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纳兰词典评 >

第4章

纳兰词典评-第4章

小说: 纳兰词典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九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   
  妙高云,是妙高山上之云。妙高山是镇江金山最高峰,峰上妙高台,为宋代僧人了元所建。此地孤峰登览,景致奇绝,最有名的就是终年缭绕的祥云,经久不去,盘旋不歇,似乎仙家宫阙隐然可见,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缥缥缈缈,非复人间。容若在这妙高台上登峰极目,但见峰峦叠嶂,楼阁阴晴,夕阳西下,斜晖漫天。江南胜景,此最奇观。 
  
  〃砚北峰峦〃之〃砚北〃,是说砚山园之北,米外史是说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这又是一个富有文化情趣的掌故。早先,南唐后主李煜得到了一方名砚,砚台四周雕刻有三十六座峰峦,都有手指般大,故称砚山。南唐灭于北宋,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宝飘零,最后落到了米芾手上。米芾是宋代书画巨匠,这也算物得其主了。但米芾对房地产的兴趣似乎更高,拿这块砚台在镇江甘露寺下临江之处换得了一块地皮,建宅于其上。及至南宋绍兴年间,米芾的这座砚台换来的宅子归了岳飞的孙子岳珂,岳珂在这片地上建筑了一所园林,想到此地几番易主之传奇经历,便以李后主那方名砚为园林命名,是为砚山园。 
  
  李将军,是说唐代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官拜左武卫大将军,是唐代绘画大家,喜用金碧重色,画称金碧山水,气象富贵无极。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而且还继承了父亲的画风,宋琬词中有〃金碧楼台青黛树,小李将军〃。 
        

第17节:江南爱情·江南组诗(7)         
  容若这里用米外史和李将军二典,当真是以风景如画来描绘镇江:峰峦如同米芾笔下的超然山水,山水之间乍隐乍现的亭台楼阁恍如出自二位李将军的金碧重色。这般美丽依然不够,最后夕阳以斜曛点染,仙境无极。 
  
  其十   
  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   
  这是一种〃忘记他乡是故乡〃式的喜悦,是一番〃游人只合江南老〃式的流连。这里,重帷帘幕荡漾水中的倒影,清清婉婉,了无北国的风沙。斯人独立,一抒才子之心;爱侣心头,怎搵英雄之泪。全篇清新婉转,悠扬喜悦。因为这是江南,因为这是多少知交好友的家乡,更因为这是沈宛的生长之地。 
  
  限于篇幅,小令总是无法铺陈,但若干小令合为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组诗,这便超越了小令的体裁限制。这一写法,从唐代无名氏的《九张机》直到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系列,创为词家的一种独到的修辞。容若以《梦江南》的词牌来抒写这惟一的一次江南行旅,在爱侣的故乡做着组诗一般的梦。 
  
  这次江南之行,容若不仅留下了这一组《梦江南》,还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种下了一颗以后将会枝繁叶茂、光耀万世的文学种子。   
  这个朋友,就是曹寅。   
  曹寅小容若四岁,早年曾经作过康熙的侍读,后来又作过御前侍卫,青年俊彦,文采斐然,和容若在北京早有惺惺相惜的交往。而此刻的曹寅已经离开了北京,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豪俊一方。 
  
  曹家在南京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而他们的显赫却来自于他们的卑微。曹家世代为包衣之族,所谓包衣,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曹家从多尔衮时代起就作了皇室的家奴,后来渐渐受到宠信,曹寅的母亲便做过康熙皇帝幼年时的乳母,而曹寅的父亲曹玺则被派往南京作了江宁织造,从此,曹家便成为了南京大族。 
  
  康熙二年,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的一株黄楝树,栽种在江宁织造署的庭院之中,久而久之,树渐长大,荫蔽喜人,曹玺便在树荫之下建了一座休憩的小亭,以树名亭,名之为楝亭。日后,曹玺便常常在楝亭之中督促自己的两个儿子曹寅和曹宣的学习。 
        

第18节:江南爱情·江南组诗(8)         
  一座楝亭,就这样伴随了两个孩子的童年。等曹寅长大以后,还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号,著作也名之以《楝亭集》。此时,容若拜访曹寅,两人抵掌谈笑话说当年,就是在这座楝亭之内。 
  
  这次会面之后,曹寅携当世名家手笔的《楝亭图》前往北京,请容若及顾贞观等文学名士为之题咏,是为《楝亭图卷》,计图十幅,题咏者四十五家,堪称稀世之珍,现藏北京图书馆,有幸者仍然能得一览。容若所题咏的,就是这首《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这大约要算容若长调的绝笔了。从图画追想江南,天涯曾经咫尺,咫尺却已天涯。   
  多年之后的一个秋天,曹寅的楝亭又有客人来访了:一个是庐江郡守张纯修(传世的许多容若手扎便都是写给张纯修的),一个是江宁知府施世纶(他就是《施公案》里的主人公施不全)。三人在楝亭秉烛夜话,张纯修即兴作了《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别题咏。这真好像是往事再现啊,而这个时候,距离容若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 
  
  往事再现,往日难再。题咏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三人共同的好友纳兰容若身上。   
  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其中叹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容若词名早已经遍及天下,《饮水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诵,但是,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国府中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词中那斑斑驳驳刻骨铭心的愁苦却连自己的父亲也无法理解。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的内心深处,却很少有过几回真正的快乐。   
  又多少年过去,乾隆晚年,和噬狭艘徊俊逗炻ッ巍罚』实劭垂砭茫诰矶荆骸ㄕ馐槔镄吹模痪褪敲髦榈募沂旅矗 ā        �

第19节:江南爱情·江南组诗(9)         
  曹雪芹就是曹寅的孙子,虽然在他出生的时候容若已经谢世,但家族的传说很可能嵌给了他许许多多往事故人的影子。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这些这些,都是容若的句子。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 
  
  对容若来说,那也许只是一处精神世界里的红楼。当初,江南逆旅,容若写信给京城的顾贞观,信末说道:   
  夫苏轼忘归思买田于阳羡,舜钦沦放得筑室于沧浪。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傥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荼铛,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而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 
  
  容若是个天生的隐士、天生的词人,这一次江南之旅,被江南的水光山色所浸染,更加激发了他胸中那赤子的天性。遥想苏轼当年,买田于阳羡,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而忘记了归家的路;苏舜钦宦海失意,沦落苏杭,却悠然寄情于山水,筑沧浪亭以悠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只是,容若的仕途之上哪有一丝一毫的艰难险阻呢?他一直受到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们也都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 
  
  但是,他还是倦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   
  就像天空虽然广阔绝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就像大海虽然广袤深邃,但不会被飞鸟所喜。尤其是容若这等的天才,总要是生活在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的。如果得不到,那就用诗词的神笔来虚拟出一片美丽新世界吧。 
  
  但虚拟,到底又要虚拟到何时?容若说:我要辞官而去,我要在渔庄蟹舍里烹茶煮酒,我要在皋桥石屋里耕读一生。我属于林泉,不属于人间。容若,仅仅在而立之年的容若,便已经像一个饱经宦海沉浮的沧桑老者,清隽的眼睛仿佛看破了一切。 
        

第20节:江南爱情·江南组诗(10)         
  是呀,仔细想想,生活其实需要不了很多。两间房,一片月,半壶酒,满床书,一个心爱的、知心的女子,舍此而外,夫复何求?(小注:以容若的家底,这样的日子应该不会被猪肉涨价之类的事情困扰。) 
  
  幸福不是GDP,而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容若在江南就这样坚定地打算着:等回到京城,就退出官场,好好在林泉之下读书填词,好好地享受和沈宛在一起的生活。   
  回家了。终于从江南返回了京城,终于回到了沈宛的温柔乡,终于可以把自己这段日子以来的反复构想付诸实现了。可是,刚刚踏进家门,等着他的却是一场伤心的变故。   
  吴兆骞死了。   
  当初,容若应顾贞观之请托,历尽磨难,终于救出了蒙冤流放于宁古塔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后来,这位素昧平生的吴兆骞便留在了明珠府上,作了容若弟弟揆叙的西席。吴兆骞,这位江南才子,历经了足足二十年的边塞流放,费尽了顾贞观和容若多少心血的搭救,在归来的仅仅两年之后便一病而逝了。 
  
  才进家门,容若便面对了好友之死,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着他的丧事……然后是生日,然后是新年。等这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了,容若才算喘息了一下,他默默地打算着:现在,就在这一刻,该是我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的时候了!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迎娶沈宛。   
  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容若是父亲的骄傲,更是家中的长男,所以,这世上有许许多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都可以轻松做到,但也有一些就连草民百姓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他却始终难以逾越。 
  
  沈宛,就算她貌再美、人再淑、才再高,也只不过是一个汉人民间女,这等门第悬殊的婚姻又怎能够获得家人的首肯和社会的接受?   
  但容若这一回铁心诀绝,这,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的爱情,也是从世界手里夺回自我的第一步,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于是,和许多俗套的电视剧情节一样,矛盾、争执、哭泣、咒骂……巨大的压力,这需要有最强健的精神才能够支撑得住,需要有最坚毅的决心才可以看到希望。        
 

第21节:江南爱情·江南组诗(11)         
  最为难处是无言。捱到了最后,终于捱出了希望,但容若和沈宛的爱情早已经遍体鳞伤。两个人静静地对坐着,连互相拉一拉手的气力都没有了。容若就这样娶了沈宛,但是,容若有了一个续弦妻子官氏,所以沈宛的身份只能是妾,而且,她不能住在相府之内,容若单独为她安排了一个相府之外的小院。对于有些人来说,快乐从来不会凭空而来,快乐是有代价的,一分的快乐就要付出一百分的代价,为了笑颜绽开的一点涟漪就要迎接多少日夜的雷鸣电闪、狂风暴雨。 
  
  容若争取到了这一点底线的爱情,或许作为让步、作为对家庭的回报,他暂时放下了归隐林泉的打算,继续在朝廷里作着那些他从始至终都心怀抵触的事情。每天下了班,他先要回到相府给父母请安,然后照顾妻儿,最后仅剩的一丁点的空闲才能奢侈地拿出来去和沈宛相会。容若和沈宛,不像是相府里的一双公子贵妇,倒像是闾左穷巷里的一对贫贱夫妻。他们就这样双双憔悴,双双在痛苦的幸福中痛苦而幸福地衰老。 
  
  沈宛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的日渐憔悴,看着丈夫艰难地纠结于与相府的裂痕的两侧。这幸福来得太难,这代价来得太大。   
  若这地方必须将爱伤害,抹杀内心色彩,让我就此消逝这晚风雨内,可再生在某梦幻年代。沈宛暗暗地下了决心,不错,她渴望容若,她渴望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容若。那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沈宛提出要暂时离京,回江南老家休养一段日子。 
  
  沈宛又何尝真想离开!如果可能,她愿意作丈夫的诗笔,作丈夫的侧帽,只要是可以和丈夫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