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虎将卫立煌 >

第25章

虎将卫立煌-第25章

小说: 虎将卫立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兵一致,就是在军队中消除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的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政治工作的第二个原则是军民一致,这就是组织、发动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实行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孤立反动者,打击汉奸等。卫立煌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到八路军的经验好是好,就是在自己的部队中恐怕难以做到。怎样把八路军的经验学到手,使之变成自己军队的行动?卫立煌来到八路军办事处,又一次求教于朱总司令。

  八路军的办事处,比起14集团军总司令部就寒酸多了。朱总司令的住房是一间破旧的大屋,火炕的面积占了全屋面积的三分之一,室内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文件和书籍。靠墙处一个旧砖垒的砖墩,上面放着脸盆。炕上的被褥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火炕的中间放着一张炕桌,由于没有凳子,这炕桌就是总司令办公的地方。火炕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上写: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卫立煌看着,赞不绝口:“人都说玉阶兄是晚清的举人,今日一见这副墨宝,果然功力非浅。”

  朱老总笑着:“哪里,哪里,信笔涂鸦,不堪入目。”

  卫立煌没读过这两句诗,也不知作者是谁,他向落款处细看,只见下面写着“录润芝兄诗玉阶手书”几个字。卫立煌不看便罢,看过甚为惊讶:“俊如福浅,无缘与润芝兄会面。若从诗意看来,照润芝兄之博大胸怀,恐怕今世也少有吧?”

  朱德满面笑意,不住地点着头说:“玉阶不敢狂言。以吾之愚见,毛泽东的学识、能力在我党为第一人。”

  二人脱鞋上炕,隔着炕桌饮着清茶。卫立煌把那份《解放》杂志放在桌上说:“玉阶兄,毛泽东的文章小弟已经拜读,只是有些地方还不甚理解,比如说官兵平等。军官和士兵平等,那么谁指挥谁呀?”

  朱老总摆着手说:“官兵一致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今日咱们就事论理,说得具体一些,也便于你理解。”

  卫立煌笑着说:“那太好了,玉阶兄请讲。”

  朱德继续讲着:“记得上次见面时,你曾说过,你的军队必须有领导的行动,一层抓一层,若没有上级监督,一冲散就难以集中,有这话吧?”

  “是的。”

  “若是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使士兵知道怎么打仗,为谁打仗,使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把他们拉都拉不开。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都可以单独作战,你信不信?”

  “你们的士兵确是这样。”

  朱老总又说:“上次你还跟我说过,没有后方的战争不好打,这就牵涉到毛泽东讲的第二个原则:军民一致。只有密切了军民关系,我们同民众便成了一家人,在山西到处都是不愿做亡国奴的民众,有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我们便有了后方,要粮有粮,要人有人,有了这样的后方我们还怕什么?”

  卫立煌听着,道理上是通了,他想,若是具体实施起来,怕困难还不会少?因而显得忧心忡忡。

  朱德又进一步说:“我讲共产党的事你不一定会理解,我就讲讲你们国民党的事吧。卫副长官是亲身参加过北伐、东征战役的人,你只用想想东征时期、北伐时期各地群众是怎样支持革命军的,想想军队中士兵在作战中是如何奋勇当先的,他们的思想情绪怎么样?就知道政治工作有多大作用了。”

  朱老总的话把卫立煌的思路引入一个朝气蓬发的年代,他又想起了上海战役,龙潭战役。当时他只知道一顺百顺,不知道为什么顺。但是现在他听了朱德的话,心里恍然大悟,一下明白了。

  中饭端上来了,没有丰盛的菜肴,也没有摆酒具,中饭一人一碗,碗中的玉米面团有小指头肚那么大,兑了一些炒菜,这是山西农民的一种地方小吃,名字叫饺团。卫立煌没有见过这种饭,也没有吃过这种饭。看见八路军的生活如此清苦,他这个副司令长官心里很不好受。因此,他只是看着,并没有动手。

  朱老总热情地让着:“卫副长官,请用饭。”

  卫立煌看着朱德,他见朱老总的眼里有热情,也有歉意,还有一种无奈。若是不吃下这碗饭,会使共产党的总司令很难堪。于是,他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朱德见卫立煌开始吃饭,才放下心来,他抱歉地说:“请长官不要见怪,共产党是个穷人家,你能到我这里来,是看得起我,我朱玉阶也想大酒大菜地招待你,可我没有钱,这有什么办法?”

  卫立煌见朱德只顾说话,还没顾上吃饭就连忙说:“玉阶兄,这饭很好嘛,来,快吃,你也吃嘛!”

  朱德答应着:“吃,我吃。”

  这是卫立煌第一次吃共产党的饭,虽说没有酒宴上的饭菜那么丰盛,但他还是吃出了一种感觉,从来没有的一种感觉……

(12)给八路军拜年
山西洪洞县是我国北方各省人民注目的的地方。相传明朝初年,由于战乱和灾荒的原因,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诸省份人口锐减。为发展生产,明太祖朱元璋自山西向各处迁民,这些移民集中和出发的地方,就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到现在为止,四省的乡民说起洪洞县大槐树下,便引以为敬,自以为是家乡所在。人常说,千年松柏万年槐,几百年过去,这里的山依然绿,这里的水依然清,这棵大槐树如山水常存,多少外地的子孙,不远万里到这里凭吊这棵家乡标志的大槐树。

  1937年11月,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司令部由寿阳迁移到这里,驻扎在洪洞县城以东20里的马牧村。马牧村在这一带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村南是一片小山岭,岭上岭下郁郁葱葱,长着一片片四季常青的小柏树,也不知是人工植的,还是天然生成,反正一片连着一片。树虽不大,却很茂密,是这里的一处风景。村北不远处便是一条深沟,沟底有一条小溪没日没夜地流着。村东村西都是不太平展的土地,这些贫瘠的土地,却养活着300多户民风淳厚的村民。

  八路军到了这里以后,村民们才过上了扬眉吐气的日子。1938年元月31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上午8时许,吃过饺子的村民和八路军总部人员便忙活起来,村里的锣鼓社火,八路军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敲着、唱着、蹦着、跳着向村头涌去。这一天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要到这里来,给八路军拜年。

  这一天,日暖风和,天际间飘着几片白云,田野里的残雪已经开始融化,留下一片一片的白色。村头的人们翘首向西边望去,远远的地方腾起一团烟尘,那烟尘向村子滚来,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走近了人们才看清那是三辆小轿车。轿车缓缓驶近,锣鼓声、口号声响彻云天。

  八路军的领导朱德、彭德怀、左权迎着小车走去,从车上下来国民党部队的三个将军:卫立煌和第14军军长李默庵、第9军军长郭寄峤。欢迎的队伍拥簇着客人向村边的打谷场走去,打谷场上早已搭好一座舞台,舞台装扮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朱老总亲笔写的那幅对联。

  岸边迎将军汾河奏起凯旋歌

  山下摆战场吕梁自有百万兵

  横批是:“合作抗日。”

  朱总司令陪同三位国民党将军走上主席台,台下口号声响起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拥护国共两党长期亲密合作!”“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客人入座以后,朱老总走向前台致欢迎词:

  同志们:

  我们今天在这里集合直属部队,是为了欢迎艰苦卓绝、在忻口战役中建立伟大功劳的民族英雄、抗日领袖卫副长官和李军长、郭军长。这几位长官在抗战中是最坚决的,他们领导着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忻口消灭日军三四万人,打了好多胜仗,为中国人争了气、争了光。我们希望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紧密团结,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下面请卫副长官作指示。

  掌声中卫立煌走向前台,静了一会儿说:

  同志们:

  我很久就想来看望朱总司令和诸位,一直没来成,今日是新春佳节,在这里我代表第14集团军向我们的友军——八路军拜年!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的部队。八路军的作战方略、作战经验都是很好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和所有中国的部队,都要把抗日作为第一目标,只有

  把敌人赶出中国去,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刚才朱总司令提到忻口战争,我觉得非常惭愧,惭愧的是没有把这股鬼子消灭完。倒是八路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像在阳明堡烧毁敌人大批飞机,截断平型关、雁门关的交通线,给我们极大的帮助,这就是我要感谢诸位的地方。

  同志们,不能因为我们消灭了几万敌人就满足,太原的日军就要南下,时下的局势很严峻,希望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多杀敌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卫立煌的讲话受到八路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会场上掌声、口号声接连不断。

  讲话结束之后,卫立煌对朱老总说:“玉阶兄,散会之后我们再谈谈如何?”

  朱德知道卫立煌以为就要散会了,就说:“不忙,不忙,等 看了戏再谈好吗?”

  听说有戏,卫立煌来了兴趣,他忙问:“哪里的班子?”

  朱德笑着说:“戏不好,请多提意见,是我们的战地服务团演出的。”

  卫立煌在心里说,八路军就是能人多,会打仗,会组织群众,还会演戏。他对朱老总笑笑说:“好吧,见识见识。”

  第一个节目是活报剧《八百壮士》,反映的是1937年上海抗战中国民党部队英勇作战、抗击日寇的事。这种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卫立煌没有看过,国民党部队中也有养戏班子的,多演一些京剧古戏。而共产党的战地服务团能够取材现实生活,用戏剧鼓舞士气,这一点是卫立煌没有想到的。

  第二个节目是《忻口之战》,这是卫立煌亲自指挥的战役,因而他特别有兴致。当观众看到敌酋坂垣征四郎战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惹得台下哄堂大笑。卫立煌看了十分赞赏,不住口地说着:“好,演得好!”

  第三个节目是《全民总动员》,舞台上有老人,有妇女,有军人.还有工、农、商、学、兵,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跳着秧歌舞,一片热烈的气氛。

  如果说以前卫立煌对朱老总说的政治工作的含意还不十分明白的话,现在他彻底清楚了。在休息室他问朱老总:“你们的战地服务团都是老演员吧,都是从哪儿来的?”

  朱老总说:“他们都是些年轻人,原先都是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学生,到延安的抗大学习了几个月,懂得了抗日的道理,革命意志就更坚决,工作肯干,吃苦耐劳,我们吃一样的大锅饭,每月每人只有一块钱的津贴,没有一个人叫苦。”

  卫立煌拍着手说:“好极了。我看八路军拖不垮、打不散的原因就在这里。回去以后我们也组织个战地服务团,向八路军学习,就从这里开始,你说好吗?”

  朱老总称赞地说:“要得,要得!”

  中饭之后,卫立煌接见了战地服务团的演员,他看到这些年轻人生龙活虎的样子,心里打个问号:为什么这么多的好青年都跑到共产党这里来了,我们那里怎么没见到?

  话别时卫立煌握着朱德的手说:“做军队的政治工作,还请你介绍一些人到我们那里去,拜托了。”

  朱老总认真地说:“这可要讲究自愿,捆绑不能做夫妻嘛!不过我想问题不大,我们会尽量做工作的。”

  三辆轿车走远了,朱老总望着远方的烟尘感慨地说:“上路了,终于上路了。”

第六章 韩信岭之战  (1)仰慕八路军
1938年2月6日,虽说是个晴天,但小北风溜溜的,吹到人脸上贼冷贼冷。临汾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的大院里集合了上百个军人,这是总部的司勤人员在练歌。自从卫立煌和朱德总司令有过几次交往之后,逐渐对军内的政治工作有所重视,唱抗日歌曲便是他抓的政治工作之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歌声似一团火,唱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卫立煌站在作战室门前看着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