他时,孩子就会本能地寻找庇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事”。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就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为了避免孩子这种性格的形成,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协调家庭内部关系,使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形成一股合力,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家庭中,如何协调自己与对方之间的矛盾,使夫妻之间的教育观点一致?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

  教育孩子时,我与丈夫的观点也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孩子犯了错误,他主张对孩子一定要严厉,以防孩子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然而,我主张对孩子进行宽松教育,只要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根本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毕竟对孩子的教育太过严厉,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变得不喜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

  但是,当丈夫教育孩子时,我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反对丈夫,而是悄悄躲开那个教育的场面。但当我们夫妻独处时,我会把我的教育观点传达给丈夫,我们夫妻在私下对此达成共识,再用共同的态度去教育孩子。

  这位家长的这种做法非常科学,夫妻之间存在教育观点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但这种分歧千万不要让孩子看出来,否则只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夫妻两人在私下里对教育观点达成共识,就可以避免分歧的存在。当然,如果夫妻两人实在无法达成一致,那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参加家庭教育辅导班来学习,借“权威”来调整两个人的不科学观点,从而对孩子做出最有益的教育。

  方法四: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首因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