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治国:普京传-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夫斯卡娅在莫斯科她居住的公寓楼的电梯里遭到枪杀。谋杀案震惊了全世界—除了弗拉基米尔·普京。他先是没有任何反应,4天后在出访德国期间,当他终于对一位记者的问题作出回应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她并不重要。
他说,这是“一桩令人发指的残酷罪行”,杀人犯不应逍遥法外。然而他又说:“她对俄罗斯政治生活的影响很小。在媒体圈子里、人权圈子里和西方,她很出名,但她对俄罗斯国内政治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对她的谋杀,对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的野蛮杀害,本身就是针对我们的国家,针对俄罗斯的行为。这起谋杀对俄罗斯政府,对她前一阵工作的地方车臣的打击比她发表的任何作品都大。”按照普京这一奇谈怪论,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之死其实是为了打击他,而且效果要比她那些不值一提的作品大得多。他哀悼的是“一位女性和母亲”的死,而不是记者的死。
一次我问他的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许多著作普京有没有读过。“没有”,他边答边摇头,似是要强调她的著作不值得读。但很难相信普京不知道她做过的事情。她供职的《新报》是最出名的反对派报纸,创办人之一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她撰写的文章对俄罗斯国内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况,特别是对车臣战争进行了辛辣的批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院(杜布罗夫卡剧院)危机中她参与了同劫持人质者的谈判。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发生后,若不是她在从莫斯科飞往那里的飞机上被下毒(又一桩无头案),她可能也会参加谈判。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对她惨遭杀害纷纷表示谴责并要求进行彻底调查。美国国务院称她为“一个勇敢的人,尽管接到过死亡威胁,但仍坚定地追求正义”。
然而克里姆林宫却无动于衷。
车臣的领导人自然成了怀疑对象,特别是车臣总理拉姆赞·卡德罗夫。波利特科夫斯卡娅曾激烈地批评他践踏人权。有人怀疑是卡德罗夫的追随者报复杀人,也有人说是卡德罗夫的敌人杀了她来栽赃于他。
2003年,拉姆赞·卡德罗夫的父亲艾哈迈德·卡德罗夫通过人为操纵的选举被普京扶植为亲俄的总统。老卡德罗夫遭到暗杀后,小卡德罗夫成为车臣的总理,后来又成为总统。他们父子二人原来都属于叛军—老卡德罗夫是车臣分裂运动领导人杜达耶夫手下的穆夫提,即宗教领袖,甚至曾号召过对俄罗斯发动圣战。1995年,我曾在车臣叛军控制区的一座房子里和他喝过一次茶。我还记得他天真地问我英国人民是否在纷纷皈依伊斯兰教。卡德罗夫父子后来改变了反俄立场,转而支持1999年普京对叛军发动的战争。拉姆赞的私人武装卡德罗夫派名声不佳—据说他们滥施酷刑、绑架、谋杀,无所不为。俄罗斯根据实现车臣和平的新战略,先是扶植艾哈迈德,然后又推拉姆赞上台,让他们作“吉斯林式的”领导人,即忠于莫斯科的车臣人。
车臣恐怖分子袭击别斯兰学校事件发生后,克里姆林宫办公厅副主任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对俄罗斯的车臣战略作了如下介绍:“解决的办法复杂而艰难,不过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了。它包括在北高加索积极推动社会融合,逐步建立民主机构,为公民社会打下基础,建立有效的法治制度,建立工业能力和社会基础设施,解决大规模失业、腐败以及文化教育崩溃的问题。”事实上,克里姆林宫的政策等于是把车臣共和国完全交给忠于俄罗斯的拉姆赞·卡德罗夫。只要车臣留在俄罗斯联邦之内,就会放任卡德罗夫拥权自肥,为所欲为。卡德罗夫宣称他“热爱”普京,说普京是他的“偶像”。他把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主要街道重新命名为普京大道。
克里姆林宫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尽管剩下的伊斯兰叛军继续其恐怖暴行,但他们的活动主要在车臣以外。而在共和国之内,卡德罗夫恢复了一定的秩序。格罗兹尼经历了两场战争后原已被夷为平地,现在靠着从俄罗斯源源而至的石油美元又大体重新建设了起来。它有着欧洲最大的清真寺。正常的商店和咖啡馆又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在这个被炸成一片瓦砾的城市作战地报道的时候,还以为再也没有这一天了。但是,莫斯科的战略对普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肌肉发达、满腮胡须的卡德罗夫桀骜不驯、冷酷无情。2008年我参观了他位于岑托罗伊村外的行宫,见识到他神话般的财富—宫苑内有一个人工湖和一个豢养着黑豹和斑豹的动物园—也领教了他简单野蛮的思维方式。我问他对策划了近来俄罗斯境内大部分恐怖袭击的叛军领导人沙米尔·巴萨耶夫的死有何看法,他回答说:“我听到他被杀的消息时先是高兴……然后又感到可惜,因为我原想亲手杀死他。”他在他的领地实行伊斯兰律法的规定,夸奖往街上没戴头巾的妇女身上喷射颜料的男子干得好。
2006年8月,几个美国外交人员在达吉斯坦参加过一场喧闹的婚礼,亲眼看到主宾卡德罗夫的牛仔裤后裤袋里插着一把镀金手枪,一边跳舞一边向一起跳舞的孩子们抛撒美元的百元大钞。'5'
像传统的车臣人一样,卡德罗夫对他的敌人睚眦必报,以血还血。他在任期间,许多反对他的人下落不明。做过他保镖的乌马尔·伊斯拉伊洛夫曾揭发说,他亲眼见到卡德罗夫派民兵犯下了酷刑和杀人的行为,结果他于2009年1月在维也纳被枪杀。6个月后,在格罗兹尼“纪念碑人权中心”工作的娜塔莉娅·埃斯特米洛娃遭到绑架和杀害。卡德罗夫说她是个“没有荣誉、尊严和良知”的女人。至于安娜·波利特科斯卡娅,她于200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描述了和拉姆赞·卡德罗夫一次令人惊惧的会面,其间卡德罗夫吹嘘说他的爱好是打仗和女人。交谈中有这么一段喜剧式的对话:
“您接受的是什么教育?”
“高等教育。法律。我很快就要毕业了,正在考试。”
“什么样的考试?”
“您说什么样的是什么意思?考试就是考试呗。”
“您要毕业的是哪个大学?”
“莫斯科商学院的一个分院,在古德尔梅斯。法学院。”
“您具体是做?”
“我是律师。”
“那您是专修刑法,还是民法……?”
“我不记得了。我写过一个东西,但我忘了。事情太多。”
后来,卡德罗夫被授予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的称号。
谈话的第二天早上,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吃惊地又见到了他,他带来的一个身穿黑色T恤衫的民兵对她怒叱:“应该在莫斯科街头把你打死。”卡德罗夫也帮腔说:“你是敌人,应该把你打死。”
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说他是“克里姆林宫豢养的一条小龙。他们必须喂饱他,否则他会喷火烧毁一切”。她遇害时正准备发表又一篇关于车臣践踏人权和酷刑的文章。
她被害的那天不仅是普京的生日,而且比卡德罗夫的生日只晚两天。(我知道这个是因为那天晚上我恰好在莫斯科的一家餐馆里坐在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旁边,他拿出手机打电话给拉姆赞·卡德罗夫,谄媚地祝贺他满30岁了。)这起谋杀会不会是谁送给这位车臣强人迟来的“生日礼物”呢?要不就是卡德罗夫送给他的“偶像”普京的礼物?在俄罗斯无法无天的黑社会中,这种猜测并非完全不靠谱。或者说谋杀的目的在于给他们二人中的一个抹黑?抑或是另有动机?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克里姆林宫对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活动深为恼火,特别是她的一些夸张的指控,比如她指称造成130人死亡的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是俄罗斯秘密警察机构一手导演的。
检察官起诉了三个车臣人,但由于缺乏证据,他们于2009年被无罪释放。后来此案奉命重审,另一个被指控实际开枪的人被逮捕。2011年8月,上次审判中作为证人出庭的前警官德米特里·帕伊留申科夫中校被指控策划了这起谋杀。至于谁是犯罪的主使—法院对这个问题碰也没碰。
别动我们的石油
2006年间,随着普京和他的强人集团着手加强对俄罗斯能源资源(其中有些属于外国公司)的控制,对俄罗斯的批评日渐增多。我们先前看到俄罗斯想将尤科斯卖给一家美国石油巨头,结果成了促成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把他的资产收归国有的一个因素。现在,普京把注意力转向叶利钦和西方石油公司签署的所谓《共同生产协议》。根据这样的协议,外国石油公司负责出资进行勘探开发,一旦石油或天然气项目投产,该公司可以拿走初期收入以抵偿它投入的成本;此后的利润则由政府和公司(按商定比例)分享。
普京认为这些协议丧权辱国,只有自己没有技术能力采油的第三世界国家才做这种交易。1994年签署的第一份《共同生产协议》被称为萨哈林2号项目:一个叫萨哈林能源的财团,其中包括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占55%的股份)和两家日本公司,三井集团和三菱集团,在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岛(库页岛)附近开发巨大的油田和天然气田。协议中预计的开发费用为100亿美元,也就是说,项目投产后,在俄罗斯政府得到任何收入之前,壳牌石油公司及其合伙人先要扣除这笔钱。
然而,壳牌石油公司在2005年宣布说开发费用翻了一番,达到200亿美元。普京在当年11月访问荷兰时对壳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罗恩·范·德·维尔进行了“狠批”。壳牌公司这么做就意味着俄罗斯要失去100亿美元的收入,这给普京推翻这个12年期的协议提供了借口。他在2006年期间通过阴谋策划和施加压力达到了目的。在政府战略的执行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一位环保积极分子,俄罗斯联邦资源利用监督局副局长奥列格·米特沃利。2006年5月,监督局远东地区代表来到莫斯科找米特沃利,向他出示了一些照片。“令人难以置信,”他回忆说,“从照片上看到大片的森林被连根拔起,山体滑坡,一片大规模的混乱。我问他们‘这是在干什么’,他们说是萨哈林能源在修造输油管。”'6'修造输油管的工程包括大约1000根管道穿过鱼类产卵的河流,阻断了鱼群逆流而上的水路。
米特沃利全身心地投入了抗争。他把记者带到萨哈林向他们展示当地受到的破坏。资源利用监督局估计只是清理阿尼瓦湾就要耗资500亿美元,因为对阿尼瓦湾的大规模疏浚毁坏了渔场(壳牌公司对此予以否认)。
当时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米特沃利是在奉政府之命,挖掘一切丑闻来支持政府对壳牌公司的指控。报纸称他为克里姆林宫的“鹰犬”。但是,他坚持说他的行动完全出于对环境的关心,他与绿色和平组织和其他环境团体的合作比和克里姆林宫的合作更为紧密。他甚至说他有一次接到了一位“高官”的电话,对他发表的过激言论“破坏投资气候”表示关注。和我交谈过的其他环保人士说他们相信他的话。他们也为森林和海洋生物遭到的破坏而感到震惊沮丧。他们知道米特沃利是真正的环保斗士,他在环保方面还有其他成就,包括帮助劝说普京禁止猎杀海豹。
即便如此,米特沃利如果没有最高层的支持,绝不可能对一个重要的外国投资者进行如此规模的抗争。壳牌公司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12月,萨哈林能源在压力下屈服了,把51%的股权出售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普京成功地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混合项目重新收归国有。在签字仪式上,总统宣布可以认为环境问题“已经解决”。萨哈林危机结束了,但克里姆林宫的蛮横手法给俄罗斯吸引外资的努力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对普京来说,这只是把俄罗斯的战略能源留在或收归国家控制之下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俄罗斯欢迎外国公司参加合资项目,但它再也不会像叶利钦那么草率地把资源拱手让出。俄罗斯起草了新法,限制外国公司参与42个产业,其中包括军工和飞机、渔业、贵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
普京对别国的战略资产却没有那么多顾忌。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克里姆林宫的钱袋被石油美元塞得鼓鼓的,于是俄罗斯开始寻求对外投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购买英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森特里卡表示了兴趣,随后又开始谈判,要购买位于奥地利鲍姆加登的欧盟天然气供应的主要分配中心—中欧天然气枢纽50%的股权。欧洲委员会阻止了这一行动。
2006年9月,消息传来,国家控股的俄罗斯外贸银行悄悄地购买了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5%的股份。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是空中客车飞机的生产商,还生产许多防务设备。普京的外交事务顾问谢尔盖·普里霍季科建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