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出轨的教育 >

第31章

出轨的教育-第31章

小说: 出轨的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罄凑新睢�

这次县乡两级换届,难道教育局领导也有调整?贺知仁不敢肯定,但他估摸着教育局领导班子应该没有多大的动头,局长的年龄是属于上不能上,下不可能的年龄,最多调整到其它岗位,但是以局长李央然的亲戚在市上作领导的关系,一般情况不可能调其它部门,他这几年积累的人脉,和在教育战线上的威望,以及取得的成绩,县委县政府领导一下子还不会把他调整到其它部门,虽然想到教育局当局长的人大有其在,据说想当教育局长的人可以排上很远很远,但都不足以把李央然排挤出教育局,其它的副职领导动一下没有多大关系,既然动静不大,那最好两边都不得罪,既然这两位老师要调走,就让他们走算了,学校只有打紧安排了。

贺知仁想想这些问题都头疼,*门与其它行业不同,半途动一个老师,就会牵涉到整个学校,一时到哪里去合适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适应也还有一个过程,不像其它行业,工作单纯一些,人员随时都可以调整,对工作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中途调整老师会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但是没有领导去理解教育这些实情,往往总是按自己的想法,想调老师就随便调,学校还得为老师的调整又去临时调整课程。

呵呵,看来没办法,这字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了。

贺知仁拿过桌上的笔,在学校签字栏上签上了贺知仁三个字,然后取出学校公章盖上。

贺知仁不知道,这次县乡换届,全县老师调动不下50人,大都是突击调动,有的连手续都没有办理,就凭领导的一纸白条,一个签字,老师就调动了,这要是在正常时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后来,这些情况贺知仁还在与这些老师喝酒时听到的牢骚中知道的。

支伟和黎明英调走后,易中升就顺理成章地搬到学校来住了,虽然只有八平方米的住房,易中升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常乐小学的一员,此时,易中升已经在外租房有半年多了,这半年多的时间,易中升就像一位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孤独的灵魂,生不了根,每天放学后就孤独地一个人回到自己在校外租住的寝室,寝室里连电视都没有,晚上有时也懒得到学校其它的寝室里找人聊天,就在寝室之中备课批改作业, 或者是看看书,翻翻报纸,写写文章。

在这一时段,易中升基本上处于自闭状态,几乎每一天,易中升都会写一些诗歌,但是他很少向外投稿,偶尔也写一点心情文字,不写东西就看书,易中升善于在看书过程中找灵感,看到某一章节有时就会联系到自己的感受,于是就将想到的记下来,如果不想写就把想到的领悟到的记在小本子上,留着今后来写,文学也不像以前那样,有的报纸甚至把副刊都砍掉了,有的杂志连生存都有问题,编辑之间总是换着稿子发,文学爱好者的稿子有的杂志连看都不看就丢到了字纸兜里,渐渐地文学爱好者有的就不再坚持,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社会的浮躁也使文学耐不了寂寞,易中升就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他订了多年的一本杂志越来越不好看,后来干脆办得像地摊文学一样,庸俗不堪,易中升就再也不想订阅了。

学校生活是平淡的,几乎没有波澜,易中升除了上课,或者回寝室读书,诗歌靠灵感和激情,没有灵感和激情是不成诗,空洞的诗是无人看的,难怪这些年的诗歌刊物都无人问津,据统计,有一本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诗歌刊物的订阅数都下滑到了三千册左右,这阳春白雪的东西在中国这个诗歌大国居然边缘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

易中升自从以常乐日报上发表了几篇新闻稿子后,学校的通联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身上,有时镇上还找易中升写些新闻稿子,新闻稿子的命中率在80%以上,这让易中升在常乐镇也成了一个小小的名人了。

每一年,常乐县都要搞一次中青年教师竞教活动,活动先由学校自行推荐,再送到片区竞赛,片区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再送县上参加竞教,易中升自从上次被规则后,就不想再参加此类活动了,常乐小学根据县教育局的文件通知,决定在学校内部搞一次由全部老师参与的大型教研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到片区竞教的老师。

在全校老师会上,贺知仁宣布了学校的决定,下面的老师就闹成了一团,这样的活动在常乐小学从来都没有搞过,要每位老师都参与进来,活动的工作量的确比较大,当场就有老师提出异议,特别是老年老师都表示反对,最后贺知仁没法,就规定50岁以下的老师必须参加,否则就要扣除当月奖金,听说要扣奖金,好多老师就不敢再开腔了。

接下来孙文将活动安排作了宣布,成立了竞教领导小组,每周安排两个教研组开展活动,每上一节公开课,分教研组进行评课,并打场打出分数,公布结果。

由于每位老师都要上一节课,易中升也还是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但是他不抱任何希望获奖,讲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此对于这次竞教不是特别热心。

易中升不想在学校竞教活动中有所作为,但是他仍然很关注这次活动,虽然是县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但是学校在参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于是他把这次活动以《常乐小学教师人人都上公开课》为题写了一篇新闻稿子,分别投寄到常乐日报和省上的教育时报,结果两报都刊登了出来,本来一个非常平常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常乐小学的创新和易中升撇开竞教这个角度而写成的新闻稿子就成了一个新闻点,在报纸发表就不奇怪了。

那篇稿子见报不久,贺知仁就接到了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章世明的电话:“贺校长,不错嘛!”

贺知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什么不错?”

章世明说:“你学校还有人才嘛,你没看见常乐日报和教育时报上登的你们学校的新闻。”

贺知仁说:“看了,不过我只看见了常乐日报上的文章,教育时报上的我还没看到。”

章世明说:“那你太官僚了吧,易中升没给你说吗?”

贺知仁说:“易中升老师是很低调和谦虚的人,我不问他还不会来找我说的哟。”

章世明说:“易中升老师多大了,是哪一年到的你们学校?”

贺知仁说:“易老师很年轻,今年才二十二岁左右,分来我们学校才两年多一点,曾经还在村小工作过。”

章世明说:“那你也太曲才了吧,这样的老师也放在村小。”

贺知仁说:“平时他也没啥表现出来嘛,不过这个易老师还真的有才,他不仅写新闻稿子,还发表了不少的诗歌和散文哩。”

章世明有点吃惊:“真的吗?那这小子还不是无意中撞上的哈。”

贺知仁说:“不是,易中升的确不错,去年常乐镇教师节,镇上领导的讲话稿也是他写的,真的不错,当时就得到了镇党委书记张宗保的肯定,当时他还在村小,张书记就暗示我要把易老师调到镇上来。”

章世明说:“那好,那好。”

贺知仁不知章世明是啥子意思,只听到他说了两个“那好”。

章世明又说:“贺校长,县教育局要开了一个教育通讯员培训会,我们要请报社的记者编辑来培训教育系统的通讯员,会议安排了三位通讯员发言,我正在思考找哪些通讯员来发言,这不,易中升算一个,你通知他准备一下,把他写新闻稿子的感受写一下,在会上与广大通讯员交流一下。”

贺知仁说:“好,我马上去通知。”

章世明这个办公室主任也是当得够辛苦的了。

当初章世明进教育局就是看准了他能够写文章这一特长,办公室就他一个人写材料,既写局长的讲话稿,还要应付各种公文,副局长的材料也得写,有时别的股室无法完成的材料他也要接着写,没办法,领导安排他写,他就不得不写,间或还要完成一些县上分管领导的讲话材料,章世明就象一条老黄牛一样,在整个教育局都是有口皆碑的,章世明写了三年的材料,遇到了教育局领导班子的调整,新局长青永文上任不久就对整个教育局的科股室长进行了大换岗,办公室主任易人了,苏平和从计财股轮到办公室来任主任,同时也提了几位副职,章世明也榜上有名,做上了办公室的副主任,作了副主任仍然还是做文字工作,章世明一点也觉得自己升了官,反正升与不升都是一个样,苏平和负责协调外部事务,章世明负责办公室内部事务,办公室的文字工作除了他没有其它人能够胜任。

领导都喜欢开会,开会就需要有材料,只要有会,就必须要有人为领导写材料,在现今,特别是在中国,领导就是管事的,管的事情多,就不可能把每一个管理的事情搞得清楚,因此就给了文秘人员的生存空间,现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为了督促下面的工作落实情况,还需要检查,还需要验收,加上领导事多事忙,不可能一个一个点地去检查验收,就只有听汇报,听汇报就必须有汇报材料,既然要汇报材料,那么文秘人员又有事可做了,许多领导的政绩就是靠文秘人员笔下的那支生花之笔写出来的,所以文秘人员在中国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大得很,吃香得很,文秘人员不仅是领导的代笔人,而且还是领导的心腹,这些文秘人员在领导身边工作一段时间,领导就会考虑把他们外放,外放一般都是好单位,这些文秘人员久熬成婆,也就把那几年在领导身边所吃的苦忘记了,很宽宏地对待自己的文秘人员,有的人没有忘记,就会把这些写文章的痛苦转嫁到自己的文秘人员身上,那他手的文秘人员就痛苦了。文秘人员在当今社会还是比较吃香的,如果现行体制不变,那么中国文秘人员的生存空间就会无限地延伸,一是会多,材料就多,一是汇报多,材料就多,一是检查多,材料就多,一是请示多,材料就多,一是领导管得多,材料就多,因此现行体制就催生了秘书行业的兴旺繁荣。

县教育局的材料送到县上去,基本没得啥弹头,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加上章世明还经常给县上分管教育的领导写稿,所以在整个县级机关还算是小有名气。

县委宣传部是党委部门分管教育的,所以宣传部长赵本宣对章世明还是非常欣赏的,赵本宣刚调到常乐县时就遇到一个学校搞了一个五十年校庆,他代表县委要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庆典前一天他与教育局长青永文一起到学校去检查庆典准备情况时,学校就把为他准备的稿子拿给他,赵本宣一看,稿子写得太小气了,书生气浓,语句平淡,在那么多高级校友面前不是丢县委的丑吗?青永文见状马上叫来章世明:“世明,你负责给赵部长把这篇讲话稿修改好,明天就要用。”

章世明说:“好,今天下午上班前就交稿子。”

下午上班时章世明就准时把修改过的稿子交到赵本宣的案头上。

赵本宣部长埋头看了一遍稿子,一拍办公桌,章世明吓了一跳,以为稿子有问题,头上的汗珠顿时冒了出来。

只听赵本宣说:“好,好,改得好。”

章世明见赵部长是高兴得叫好,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他看了看章世明,说:“辛苦你了,小章,稿子就搁我这儿了。”

章世明从赵部长办公室出来,经风一吹,才发现背上早已湿了一大片。

章世明还未回到办公室,赵本宣的电话就打到了青永文的座机上:“青局长,教育局的小章不错呀。”

青永文一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支吾着说:“是,小章不错,是教育局的一支硬笔杆子。”

赵本宣说:“青局长,我宣传部现在正缺一个文秘人员,你能不能把章世明忍痛借给我用一下?”

青永文哈哈一笑,顿了顿说:“没有问题,既然是赵部长点的将,我哪有不从的哩?不过——”

赵本宣说:“不过什么?你是不是还想给我提点条件?”

青永文说:“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还要去问一问章世明他自己愿不愿意?”

赵本宣说:“从教育局调宣传部不会亏了他的吧?”

青永文说:“哪个不想高升哩?但是依我看,章世明的性格不一定会来的。”

赵本宣说:“那你先去跟章世明说一下,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青永文去跟章世明说了这事,果然章世明还真的不愿意去宣传部,他不是认为宣传部不好,而是认为自己不适合于搞行政工作,自己留在教育局之个业务性比较强的部门里,说不定今后还有用武之地,加上写了这么多年的材料,机关公文这一套他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要去另外开辟一个天地,自己又要为此付出许多的汗水和精力,另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就是章世明一家人就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