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 >

第8章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领投的软银自己砸下了2000万美元。
2000年硅谷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科技股纷纷大跌,此时再从市场上融资已经非常困难。但是凭借着共计2500万美元的两笔融资,阿里巴巴度过了随后而来的互联网寒冬。
马云时刻保持高度清醒,他知道钱是工具,不是目的,就好像他在《赢在中国》的节目中对选手说的那样:“永远不要让资本说话,让资本赚钱。让资本说话的企业家不会有出息,最重要的是你让资本赚钱,让股东赚钱。如果有一天你拿到很多钱,你坚持今天的原则,做你认为可以赚钱的事,我相信有一天资本一定会听你的。”
有钱时拿钱才容易
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但却是一个有用的道理。在高盛投资阿里巴巴500万美元两个月后,软银要投资阿里巴巴,但这次投资并不是找投资人获得的,而是马云跟孙正义的一次见面。他讲了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和对电子商务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六七分钟后孙正义就听懂了,马上要马云拿4000万美元,马云竟然说不行。为什么孙正义在那么短时间内就决定给他钱,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马云要做的事情是让孙正义完全看到了未来前景的事,对互联网未来的看好是孙正义超出普通投资人的最重要原因。二是当时的马云并不是以一个急需钱的创业者的身份出现的,因为此时他口袋里已经有高盛等机构投资的500万美元,所以他在跟孙正义讲时,是一个正常的交流互联网前景的状态。这样一个轻松的状态让他没有心理负担没有压力,交流起来轻松自如。在这种状态下当然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除了这两点,还有一点是孙正义的决断能力,这一点在2002年《对话》栏目采访他时,在贵宾间跟他相处的短暂时间内就有此感觉。当技术人员给他戴话筒时,他还在打电话,最后一句我听见好像是在决定一笔投资,他果断地说:“就是两个亿了。”他的神情非常坚决,没有犹豫,没有停顿,每一句话后面都是句号,没有省略号。话筒戴好后他的电话还没有结束,他的随行人员怕我认为他不礼貌,说了一句对不起,他正在处理一个重大投资。我当时很吃惊,难道这样大的投资项目不需要一个会议吗?这么随意?
马云把他与孙正义的见面描述成一见钟情,他们是相互的灵魂伴侣。他说自己看起来聪明,其实不聪明,而孙正义看起来不聪明,其实是真聪明。马云说孙正义的谈判技巧极高,一般不讲话,一讲话就把你撂倒了。
一个看清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方向的人,一个极有决断能力的人——孙正义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投资人。这个意义的重大,我们在之后淘宝网的创立这个节点上将重点讲到。
蔡崇信的才能再次发挥巨大作用
自见过孙正义后,马云与CFO蔡崇信赴日本与孙正义面对面做了一轮谈判,孙正义再次坚持4000万美元。马云听完出价后心潮澎湃,觉得应该是这样了,但蔡崇信说no,吓了孙正义一跳,最后调整到3000万美元。回来后马云进一步反悔只要2000万美元,不难想象这个调整中蔡崇信的意见起了主要的作用。如果那个时候要了4000万美元的话,阿里巴巴的股份会被稀释更多。不仅如此,蔡崇信调整融资额度对阿里巴巴的格局是有利的,这一点,作为创业者马云的经验肯定是不如资本市场有运作经验的人的。
我们看到,许多创业者在创业找投资时都没有与投资人打交道的经验,更不懂平衡各个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掌握团队利益与投资人利益的比例。创业者不是全才,他需要找方向、建立团队、找盈利模式,会了这些,还会找钱的人基本没有,除了那些从投资机构出来,转行创业,或者CFO出身的人。可以说,极少的创业者在找钱上是擅长的,而这一缺陷常常带来创业公司犯重大的不可更改的错误,如果我不自己亲自创业的话,是完全读不出这点的重要性的。
在写这段点评时,我把马云在《赢在中国》中的演讲看了好几次,他在这个演讲中有一句话夸赞了他的CFO,但一般的听众就像我原来听这段一样,不会注意这一句,但在今天,我深深懂得这一句话对马云的意义。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1999年刚开始创业才几个月的马云就有一个在国际投资机构工作过的蔡崇信,这让马云的创业会少走很多弯路!
又一个媒体“神话”
阿里巴巴拿到第二笔投资的过程今天已经被渲染为一个“神话”。一个创业投资的神话。就像硅谷流传着的著名的“餐巾纸”神话一样:创业者在咖啡馆的餐巾纸上涂涂抹抹,写下自己的创业想法和商业模式,然后拿到了风险投资。
马云的这个“神话”是用6分钟赢得孙正义2000万美元的投资。
“孙正义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说说你的阿里巴巴吧!’于是我就开始讲公司的目标,本来准备讲一个小时,可是刚刚开始6分钟,孙正义就从办公室那头走过来:‘我决定投资你的公司,你要多少钱?’”
如果你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而在2000年前后想要有一个最理想的互联网投资人,除了硅谷的风险投资大师约翰·杜尔和迈克尔·莫里茨(他们投资了雅虎和谷歌)之外,非孙正义莫属。
马云曾被媒体称为“Crazy Jack”,疯狂的杰克,而孙正义的疯狂程度不亚于他。
孙正义可能是当时全世界最知名也最疯狂的互联网投资人了。他的软件银行持有上百家互联网公司的股份,其中最知名的是雅虎。他讲述过自己在1995年投资雅虎的疯狂过程:“有一天,有个朋友找到我,说几位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中国学生想见我,并想请我给他们一部分时间听听他们关于创业的想法。我尊重所有有斗志的年轻人,更尊重他们的智慧,我去了,30分钟,我只是聆听了30分钟,便做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我先后投资了3。6亿美元,给了这几位年轻人创办的还没有一分钱利润的互联网公司,所有人都说我疯了,其实我知道,这仅仅是我微笑的开始。”
今天我们可以说,投资阿里巴巴也是孙正义微笑的开始。
等到马云在1999年10月坐到孙正义面前时,孙正义已经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了——拜互联网繁荣或互联网泡沫所赐,孙正义的个人财富甚至一度短暂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今天,已经有媒体在说,等到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之后,孙正义极有可能再次问鼎世界首富。
当时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孙正义对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价值之巨大,无论如何描述都不为过。
首先是孙正义的投资策略。马云自己说过:“从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至今,一直十分信任我,几乎没有干预过企业的相关事务。他和我的理念一样,就是要赢在未来,对阿里巴巴做长期的战略考虑。我常在电话中和他开玩笑,阿里巴巴如果缺钱,我第一个电话肯定打给你。他说,你当然应该打给我啊。”
首先,他符合马云对理想投资人的要求:目光长远,关注公司长期发展;不差钱,因此不会在短期内要求套现。
其次,孙正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编织的互联网人脉,以及孙正义对互联网的理解,对阿里巴巴的发展都大有助益。此后淘宝的创办和雅虎投资阿里巴巴,都跟孙正义有很大关系。
最后,孙正义的投资比高盛的投资还要有说服力: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尽管在当下它还没有盈利,还遭受着很多质疑。
马云一直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而孙正义的投资为他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故事:6分钟赢得全世界最成功的互联网投资人千万美元的投资,而马云和阿里巴巴对此还犹犹豫豫、推三阻四。
而且,孙正义的认可,背后还有一个隐含的对比:当时全世界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雅虎也是由孙正义投资的;而孙正义投资雅虎时,杨致远和马云一样,拥有更多的还只是斗志、想法和雄心。
这个完美的“故事”,还会继续流传很久。
节点8 2000年,首次危机,裁员
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都是空话。一个正确的制定战略过程,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再有就是正确地做事。你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后边做得越正确,死得越快。
扩展规模时最容易犯错
2000年1月,通过先后两轮融资,马云手握2500万美元“巨资”,一扫之前受困于资金的窘迫。接下来就是花钱的问题了。
首先是换办公室。自阿里巴巴创立以来,所有人都窝在湖畔花园150平方米的住宅里办公。公司搬家成了马云拿到资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马云选定的新办公室是离湖畔花园不远的文三路上的华星科技大厦。华星科技大厦刚刚竣工不久,因此租金也相对便宜。马云原本想租下一整层楼,但遭到了团队的反对,大家认为用不了这么大的面积,是铺张浪费,于是马云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但没过两个月,阿里巴巴的员工就突破了300人,刚租来的办公室又拥挤起来。再想租时,华星科技大厦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写字楼,没有一整层空闲楼层了。结果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就分布在了3层、8层和9层三个不同的楼层。之后的7年,阿里巴巴的员工就一直这样在这栋楼里办公。
第二件花钱的事情是快速扩张。马云要将阿里巴巴变成全球化的公司,做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于是,马云在中国香港和英国都设立了办事处,在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再后来干脆将总部搬到了香港。快速地扩张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但同时,全球化带来的是人力成本的不断飞升。硅谷20人的研发中心,成本要比杭州公司的200人高出好几倍,每个人的年薪都是美元6位数以上。
紧接着,公司还没能盈利,发源于硅谷的互联网泡沫却破裂了,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与之相伴的是投资者们开始捂紧钱袋。在互联网行业,就算以前谈好的风险投资也都一一告吹。这时阿里巴巴账上只剩下不到700万美元。CFO蔡崇信告诉马云:“如果按之前的模式这样一直走下去,维持半年都是个问题。”
危机来了。为了保住阿里巴巴,马云决定停止扩张,收缩战线,降低成本,全球大幅度裁员,靠剩下的资金活得时间越长越好。从杭州到硅谷,所有年薪6位数以上(美元)的员工全部裁掉。阿里巴巴在硅谷的30个工程师只留下3人,30人的香港办事处仅留下8人,韩国站点彻底关闭,北京办事处的员工裁掉一半。另外,马云还采取了零预算的政策,广告预算为零,出差住三星级宾馆。阿里巴巴这一次的“壮士断腕”行为,后来被马云称为“回到中国”。
阿里巴巴的这一次挫败,成为当时的焦点,很多报纸杂志都刊登了关于阿里巴巴退回国内的一些看法。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无数的IT企业员工在今年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一个接一个地拿到了‘粉色传票’——下岗的命令。在互联网最艰难的时候,阿里巴巴也收缩海外战线,回到中国,把总部从上海撤回了杭州,实实在在地做事。”
马云采取的方法暂时缓解了阿里巴巴的危机,为马云赢得了一些喘息的时间。但这大大影响了阿里巴巴员工的士气。在2001年的一次大会上,马云鼓舞士气说:“不要因为公司的不完善,公司的漏洞而失去信心;也不要因为公司取得的社会地位而飘飘然,盲目乐观。大家要意识到,我们今天做得很难,明天还会更难,将来碰到的问题只会更多。对我们年轻的团队来讲,最重要的变化是互联网产业从天堂跌到了地狱,我们也从游击战士转为了正规军。这是对我们激情的真正考验。”阿里巴巴的早期员工说:“马云就像是个教父,用思想、理念引导着我们这群人前进。”
“回到中国”后的阿里巴巴调整了战略,放弃了很多业务,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B2B贸易服务。马云说:“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都是空话。一个正确的制订战略过程,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再有就是正确地做事。你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后边做得越正确,死得越快。”马云后来总结这一次失败的原因时说道:“互联网上的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
没有盈利模式时有很多员工是危险的
当马云拿到两笔风险投资后,手里有2500万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