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客令颁布后,在来自各国的客卿、谋士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有人愤懑,有人无可奈何,许多人只好整理行装,默默地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途中,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秦王逐客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因噎废食,极不利于秦国的发展。于是愤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议论文。文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全文800多字,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逐客令是错误的。李斯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意思是: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李斯的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个层次,回顾历史,用事实说话,李斯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为秦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国强盛离不开外来人才的帮助。
秦国哪四位国君主善于用人呢?李斯逐个列举:
第一位,秦穆公。这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强盛就从他开始的。李斯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意思是: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有余,祖先为晋人,后在戎(秦西面的少数族政权)任职。后入秦被重用。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后在楚国,被秦穆公以五张牡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后被称为五羖(黑色的公羊)大夫。
蹇叔,宋国人,百里奚推荐入秦,任上大夫,此三人对秦穆公称霸帮助很大。
第二位是秦孝公。他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是从魏国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强大起来,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李斯的原话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意思是: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第三位是秦惠王,他任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意思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图片:张仪像)
第38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3)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入秦,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第四位是秦昭王。李斯写道:“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意思是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秦昭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他通过改革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又通过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扩大,昭王时,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代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
秦昭王礼贤下士非常有名,他引进范睢的故事是历史上重视人才的美谈。据《史记·范睢列传》记载:范睢是魏国人,精通兵法,很有谋略,他到秦国游说,受到秦昭王重视,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竟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第一次,秦昭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下跪,对范睢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未置可否。过了一会儿,秦昭王第二次下跪,又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还是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秦昭王第三次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图片:范睢像)
李斯在历数了秦国历史上大力引进人才,使秦国强盛的实例后,指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意思是,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第三层意思是,李斯为了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李斯说:现在大王您罗致昆山的美玉,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以上这些宝物,并没有一样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您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若是一定要秦国所产然后才使用的话,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为您所赏玩,郑国、卫国的美女也不能列于您的后宫之中,駃剔良马也不能填满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也不该用,西蜀的丹青也不应用来当颜料。您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赏心乐意、怡目悦耳的,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用的话,那么,用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玑珠镶嵌的耳坠,东阿白绢缝制的衣服、刺绣华美的装饰品,就不能进献在您的面前,那时髦而又高雅,漂亮而又文静的赵国女子不能侍立在您的身边。而那些敲打瓦坛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叫喊以满足欣赏要求的,这才是正宗的秦国音乐。象《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这些乐曲,则是其他国家的音乐。现在您抛弃敲打瓦坛瓦罐这一套秦国音乐而听《郑》、《卫》之声,不去听弹筝而欣赏《昭》、《虞》之曲,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穿了,只不过是图眼前快乐,以满足耳目观赏需求而已。
第39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4)
李斯又说: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李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他明确指出: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的兴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驱逐客卿将会导致秦国危亡。李斯告诫秦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意思是: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成就王业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盛德。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降临福祉。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李斯的文章有理由据,几乎无懈可击,秦王读后,受到很大震撼,他终于明白了人才对于强秦,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逐客是错误的举动。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还给李斯升官,任廷尉,廷尉是主管刑法,是朝廷重要的官员。
至此,李斯在官职上不断升迁,从舍人、郎、长史、客卿、现在又升任廷尉,对他个人而言,离人生的最高理想越来越近了。
“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于纠正秦王的错误,维持秦国强盛的局面,促进秦国的统一,加速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文章本身看,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李斯的《谏逐客书》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说,法家的文章“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在《谏逐客书》所提出的人才问题,是战国时期各国争雄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战国争雄,说到底就是人才和智慧之争,只有拥有人才,利用人才,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吸引人才,许多国家都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如燕国,在边境建高台,上面摆着黄金,吸引人才到燕国。一些君主见到士人毕恭毕敬,甚至拜士人为师。《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意思是: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扫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
战国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很多,说明士人的才智和谋略确实可以给国家带来益处,当时社会上形成了“礼士”、“贵士”、“重士”风气,士人也不留恋故土,为了寻求政治上的盟友,理论上的知音,他们风尘仆仆,到处游说,一旦政见与当政者不和,便毅然离开,士不怀居,蔚然成风。《论语·宪问》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正是这种相对自由的人才流动环境中,出现了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形成了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确为避免秦国人才流失立了大功,为秦发展力量,消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如此看来,李斯在入秦后就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了?不是,我们在前面说过,李斯从政是怀着强烈的改变个人处境的目的,他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他要做仓库中的老鼠,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谁也不能冒犯他。受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他容不得别人超过他,容不得别人比他强,一旦他感到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他就暴露出其人性的另一面,由嫉妒之心而生害人之心。陷害韩非就是李斯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第40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5)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韩国贵族的后代,“韩之诸公子也。”韩非是战国后期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什么说他是集大成呢?原来战国法家中有三个派别,即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道的势,他们治国主张各有特色,各有侧重,韩非则将这些法家学派的思想综合为一体,形成了以法治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韩非思想深刻,但“为人口吃,不能道说。”就是说他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但他的思想深刻,文章写得非常漂亮,现在《韩非子》一书,收录了他的文章55篇。他和李斯同时受业于荀子,是荀子得意的门生。(图片:韩非像、《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