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蒋勋说宋词 >

第30章

蒋勋说宋词-第30章

小说: 蒋勋说宋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馨钛逦裁丛诘笔被嵴饷粗匾R蛭裉彀岩衾中砸荒玫粢院螅ㄋ詈玫摹端漳徽凇罚叶季醯糜幸坏闫创铡�

    刚才我们讲秦观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中间是连接的,他在《浣溪沙》中写他无赖的感觉,三句对三句那种平均分配的感觉都没有高潮。我们说一首通常词会有堆砌、准备,然后到高潮,然后再下来。可是《浣溪沙》中“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三个同样的韵部,楼、秋、幽,其实是平的。我的意思是说,《浣溪沙》这样的一个调子,其实有一点单调。可是用这个单调去写他的一种似有似无、若有若无的感觉,刚好就对了。所以我会觉得秦观的东西非常有结构,可是用这个角度来看《苏幕遮》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周邦彦文学的结构性是逊色于这些人的。

    也许大家可能看到过很多书籍,你如果参考很多的宋代词家的讨论,你会很怀疑,为什么说“两宋以来一人而已”,对周邦彦评价这么高,说他是比辛弃疾、苏轼这些人都要高的。过去我心里面一直有很大的悬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大概必须要从音乐性去解释,在文学性上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觉得周邦彦其实是不够的,就是他在整个结构上的这种完整性、呼应性上,恐怕受到太多音乐的牵制,为了“协音律”而造成了整个文学性上很大的损失。

    历史上文化创造力最高的都是南朝

    我们再看一首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西河·金陵怀古》)

    我选这首也不是因为它的文学性特别好,有一部分我想用它来带出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过渡到南宋词。金陵就是南京,我曾经特别提出一个观念,就是南朝。“六朝”指的是三国时候的东吴,一路下来到东晋,然后到南朝的宋、齐、梁、陈,也就是三国时候孙权的东吴,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的东晋,就是王羲之、顾恺之的年代,然后加上宋、齐、梁、陈,因为这六朝都是定都在金陵,所以金陵变成所谓六朝的一个符号。它们常常被称为“六朝金粉”,用金跟粉来形容它。“金”是华丽,“粉”有一点歌舞不断的,比较往情感发展的意思。六朝金粉过去在美学上并不是一个好的评价,因为我们以往以政治为本位,古代历史的政治本位总是以北方为主,而不是以南方为主,我一直想扳回来。我觉得文化不应该用政治的本位来讨论,因为我觉得很不公平,在古代所有创造文化最高的都是南朝。我们看到到北宋的后期,文人已经有一点往南走了,因为感觉到战乱,一百多年没有的战争由于金人的常常入侵又开始了,所以大家都有一点不安全感,陆续往南迁。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六朝的文化重新会被提到,因为他们从北方又到了南京以后,在南京他就会想到所谓的南朝盛世。当年王羲之在这里有过兰亭雅集,有过谢安、王导家族子弟的故事,所以他们会怀旧,这种怀旧感也就变成后来南宋词非常重要的美学调子。

    南朝盛事谁记?

    “佳丽地”,大家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作者用美丽的女子去形容南京,好像北方不管是长安或者是汴梁,都是男性的,而六朝定都的金陵是非常女性的,因为曾经用金粉形容它,所以它是比较温柔的一个文化。

    “南朝盛事谁记?”这里讲到了南朝,我跟很多朋友提过,南朝本身其实是一个客观的名称,可是后来因为政治本位的关系,常常变成贬义的意思。常常会说这个人的东西太南朝,其实是带有一点批评。我在很多地方都提过,我非常不赞成这样的说法,因为我觉得其实在古代文化上,南朝常常反而是正统,因为它的创造性特别强,它避开了战争跟很多政治上的斗争,它有更多去经营文化的可能性。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南京城是三面环江的,因为江南的山跟北方不一样,不是很陡峻,它是小小的丘陵形的山,有点像女人头发上的鬟或髻,所以用女性的头发来形容。当然在这里我们看到“髻鬟对起”,各位就会发现说如果苏轼写这里绝对不是这样写的,他不会去注意到用女孩子头发上的发髻去形容山这样的东西。当然一方面是音律的词律在改,另外一方面是心境上的东西真的是越来越窄,比较从细小的方面去入手。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孤城,讲的就是石头城,你在城头上,可以看到船的桅杆,因为这是长江很宽阔的地方。关羽单刀赴会的时候,他在船上划过的就是这个南京城,所以那个地方在视野上非常漂亮。我常常跟很多朋友推荐,其实应该去看一下南京城。因为现在北京城墙没有了,西安的城墙是明朝的城墙,可是南京城是蛮早修的城,很完整。其实很多文学的东西,在现场里会有那个感觉。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莫愁湖也是用到一个古代的典故,讲到这些船停留在这个地方。“空余旧迹郁苍苍”,“空余旧迹”,是讲六朝都留下了很多的古迹,很多人事沧桑的痕迹在这个地方,可是已经全都过去了,有一种败落的感觉,用“郁苍苍”来形容这一个部分。

    “雾沉半垒”,从文学的角度我觉得这不是很好的句子。我们讲秦观“雾失楼台”的时候,那个雾在楼台上徘徊的感觉你都可以感觉到,可是在这里,“雾沉半垒”其实没有办法转成形象。所以我刚才提到说对他音乐性的重视,今天如果我用一张画来表现,我没办法去想象什么叫“雾沉半垒”。其实他在讲南京城像一个堡垒一样,然后雾遮掉了一半。可是这就看这个文学家怎么去形容,怎么把它转成视觉上的画面。所以我们在读周邦彦的时候,你感觉到是有难度的。周邦彦虽然被誉为“两宋以来一人而已”,可他的作品就是没有办法推广,在大众当中,大家很难读进周邦彦,他只变成专业的研究对象在探讨。

    我希望大家了解我选这一首《西河·金陵怀古》,是因为南宋后来有很多怀旧的部分。中国的南朝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说因为它有正统的观念,所以它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偏安江南。

    怀旧是南朝文化的特色

    各位知道南宋为了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为“行在”,而仍然将北方的汴梁城称为京师,所以这也构成了一个怀旧文学的系统。这当然跟政治有关,因为政治不让他们忘掉,认为你忘掉就是不要去北伐中原了。我觉得将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应该特别有人去研究这个怀古文学跟怀旧文学,因为我觉得怀旧文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形态,它跟整个政治史的结构有关,所以每一次到偏安的时候,就会出现怀旧文学。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里面在讲某一种失落感,还是与上面讲的怀旧有关。

    “酒旗戏鼓甚处市?”这个“酒旗戏鼓”倒是有趣的,因为宋以后民间的社戏发展起来了。什么叫做社戏?就是民间自己捐钱,在庙会里面开演的野台戏。这个东西在唐代很少,宋代出现大量的社戏,尤其是南宋文化当中出现大量的社戏。社戏说明民间的庙会文化开始发达起来,后来的很多文人也开始把自己的东西转成跟戏剧结合,到后来就是元曲的形成,出现了很多戏班子。像关汉卿这种人,如果在宋朝他会去做官,可是到元朝的时候,因为蒙古人不重视汉族知识分子,你没有做官的机会,他最后就跑到戏班说我来帮着写剧本,至少可以混一碗饭吃。所以整个民间戏剧文化的提高,跟文人下潜有很大的关系。这里讲的酒旗戏鼓都是在讲庙会的热闹。

    “想依稀,王谢邻里”,“王谢”,也就是王导、谢安家族,曾经是东晋文化里面文人的最高典范。我们读《世说新语》的时候,看到这种家族的小孩子在一起绝对不会乱玩什么东西,一个下雪天里祖父就会带着孙子说,你们每人写一句诗来形容这个雪的感觉。有人说好像柳絮,有人说好像盐撒在空中,他们是从不到十岁时候就在训练的,所以王谢子弟有他们自己的一种自豪和品位,他们当中产生了一个贵族文化,这个贵族文化强调的不只是权力,不只是财富。

    “王谢子弟”建立的贵族文学

    在“王谢”的时代,当时的皇帝是司马氏,皇帝曾经希望把女儿嫁到王家、谢家,结果被拒绝,因为王家、谢家说,门不当户不对。这说明即使你做到皇帝还是被看不起的,因为这些民间的世家,他们觉得他们有世家文化。

    王羲之不太去做官的,他做过一个小小的什么右军,后来就不做了,整天就在那边喝酒写他的书法、写他的诗,可是他成为社会里一个文人的最高典范。我们也讲过王羲之的“坦腹东床”,他不守所有的民间规则,他可以敞开衣襟,坐在那边跟人家高谈阔论,竟然还被人家选去做女婿,“东床快婿”就是讲王羲之的这个故事。所以王谢子弟当时建立了非常潇洒的一种性情、一种人格、一种品位,他们不太受世俗道德的约束。

    所以到了南京,周邦彦会想到当年的王家、谢家。因为他们住的地方叫“乌衣巷”,他们家族的仆人、佣人都是穿黑色的衣服,所以那整个巷子就叫“乌衣巷”。传说王家、谢家屋檐下的燕子都不会随便飞到一般老百姓的家里,就是说连燕子都变得有格调了。所以刘禹锡在唐朝的时候很感叹地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怎么王家、谢家的燕子竟然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了,其实是讲王家、谢家没落了,那种人文的品格已经没有了,那种性格和自负已经没有了。

    王谢子弟在魏晋时候的贵族文学,后来影响到整个唐代文学。很多人认为杜甫是贵族文学很大的改变者,他不写贵族,写平民百姓,写民间的疾苦,所以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可是在唐以前基本上建立文学品格的是王谢子弟。大家看到《快雪时晴帖》,是台北故宫收藏的王羲之传世的最有名的书法,就是说下过一阵子雪,现在晴了,你要不要来看我之类。二十八个字,成为稀世珍品。作为文人的王谢的子弟,他们活在大自然当中,有自己跟大自然之间的一个对话关系。他们争取的不是现世的权力跟财富,而是在社会里面有一个被尊重的地位。

    所以“想依稀,王谢邻里”,是周邦彦在这里去怀念大概五百年前的王谢子弟。“燕子不知何世”,这里完全在用刘禹锡的典故,燕子已经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代了,不知道已经到了宋朝了。“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燕子一直在那边叫,好像告诉我们说已经经过多少朝代兴亡了。从魏晋经过宋、齐、梁、陈,经过隋,经过唐,到北宋,燕子好像还在跟百姓讲兴亡的事。“斜阳里”,可是已经到了落日余晖的斜阳时分,我们在这里感觉到好像周邦彦在怀古,在讲一个挽回不了的盛世,一个六朝金粉的盛世,可同时你又发现这首词好像是一个预言,在讲北宋将要亡国了。

    诗有时是一种谶语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诗非常奇怪,诗里面好像有一种预言性,有一种谶语。在古代人们其实很重视这个部分,常常就是在朝代的兴亡当中,会采集民间的歌谣,从歌谣里面去断定朝代的兴与亡、盛与衰,因为他们常常觉得民间的歌谣会有征兆。这个征兆当然从今天来讲是合理的,它是一种社会群众的心理。大家都很衰颓,都很怀旧,都很感伤,那么整个时代的气息就弱下去了。所以我选这首,大家可以看到北宋大概到后期怀旧的东西越来越多,开拓性的越来越少,所以那个气息有一点微弱下来。

    刚才我已经解释过,我并不见得一定是从气息微弱的角度去批评周邦彦,我觉得他有自己美学的一个特征。一百多年没有打仗了,你很难让他了解什么叫“豪迈”。就像你今天找来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朋友来跟他讲抗日战争,他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和他的生活真的不一样,已经很不相同了,这里面有时代性。

    我很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个时代性里面,来看北宋是怎样慢慢一步一步过渡到南宋的,我们基本上已经慢慢看到南宋的感觉出来了,一种唯美的、感伤的,一种失去了北方领土以后落寞怀旧的心情,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